[摘" 要] 茅盾的短篇小說《創造》巧妙地將愛情敘事與啟蒙議題融合在一起,表面上是一部愛情小說,實際觸及了啟蒙運動的內在矛盾。它通過講述男女主人公之間復雜微妙的情感狀態,揭示了啟蒙運動中存在的被啟蒙者主體性缺失、部分啟蒙者存在的思想固化和謀權心理等問題,反映出啟蒙運動在多重束縛中艱難前行的事實。
[關鍵詞] 《創造》" 啟蒙" 束縛
茅盾的短篇小說《創造》以其深刻的心理剖析與細膩的情感描繪,編織出一幅關于啟蒙與個人成長的復雜圖景,講述了男主角君實試圖將妻子嫻嫻“創造”為理想妻子,但當嫻嫻想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時,君實卻產生了不滿心理的故事,文本主要通過君實的視角與他的心理描寫,展現了君實與嫻嫻兩人之間復雜微妙的情感狀態。實際上,在啟蒙成為主流話語的時期,愛情小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教育小說或啟蒙小說,學者許子東指出:“茅盾的《創造》,延續又翻轉了(20世紀)20年代愛情小說的啟蒙教育模式?!盵1]小說中的君實與嫻嫻是夫妻關系,也是啟蒙者與被啟蒙者的關系,《創造》借君實和嫻嫻的思想狀態與情感變化揭示了啟蒙過程中的問題。本文就從主體性缺失的被啟蒙者、啟蒙者的謀權心理、遭受束縛的啟蒙之路三個方面來揭示《創造》中所暗含的啟蒙問題。
一、主體性缺失的被啟蒙者
主體性缺失一般是指個體在思想、行為和情感等方面缺乏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本文的主體性缺失特指被啟蒙者在徹底覺醒之前不能自主謀求覺醒的狀態,《創造》中,前期的嫻嫻就是主體性缺失的代表。嫻嫻作為一名家境良好的女性,繼承了父母的品性并接受了傳統的家庭教育,成為一名優雅賢淑的女性,文本中君實形容她:“聰明而豪爽,像她的父親;溫和而精細,像她的母親。她從父親那學通了中文,從母親那學會了管理家務?!盵2]因此嫻嫻的思想體系與價值觀受家庭內部教育的影響極大。文本中,嫻嫻觀念的塑造與形成主要來自兩個人,一個是她的父親,另一個是她的丈夫,這兩位重要的男性角色在嫻嫻成長的不同階段占據了關鍵的位置,指引著嫻嫻思想的形成與轉變。
婚前,嫻嫻的思想是被父親塑造的。嫻嫻的父親是一位道家名士,他的教育使嫻嫻具有樂天達觀的性格,有老莊超然出世的思想。在視政治為濁物的父親的影響下,嫻嫻不關心政治,連報紙也不愿意看。在這個不新不舊、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家庭環境中,她不僅繼承了父親淡泊名利、遠離喧囂、超然物外的高潔品質,還展現出高超的學習能力和對環境敏銳的感知能力,正是這些特征使她成為君實眼中可以任他雕琢的寶玉。君實則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他接觸過民主思潮,了解先進的思想與知識,繼承了父輩的改良思想。父親死后,他為自己的未來人生作出了理想規劃,并將找到一位與他靈魂思想契合的妻子這件事也納入規劃當中。但君實苦尋無果,于是便選擇與璞玉般的嫻嫻結婚,將其作為自己創造理想妻子的實驗對象?;楹?,君實開始了對嫻嫻的“雕琢”,嫻嫻也被動地接受著君實的教化,她閱讀君實指定的書目,拓寬了視野、了解了世界,并在君實的指導下走上關心政治、關注社會的道路,性格也在君實的塑造下變得大膽開放。
