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傳播好中國非遺,對于賡續歷史文脈、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做好中國非遺的國際傳播,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深耕非遺背后的精神內涵,挖掘讓非遺“活起來”的符號標識和文化產品,并以數字媒體開拓非遺國際傳播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非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
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敝袊姆俏镔|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國非遺,對于賡續歷史文脈、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習近平文化思想中關于中國非遺的重要論述出發,挖掘中國非遺的多重價值及其國際傳播的創新路徑,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推動中國非遺國際傳播
2023年10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包括非遺國際傳播在內的各項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一)從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出發,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
2017年1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敝袊沁z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生產生活的價值載體。全面了解非遺的流變歷史,推動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對于非遺的國際傳播具有重要作用。
非遺作為民族文化記憶的活化石,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生動體現,還是聯結各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指出,《瑪納斯》這樣的非遺,“既屬于少數民族,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寶貴財富。中華文化要和世界文化更好地開展交流互鑒”。這要求非遺的國際傳播既要站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整體性的高度,展現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質,又要細致入微地關照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尊重并彰顯其鮮明的地方色彩與民族特色。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傳統技藝、民族節慶、口頭傳說等的傳播,讓世界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深刻體會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不斷開拓、勇于創新的精神風貌。
(二)挖掘非遺在當代的實用價值與精神價值
2022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蓖诰蛑袊沁z在當代的實用價值與精神價值,應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方面,要立足歷史,讓非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樣態“活起來”。通過深入闡釋非遺背后的歷史故事、文化內涵、技藝精髓,將非遺元素與現代設計、科技手段相結合,開發出既保留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要展望未來進行創新。通過故事化、體驗化、互動化的方式,讓國際受眾深刻感受到中國非遺的精神內核與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的契合之處。推動非遺國際傳播,不僅能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在現代社會煥發創新活力,更能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展現獨特魅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三)既要講好非遺故事,又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講好非遺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中國國際傳播效能。應進一步提煉具有代表性的非遺符號,深刻闡釋中國非遺的歷史積淀與時代魅力。
從傳播理念來看,中國非遺的國際傳播既要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出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要立足全球視野關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傳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并發表主旨講話指出:“我們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遍_展中國非遺的國際傳播要充分尊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多樣性。文化多樣性不僅體現為認同不同文化存在獨特性與差異性,也要求在文化交流中遵循平等與尊重原則。在傳播過程中,應將中國非遺置于全球文化的語境中,深入分析目標受眾的文化認知模式與審美需求,在形式與表達上進行適當的調整與轉化,從而促進文化的雙向理解、尊重與共鳴。
二、挖掘讓非遺“活起來”的符號標識和文化產品
