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作能力是語言運用素養的重要體現,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時期。小學生寫作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寫作素材,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利用日記積累生活素材、通過拓展閱讀積累文學素材、通過主題活動觀察積累多種學科素材,從而不斷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活動教學;三年級學生;寫作素材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31-0103-04
寫作能力不僅關乎文字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性,而且涉及思維邏輯、情感表達和文化素養等方面的綜合運用,是學生語言運用素養的重要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語文課標》)關于“表達與交流”的具體要求如下:第一學段,要使學生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學段,引導學生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能用便條、簡短的書信等進行交流,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第三學段,使學生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學寫讀書筆記、常見應用文等。小學三年級學生正處于從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關鍵時期,面臨著如何將生活中的點滴轉化為文字表達的挑戰。因此,探索一種既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又能有效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筆者積極探索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路徑,在實踐研究過程中發現,導致小學生寫作能力普遍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小學生在運用寫作素材和發揮創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1]。筆者對所教班級的55名三年級學生進行訪談,約有92.00%的學生表示在寫作文時感到困難,主要原因是缺乏寫作素材,不知道寫什么。筆者認為,要想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要不斷豐富他們的寫作素材。活動教學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獲取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的教學模式,近年來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教師可以將活動教學引入小學三年級寫作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拓展閱讀等活動,不斷充實學生的寫作素材庫,讓學生有物可寫,寫作時游刃有余。
一、引導學生利用日記積累生活素材
生活如同一個巨大的寫作素材寶庫,學生日常的所見所聞都能成為他們就地取材的“利劍”[2]。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尚未充分認識到引導學生記錄生活對積累生活素材的重要性,忽視了日記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寫作訓練手段。教師應鼓勵學生留心觀察生活,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并將生動的生活場景記錄下來,轉化為栩栩如生的故事。通過持續的日記寫作,學生能夠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提高語言表達的精確度和生動性。
(一)開展“家庭日記”活動,培養觀察力與感知力
家庭作為學生日常生活的舞臺,每一幕溫情場景都是學生寶貴的創作源泉。教師可以開展“家庭日記”活動,鼓勵學生從日常瑣碎中捕捉有價值的瞬間,將家庭生活中的美好與感動轉化為文字記錄下來。通過個性化的記錄方式,學生匯聚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片段,在實踐中錘煉了語言建構能力,深化了對生活的洞察與感悟,寫作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寫作能力水平,教師可以將“家庭日記”設計為“迷你日記”“微日記”和“小日記”三種形式。
“迷你日記”即100字以內的幾句話日記,以日記卡的形式進行呈現,這是學生每天需要完成的一項任務。教師提示學生:在放學后,既可以觀察回家路上的風景,也可以在回到家后,用10—20分鐘的時間觀察家庭中的各種事件,然后用一兩句話記錄下來。為了發展學生的多元能力,教師還鼓勵學生用繪畫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第二天上學后,學生將所寫的“迷你日記”粘貼在班級板報欄中,其他學生可以自由閱讀和欣賞。
“微日記”即200—300字的日記。教師要求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將本周“迷你日記”記錄下來的見聞整理成一篇200—300字的“微日記”。在下周一的語文課上,教師利用10分鐘時間,讓學生代表上講臺朗讀自己的“微日記”。如此,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整合能力、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小日記”即500—600字的日記。學生需每個月完成一篇“小日記”,將自己在一個月內的見聞進行梳理,寫成一篇結構較為完整、邏輯較為通順嚴密、語句較為優美的“小日記”。然后,教師會在月末利用一節班會課,開展“優秀小日記”“優秀小作家”評比活動。在評比過程中,先由各學習小組進行組內評比,接著由各小組進行班級內評比,再由教師根據各小組的評比意見給出候選名單,最后由全班學生根據候選名單進行投票,最終確定“優秀小日記”“優秀小作家”獲得者。“優秀小日記”會在班級板報欄中張貼一個月,在下個月的“優秀小日記”產生后進行更換。教師在每個學期末將從“優秀小日記”中精選出部分日記集成冊子,印刷后分發給每一名學生。對獲得“優秀小作家”的學生,教師按照獲得次數在每個學期末評選出前十名,給予文具、小紅花等獎勵。
從“迷你日記”到“微日記”再到“小日記”的系列活動設計,既順應了學生從第一學段到第二學段的寫作過渡需求,又能夠激發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通過開展具有梯度性的日記寫作訓練,學生可以不斷提升觀察生活、記錄生活、表現生活的能力,從而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二)通過日記反思校園生活經歷,深化理解與感悟
