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不能完全適應產業鏈的發展,行業內部出現人才斷層,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存在不能緊密融合的現象。基于此,文章以“四鏈”融合為研究框架,探討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問題。文章提出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具體問題,包括無法完全適應產業鏈、難以助力創新鏈發展、不具備人才鏈的獨特優勢、不能在“四鏈”融合中發揮最大效能等。通過對問題的分析,發現主要原因在于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未能和產業鏈深度融合、缺少與創新鏈的鏈接、缺少資金鏈的支持、缺少獨特的人才定位和培養路徑等。據此,文章借鑒當前本科實踐教學成功案例,提出優化實踐教學的頂層設計、深入開展產學研用融合、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依據地區發展特點創新教學實踐等建議,旨在為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提供理論支撐,有效推動“四鏈”融合。
關鍵詞:“四鏈”融合;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0-0159-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4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一般課題項目“‘四鏈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JX24D0811;2023年度長春財經學院教育教學研究四新專項課題“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體系建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SX202301;2023年度長春財經學院教育教學研究課程思政專項課題“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可視化路徑研究——以影視類課程為例”成果,項目編號:XSZ202301
黨在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各行業積極響應,踏上“四鏈”融合的探索之旅。然而,當前“四鏈”融合仍處于初級階段,存在斷鏈和融合不深等問題。2012年,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設立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體現了產業鏈對人才鏈的需求,體現了“四鏈”融合的意涵。截至2024年7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與服務平臺數據顯示,全國獲批開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高等院校共380余所[1]。
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10.9967億人),較2023年12月增長74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2]。互聯網發展之快,導致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畢業生無法滿足行業的人才需求,產業鏈和人才鏈不能緊密融合。
2015年,教育部對院校辦學的意見是“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3],應用型大學被提到戰略位置。應用型高校的關鍵在于培養熟悉多媒體操作以及掌握跨學科知識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4]。所以,在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尤其是影視類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需要與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融合。
(一)無法完全適應產業鏈發展
近年來,網絡與新媒體行業飛速發展,從網絡與新媒體的產業鏈不斷更新,行業需要復合型人才。谷虹提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定位的四個區間中的兩個分別對應“新興領域的復合能力”和“融合領域的復合能力”[5]。就此看來,多數通過傳統教學方式培養的網絡與新媒體畢業生難以適應產業鏈發展。
(二)難以助力創新鏈發展
對應用型本科來說,由于“應用”定位,科研創新能力往往不足。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的欠缺導致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經濟發展需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在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畢業生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不具備人才鏈的獨特優勢
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實踐教學未形成完整體系,大多數沿用普通本科的教學方式,在實踐教學方面淺嘗輒止,使得學生既缺乏學科底蘊又不具備實踐能力。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未形成獨特的優勢,在新媒體行業人才鏈中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
(四)不能在“四鏈”融合中發揮最大效能
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因在人才鏈內部存在問題,因此在“四鏈”融合系統中缺乏應有的效能。從內部發展來看,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未經改革,難以提供優秀人才。從外部環境來看,應用型本科沒有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優秀的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導致人才流向大城市,區域內行業的“四鏈”融合難以形成閉合鏈條。
(一)未能和產業鏈深度融合
在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中,有實訓、實習、畢業設計等,課外有學科競賽和學校媒體平臺實踐等,皆為“教師指導+學生實踐”模式。學校與企業的融合停留在學院和實習等層面,難以讓學生全方位了解產業的發展。并且,二、三線城市的院校由于區域限制,無法通過當地企業讓學生接觸到新媒體產業前沿,如何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缺少與創新鏈的鏈接
數字經濟時代,人才的創新能力尤為重要。應用型本科的辦學宗旨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實用定位決定創新的關鍵在于實踐創新。由于實踐能力有限,學生的創意難以落地,影視作品也較少在行業中得到應用。實踐教學與創新鏈的融合困境回到了與產業鏈融合的問題,人才培養未與產業鏈、創新鏈很好地融合。
(三)缺少資金鏈的支持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涉及前沿科技,從實驗室到虛擬仿真中心,再到實踐教學平臺和拍攝剪輯設備,影視類課程的實踐教學需要資金支持。但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所獲得的實踐教學資金支持不夠,校企合作受多種因素影響,往往難以搭建資金鏈。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在資金上基本處于自力更生的狀態。
(四)缺少獨特的人才定位和培養路徑
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未確定獨特的人才定位和培養路徑。縱觀全國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實踐教學,除浙江傳媒學院的自媒體平臺模式外,幾乎沒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參考。反而普通本科的實踐教學依托學科基礎和學校影響產生了一定的效能,如北京師范大學的VR實踐教學模式、暨南大學與網易傳媒達成戰略合作的業務教學模式、廣州大學的“數字信息可視化”人才培養等。
(一)以產業鏈為導向:優化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的頂層設計
優化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的頂層設計,首先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以產業發展為導向。本科層次應用型、融合型人才為市場需要主體[6]。學校應充分了解市場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的需要,并在此基礎上設定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目標。如面對新媒體行業的發展和需求,長春財經學院2023年版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原來的“融媒體新聞采編”和“融媒體影音創作”培養方向改為“新媒體運營管理”和“新媒體營銷”兩個方向,不同方向的影視類實踐課程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以產業鏈為導向,學校能夠更加準確地設立培養方向,幫助學生掌握學科技能。
