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政策的頒布與實施,旨在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要以“提質減負”為準繩,這無疑就給新市民子女的語文學習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結合以新市民子女為主要組成部分的學情,結合對新市民子女的調查數據,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從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方式的遴選、教學活動的設置以及教學評價的實施上,充分考量這一類學生存在的差異性,做到精準定位、因材施教,將“雙減”政策核心歸旨落實到位,在新市民子女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形成語文素養全新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雙減”;創設情境;新市民子女
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與實施,為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升教學的整體性效益,將真正的童年還給學生,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要走“優質減負”之路。對于語文課程而言,教師要秉承《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所倡導的全新理念,調整教學方式,從目標、情境、任務、活動等不同的視角出發,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精準性。新市民是指原籍不在當地,因工作或上學等各種原因來到一個城市的各種群體的集合統稱[1]。隨著城市和社會發展的步伐,新市民大量地涌入,他們的子女由于所處的地域不同、接受的教育迥異等原因,原始經驗和認知能力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這種客觀存在的差異,就意味著教師在踐行“雙減”政策的過程中要遵循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基本理念,促進每一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筆者就此針對我校200多名新市民子女,就語文課程學習進行了問卷調查,現根據收集的具體數據,并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嘗試和思考。
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中師生雙方言行的行動綱領,目標的精準與否不僅決定了教學應然的走向,同時也對學生的學習質態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科學合理地運用差異性教學模式,首先要做好的便是結合學生的特點,制定出差異性教學的目標。目標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可以推動學生的進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避免學生學習出現盲目的狀況[2]。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認為自己語文水平“一般”的,占40%,認為“很好”的學生,只有12%,甚至有將近1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語文學習水平“很差”。這就說明新市民子女中,很多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缺乏足夠的信心,有的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針對新市民子女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形成的差異,教師需要在落實“雙減”政策的過程中,從兩個維度確定適切的教學目標:其一,目標聚焦性。排除其他非核心目標元素的干擾,提升語文教學的針對性和聚焦性。其二,目標浮動性。在確定核心主目標的基礎上,考慮新市民子女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做到動態處理,通過上下浮動的方式,將教學目標定位于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的維度上。
以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四季之美》一文為例,這篇課文以一年四個季節為序,展現了四個季節中的最美時刻,是描寫自然之景的典范之作。如何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通過“優質減負”尊重新市民子女的客觀差異性,設置精準適切的教學目標呢?
(一)依托語文要素,確定聚焦性目標
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四時景物皆成趣”,所設定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能夠入選統編版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質兼備的典范之作,蘊藏著豐富的教學價值,但如果試圖一網打盡,不僅會加劇新市民子女的學業負擔,與“雙減”政策背道而馳,同時也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下降。教師可以緊扣統編版教材“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元并進的編排方式,將教學的核心目標定位于“認識動靜結合”,初步感受靜態和動態描寫的特質。
(二)尊重具體學情,確定浮動性目標
目標是為人而設的,學生是具有鮮明主觀能動性的價值主體,新市民子女的生活經歷、學習經歷不同,原始儲備的認知也不一樣,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以及寫作方法的洞察,存在著完全不同的認知性思維。教師要允許在目標達成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避免硬性的要求,挫傷新市民子女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要在上下浮動的合理范疇內,給予學生必要的自主性和伸縮空間,在獲得成長的同時,享受語文學習的愉悅體驗。
