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傳統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方面的局限性逐漸顯現。特別是在中職學校的醫學基礎教學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具備熟練的臨床操作技能和應變能力。當前,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時常難以滿足此類需求,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诖?,文章通過分析任務驅動法的基本原則及其在中職醫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揭示其在提升教學效果方面的潛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通過對任務設計缺乏針對性、學生參與度不足、教師指導不全面及評價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優化任務設計、激發學生興趣、加強教師指導和完善評價機制等策略,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操作技能,以期為中職醫學基礎教學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任務驅動法;中職學校;醫學基礎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5.014
Research on Task-based Learning of Medical Fundamentals in Vocational Schools
CHEN Yongx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n Weining Autonomous County, Bijie, Guizhou 5531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ctical operational skill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have gradually emerged. Especially in the medical basic teaching of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not only need to master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need to possess proficient clinical operation skills and adaptability. At presen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mainly based on teacher lectures often fails to meet such needs, resulting in unsatisfactory learning outcomes for student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B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vocational medical basic teaching, revealing its potential in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lack of targeted task design, insufficient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complete teacher guidance,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to optimize task design, stimulate student interest, strengthen teacher guidance, and improve evaluation mechanism, effectively improving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operational skill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vocational medical basic teaching.
Keywords task-based learning; vocational schools; medical fundamentals teaching
任務驅動法(Task-based Learning,TBL)作為一種現代教學策略,以其目標明確、任務具體、過程評價等特點,逐漸在職業教育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在中職學校的醫學基礎教學中,傳統教學方法時常難以滿足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需求。因此,任務驅動法通過設計具體任務,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水平,還能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本文旨在探討任務驅動法在中職醫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并分析其在實際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對于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 任務驅動法遵循的基本原則
任務驅動法(Task-based" Learning,TBL)是一種以任務為核心的教學方法,通過設計和實施具體的任務,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習。任務驅動法強調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通過完成任務來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和能力的全面發展。任務驅動法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目標導向原則。任務驅動法的核心在于以明確的教學目標為導向,通過設計具體任務來引導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需要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任務,確保每一個任務均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并能夠引導學生逐步達成此類目標。
第二,學生主體原則。在任務驅動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通過完成任務來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適時的幫助和指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三,過程評價原則。在任務驅動法中,評價不應僅關注學生的最終成果,更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應通過過程評價及時解學生的學習動態,給予學生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不斷調整學習策略,提升學習效果。過程評價還應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包括其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第四,反饋調控原則。教師應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反饋調控,通過及時的反饋和調整,確保任務驅動法的有效實施。反饋應包括對學生任務完成情況的評價和建議,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優化學習過程。同時,教師還應通過反饋調控,動態調整教學策略,提升教學質量[1]。
2" 任務驅動法下的中職學校醫學基礎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任務設計缺乏針對性
在中職學校醫學基礎教學中,任務驅動法的應用需要教師設計出具有高度針對性和實用性的任務。目前,部分教師在任務設計中缺乏針對性,使得學生難以通過任務掌握具體的知識。例如,在教授病理學基礎課程時,中職教師設計的任務僅要求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并撰寫心得報告,而未要求結合實際病理標本的觀察和分析,此種設計方式使任務流于形式,無法真正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病理學知識。具體而言,在講授“心肌梗死”這一病理變化時,若任務僅停留在書本知識的整理,而未能涉及心肌梗死標本的實際觀察和病變機制的分析,學生無法通過任務深刻理解心肌細胞壞死和纖維化的過程[2]。