日記是對生活的簡單記錄,更是對生活的深刻反思。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運動會、義賣活動、文藝匯演和各種節日活動等,都可以成為學生記錄的素材。教師可以將這些活動作為學生寫作日記的主體,引導學生從校園生活中汲取靈感,將每一次的校園活動都化作筆下的精彩篇章。在記錄校園活動時,學生學會了如何捕捉細節,如何讓文字生動有趣,如何在敘述中體現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在形成文字的過程中,學生會不自覺地回顧和審視,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自己的經歷,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深化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進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例如,在學校舉辦運動會時,教師要求參加比賽項目的學生,在比賽結束后,將自己參賽前的訓練過程、比賽時的心態等真實記錄下來;同時,要求未參賽的學生從觀眾的角度,記錄下自己對比賽的觀察和感受。又如,在學校開展“廣西三月三”活動時,教師要求學生將在活動中的見聞、體驗和感受,以日記的形式翔實地記錄下來。這些豐富的校園活動為學生創造了多彩的校園生活體驗,也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在描述這些活動時,學生逐漸學會了篩選信息,抓住重點,以及如何運用修辭手法使日記內容更具吸引力,鍛煉了思維能力,提升了語言運用素養。
在引導學生利用日記記錄日常生活點滴、積累寫作素材時,教師應秉持適度、科學、有效、有趣等原則。教師在設計每一次活動時,都要有明確的主題,以具體的任務為驅動,通過有效、有趣的活動,科學引導學生完成日記寫作,切忌使寫作成為一種負擔。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日記寫作練習中。例如,教師在征得家長同意和上級部門批準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到本地的歷史紀念館、烈士陵園、起義紀念館等參觀,并將參觀過程寫成日記。如此,日記不僅是日常生活的記錄,而且成為學生思想成長的見證,以及價值觀塑造的載體。
二、引導學生通過拓展閱讀積累文學素材
拓展閱讀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極為重要的途徑[3]。通過廣泛地閱讀各類書籍、文章和文獻,學生能夠接觸到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多樣化的寫作手法,激發創新思維,有助于在寫作時靈活運用各種詞匯、句型和修辭手法。閱讀還能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寫作特點,使學生在寫作時能夠更好地融入多種文化元素,拓展文章的深度和廣度。
(一)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
盡管教師深知閱讀對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常常面臨一個難題:學生的閱讀量普遍較少。這種情況既不利于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也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通過多年的教學觀察和實踐,教師發現,開展閱讀活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通過組織讀書會、閱讀分享會、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的班級活動,可以讓學生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拓寬閱讀視野,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例如,童話故事中生動的形象、有趣的故事對小學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鄭淵潔童話》等童話故事集,為學生閱讀提供了資源寶庫,其中蘊含的豐富哲理也可以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助于學生深入認識社會。此外,教師還可以在閱讀活動中嵌入一些有趣的閱讀任務和挑戰,讓學生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創作背景和作者思想,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多樣化的閱讀活動中,學生可以不知不覺地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提升寫作能力。
多彩的閱讀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定期的閱讀打卡、閱讀挑戰賽等活動可以激勵學生保持閱讀狀態,逐漸養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提升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而且能鍛煉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這些閱讀素養的提升將直接反映在學生的寫作中,學生能夠自如、準確地運用文學素材,使作品豐富多彩,有深度和廣度。
(二)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課堂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系統的文學知識和理論基礎,引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和表達方式。然而,僅憑課堂教學難以滿足學生對文學閱讀深度和廣度的需求。課外閱讀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教師可以將課外閱讀融入課堂教學,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和分享閱讀學習心得、進行文學創作等方式,加深學生對文學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例如,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一個童話單元,該單元收錄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會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塊奶酪》等童話文章,單元教學目標是: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結合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教師設計了“你最喜愛的童話故事”主題閱讀活動。首先,教師結合古今中外的童話故事,從中選取了廣為流傳且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如《丑小鴨》《海的女兒》《白雪公主》《灰姑娘》等,設計了“童話故事閱讀書單”,通過班級微信群將書單發送給學生家長,由家長、學生從中選取4—5則童話故事作為閱讀資料。其次,家長將選好的書單公布到班級微信群,教師根據家長、學生的選擇,按照相關主題將文章組成一個一個文章群,每個主題包含3—5篇童話故事。為了不占用學生太多的學習時間,在每個月月初,教師通過班級微信群將相應的主題和相關的文章發給家長和學生,然后家長和學生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這一主題的閱讀任務,并制作閱讀小卡,或是復述故事梗概,或是通過繪畫的形式演繹某則童話故事。每個月月末,教師會用一節語文課組織開展閱讀分享會活動,讓學生自由上講臺進行故事復述,或是自由組成小組進行情景劇表演,并將所完成的閱讀小卡張貼于教室的板報墻上,每個月更換一次,供學生隨時閱讀瀏覽。
截至目前,筆者在所教班級中共開展關于童話故事的主題閱讀活動6次,每次活動都能收到55張學生完成的閱讀小卡,已經累計收到330張閱讀小卡。開展童話故事主題閱讀活動,取得了突出的教學效果:一是學生的閱讀習慣得到了很好的培養,閱讀能力也得到較為全面的提升,約有93.00%的學生表示現在能夠獨立完成比較復雜的小說的閱讀;二是學生的寫作素材庫得到進一步豐富,不少學生在創作實踐中能夠主動學習和運用童話故事的寫作技巧和故事內容,約有86.00%的學生表示現在知道如何寫作文、知道寫什么了;三是很好地改善了親子關系,活動廣受家長好評,幾乎所有家長都支持將這個活動長期舉辦下去。