新課標積極倡導“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情境”。情境引入課堂,能夠有效扭轉傳統理念下語文學習的機械要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與“雙減”政策所倡導的教育愿景無疑達成了一致。但新市民子女中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則要求教師創設的情境要具有非常廣闊的包容性,要能夠在相應的彈性空間中擁有更為自主的選擇、調控余地,以契合更多的新市民子女的積極參與,全面達成“雙減”政策“優質減負”的要求。
統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以“壯麗山河”為主題,要求學生能夠“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介紹了我國著名的景點,有《古詩三首》中的天門山、杭州西湖和洞庭湖,有最南端的西沙群島,有富足悠閑的海濱小城,還有小興安嶺……不少教師利用杭州亞運會的契機創設情境:杭州亞運會結束了,很多外國嘉賓想游覽中國的壯麗河山。請你結合本單元的課文,為外國嘉賓設置“跟著教材去旅行”的行動規劃和線路圖,向他們介紹祖國的大好河山。
這樣的情境以課文為介紹藍本,旨在借助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感的體悟,以“介紹”的方式轉化對課文的閱讀學習,同時與大型國際活動息息相關,將語文學習與學生真實生活深度勾連。
但從問卷調查的數據來看,我校71%的新市民子女身處二胎家庭,98.3%的家長都從事體力工作或者技術工作,父母能夠陪伴孩子一起閱讀與學習的,僅占22.5%。從新市民子女呈現的差異出發,如果機械刻板地貫徹這一情境,他們現有的行動范疇和原始經驗,根本無法與這一情境匹配起來,必定會使得很大一部分學生無從入境。基于這一現狀,教師可以在確定單元整體情境的基礎上,展開相應的分類操作:
(一)基于不同生活體驗,介紹內容的“自選”
尊重學生的原始積累,針對其來自不同區域的特點,由學生選擇自己較為熟悉的文本內容,巧妙地利用情境展開深度閱讀和介紹,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激勵新市民子女選擇自己家鄉的相關景點,達成方法的巧妙轉移。
(二)基于不同學情層次,介紹方式的“自選”
由于新市民子女現有的語文能力參差不齊,差異相對較大,教師可以結合設定的具體描寫,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與自己匹配的介紹方式:可以結合單元語文要素“緊扣關鍵句”,從整體輪廓上展開介紹;可以結合文本具體的語言文字,展開深度辨析,相對詳實的介紹。
如此一來,教師針對新市民子女的實際情況,在單元整體情境的浸潤下,通過自主性選擇介紹的內容和方式,嚴格控制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實現了人人成長的目的,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新課標所關注的重點,也是落實“雙減”政策“提質減負”的重要舉措。但從問卷調查的數據反饋來看,喜歡“生字詞抄寫”和“背誦默寫”作業類型的,分別為59.5%和34.5%,在眾多作業類型中高居前兩名。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新市民子女在語文課程學習中,缺乏相應的思維參與,需要教師努力貼近他們的實際情況,在彰顯自身點撥效能的同時,充分將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科實踐,以學習任務和操作活動的方式結合起來,保障學生路徑自選的同時,得到新理念的積極關照,以扭轉學生語文學習的固有模式,開啟學生積極的認知思維。
(一)從課標出發,開辟自選路徑
新課標首次在義務教育階段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的理念。針對新課標對“六大任務群”的理念定位,教師要精準把握其“課程呈現和組織形式”的定位,設置明確的驅動性任務。教師需要緊扣課程標準,根據新市民子女的具體情況,開辟不同的達成路徑,讓更多的新市民子女能夠在各自不同的差異性下,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發展能力。
統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訓練要點是“感受生動形象的語言”“體會連續生動的觀察”,編者編選了著名作家葉圣陶狀物類經典作品《爬山虎的腳》,其中第三自然段作者以細致的觀察、精準的文字,展現了爬山虎腳的形態特點。為了借助這一語段的范例和載體價值,教師在教學中設置了“教自己的弟弟或妹妹,認識爬山虎腳”的驅動性任務。從語文學習的內在規律來看,這一任務需要學生對文本的語言深入理解,并還原出文字描繪的畫面,通過對信息的整合和內化,最終以“自己的語言”呈現出來。
(二)從教學實際出發,研制不同路徑
學習任務是學習意欲達成的方向,但方式不盡相同。教師可以針對新市民子女存在的真實差異,在確定新課標理念的基礎上,選擇自己較為熟悉的路徑。比如有的學生,嘗試緊扣語段中的關鍵性詞語,聚焦爬山虎腳的顏色、數量等相關信息,以提取信息、了解質態的方式,向自己的弟弟描述爬山虎的腳;有的學生則是根據語段的描述,用筆繪畫出自己所想象的畫面,并借助畫面與語言融合的方式,展開圖文并茂的介紹;還有的學生則是借助自己的生活環境,選擇了抓住事物進行介紹……在這樣的方式下,新市民子女都根據自己的生活和實際,選擇了不同的認知狀態,推動了他們鮮明的認知趨向,有效地引領著不同差異性的學生,重新回歸到文本的語言世界之中。
不同的路徑選擇,形成了完成任務的不同方式,為不同的新市民子女開辟了全新的認知性路徑,形成了“條條大道通羅馬”的教學之境,充分尊重了新市民子女中存在的客觀差異性,推動了全體學生的協同發展。
新課標所倡導的全新理念中,情境下的任務需要借助于“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來推進和實現,但學生的認知經驗是完全不同的,教師在設置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把握班級的實際情況,從而展開富有針對性的教學。
問卷調查的數據顯示,新市民子女認為語文課程學習中最具有難度的是閱讀理解和作文。分別占據57.5%和43%的比例。這就需要教師要給予新市民子女足夠自主和廣闊的空間,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激活他們的原始經驗,積極推動新市民子女讀寫意識的形成。