嫻嫻的思想形成與家庭教育、家人影響密不可分,也與那個動蕩不安、新舊交織的社會風氣密切相關。從《創造》文本中涉及背景的片段來看,此時正處于五四運動后新舊交替的時期,其特點是舊秩序未完全瓦解,新思潮尚未廣泛滲透。在這個時期,少數先進知識分子自覺學習并傳播著新思想文化,而廣大民眾則如隨波逐流的浮萍,隨著歷史的洪流起伏不定。嫻嫻作為大眾的一員,社會與家族中傳遞的封建傳統觀念與不新不舊的家庭教育使她成為一個接受一切、思想保守的人,這使她具有君實所需要的強大的可塑性,同時也意味著嫻嫻缺乏獨立思考與自我反省的能力。
文本中前期的嫻嫻是一個被塑造的對象,無論是在父親的影響還是君實的改造中,嫻嫻都處在一個被動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動性。嫻嫻的境遇是那個時代啟蒙困境的縮影,她喪失的主動性代表著當時社會大眾在啟蒙過程中的主體性喪失。作為被啟蒙的廣大民眾,他們一出生就被封建傳統思想潛移默化地侵蝕著,到五四運動之后又被動地接受著先覺者所傳達的現代思想,他們缺乏主動探索的勇氣,更缺少對既有觀念進行反思的能力,因而啟蒙中的問題也隨之浮現出來。能夠突破千年封建思想束縛接受新思想的影響,主動謀求改變、獲得思想解放的是極少部分的先進知識分子,如嫻嫻一般的普通人在啟蒙運動中處于主體性喪失的狀態,這使得啟蒙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啟蒙運動的順利開展既需要啟蒙者主動傳播新思想,也需要社會風氣的改善以促使大眾思想的轉變。
后期的嫻嫻經過君實的塑造,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她活躍于各種運動之中,不但在精神上一天天地離開君實,就連舉動也失去了往日的優雅,變得“不修邊幅”,嫻嫻思想與行為的變化超出了君實的預料,嫻嫻在思想上獲得了獨立,成為自己,而非君實理想中的嫻嫻,為此君實與嫻嫻常有摩擦與爭執。而這樣的矛盾在深層意義上,正是啟蒙者與被啟蒙者之間的矛盾,從文本中不難看出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君實的控制欲與思想的固化。
二、啟蒙者的謀權心理與思想固化
《創造》中,君實同樣也是一個被塑造的角色,塑造人是他的父親。即便父親已經離世,給他留下了財富與自由,但“父親在日時的諄諄不倦的‘庭訓’,早把他的青春情緒剝完,成為有計劃的實事求是的人”[2]。君實繼承了父親的創造欲,在選擇終身伴侶時,他希望找到一個符合他對未來伴侶設想的夫人,但因蹉跎數年仍未找到,于是便選擇了璞玉般的嫻嫻,決定自己“創造”一個理想妻子,實現目標的第一步。結婚之后,君實一步步地將嫻嫻改造為他理想的模樣——成為一個關注政治、唯物務實的人。但人一旦接受了思想改造,是停不下來的, 嫻嫻因思想的解放奔波于外面的“花花世界”,從一個靦腆賢惠的女人,變成了一個開放隨性的女人,她積極地參與女性解放等政治運動并因此結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思想也在不斷地覺醒??吹綃箣沟某砷L,本應該與有榮焉的君實卻對此感到恐慌,他希望嫻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發展,但不希望嫻嫻的思想與行為超出自己設置好的軌道,他期盼將嫻嫻的想法束縛在自己可控的范圍之內。在嫻嫻思想發生變化的同時,房間的空間布局也在悄然改變,嫻嫻的個人物品所占的空間不斷地擴大,每一處的物品似乎都暗示著嫻嫻不斷覺醒的主體性,相比之下,君實的空間被不斷壓縮,最后只剩下一張書桌,這一變化,不僅是物理空間上的調整,更是家庭權力結構微妙變遷的象征,或許也暗示在嫻嫻的腦海中個人思想空間的擴大。面對嫻嫻的思想行為的變化,君實內心充滿了預期被打破的痛苦,他謀劃著如何通過進一步引導或徹底的重塑,來使嫻嫻再度成為他心目中理想妻子的形象,并回歸到由他占據主導地位的夫妻關系中。
