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趣味唱游是《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一項學習任務。為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表現力、創造力,教師需掌握趣味唱游及趣味唱游學習任務的內涵,依據小學低年級趣味唱游學習任務的設計原則,以及本校特點實施趣味唱游教學。本研究以南寧市鳳翔路小學校本課程“君智課程”中的“六義四動”生態智慧課堂教學范式為例,介紹實施趣味唱游教學的方法,包括在體驗趣味唱游學習任務中提升藝術感知力、在參與趣味唱游學習任務中提升藝術表現素養、在探索趣味唱游學習任務中提升創意實踐素養、在趣味唱游學習任務聯動中提升文化理解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唱游課;情感體驗;藝術表現;趣味唱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31-0124-05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到“全面深化學校美育綜合改革,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加強各學科有機融合,整合美育資源,補齊發展短板,強化實踐體驗,完善評價機制,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充滿活力、多方協作、開放高效的學校美育新格局”,這表明學科融合是學校美育的發展趨勢。《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藝術課標》)明確在第一學段(1—2年級)開設“唱游·音樂”課,設置“趣味唱游”“聆聽音樂”“情境表演”“發現身邊的音樂”4項學習任務[1]16。“趣味唱游”是第一學段藝術課程的第一個學習任務,旨在將音樂教學活動游戲化,在游戲中融入律動、聲勢、即興表演、舞蹈表演、演奏等多種表現形式及活動內容,體現了學科融合,與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要求相一致。小學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正處于角色轉換適應階段,個性特點上仍未脫離幼兒特征,因此在音樂學習中適宜設計趣味唱游學習任務。趣味唱游作為小學音樂課中的一項重要學習任務,如何優化趣味唱游教學并有效實施,是當前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學中亟待探究的重要課題。
一、相關概念內涵概述
(一)“趣味唱游”的內涵
“唱游”源于英語中的Singing Game一詞,從字面意思可理解為歌唱游戲,在我國最早出現在音樂教學領域。1936年頒布的《小學低年級唱游課標準》就對其做出定義,即“順應兒童愛好游戲的興趣,予以適當的唱歌和游戲活動”,還將其作為小學低年級獨立開設的一門教學科目。隨著音樂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唱游”的定義在《2022年版藝術課標》中有了新的表述,既作為小學1—2年級音樂課的課程名稱,同時也作為其中一項學習任務。“趣味唱游”在《2022年版藝術課標》中的描述為“是以歌唱為主,融合演奏、聲勢、律動、即興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種表現形式及其活動內容,以趣味化游戲方式開展的音樂活動”[1]16。從內涵上看,趣味唱游與傳統的唱游相比,突出“趣”字,融入更多音樂表現元素,創設生動的游戲活動情境,使學生更直觀地感知音樂的藝術形象、更深入地體會音樂情緒,進而更易達成教學目標。對音樂學科的學習來說,趣味唱游符合低學段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唱、奏、演等多元化教學形式,刺激學生的被動注意,收到“玩中樂,樂中學”的學習效果,對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有重要作用[2]。
總體而言,《2022年版藝術課標》中的趣味唱游強調多種有趣表現形式的結合,旨在通過生動有趣的音樂活動,引導學生掌握聲樂、器樂、綜合性藝術表演需要的基礎知識與技能,積累多種藝術表演經驗,由此不斷提高音樂核心素養。
(二)“趣味唱游學習任務”的內涵
在《新華字典》中,“任”字的解釋為“負擔或擔當”,“務”字的解釋為“事情”;在《現代漢語詞典》中,“任務”的解釋為“指定擔任的工作;指定擔負的責任”。[3]“學習任務”是業界常用術語,屬于課程與教學內容的范疇,通常指“具體的學習內容”。在學校教育中,不同學段、不同學科對“學習任務”的表述及創設要求各有不同,但其內涵一致,即“學習任務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達成學習目標、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必要的學習手段和有意義的實踐活動”[4]4。
《2022年版藝術課標》指出,學習任務是藝術實踐的具體化,是學生在現實生活或特定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等完成的項目、解決的問題等[1]14。藝術實踐包括欣賞、表現、創造、聯系等類型,其中1—2年級的藝術實踐有“趣味唱游”“聆聽音樂”“情境表演”“發現身邊的音樂”4項具體的學習任務。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修訂組成員杜宏斌在《聚焦核心素養凸顯美育功能——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一文中提到,“學習任務是基于現實生活或在真實學習情境中,學生需要完成的項目、解決問題等,它是藝術實踐活動和學習內容在學生學習行為中的體現”[5]61,同時還提到“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藝術實踐活動為載體,開展大觀念引領下的教學、單元整體教學、任務式學習、項目化學習、深度學習、真實性學習、跨學科學習等教學方式的變革與探究”[5]59。