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編排了一組介紹世界文化遺產的課文,口語交際的主題是“介紹一個地方”,而習作則直接聚焦“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體現了讀寫之間貫通化、一體化的編排原則,是以單元為抓手實施教學的重要載體。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從單元課文中開發范例價值,汲取“介紹中國文化遺產”的基本方法,教師可以創設多維化的實踐活動,以供新市民子女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自主性選擇:1.圖畫繪制:旨在通過閱讀之后,將文本的語言理解悅納之后,轉化成為鮮活直觀的圖片;2.配置音頻:通過口頭語言描述的方式,展現所學課文中世界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3.撰寫文稿:以中國代表的身份,參與“世界文化遺產大會”,并在大會上發表演講,契合單元習作主題,選擇中國的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展現其獨特“魅力”。
這樣的活動方式豐富多元,給予了學生廣闊的選擇空間,為學生擴展了平臺,充分尊重了新市民學生的認知差異。
評價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但基于傳統理念,教師牢牢把持著評價的話語權,學生無法參與到評價過程之中,以養成良好的評價習慣和彼此之間的交往意識。
這些在新市民子女中體現得尤其明顯。在教師調查問卷中,有一個項目的數據尤其值得關注:新市民子女在學校存在最大的問題,有92.73%的教師選擇了“學習習慣不好”,有69.09%的教師認為是“生活習慣不好”。這就需要教師及時調整評價標準和主體定位,增強新市民子女的主體意識,借助評價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過程和質態的審視,形成反思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借助伙伴之間的互相評價,增強交往路徑,在基礎、能動中提出開展有針對性的評價活動。
(一)依托全新評價理念,創設多維體系的評價主體
傳統教學理念下,教師都將教學的思維聚焦在目標設定、內容研制、策略選擇等新授環節上,而對于后續的評價則很少關注。事實上,評價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激發和呵護學生內在的認知動力,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進行反思和梳理,都有著重要的促進性作用。新課標非常關注評價環節的落實,提出了諸如表現性評價、教學評一體化的基本理念,教師需要規避霸權式的評價習慣,彰顯評價的主體性、客觀性和多元性,讓更多的人從不同的視角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狀態。
比如統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訓練要點是“學會簡要復述,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整個單元都編選了經典的歷史故事,既有小古文形式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也有節選自《史記》的《西門豹治鄴》,單元略讀課文則以《故事兩則》的方式分別編選了《扁鵲治病》和《紀昌學射》等,旨在為學生歷練“簡要復述”的能力提供資源支撐。教師可以依照單元整體的編排格局和體例,展開層級化教學引領。以教學《西門豹治鄴》這篇課文為例,針對“簡要復述”的定位,教師將評價的標準設定為三個層次:其一,能夠針對課文整體內容,將文章劃分為調查民情、懲治惡人、興修水利三個不同的板塊;其二,能夠整體把握故事表達的中心,清晰準確定位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以定位“簡要復述”時的詳略安排;其三,能夠針對復述情境和對象的不同,靈活調整詳略的設置和言語風格。
(二)關聯學生實際生活,豐富評價主體的角色類群
針對上述定位,教師可以針對不同情境和對象,邀請不同的角色參與其中,關注新市民子女對簡要復述的掌握程度:比如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設置角色體驗的方式組織學生簡要復述,通過學生自評、伙伴互評以及教師評價的三位一體模式展開多維評價;在作業設置中,可以要求學生將這個故事簡要地復述給家長聽,借助家長的視角展開評價;同時可以在年級或者學校層面舉行的活動節上進行表演,現場邀請觀眾展開評價。
不同的評價主題從不同的維度展開評價,評價的關注點也完全不一樣,但分層性的評價標準,給予了每一個新市民子女都能夠明確被評價和自我評價之后的發展方向,實現了評價板塊理應呈現的教學效能。
差異性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并沒有得到較長時間的發展,教師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和嘗試,對每一種對策進行充分分析,在教學中進行運用的時候才能靈活自如,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不斷嘗試和努力,這樣能使得差異性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彰顯優勢[3]。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目標設定、內容研制、情境創設、任務規劃,都需要從學生現有的真實情況出發,從“雙減”政策入手,尊重每一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在其原本差異性的基礎上,促進其持續、有效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華丹丹.小學低年級新市民子女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J]. 基礎教育研究2019(8).
[2] 張婕.語文差異性教學的現狀與應對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6(10).
[3] 楊曉玲.小學語文差異性教學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29).
課題項目:江蘇省無錫市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課題“‘雙減’背景下外來務工子女語文學習差異性研究”(XH2022312)
編輯/楊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