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評單”立足“學”,兼顧“評”,鏈接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全過程,融通了課前、課中、課后,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理論,探索了指向發散性思維培養的小學語文“學評單”設計模板,總結了“學評單”的應用策略,提出了以“學評單”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策略。
關鍵詞:學評單;發散性思維;小學語文
基金項目: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學規劃專項課題“指向發散性思維培養的小學語文‘學評單’設計應用研究”(2022ZJZX010)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魯娜(1979—),女,淄博市張店區人民東路小學。
“學評單”是以“教學評一致性”為理論基礎,以學習目標為引領,嵌入多元化評價,為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而設計的紙質學習單[1]。它分為課前預學自評單、課中研學互評單、課后助學師評單。“學評單”立足“學”,兼顧“評”,鏈接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全過程,其內容板塊的設計呈現了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螺旋上升態勢,減少了傳統作業的機械性、重復性,注重作業的綜合性、探究性、開放性,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課題組成員研發了指向發散性思維培養的“學評單”設計模板,包括三大板塊、四大要素。“三大板塊”即“課前預學”“課中研學”“課后助學”,四大要素即“活動要求”“學法指導”“評價標準”“評價形式”。結合教學實踐,遵循學生學習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課題組總結了指向學生發散性思維培養的“學評單”應用策略。
一、借助“課前預學單”,多方法自學,夯實根基
“課前預學單”指向基礎型學習任務群和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以語言文字的積累與梳理為基礎,能引導學生調動舊知,獨立完成學習活動。預學環節的評價形式以自評為主,重視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形成評價意識,自我檢測學習活動的完成情況。教師在引領學生應用“課前預學單”時,側重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夯實基礎,提升思維的流暢性,為發展高階思維夯實根基。方法包括學法指導、尊重差異、評價先行、搜集資料等。以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為例,課前預學自評單如下(見表1)。
表1 《古詩詞三首》課前預學自評單
課前預學
活動要求 1.讀通三首古詩詞,讀準字音
2.把難讀的詞多讀幾遍,給加點的字注音
雜興 蛺蝶 籬落 徐公店 疏疏 清平樂 翁媼 亡賴 臥剝
3.觀察、臨寫課文中的生字,把難寫的字圈出來,再寫一遍
4.試著給三首古詩詞畫上停頓符號,讀準節奏
(小貼士:七言詩的停頓規律一般是四/三)
學法指導 1.借助課本注音、工具書讀準字音
2.回顧書寫規律,觀察課本例字,認真書寫
3.根據停頓符號,讀準節奏
評價標準 讀準字音☆ 讀通詩句☆ 書寫正確☆ 讀出節奏☆
評價形式 自評☆☆☆
1.學法指導。與一般的預習作業相比,“學評單”更重視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在“課前預學單”中設計了學法指導板塊,根據文本特點和目標要求,明確列出指導建議。本課“學評單”設計,根據古詩詞學習要求,讓學生借助課本注音、工具書讀準字音,并回顧學過的生字書寫規律,觀察本課例字并臨寫,最后根據停頓符號讀出詩歌節奏。學生在“學評單”的指導下,自學有了方向,預學更有效果。
2.尊重差異。學生的學習起點不同,自學能力也不同,因此“課前預學單”的設計要注重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比如,對難讀的詞語或難寫的字,每個學生的情況不一樣,預習時讓學生根據情況對自己認為難的字詞多學多練,能夠避免“一刀切”,讓學習更有針對性。
3.評價先行。與一般的學習單相比,“學評單”加入了評價,能讓學生知道要學到什么程度,在評價標準的引領下,學生的預學更有效。
4.搜集資料。“課前預學單”中一般還會設計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搜集任務。比如,在學習《母雞》一課時,由于城里的學生對母雞的習性并不了解,因此教師可讓學生課前搜集相關資料,并思考自己初讀這篇文章的體驗,以此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
“課前預學單”的應用為課上學生的討論交流和深度學習打好了知識基礎,掃清了學習障礙。有了學法指導和評價引領,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會不斷積累學習方法,自主學習能力會不斷提高,這有效夯實了學生的思維根基,為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二、運用“課中研學單”,多方式與文本對話,思辨融通,提升思維能力
“課中研學單”側重指向發展型學習任務群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學生需要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學習新知識,提升新技能。本環節設置“互評”要素,學生能夠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借助“學評單”中提供的評估證據,互相監測學習能力的發展情況,最終達成學習目標。“課中研學單”通過設計思維導圖讓學生進行整體感知,實現了思維的可視化,能使學生在閱讀思辨中學會求同存異,運用多種方式與文本對話,提升思維能力。
(一)整體感知:運用思維導圖,提升思維整體性
為借助“課中研學單”培養學生的整體性思維,課題組采用了制作思維導圖的方式,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形成整體性認識。如制作單元知識網絡圖或單篇課文人物關系思維導圖等。思維導圖又稱腦圖、心智圖,是近年來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的可視化思維工具,被譽為21世紀全球性思維工具[2]。思維導圖實質上是一個思維的自然表達的過程,以圖畫的方式呈現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結構和路徑,使人們的思維過程清晰可見,是比文字更加富有成效的表達方式。在制作過程中,學生需要將各種零散的信息、資源等進行具象化呈現,將知識結構化,使思維可視化。思維導圖可以運用在各個環節,預習時的思維導圖能夠清晰地展現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高效學習;課中的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讓課堂學習更加高效;復習時制作思維導圖可以讓知識點融會貫通,讓復習變得更有意義。學生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思維能不斷得到梳理,思路逐漸清晰,而且學生可以自由發揮、聯想、遷移,這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促使學生不斷產生新想法和新觀點,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從而推動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二)任務引領:搭建支架,實現思維可視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3]19。“學評單”的設計遵循任務引領的原則,教師要搭建學習支架,呈現從“扶”到“放”的學習層級,使學生思維可視化,并呈螺旋式上升發展趨勢。