三、引導學生借助活動觀察積累多種學科素材
積累寫作素材的另一種有效方式,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觀察記錄,讓學生在記錄中不斷積累多種學科的素材[4]。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課內外的學習活動,將觀察到的現象、事件或人物特征轉化為文字或圖畫,形成自己的寫作素材庫。
(一)觀察記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
《2022年版語文課標》提出,語文課程學習應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強化實踐性要求,加強學科間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根據課標的這一要求,在引導學生不斷積累、豐富寫作素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跨學科融合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觀察記錄活動,部分教師主要通過讓學生觀察一片綠葉、一只小蟲子等方式進行,由于活動既沒有一定的主題也不成系統,所以教學效果不佳,甚至部分學生出現了厭煩、抵觸情緒。通過開展“小學作文素材積累途徑的探究”等課程實踐,教師認識到,要想充分發揮觀察記錄活動在學生寫作素材積累中的作用,應該設定相應的活動主題,定期開展主題活動,定期讓學生進行總結和提煉。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開展主題為“我的植物寶寶”的觀察記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在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中,記錄、感悟生命的生長過程。為了確保活動順利開展,教師先在班級微信群中征求家長的意見,在取得全部家長同意后,設計主題活動的實施步驟,以及每個步驟的階段性主題和目標。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多數家長傾向于讓學生種植蔬菜和花卉。因此,按照蔬菜、花卉的大致生長周期,教師將觀察活動的周期設定為2—3個月,將整個過程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主題為“芽兒寶寶長出來了”,主要讓學生記錄種子從播種到發芽的全過程,通過每天的觀察描述,清楚種子是如何發芽,以及自己是如何管護的;第二階段的主題為“葉子長出來了”,主要讓學生記錄植物從長出第一片葉子到開花或結果的過程,記錄葉片每天的狀態,或是花骨朵綻放時的形態等;第三階段的主題為“我來做創意”,在這一階段,學生主要是用自己種植的蔬菜炒一道菜,或是用自己種植的鮮花制作成花束、干花、香包、創意繪畫作品等。在“我的植物寶寶”觀察記錄活動中,學生完整經歷植物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的過程,用文字或畫筆記錄這個過程的點點滴滴,不僅掌握了種養植物的技巧,提高了實操能力,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植物學知識,培養了尊重生命、感悟生命的能力。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為學生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拓展了學生的學科視野,促進了學生對其他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二)觀察記錄黨史教育活動
教師可以借助學校開展黨建活動、黨史教育活動的契機,將班級觀察記錄活動與這些活動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通過參與黨史教育活動,如參觀紅色教育基地、觀看革命歷史影片、聆聽英雄事跡等,學生能夠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還能加深對黨史的認識和理解,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并記錄所見所聞;在寫作時,學生將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歷史遺址的滄桑變遷等融入自己的文字,使習作更加生動、感人。
例如,玉林市擁有豐富的黨史教育資源,廣西第二批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玉林市就有6處入選。玉林市博白縣博白鎮一區中心小學每學期都會組織教師前往這些基地參觀學習。由于學生缺乏這樣的參觀學習機會,且學生也非常需要接受黨史教育,筆者每次參加這些活動,都會用手機拍照或是錄視頻記錄參觀過程。回校后,筆者利用這些素材制作成黨史學習微課或PPT,在班會課上播放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觀看過程中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感,然后開展小型班級研討會。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接受良好的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而且能夠積累多元化的寫作素材。
為了詳細了解活動教學的效果,筆者以所帶班級的55名三年級學生為調研對象,從2024年春季學期到目前,55名學生均表示上述活動“非常有意思,非常有用”,都想參加這樣的活動;有52名學生表示在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知道作文寫什么了,再也不怕寫作文了”,僅有3名學生表示“可能是在活動中沒有做好記錄,以后要改正過來,像其他同學一樣認真做好記錄”。調查數據表明,上述活動能夠有效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總之,小學是學生打基礎的階段,利用活動教學引導小學三年級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教師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細致入微地觀察周圍事物,將所見所感轉化為生動的文字,提升學生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活動內容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庫,使學生在寫作時能夠言之有物,有效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小焦.閱讀欣賞,汲取營養:小學寫作素材積累指導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2024(6):65-67.
[2]趙海蓉.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探討如何引導小學生積累寫作素材[J].小學生(下旬刊),2022(8):118-120.
[3]李曉云.小學生寫作素材積累五法[N].語言文字報,2024-05-01(5).
[4]喬洪偉.探尋寫作素材積累的新途徑,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J].作文成功之路,2022(8):35-37.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學校黨的建設工作專項課題“新時代中小學黨建引領校園文化建設路徑研究”(2023ZJY231)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韋榕峰)
作者簡介:陳陸璐,1979年生,廣西博白人,本科,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