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標背景下,整本書閱讀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指導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建議教師科學設定閱讀目標,激發內在動機,選擇適宜書籍,采用分層式任務驅動法教學,提升整本書閱讀指導能力,探索多元化評價方法。同時,關注學生個性化差異,強化過程性評價,結合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創新評價工具,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31-0107-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義務教育階段應著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并將整本書閱讀確立為一個獨立的學習任務群[1]。這一觀點凸顯了整本書閱讀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中的重要地位。小學高年級階段作為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習慣的關鍵時期,新課標對其課外閱讀總量設定了明確的標準,即不少于一百萬字,這一閱讀量的設定,不僅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全面考驗,而且是對教師如何進行有效指導提出了更高要求。
鑒于此,本文聚焦小學高年級學生群體,對當前整本書閱讀指導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進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科學合理的指導策略,旨在幫助教師提升整本書閱讀指導的實效性,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指導的重要價值
整本書閱讀是一種深度學習和深入理解知識的過程,通過逐頁逐章閱讀,全面地掌握書本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2]。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強化整本書閱讀指導對其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整本書閱讀有助于構建學生的系統思維框架,顯著提升其閱讀理解與深度思考的能力;其次,通過整本書閱讀,學生能夠接觸更為廣泛且復雜的語言環境,進而擴充詞匯量,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再次,整本書閱讀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促進其情感發展;最后,整本書閱讀還為學生奠定批判性思維的基礎,教會學生如何分析、篩選和整合信息,為其未來學習與生活奠定基礎。由此可見,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加強整本書閱讀指導尤為重要。
二、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指導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整本書閱讀在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核心素養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不容忽視。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針對整本書閱讀的指導教學卻存在諸多問題。
(一)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指導存在的問題
1.系統性指導計劃缺失。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一些學校和教師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指導時,往往缺乏一套系統性的教學計劃,包括明確的閱讀目標、分階段的閱讀任務以及與之相匹配的評估標準等。由于缺乏系統性的教學計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無法有效地組織和安排閱讀材料,無法合理地分配閱讀時間,也無法科學地設計閱讀活動。由于缺乏明確的閱讀目標和框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關注哪些重點內容,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進行思考和分析。這種狀況不僅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也制約了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升。
2.閱讀材料選擇失當。在選擇閱讀材料的過程中,一些教師未能充分考慮到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往往忽略了這個年齡段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復雜問題的探索需求,導致推薦的書籍過于簡單,缺乏挑戰性,無法滿足高年級學生對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追求,使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感到無聊和缺乏成就感。而有些教師在推薦書籍時又過于追求深度和難度,選擇了一些超出學生理解能力的書籍,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到困惑和挫敗,難以從中獲得知識和樂趣。
3.閱讀策略指導方法匱乏。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偏重知識的灌輸,而輕視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策略指導。具體而言,主要包括:教師很少系統地教授學生如何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有效的預測,即根據文本的標題、圖片、關鍵詞等信息來預測文本內容,從而提高閱讀的主動性和目的性;教師很少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關于文本內容的,也可以是關于作者意圖的,通過提問,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并激發思考興趣;教師很少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當遇到不理解的詞匯或句子時,未能通過上下文或其他資源來解決這些疑惑。
4.評價方式單一。當前,整本書閱讀的評價體系主要依賴于傳統的測試與作業形式,這種單一化的評價方式往往忽視了對學生閱讀過程及策略運用情況的全面評估。首先,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批判性思維、分析能力和綜合理解能力往往被忽視,因為傳統的測試和作業形式難以全面評估這些能力;其次,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興趣培養和閱讀策略的運用也得不到充分的重視,導致學生在閱讀時缺乏深度和廣度;再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通過單一的評價方式獲得全面的反饋,無法了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具體困難和需求,從而無法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
(二)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指導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教師專業素養不足。目前,一些教師由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閱讀教學培訓,缺乏對整本書閱讀指導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從而在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深入的閱讀指導時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這種專業素養的短板,直接影響了整本書閱讀指導的質量與成效,使得學生的閱讀體驗和學習效果未能達到最佳狀態。此外,一些教師專業發展遲緩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他們往往受限于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難以快速適應教育領域的變革與創新。這種滯后性不僅限制了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也阻礙了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閱讀指導。