君實壓抑嫻嫻思想發展的原因除了君實從父親那里繼承的強烈創造欲與掌控欲外,還有君實自身固化思想的影響。起初,君實受其父親的影響率先成了一名覺醒的知識分子,結婚之后他主動帶領嫻嫻解放思想,之后,君實自身的思想弊端逐漸突顯:他一直遵從并沿襲著父親的思想,且形成了固定的思維,相對于嫻嫻不斷發展前進的觀念,他的思想在原地踏步甚至逐漸落后。他缺乏敏銳的洞察力,對社會的發展沒有大膽的想法,保持消極的態度,一廂情愿地固守著個人的見解,甚至可以說他的思想中仍有封建觀念的殘留且故步自封。
例如,頗為強調現實的君實對于當時的政治運動是嗤之以鼻的,“比如現在大家都說‘全民政治’,但何嘗當真想把政治立即全民化呢,無非使大家先知道有這么一句話而已。聽的人如果認真就要起來,那便是胡鬧了”[2]。這樣的想法一方面表現出君實對現實本質的洞悉,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他作為一名啟蒙者的保守與倒退思想。誠然,君實的評論有一定的道理:部分喊口號的人,只是在嘴上喊喊口號而已,口號的積極性遠超出現實的積極性。但這未嘗不是一種理論先行的表現——先對未來的政治抱有理想與藍圖,行動上才能朝著理想邁進,更何況一些有識之士將“全民政治”當作政治建設的目標并努力實現這一目標。而君實認為“全民政治”不可能實現,顯然君實的思想具有消極的一面。
從啟蒙的意義來看,后期嫻嫻的思想已經獲得了解放并謀求進一步的發展,隱喻了部分被啟蒙的民眾已經覺醒,其覺醒程度甚至已經超越了啟蒙者,但像君實這樣的啟蒙者卻對此表現出啟蒙專制主義的傾向:啟蒙者謀求領導地位,殷切地希望恢復領導民眾的權力,面對覺醒的民眾,啟蒙者不是放手任其發展,反而限制其進步空間,任由謀權心理作祟。而啟蒙者之所以成為啟蒙者,是因為他們具有先進的思想并對他人有所啟迪,并且又會跟隨時代的變化不斷地轉變觀念以獲取思想的先進性,以敢想敢做的品質推動現代社會制度的建立,但以君實為代表的部分啟蒙者顯然停在其所形成的既定思維中,思想已經固化。
《創造》著重反映廣大民眾缺乏謀求思想解放的積極性、部分啟蒙者具有啟蒙專制主義等問題之外,啟蒙運動的順利開展也受到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影響,在多種困難中發展。
三、束縛中的啟蒙之路
清朝末年,國家陷入內憂外患之中,愛國人士試圖通過各種道路救亡圖存。先進知識分子意識到必須啟民智、覺民心,從根本上喚醒民眾,號召廣大民眾參與到救亡圖存的運動中,于是就有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
但啟蒙運動的開展頗為艱難,需要突破種種阻礙力量。政治上,雖然清朝已經被推翻,但封建政治制度的殘余仍舊存在,依舊有人企圖復辟君主專制制度,阻礙民主政治的進程,且現代政治制度尚未完全確立,政治亂象普遍存在;從國際環境來看,當時中國正處于內憂外患之中,帝國主義國家希望將中國徹底變為其殖民地,因而不斷阻止中國進步人士的愛國行動,中國的部分官員也通過依附外國勢力的方式以維持自己的權力,啟蒙運動受國內外政治上的雙重阻礙;思想上,封建思想在中國已存在上千年,其根深蒂固性給啟蒙思想的傳播與發展造成極大的困難;教育上,即便科舉制度被廢除,新式學堂不斷建立,但廣大普通民眾由于財力等因素的限制,沒有機會接受先進的現代學校教育,封建傳統的思想通過家庭教育延續,造成多數人的思想觀念有很大的滯后性。