由此可見,“唱游·音樂”課的趣味唱游學習任務既是藝術課標規定的學習內容,也是核心素養導向下藝術實踐活動的形式。其在本文語境下的定義可以表述為:學生在真實學習情境中以游戲化的藝術實踐活動形式完成的相關音樂學習內容。
二、小學低年級趣味唱游學習任務的設計原則
趣味唱游學習任務設計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保障學習任務具有科學性、合理性,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一)合理性原則:學習任務要符合學生發展規律
合理性原則是指教師所設計的教學環節、學習任務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7—8歲的年齡段,學習注意力集中時間、興趣維持時間均較短,如果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不合理,學生往往很難完成任務。如果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脫離學生實際,在教學中只是注重傳授歌唱技能、技巧,并讓學生反復練習,往往容易引發學生的反感、排斥情緒;反之,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活動過于花哨,脫離音樂本體,又會使學習任務活動有喧賓奪主之嫌,不利于達成教學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這些均表明設計趣味唱游學習任務沒有遵循合理性原則。
《2022年版藝術課標》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學習特點,對音樂課各學段均提出了合理的目標與學習要求,教師根據課標的目標與要求設計趣味唱游學習任務是合理的。比如,第一學段(1—2年級)音樂課教學要達成的目標之一是要求學生能體驗音樂的情緒與情感、了解音樂的基本特征、感知音樂的藝術形象。在教學接力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簡稱接力版)音樂一年級上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教師除了教唱歌曲,還可以設計趣味唱游學習任務——“聽賞”國歌,即通過多媒體音視頻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聽”歌中的情緒情感,“賞”歌中的藝術形象。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情感認知的關鍵期,情緒感受力逐漸提高,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初步發展,設計這一學習任務,輔以生動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創作背景與各版本歌曲(包括演唱版本與演奏版本),能有效刺激學生的聽覺、視角、感覺等多重感官,使學生深切體會慷慨激昂的情緒,激起心中的愛國情感。
(二)情境性原則:學習任務要具有吸引力
情境性原則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真實、生動的場景,以吸引學生在情境中獲得沉浸式學習體驗,加深學習理解。《2022年版藝術課標》針對趣味唱游學習活動的教學建議提出,學習活動的設計既要體現趣味化、生活化、情境化、綜合化等特點,也要體現音樂性[1]17。小學1—2年級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階段,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學中呈現一些生動、直觀形象的真實事物,更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加深學生的學習理解程度。因此,教師在設計趣味唱游學習任務時,要注重創設真實、生動的學習情境。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建構知識、應用方法優化生活的自主學習過程,從而激發學習內驅力[4]5,更好地掌握音樂知識與歌唱表達技巧。
例如,接力版音樂二年級上冊《詠鵝》一課,歌曲中的“鵝”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動物。模擬動物表演是比較有趣的方式,也切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興趣點,教師可設計表演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邊唱邊演,演出鵝優雅的體態特征,使鵝的形象生動、靈活。考慮到表演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先播放鵝的生活視頻或鵝的動畫片,再讓學生結合古詩學習模仿鵝的動作體態,在生動的表演情境中感悟鵝的音樂形象、體會鵝的悠閑自得,最后將這種情緒帶入歌唱表演中。
(三)發展性原則:學習任務要具有挑戰性
發展性原則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小學一年級學生擁有較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愿望,教師設計趣味唱游學習任務時,要將促進學生發展作為出發點,使學習任務內容循序漸進、難度螺旋上升,引導學生樹立“迎難而上”的學習自信心。