2.2" 學生參與度不足
任務驅動法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通過設計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由于基礎知識薄弱或對課程缺乏興趣,導致參與度不高,進而影響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人體解剖學時,教師設計的任務要求學生自學解剖圖譜并在課堂上進行演示,由于任務難度較高且缺乏趣味性,部分學生對解剖學內容感到畏難,參與積極性不高,影響教學效果。具體在教授“消化系統”相關內容時,若任務僅限于學生通過圖譜識別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而未能通過實際的解剖操作和模型進行展示,就難以使學生真正理解各器官的結構和功能,部分學生可能因為任務的單調性和難度而失去興趣,導致課堂參與度低,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3]。
2.3" 教師指導不夠全面
任務驅動法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在任務執行過程中提供充分的指導和支持。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由于經驗不足或時間有限,未能提供全面的指導,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臨床技能操作教學中,中職教師要求學生自主練習靜脈注射技術,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未能給予具體的操作指導和及時反饋,導致部分學生在操作中出現錯誤。例如,在教授“靜脈穿刺”技術時,若教師僅簡單介紹操作步驟,而沒有逐步示范并進行個別指導,學生可能在實際操作中出現進針角度不當、未能正確識別血管等問題。這不僅影響學生的技能掌握,還可能對臨床實習中的患者安全構成威脅。因此,教師應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提供詳細的操作示范和個別指導,以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臨床操作技能[4]。
2.4" 評價機制不完善
任務驅動法中的評價機制應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而不僅是任務的最終完成情況。當前,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的評價機制不夠完善,未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過程。例如,在一次任務驅動教學中,教師設計一個病例分析任務,要求學生根據提供的病例資料進行診斷和治療方案設計。然而,評價僅限于對最終提交的報告打分,未能對學生的思考過程和學習表現進行全面評價。具體而言,在“病例分析”任務中,若評價僅關注最終的診斷和治療方案,而忽視學生在任務執行過程中的分析思路和合作情況,極易導致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忽視過程的重要性,影響學習效果,部分學生可能會因為評價機制的不完善而對任務過程不夠重視,進而影響其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5]。
3" 基于任務驅動法的中職學校醫學基礎教學實踐策略
3.1" 優化任務設計,提高針對性
任務驅動法強調通過精心設計的任務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任務設計應具有高度針對性,并緊密結合具體的醫學基礎知識和實際操作。為提高任務設計的針對性,教師應深入分析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水平和需求的任務。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任務內容的選擇。任務內容應緊密圍繞教學目標,并與醫學基礎知識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確保任務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其次,任務的分解和具體化。將復雜的任務分解為若干具體的子任務,確保每個子任務都具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最后,任務的情境化。通過設計具體的情境,使任務更貼近實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6]。
例如,在教授心肌梗死病理變化時,任務設計不僅要求學生閱讀提供的病例資料,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和病史,還要求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心肌梗死患者的病理切片。首先,教師提供詳細的病例資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況、病史、實驗室檢查結果和影像學資料,同時準備顯微鏡、心肌梗死病理切片等必需品。接著,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5―7人,確保每組均有相應的觀察和記錄任務。在任務實施階段,學生閱讀病例資料,討論可能的病因和病理機制。然后,通過顯微鏡觀察心肌梗死的病理切片,重點識別心肌細胞壞死、炎性細胞浸潤和纖維化等病變特點,并將此類觀察結果詳細記錄在表格中。同時,學生利用分析軟件對觀察結果進行數據統計和圖表化處理,幫助理解和展示病變特點。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分析病變特點與臨床癥狀之間的關系,如心肌細胞壞死與心絞痛、心力衰竭的關系,炎性細胞浸潤與發熱、白細胞增多的關系,以及纖維化與心肌功能下降、心律失常的關系。最后,每組學生匯報觀察記錄和分析結果,展示學生的觀察數據和關聯分析結果。教師總結各組的匯報,指出觀察和分析中的亮點和不足,提出改進建議。通過這種設計,學生不僅能學習理論知識,還能通過實際觀察和分析加深對病理變化的理解,提升實際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2" 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參與度
任務驅動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要求教師通過設計既具趣味性又富有互動性的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為達到這一目的,任務設計應緊密結合實際案例和操作實踐,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能夠獲得知識,還能感受到成就感,進而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學習動機。具體來說,教師在設計任務時,可以選擇真實的病例或情境作為任務背景。例如,在醫學教育中,教師可以使用與學生未來職業相關的真實病例,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同時,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互動性強的教學形式,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使他們在互動中深刻理解學習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需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讓學生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提升自信心,并通過完成任務獲得成就感。
以消化系統解剖學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任務驅動法為學生設計多層次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不僅通過圖譜學習消化系統各個器官的名稱、位置和功能,還結合實際操作來鞏固其理解。首先,教師為學生提供從口腔到肛門的完整消化系統圖譜資料,并詳細標注每個器官的名稱和結構,學生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識別和理解,初步建立起系統的理論知識框架。接著,教師將學生分組,每組4―5人,通過隨機分組方法,如抽簽或隨機數生成器,將任務分配給各小組。每組負責研究不同的消化器官,例如,第一組研究口腔及咽部,第二組研究食道,第三組研究胃,第四組研究小腸,第五組研究大腸,第六組則負責肝臟、膽囊和胰腺的解剖任務。這種明確的任務分配保證了每個小組都有清晰的學習目標,激發了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和討論。在實際操作環節,學生通過觀察解剖標本,將理論知識與實際解剖結構進行對比,并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加深對消化系統各個部分的理解。這種將動手操作與理論學習相結合的任務設計,不僅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還使學生在完成實際操作時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通過這種真實的實踐任務,學生不僅能將書本知識應用到實際操作中,還能夠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