非遺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文化認同和精神特質,在時代變遷中不斷演繹與創新。應深入研究非遺背后的精神內涵,挖掘有助于非遺文化在當代煥發光彩的符號標識和文化產品。
(一)挖掘非遺背后的精神內涵才能讓傳播走向深入
非遺不僅是傳統技藝或生活體驗的集合,還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哲學、社會結構以及價值取向。非遺所傳遞的精神內涵,不僅體現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深度,也在現代化的語境下為當代社會提供了持續的文化支撐和精神指引。鑒于中國非遺背后的精神內涵博大精深,本文參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從文化傳承、人與自然的關系、道德倫理以及多元文化間的關系四個維度,歸納出守正創新、天人合一、禮義廉恥、美美與共四個方面,作為分析的切入點。
“守正創新”體現了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機統一。每一項非遺技藝都是中華民族流變的記憶,是中華文明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智慧的積累和經驗的結晶,并在不斷創新中煥發出青春。例如,數百年來,京劇藝術的傳承得益于嚴格的傳統訓練和程式化的表演方法;近年來,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在舞臺設計、音樂編排和演員表演中逐漸融入現代元素,拓展了年輕觀眾群體。2021年11月,世界首部8K全景聲京劇電影《捉放曹》獲得了第17屆中美電影節和中美電視節“金天使獎”,這部電影將科技與藝術融合,將京劇的內功與電影敘事融合,向世界觀眾展現了國粹之美;2022年年初,一個以守護和平安寧為主題的京劇唱段《神女劈觀》在YouTube上引發熱議,其將京劇與動漫相結合,憑借優美的唱腔、精美的服飾、英姿颯爽的人物形象贏得眾多海外網友喜愛。獨特的表演形式、豐富的劇目內容、精湛的藝術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為京劇的持久魅力打下了深厚基礎,而守正創新的精神是其成為連接今昔、溝通中外的橋梁的動力所在。
“天人合一”反映了中國人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理解。從傳統的農耕技藝到節氣、中醫診法,許多中國非遺誕生于農耕社會。以農歷二十四節氣為例,作為“天人合一”理念的集中體現,其不僅是農耕社會中人們對自然氣候變化的經驗總結,更是古人通過對天象和自然規律的觀察,構建的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每一個節氣都有其獨特的農事指導意義,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密切依賴關系和生生不息的自然觀。為賦予中國的節氣文化以全新的影像表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了二十四節氣系列公益廣告,通過畫面展現寒暑的輪轉、水氣的濕燥,通過色彩的運用呈現四季的變幻,通過呈現傳統建筑連接自然韻律與人文情感,一方面體現了中華民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智慧,另一方面總結節氣文化中蘊含的生活哲理,令人感到余韻綿長。
“禮義廉恥”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規范和社會責任感。非遺中的節日習俗、禮儀規范等不僅是文化的表現形式,更是道德規范和社會倫理的傳遞途徑,個人的行為和社會的價值從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塑造與規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文國際頻道多年來在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推出《傳奇中國節》大型直播節目,海內外多點聯動,通過節日習俗和氛圍,反映中國人對親情的重視、對先人的禮敬、對家與國的熱愛??梢姡澣樟曀住⒍Y儀規范為“仁愛”“孝順”“忠誠”“和諧”等理念的傳承提供了載體,不僅維系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也在現代社會中幫助人們重新思考個體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為現代社會提供了道德和倫理上的精神滋養。
“美美與共”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于多元文化和諧共生的認識。以陶瓷為例。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僅陶瓷燒制技藝就達十三種。不同的瓷器風格是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共同造就了中國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中國陶瓷在走向世界過程中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歷史上,中國曾從阿拉伯國家借鑒了陶瓷的花色和圖案,也曾融入歐洲的陶瓷制作樣式、元素和風格,形成了“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人文景象。
(二)提煉符號標識、創作文化產品,讓非遺文化在當代煥發光彩
從非遺出發提煉符號標識、創作文化產品,應既能反映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又能與現代社會的需求產生共鳴。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來看,將非遺的價值、文化內涵和審美趣味與公眾生活、時代發展緊密結合,正是該節目成功之處。以下從符號標識、儀式體驗、呈現形式三方面入手,探討如何讓非遺文化歷久彌新。