例如,接力版音樂二年級下冊《盤歌》是一首壯族民歌,以對歌的形式開展。在組織學生學習歌曲的節奏后,教師讓學生完成粵劇創編的任務。這一任務屬于“創造”類型的藝術實踐,相較于“欣賞”“表現”類藝術實踐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通過適時的指導和鼓勵,使學生在歌曲的創編訓練中發展想象、創作、表達等能力。在趣味唱游教學中設計發展性學習任務,可以促進學生發展藝術創造的關鍵能力。
三、趣味唱游學習任務教學的實施
《2022年版藝術課標》提出,音樂學科課程內容包括“欣賞”“表現”“創造”和“聯系”4類藝術實踐[1]15,本文根據這4個實踐類型進行趣味唱游學習任務的分類,同時結合南寧市鳳翔路小學校本課程“君智課程”(見圖1)中的“六義四動”生態智慧課堂教學范式實施教學。下面著重圍繞“四動”范式,即“生動”“活動”“智動”“互動”(見圖2)展開論述。
(一)生動:在體驗趣味唱游學習任務中提升藝術感知力
“四動”范式中的“生動”,指形象、活潑和富有感染力的描述或表現。生動范式的運用強調具體形象、細節到位、情感投入。在設計趣味唱游學習任務時,教師應注意通過生動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相關活動,使學生更好地感悟音樂藝術。例如,實施聽賞教學,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體驗音樂的情緒與情感,感知音樂內涵風格,不斷加深對音樂的藝術感知。
以接力版音樂二年級下冊《哆來咪》的教學為例。教學這一課時,筆者重點設計了聽賞學習任務:了解歌曲的情緒、情感表達,感知不同打擊樂器的音色與演奏特點,體驗打擊樂器表演。在導入教學時,使用不同的打擊樂器(鈴鼓、木琴等)敲擊發出“哆、來、咪、發、嗦、啦、西”7個音符,引出《哆來咪》課題。接著,讓學生欣賞電影《音樂之聲》中的《哆來咪》片段,通過觀看影片初步了解歌曲的背景、熟悉歌曲的旋律,聽賞中文范唱,了解歌曲賦予“哆、來、咪、發、嗦、啦、西”7個音符的含義。然后,展示七個唱名及音高的演唱,將提前準備好的卡通音符圖發給7人小組,讓學生以角色游戲的方式演唱七個音符對應的樂句。完成歌曲的教唱后,在拓展階段,筆者用打擊樂器演奏樂曲,并讓學生用不同打擊樂器演奏歌曲。
該課教學圍繞唱游課“欣賞”藝術實踐類型開展聽賞學習任務,整個學習任務大體上分為三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融入了趣味教學手段。首先,以趣激學。教師通過真實敲擊打擊樂器及播放電影中的歌曲片段,創設了真實、生動的音樂場景,較好地吸引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其次,引人入勝。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開展音符角色扮演活動,增加學唱音高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歌唱的過程中融入角色,深切體會歌曲輕快的旋律與歡快的情緒。最后,拓展延伸。教師利用打擊樂器現場演奏,使場面真實、生動,激發了學生學習打擊樂器的興趣,為拓展教學與課后延伸學習做好鋪墊。三個環節的活動循序漸進、環環相扣,活動內容與活動形式均符合趣味唱游教學的要求,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二)活動:在參與趣味唱游學習任務中提升藝術表現素養
本研究的“活動”包含了參與、融入、體驗、行為等含義。在趣味唱游學習任務中融入多種趣味元素,可以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教師設計趣味性表演類唱游活動,能夠使學生在多樣化、趣味化的游戲體驗中逐漸掌握聲樂、舞蹈、戲劇及綜合性藝術表演的方法,積累更多表演經驗,從而順利完成唱游學習任務,提升藝術表現素養。
以接力版音樂二年級下冊《老麥克唐納有個農場》的教學為例。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包括:能用歡快活潑的情緒演唱歌曲;能用固定音高模仿動物的聲音,參與歌曲創編,用體態律動表現歌曲內容。具體而言,這一課的學習內容偏向于“表現”藝術實踐類型,因此設計趣味唱游學習任務時,可設計如下表演學習任務:一是模擬動物歌唱聲音;二是模擬動物歌唱聲音加體態律動;三是分角色演唱。組織教學時,筆者先創設情境:“今天,我們乘著音樂的小火車來到了老麥克唐納的農場。大家一起去參觀吧!”(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農場動畫場景,擊拍子代替敲門聲,融入4/4 ×× × ×× ×丨×× ×× × ×丨節奏練習);接著,播放范唱,讓學生聽音辨動物,說一說老麥克唐納有哪些動物朋友、它們是怎么活動的;然后,開展動物歌唱聲音模擬比賽,要求學生模擬歌唱聲音的同時用律動表現動物體態;最后,讓學生分角色演唱全曲。
該課教學圍繞唱游課“表現”藝術實踐類型開展表演學習任務,具體分為三個小任務,每個小任務的開展方式生動有趣,吸引著學生一步步完成表演學習任務。用固定音高模擬動物的歌唱聲音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單純采用傳統的范唱、學唱等方式,教學過程相對枯燥,不利于激趣,因此在課堂伊始,教師通過創設參觀農場的情境,并融入節奏練習,激趣導入教學。在學生熟悉節奏之后,讓學生開展模擬動物歌唱聲音和體態律動活動。“聲音模擬+體態律動”的表演增加了學習任務的趣味性,學生通過模擬體驗很快掌握各種動物的歌唱聲音,為后面的歌唱表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最后一個學習任務是分角色演唱,這個任務既要求學生能熟練模擬動物的“聲”與“形”,又要求學生在演唱中配合默契,表現動物歌唱的靈動性、趣味性。
(三)智動:在探索趣味唱游學習任務中提升創意實踐素養