2.受課程時間與資源的限制。由于學校課程安排密集、閱讀資源不足,教師面臨一個嚴峻的挑戰: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有效的閱讀指導,并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閱讀材料。這種資源和時間的雙重限制,嚴重阻礙了閱讀活動廣泛、深入地開展。由于課程時間緊迫,教師必須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難以騰出時間制訂系統的閱讀指導計劃,沒有時間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閱讀探究和討論,而學生由于繁重的學習任務也難于抽出時間進行整本書閱讀。而一些學校圖書館藏書不足、閱讀環境擁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整本書閱讀活動的開展。
3.受應試壓力影響。目前,考試成績仍然是衡量學生學習成效的主要標準,這導致教師和學生都傾向于關注那些能夠直接反映在考試成績上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在整本書閱讀指導中,教師可能會更注重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而忽視了閱讀過程中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考和審美鑒賞等其他能力的培養,評價方式較為單一;而學生可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閱讀,而不是為了享受閱讀本身帶來的樂趣和知識拓展。這種功利性的閱讀態度,不僅削弱了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熱愛,也限制了學生對世界進一步的認知和理解。
三、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指導的有效策略
(一)運用SMART原則設定閱讀目標
所謂SMART原則,包括:目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目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目標必須是可以達到(Attainable);目標必須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Relevant);目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ased)。無論是制訂團隊的工作目標還是員工的績效目標都必須符合上述原則,五個原則缺一不可。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教師應設定這樣的目標:不僅要理解故事內容,還要能夠分析角色動機、評價作者的觀點,并最終提出自己的見解。為此,可以采用SMART原則幫助學生制訂閱讀目標:“在接下來的四周內,我將閱讀《?魯濱孫漂流記》?,并且每周完成四個章節的閱讀,同時記錄下至少三個關于角色動機的問題,并在閱讀結束時撰寫一篇評價文章。”通過這樣的目標設定,學生不僅能把控自己的閱讀進度,還能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和深化理解。
此外,在制訂閱讀目標與計劃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將閱讀視為一種生活實踐,而不僅僅是學校作業。通過將閱讀目標與學生的個人興趣和生活經驗相結合,可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使閱讀成為一種自覺而有意義的活動,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深度閱讀習慣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二)選擇適合高年級學生特點的書籍
美國“國家教育進步評價”(NAEP)數據顯示,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往往與其所接觸的閱讀材料的難易程度和興趣度有關。因此,在挑選閱讀材料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選擇既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又能夠適應他們理解能力的書籍。例如,從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角度看,《魯濱孫漂流記》中探險情節十分離奇有趣且不深奧,語言描寫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主人公魯濱孫自立自強、善于反思的人格特質也很有魅力,是此階段學生可閱讀書目的好選擇;從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角度看,《魯濱孫漂流記》的篇幅長、文字多,但章回體結構十分清晰,人物形象具有可挖掘的多面性,整本書所蘊含的思想也值得探究,是一本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和閱讀能力提升的好書。通過精心挑選閱讀材料,能夠為學生提供既充滿挑戰又充滿樂趣的閱讀對象,進而促進學生在閱讀中個人認知和情感的不斷成長。
(三)巧用分層式任務驅動法開展教學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差異性和獨特體驗[3]。教師應充分把握學生的學情,針對學生學習層次的不同進行分層教學,布置不同的驅動任務。例如,在進行《魯濱孫漂流記》的閱讀活動時,教師可將班級學生分為ABC三組。A組學生閱讀基礎較差,單篇閱讀尚不能很好地完成,整本書閱讀就更需要階段性的監督,教師針對A組設計的驅動任務偏重于對故事情節的提煉概括、對人物表現的評價等初步理解內容。B組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覺性,但其閱讀技能需要訓練,以形成更穩定的閱讀能力,教師針對B組設計的驅動任務偏重于梳理故事脈絡、建立人物成長檔案等內容;C組學生的閱讀素養較高,教師在針對C組設計時更偏重于具有探究意義的思辨性任務,例如星期五為什么愿意跟隨魯濱孫。這樣依據學情設計驅動課型,能讓學生在完成驅動任務的同時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大大提高整本書的閱讀效益。
(四)加強對教師整本書閱讀指導能力的培訓
學校可以組織各種形式的培訓活動,如研討會、工作坊和講座,邀請經驗豐富的教育專家和閱讀指導師進行授課。培訓內容應涵蓋如何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如何制訂系統性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方案、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如何評估學生的閱讀進度等方面。此外,教師還應學習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如電子書和閱讀軟件,以豐富閱讀體驗,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參與度。通過這些培訓,教師將能夠更加專業地指導學生,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掌握有效的閱讀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效率。
(五)探索多元化的整本書閱讀評價方式
教師要注意調整評價的側重點,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考試能力培養,還要注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此可引入更多形式的評價方法,以全面評估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能力。
首先,強化過程性評價。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表現,包括他們的閱讀習慣、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以及對書中內容的思考深度等。通過觀察記錄、學習日志等方式進行評價,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進步和不足。
其次,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相結合。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評價,同時開展同伴評價。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評價標準,還能在評價他人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評價能力。
再次,創新評價工具的運用。創新利用信息技術,如閱讀軟件、在線測試平臺等,設計、開展互動性強、形式多樣的評價活動。這些創新的評價活動不僅能夠提高評價的趣味性,還能提高評價的有效性,使學生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學習樂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吳繼桃,李凌慧.整本書閱讀的育人價值與實踐策略[J].語文建設,2024(08):71-73.
[3]李秋菊.如何開展有效的個性化閱讀教學[N].中國教師報,2022-06-01(7).
(責編 林亦芳)
作者簡介:陳禮睿,1994年生,廣西百色人,本科,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