深挖非遺文化的符號標識,適應當代生活的精神需求。健康的心理狀態和生活方式是高品質生活的重要基礎。太極拳蘊含著豐富的東方哲學思想,融強身健體和修身養性于一體,有助于緩解高節奏社會發展下的心理焦慮。2020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上掀起一股跟練熱潮。發揮太極拳在傳播中國非遺文化中的作用,應深刻揭示其中中華民族辯證思維的重要影響,向國際受眾闡釋其如何用肢體語言演繹哲學之理?!洱R物論》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之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太極拳的動作看似緩慢、柔和,卻蘊含著充沛的力量,“靜”與“動”、“柔”與“剛”并非彼此對立,而是相互調節、互為補充。這種動中求靜、外動內靜,對于增強人的心理韌性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此外,在國際社交媒體平臺上,太極拳的健身實踐常見于清流環繞、綠樹成蔭之所,在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詩情畫意中實現了中式美學的現代性轉換,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如何通過新興媒體技術,提高受眾對太極拳文化的沉浸式體驗是一個值得深刻探索的課題。
強化非遺文化的儀式體驗,推動形成情感聯結。民俗(節慶)類非遺凝聚著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生產生活經驗和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和平、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2010年起,原文化部會同國家相關部委、各地文化團體和駐外機構在海外共同推出“歡樂春節”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并持續至今。隨著這項活動在世界各地的廣泛舉行,各國民眾逐漸由中國傳統民俗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由對春節的抽象理性認知轉變為具體的情感體驗。節日儀式中呈現出的鮮明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特征,使春節成為海外受眾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感、融入性最高的標識符號之一,春節也由此逐漸衍變為一個全球性節日。2024年“歡樂春節”活動期間,英國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墨西哥國家藝術中心、愛沙尼亞塔林羅特曼商業廣場、希臘雅典游樂場Allou Fun Park等大型戶外廣場慶典共吸引80余萬名觀眾到場。春節不僅成為促進受眾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國當代文化的重要窗口,不同文化的交流互動也從中煥發全新活力。2024年2月的元宵節,法國豫園燈會現場展示了《山海經》中的祥龍瑞獸,意大利“童話森林”彩燈節描繪了西方童話里的奇妙世界,匈牙利“歡樂春節”中國龍年彩燈節通過展示各種動物造型呼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許多有創意、有想法、有行動力的青年群體加入民俗傳承的儀式生產中,創作出反映生產生活實踐又飽含人文關懷的作品,并在國際社交媒體平臺分享與春節有關的生肖文化、美食文化、神話傳說等。2024年12月4日,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錄。發揮多元主體在傳統民俗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有助于讓春節這一中國傳統節日與各國人民的生活產生聯結,成為傳播美好生活觀念的文化載體。
豐富非遺文化的呈現形式,使之成為日常生活的創意資源?!洞呵镒髠髡x·定公十年》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國的絲綢、云錦、蜀錦、香云紗以及由這些材料制成的精美華服,是許多外國人了解中國美學的直接載體,其背后的傳統技藝是中國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以美學特色彰顯中華民族的民族特性,以美學設計承載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旨趣,不僅滋養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培育著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還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其他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從歷史沿革來看,絲綢的生產、制作與貿易推動了古絲綢之路的形成,成為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動的見證。佛教的經典與藝術隨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與此同時,在中亞地區,絲綢的圖案設計和刺繡常常融入佛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元素;從文化交流來看,近年來,“唐裝”熱、“漢服”熱、“華服”熱席卷全球,國際時裝展和國際著名服裝品牌的產品設計都展現出對中國服飾的濃厚興趣。非遺技法與現代工藝的交融,中式面料與西式剪裁的結合,數字技術對創意設計的賦能……非遺的創意轉化不僅是對技巧和工藝的再發展。通過新興設計語言、科技手段、藝術表現形式等,賦予傳統技藝新的時代活力,既繼承了中華文化基因,又使其與現代生活方式、審美趣味和實用需求相契合,從而實現更加深遠、廣闊的文化傳承和傳播。
三、開拓非遺國際傳播的創新路徑
數字媒體以跨時空傳播、高效信息流通、互動性強、視聽表現力豐富等特性,進一步增強了非遺的國際影響力。近年來,網絡游戲、網絡文學和網絡影視等成為推動中國非遺文化出海的新陣地和創新路徑,讓全球受眾能夠更加便捷、直觀地感受到中國非遺文化的魅力,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鑒。
(一)網絡游戲:推動中國非遺積極融入文化創新
隨著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游戲逐漸成為全球文化傳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中國非遺的國際傳播中,網絡游戲所具備的互動性、沉浸感和跨文化傳播優勢,使其在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展現出獨特的潛力。網絡游戲不僅提供了娛樂體驗,還成為文化認同和交流的重要平臺,將傳統文化和非遺元素傳遞給全球玩家,促進文化的全球共享和理解。