以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精衛填海》一課為例。本單元是神話單元,我們設置了“爭做神話傳頌人”這一大情景,引導學生在活動任務中感受神話的神奇,體會人物形象;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依據單元大情景,落實語文要素,本課設置了四個活動任務,以“活動一:走進古籍,識上古神話”引學激趣;借助“活動二:熟讀成誦,感神奇悟形象”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借助“活動三:關聯閱讀,品神話英雄”組織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活動四:閱讀實踐,亙古通今尋精衛”引導學生遷移運用所學知識,深入探究,拓展提升。而“學評單”的內容板塊設計也突出了任務引領的特點,以學習活動組織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環節的學習,設置“活動要求”,呈現了從“扶”到“放”的學習層級,以及學生思維發展、能力提升的趨勢。
(三)閱讀思辨:求同存異,提升思維變通性
發散性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變通性,也叫靈活性,是指能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同一問題。其主要表現是在對待同樣的問題時,能夠運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和解決,一旦出現困難能主動地改變思路,從其他的角度思考問題。因此,課題組在運用“課中研學單”時,應多設計開放性、主觀性、變通性強的問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并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全班展示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在思辨中融會貫通,提升自我認知和思維水平。
1.斟酌文章詞句。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很經典,文本中的關鍵字詞都是作者仔細推敲琢磨寫出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斟酌文章字詞的應用,體會字詞的精妙。“課中研學單”要能引導學生對關鍵詞句進行鑒別賞析,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見表2)。
表2 《大青樹下的小學》課中研學互評單
課中研學
活動要求 默讀課文第1自然段,圈出你認為的特別之處,并說明原因。在文中畫出讓你有新鮮感的詞句,并記錄下來 默讀課文第2—4自然段,標出特別之處,并說明原因。在文中畫出讓你有新鮮感的詞句,并分類積累
學法指導 1.通讀第1自然段
2.找一找哪些詞語或句子讓你感覺非常新鮮,以前沒有見過,圈出來 1.通讀第2—4自然段
2.標出特別之處
3.思考它們特別在哪里
評價標準 ★能圈出特別之處
★能說出其特別的原因 ★能關注新鮮詞句
★能分類積累
評價形式 互評☆☆☆ 互評☆☆☆
2.開展比較閱讀。比較閱讀是快速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學評單”讓學生對比閱讀相似的文章。如在教學《母雞》一課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活動:《貓》和《母雞》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請進行對比閱讀,分析這兩篇文章在表達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這有助于學生展開深入閱讀,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3.組織話題討論活動。有些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教師要設置一些話題,讓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例如,在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時,教師在“課中研學單”中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怎么評價父母表達愛的方式?你更認同誰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感受,在討論中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
三、巧用“課后助學單”,多渠道拓展資源,遷移應用,發散思維
“課后助學單”以拓展型學習任務為主,能讓學生遷移運用新知,達成鞏固提升能力的目標。而設置“師評”能使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及時調整學習方向,明確學習目標,達成鞏固提升的目的,進而切實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運用“課后助學單”,通過學練結合、讀寫結合、學科結合等多渠道拓展資源,能助力學生遷移運用所學知識,發散思維。
(一)學練結合,實現方法進階
“學評單”通過“活動要求”體現任務層級,借助“評價標準”明確評估證據,能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能夠在學習活動中明確如何調用舊知、學習新知,實現學習方法的進階和學習能力的發展。
以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古詩三首》為例。本課“學評單”的“學法指導”呈現了學生“學—練—用”的方法進階過程:活動一提示學生遷移運用舊知,初步了解詩意;活動二指導學生學習新方法,即“圈景物,抓特點,邊讀邊想象畫面之美”“邊想象,邊說感受,體會畫面之韻”;活動三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運用新方法理解詩境;活動四鼓勵學生遷移運用新方法進行拓展提升,感知語文要素,提升思維水平。
(二)讀寫結合,實現能力提升
最好的閱讀,并非單純地接受信息,而是通過寫作,讓思想飛揚。只讀不寫,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無法將文章內容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讀寫結合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幫助學生將知識內化,實現有效閱讀。為此,教師在設計“課后助學單”時要通過讀寫結合促進學生能力提升。
例如,在《大青樹下的小學》課后助學單中,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借助新鮮詞句,夸夸我的學校。你的學校是什么樣的?同學們在學校里做什么?選擇一個場景寫一寫。要求用上新鮮詞句,寫出同一場景在不同時間的不同之處。這樣,學生在學完課文之后,能明白什么樣的語句是新鮮語句,并學以致用,實現能力提升。
(三)多學科融合,實現素養培養
新課標指出,跨學科學習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3]34。因此,在設計“課后助學單”時,教師要融合多學科知識,設計相應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思維發展,實現素養提升。如在學完古詩后,讓學生課后通過查閱詩集、互聯網搜索等方式,搜集喜歡的田園詩,運用課上學到的方法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并結合美術知識,畫出相應的畫面。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學評單”,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筆者所在課題組將繼續遵循前瞻性、層次性、邏輯性、開放性原則,不斷完善“學評單”設計,加強應用,為一線教師的教學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徐宏燕.從“學習單”到“學評單”,讓“學教評一致性”真正實現[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1(3):53-57.
閆守軒.思維導圖:優化課堂教學的新路徑[J].教育科學,2016,32(3):24-2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