總的來說,任務驅動法通過設計緊密結合實際的操作任務,使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這種學習模式不僅幫助學生有效掌握專業知識,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際操作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3" 加強教師指導,提供全面支持
任務驅動法的有效實施不僅依賴于任務的設計,還要求教師在任務進行過程中提供充分的指導和支持,幫助學生順利完成任務及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任務的引導者,還應是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支持者和輔導者。為確保學生能夠順利執行任務,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教師應在指導過程中注重以下幾個關鍵方面。第一,教師應進行詳細的操作示范。在任務實施之前,教師需要向學生清楚地展示整個任務的操作流程和步驟,確保學生對任務的要求、流程以及注意事項有全面的理解。通過詳細的演示,教師不僅能讓學生看到正確的操作方法,還可以引導他們對任務難點有初步認識。這一步驟有助于減少學生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出現的不必要錯誤,為后續操作奠定基礎。第二,教師應給予個別指導和反饋。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對每個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及時糾正錯誤并提供反饋,確保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和技巧。第三,教師應提供持續的支持和幫助。教師應在任務實施的各個環節提供持續的支持和幫助,解答學生的疑問,確保任務順利完成。
教師可按照以下流程教授靜脈穿刺技術。首先,教師安排學生觀看教學視頻,展示靜脈穿刺的步驟和技巧,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操作概念。其次,教師進行現場示范,詳細講解靜脈穿刺的每個步驟和注意事項,如學生學習洗手和戴手套,準備注射器、針頭、止血帶等器材,并選擇前臂或手背的靜脈,應用止血帶使靜脈充盈,并使用消毒棉球消毒穿刺部位。同時,教師示范以15―30度的角度進針,看到回血后降低針頭角度并緩慢推進。在確認針頭位置后,固定針頭并連接輸液器,移除止血帶開始輸液,確保學生理解關鍵技術點和操作規范。在實際操作環節,教師將學生分組進行模擬操作。每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模擬手臂進行靜脈穿刺練習。教師在操作過程中密切關注每位學生的操作細節,及時發現并糾正錯誤,通過個別指導,教師能夠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問題和難點,提供有針對性的反饋和改進建議。最后,教師在模擬操作過程中,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和合作,分享經驗和技巧。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練習,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靜脈穿刺的技術要點,并通過互相學習,進一步提高操作技能。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積極的引導和支持,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足夠的練習機會和指導。
3.4" 完善評價機制,注重過程評價
任務驅動法的評價機制應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而不僅僅關注任務的最終完成情況。教師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通過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和進步。對此,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參與情況和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持續的觀察和記錄,及時提供反饋和指導。同時,在任務結束后,教師應對學生的任務成果進行評價,綜合考慮任務的完成質量和學生的實際表現。此外,教師可以通過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和進步。
在設計病例分析任務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最終提交的診斷和治療方案,還要通過過程性評價全面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其一,教師觀察學生在病例分析中的思路是否清晰,能否有效提取關鍵信息,進行合理推理。例如,學生是否能夠通過癥狀和檢查結果推斷出急性心肌梗死。同時,教師關注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是否有有效的溝通與分工,團隊協作是否順暢。例如,學生是否能夠在討論中互相補充,達成一致意見。其二,教師在任務實施過程中,定期查看學生的思考過程記錄,提供及時反饋,指出學生在診斷思路上的盲點,提出補充檢查項目的建議,糾正治療方案中的錯誤,并對存在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調整分析方法。例如,針對某些學生不明確的心電圖解讀,教師可以提供額外的解釋和示范。其三,任務結束后,教師組織小組討論,各組學生交流各自的診斷和治療方案,分享思考過程和決策理由。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取長補短。此外,教師總結各組的表現,指出共性問題和優秀案例,提出改進建議,可以表揚某組在緊急處理中的快速反應能力,指出某組在治療方案中藥物選擇的不合理之處。通過這種設計,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能夠重視學習過程,發現并改進自己的不足,提升綜合分析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任務驅動法在中職醫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的發展,通過優化任務設計、增強教師指導和完善評價機制,教師可以克服傳統教學中的諸多不足。目前,任務驅動法的實施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反思,動態調整教學策略,以確保其有效性和適用性。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深入探討任務驅動法在不同醫學課程中的具體應用及其長效機制,特別是如何在更廣泛的教育背景和不同學生群體中實現其最佳效果,此舉將有助于建立更加科學和系統的教學指導,為中職醫學教育提供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從而培養出更加適應現代醫療需求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 林秀瓊.中職學校醫學專業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4(7):55-57.
[2] 殷俊磊,劉國燕,職麗娟,等.任務驅動法在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鄉學院學報,2023,40(6):69-72.
[3] 楊希.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護理專升本《護理研究》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昆明:昆明醫科大學,2023.
[4] 周國興,欒金紅,馬寶柱.基于超星學習通的醫學影像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22,8(28):118-121.
[5] 曹麗,吳巍.基于循證實踐的任務驅動法在急診護理本科教學中的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22,40(1):72-74.
[6] 姚凱,甄暢東.探究中職衛?;瘜W教學中醫學知識的滲透[J].智慧健康,2019,5(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