(二)以融合為方法:加深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的產學研用融合
“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改變高校的人才培養定位,使畢業生掌握的技術技能適應企業需要[7]。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出人才需求和創新需求[8],以此和應用型本科在產學上鏈接。從教師到課程和平臺,再到教學,都可以融合。
首先,學校和企業整合師資,建立全媒體“專家導師智庫”和“全新媒體企業庫”[9],培養“雙師型”教師和完善教師體系。以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新聞學院為例,學院有全職教師55人,兼職教師28人[10]。從師資來看,國內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教師隊伍需要重組再建,優化師資結構。
其次,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需進行學科和課程融合。關于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融合,主要是指其學科領域的跨界和交融,在于其融合了文科、理科、商科、工科等不同學科門類[11]。如今的媒體人才不再是“一招鮮”,而是要“百招全”[12]。傳統的課程融合是專業和新媒體實踐的簡單相加,未能落實真正的跨學科與交叉學科這一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架空[13]。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的融合可以采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如深圳大學的聯動式教學。廣告學專業通過廣告策劃、廣告創意、廣告寫作三門專業核心課程之間的三課聯動實戰教學[14],在行業背景下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以項目為基礎,進行課程之間的互動,能夠讓學生明確學習方向,自主獲得專業知識,提升自身的技能。
最后,校企共建實踐平臺。校企可以通過布局“線上+線下”的矩陣式新媒體平臺,在當地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四鏈”融合發展。實踐平臺以企業為導向,以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為支撐,可以召集其他專業學生參與,形成校內外影視傳媒生態圈。堅持互聯互動的原則[15],使專業新媒體平臺和學生影視類課程實踐產生互利的聯動效果。
(三)以政策為保障:制定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的相關政策
政府要以政策保障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促進網絡與新媒體行業的“四鏈”融合。一是政府要基于地方發展狀況,對應用型本科產學研用提供資金和政策傾斜,鼓勵校企合作。二是政府可以建立教育園區和“互聯網+”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創新創業和人才留省就業提供相關政策支持。三是針對協調“四鏈”融合的各方主體,政府要制定長效機制,合理分配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中不同鏈條的利益。
(四)以創新為動力:依據地區發展特點創新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
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要立足本地產業,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創新。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發展只有深度結合各省、各地的建設實際,根據市場人才需求梳理出清晰的服務面向,才能讓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目標明確、教學相長[16]。如吉林省文旅微信視頻號“悠悠吉林”向院校征集視頻內容,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可以此為平臺組織學生參加,深入旅游業的發展鏈條。創新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當地的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二、三線城市的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如果受當地限制,也可以依托政策或者校友資源與大城市的企業聯合培養。這對企業來說,可以獲得人力資源,為自己培養后備軍;對于學校來說,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職業技能。
在“四鏈”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至關重要。新的專業能否適應行業的需要,取決于學校教育和產業的匹配程度。新媒體行業人才鏈建設需在與產業鏈、創新鏈和資金鏈的動態融合中完善與發展。應用型本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影視類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首先要考慮產業鏈的導向問題,其次是鏈條間的融合布局,再次是政府的政策保障,以及以區域發展特點為基礎的創新融合路徑。
參考文獻:
[1]孫龍杰,李夢瑤,黨昊杰.AI時代網新專業教育的變局與新局:第八屆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研討會綜述[J].傳媒,2024(14):9-11.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4-08-29.
[3]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EB/OL].中國政府網,(2015-12-21)[2024-09-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4]張文博.應用型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戲劇之家,2021(20):176-177.
[5]谷虹.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培養目標、定位與能力體系之構建:基于“國家標準”與“國內樣本”的探索[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8):155-160,168.
[6]余紅,李婷.我國網絡與新媒體人才需求調研與專業培養[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2):134-138.
[7]李新.“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研究[J].對外經貿,2021(4):139-141.
[8]蔣菲,郭淼磊.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四鏈融合”發展的理論邏輯、現實困境及對策審思[J].大學教育科學,2023(5):76-84.
[9]石蓉蓉,杜銀轉,湯雪妮.產學融合背景下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創新實踐教學路徑研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2(6):4-9.
[10]林淵淵.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新聞專業技能教育考察[J].青年記者,2017(18):100-101.
[11]張宏邦.新文科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J].青年記者,2020(34):63-66.
[12]劉蒙之,劉戰偉.2017傳媒人才需求10大趨勢:160家媒體招聘信息詞頻分析數據報告[EB/OL].傳媒1號,(2017-01-11)[2024-09-26].https://mp.weixin.qq.com/s/KehQzA59m8NcPcN2JvGfUQ.
[13]安珊珊.建制激增、學科互滲與課程互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育的結構性特征與關鍵問題[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42(8):158-163.
[14]巢乃鵬.面向新時代的傳媒教育:以深圳大學傳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為例[J].中國出版,2020(14):22-26.
[15]邵澤宇,郭玉錦,陳律言.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邏輯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J].傳媒,2023(16):90-92,94.
[16]吳航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產教融合發展的實踐路徑探究[J].傳媒,2023(22):75-77.
作者簡介任婉萩,助教,研究方向:影視藝術與傳播、新媒體。盧超逸,助教,研究方向:影視教育、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