中國非遺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可為網絡游戲提供具有歷史底蘊的故事背景、藝術美韻的虛擬場景和人文風韻的游戲符號。近年來,《原神》《黑神話:悟空》等中國自主研發的網絡游戲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蘊,以數字技術、創意設計提升傳播效果,推動中國非遺積極融入文化創新。2024年8月,中國首款3A游戲《黑神話:悟空》上線,全平臺最高同時在線人數超過300萬,《人民日報》點評其“為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帶來新氣象”。游戲體驗是一種儀式化與戲劇化兼具的行為,網絡游戲呈現給受眾的并不是單純的游戲信息,還生動反映了現實生活和價值理念。在游戲體驗中,受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親身感受網絡游戲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種感受和認知體現出潛移默化的、非灌輸性的、非意識形態的特征。在《黑神話:悟空》第二章“風起黃昏”中,玩家扮演的“天命人”身中箭鏃躺在黃沙地奄奄一息,因聽到了靈吉菩薩唱起一段陜北說書才得以逃生。游戲制作團隊邀請陜北說書非遺傳承人熊竹英將游戲場景、劇情與陜北說書特色融合進行創作,唱詞為游戲增添了文化底蘊和藝術感染力,展現了濃郁的中國風與陜北韻味,引發國內外青年群體的廣泛關注,被海外玩家評價為“中式Rap”。
爆款網絡游戲的影響力不限于玩家群體,其“破圈”傳播的能力對于提升中國非遺的影響力無疑是一個強有力的催化劑。隨著《黑神話:悟空》的火爆,以孫悟空為靈感的非遺作品黃楊木雕《齊天大圣》也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無獨有偶,在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上,一款以《黑神話:悟空》中的悟空形象為創意創作的京劇臉譜,引發了眾多參會者對彩塑京劇臉譜這一北京非遺項目的關注,也將《黑神話:悟空》這款國產游戲再度呈現在眾多國際友人面前。
(二)網絡文學:以生動的細節講述非遺故事
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影響力不斷擴大。《2023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0月,閱文集團海外門戶“起點國際”的海外訪問用戶量約為2.2億,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Z世代用戶占比近8成,日均閱讀時長超過90分鐘,培養了約40萬名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網絡文學作者。網絡文學中對包括非遺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現,不限于宏大歷史的敘事,也著眼于日常生活的描繪,其創新表達形式可以將非遺內容以更加生動、易讀的方式呈現給國際受眾。
2022年9月,大英圖書館宣布將16部中國網絡文學作品首次納入其館藏,表明中國網絡文學正成為一種重要的當代文化載體和內容產品被海外受眾接受和認同。其中,《畫春光》《贅婿》等將非遺與故事情節結合起來,讓非遺技藝成為主人公事業線構建的重要元素,發揮幫助故事人物成長和推動劇情發展的功能?!懂嫶汗狻穮⒖肌吨袊糯善鞴こ碳夹g史》《越窯制瓷史》等書籍,以越瓷文化傳承為背景,描繪了小說主角通過刻苦學習制瓷技藝,以精湛的技術和精巧的創新,打破窯場中的陳舊理念,實現了愛情與事業雙豐收的故事?!顿樞觥返墓适掳l生地江寧在歷史上絲織業發達,織造技藝成為作品中的醒目非遺元素。隨著網絡文學平臺的發展與社交媒體的傳播,網絡文學愈發具有互動性和跨文化交流潛力,推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流、討論和分享彼此對非遺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三)網絡影視:觀賞性、娛樂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傳播非遺文化
網絡影視通過直觀的視覺效果、生動的劇情設定和創新的表現手法,成為傳播中國非遺文化的新渠道。它們通過全球化的平臺觸及大量海外受眾,尤其是年輕人。通過與現代生活和娛樂需求的結合,網絡影視能夠讓中國非遺文化更具吸引力,并推動其在全球范圍的傳播和認同。在中國的出海網絡影視作品中,不少融入了豐富的非遺元素,具有東方韻味的歷史底蘊、富于中國特色的文化內涵、體現東方美學的服裝設計,構成了其吸引力的來源。2023年,網劇《去有風的地方》以英語、越南語、印尼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和法語等六種語言在全球225個國家及地區的電視臺和網絡平臺上播映,入選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策劃的視聽作品海外展播活動“視聽中國 全球播映”優秀作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微博發文稱,“中國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中,謝之遙回到家鄉,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力量,盤活云苗村經濟?!薄度ビ酗L的地方》在劇情和場景設置中融入了豐富的非遺元素,如木雕、扎染、刺繡等傳統工藝,以及白族民居、茶馬古道等文化遺產,為全球受眾提供了了解中國非遺文化的窗口,引發了對云南民俗風情的關注熱潮。
結語
中國非遺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與獨特的審美價值,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儀式感的體驗與文化創造力的展現,能夠推動不同國家的公眾特別是青年更多感受中華文化精神、參與中國民俗體驗,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有機結合,向全球展現絢爛多姿、立體豐富的中國文化。
(本文編輯: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