啟蒙運動在中國所遭受的阻力是多方面的,因此它要求運動的引領者們不僅要在政治領域與教育領域深度耕耘,更在思想層面向啟蒙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即需要徹底瓦解封建思想的枷鎖,引領民眾走向理性與自由。這一艱巨的任務對啟蒙者有著較高的要求,但《創造》中的君實這一角色卻又反映出了部分啟蒙者在啟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困境與挑戰,以及他們的局限性。君實在父親的“創造”下成了啟蒙者,他堅信自己思想體系的正確性,并主動發揮其啟蒙者的作用,他選擇“創造”了嫻嫻,且獲得了成功。然而他忽視了被啟蒙者個體成長中的自主性與創造性,當嫻嫻獨立探索前進,走出君實為她設定的框架時,君實產生了不滿心理,因為真正讓君實感興趣的不是如何幫助嫻嫻創造一個獨立的自我,而是嫻嫻對自己的絕對服從[3],他試圖讓嫻嫻回到他預設的軌道中,這種行為恰恰反映了君實作為啟蒙者在思想上的不成熟。
啟蒙者的目的就是喚醒大眾、啟迪民智,而在啟蒙民眾時,啟蒙者勢必面臨著兩種結果,一是民眾不接受啟蒙;二是民眾受到啟蒙后思想覺醒,并得到進一步發展。第二種結局是啟蒙者理想的方向,面對民眾的覺醒,啟蒙者應當是欣喜的,面對民眾的進步甚至是超越,啟蒙者應該是興奮的。啟蒙者與被啟蒙者的關系類似于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盡信師不如無師”,被啟蒙者也不應該完全地籠罩在啟蒙者的陰影之下,在被引導覺醒之后,他們應該獨立思考,尋找自己的理想道路,否則他們不過是上一代啟蒙者的思想復制品而已?!秳撛臁分械木龑嵶鳛榈诙膯⒚烧撸匾u了父親即第一代啟蒙者的觀念,并且將它傳輸給第三代啟蒙者嫻嫻,在這個啟蒙過程中,君實僅起到了一個傳遞的作用,而在嫻嫻試圖超越既有框架,追求更進一步的思想解放時,君實表現出某種保守與固執,就又產生了阻礙思想解放、使得啟蒙進程滯緩的不良影響。
在政治、思想、教育等多重因素的交織影響下,啟蒙運動的開展往往難以一帆風順,而啟蒙運動的方向與成效更直接受制于啟蒙者個人的思想言行?!秳撛臁匪茉斓木龑嵾@一形象,暗示著在現實生活中,故步自封、亟須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啟蒙者仍有很多。他們在啟蒙民眾的運動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隨之生發的啟蒙專制主義與思想固化等問題阻礙了啟蒙運動的后續發展。由此可見啟蒙運動的發展不僅受到多種外部因素的影響,更面臨了內部因素所產生的種種問題,這場解放大眾思想的運動在多重束縛之中艱難前行。
四、結語
在《創造》所隱含的啟蒙征程中,克服重重阻礙的關鍵在于啟蒙者。作為思想解放的先驅與引領者,啟蒙者首先要端正自己與被啟蒙者的關系、貼近廣大民眾,既要傳播知識,更要激發民眾的求知欲與批判精神,從而解放大眾思想;同時啟蒙者自身要謙虛謹慎,不斷學習新思想,保持思想的先進性,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一切既有觀念與新生事物。
參考文獻
[1] 許子東.重讀茅盾的《創造》《動搖》[J].現代中文學刊,2021(1).
[2] 茅盾.茅盾全集 8[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3] 張霖.革命者的隱秘心理分析——重讀茅盾的短篇小說《創造》[J].人文叢刊,2009(0).
(責任編輯 陸曉璇)
作者簡介:李花瑞,河南理工大學,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