“智”指智慧、智力等,“動”指行動、發動。本研究中的“智動”有喚醒、啟智、創新、創意等含義。趣味唱游學習任務的類型及內容往往是多元化的,因此采取多元化的“智動”手段,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展開實踐探索。二年級學生模仿力強、表現欲強,每當教師發布創編歌曲的任務,學生都樂于參與。但由于學生不夠熟悉旋律,創編表現效果欠佳,存在音準偏差、想象力不足等問題。對此,教師在任務教學中宜采用“頭腦風暴”、情境引導、伴奏表演等多元手段,啟發學生動腦思考、發揮才智,在多元“智動”中表達創意,提升創意實踐素養。
以接力版音樂二年級下冊《盤歌》的教學為例。這是一首歡樂活潑、生動有趣的壯族民歌,歌曲的旋律極富特點,演唱以一問一答式開展,簡單易學,為學生提供了很大的創編空間。該課的創編學習任務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創編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將自己的智慧凝結成一句新的樂句或一首新的歌曲,使學生的創意與想法得到有效表達。在教學該課時,筆者利用視頻激趣,播放壯族歌圩的對歌紀錄片,引入“壯族山歌是壯族人民根據日常生活創作的民間歌謠”的內容,引導學生初步了解盤歌的表現形式及壯族民俗文化。當學生熟悉歌曲的旋律并能完整唱出歌曲后,筆者從“創造”藝術實踐角度出發,設計創編表演的學習任務。學習任務分為四個步驟開展:一是分組討論(“頭腦風暴”);二是嘗試創編;三是組內對答、對唱創編內容;四是分組對唱創編歌曲(加上表演動作)。為了豐富創編元素、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筆者在分組討論(“頭腦風暴”)階段和嘗試創編階段,穿插采用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示壯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讓學生在具象化的情境中開拓創編思路。在學生對唱表演環節,教師利用手風琴、葫蘆絲等樂器為學生伴奏,助力學生唱準旋律與音高。
(四)互動:在趣味唱游學習任務聯動中提升文化理解力
“互動”是一種彼此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本研究中的“互動”有合作、交流、溝通、聯系等含義。趣味唱游課程中的“聯系”藝術實踐學習任務可通過“互動”的手段完成。如將音樂與其他學科、與社會生活、與姊妹藝術等進行聯動或融合,從而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對音樂藝術文化的理解。故事的創編與表演是表演范疇的藝術,是與音樂相近的姊妹藝術,將其貫穿趣味唱游任務的設計與實施,可以使學生獲得富有趣味的學習體驗,實現玩中學、動中學、樂中學。
以接力版音樂二年級下冊《大鹿》的教學為例。這是一首故事色彩很濃的法國兒童歌曲,主要講述了大鹿、小兔與狼之間發生的事。教學這首歌,不但要讓學生掌握其旋律、節奏、歌詞,而且要讓學生理解歌曲的大意,領悟歌曲蘊含的道理。這是課中開展“聯系”藝術實踐學習任務的切入點。在教學中,筆者以“聯系”藝術實踐為視角,設計了故事性強的趣味唱游學習任務,通過關聯歌曲之外的內容開展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的聯系、想象、理解等能力;融入了新的故事,并指導學生編故事、演故事,推動課堂教學走向深入。在教學中,筆者創編了《大鹿救小兔》的故事,將故事貫穿導入、熟悉旋律、節奏練習、學唱、創編、表演等環節,使教學更加具象化、趣味化,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在創編的故事中,學生能夠將各種歌曲要素進行聯動,從而加深對歌曲意蘊的理解。最后的創編環節,筆者鼓勵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對歌曲的內容進行改編,形成了多個《大鹿救小兔》故事版本,為學生提供更多有趣的閱讀體驗;在表演環節,學生現場繪畫制作頭飾,開展活潑、有趣的角色表演,激發了唱游的熱情。
此外,繪畫也是音樂的姊妹藝術,將其融入趣味唱游學習任務,可以提升學生的聯想能力。例如,圖形譜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知音樂節奏節拍,旋律線可以讓學生直接地觀察音樂旋律的走向。
以《2022年版藝術課標》為指導,針對小學低年級趣味唱游教學內容進行學習任務設計,不僅是對傳統音樂教學模式的一次革新,而且是全面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的重要實踐。教師應深入解讀課標內容,準確把握低年級音樂教學要求,圍繞趣味唱游學習任務,優化唱游教學設計和豐富實施形式,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與吸引力,更好地達成趣味唱游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郭迎利.小學音樂趣味唱游教學的多元化實踐[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3(9):91-92.
[3]楊馥郁.基于課程標準的小學趣味唱游學習任務設計對策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3:6.
[4]劉娜.“學習任務”設計的類型、原則與方法[J].基礎教育課程,2023(2):4-10.
[5]杜宏斌.聚焦核心素養 凸顯美育功能: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基礎教育課程,2022(9):57-64.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學校文化背景下構建‘智慧課堂’的理論和實踐研究”(2021B260)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黎雪娟)
作者簡介:王冬琳,1978年生,安徽巢湖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