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晰、響亮、準確的朗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指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使他們的朗讀更加流暢與準確,又要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與作者產生共鳴,融情于讀、用情去讀。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問題,總結朗讀能力培養應遵循的原則,并提出具體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朗讀技巧;小學語文;朗讀能力;策略探究
作者簡介:冉賀彤(1974—),男,甘肅省通渭縣平襄鎮安川學校。
在當今重視國學的教育背景下,朗讀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手段。然而,在朗朗讀書聲中,有的學生能準確地讀,有的學生能深情地讀,但有的學生卻只是隨聲附和,還有的學生濫竽充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通過朗讀來提升語文教學效率,僅僅依靠重復朗讀或缺乏技巧的隨意朗讀是不行的,還要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朗讀教學策略,在指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的同時,讓他們真正體會到漢語言的魅力,使其能融情于讀、用情去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提升。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一)助力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朗讀不是對文字的簡單復述,而是對文本內容進行再加工。在朗讀過程中,學生需對詞語、句子進行細致的分析與理解,同時建立上下文或前后語句之間的自然聯系,以此促進語言的習得和運用[1]。此外,朗讀還有助于學生體悟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并實現對文章結構脈絡的整體把握,這對于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幫助。
(二)助力學生情感意識的形成
朗讀是一種有效的情感表達方式。一方面,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更容易體驗到作品中的情感變化,從而受到作品情感的感染;另一方面,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展現出的語音語調和節奏韻律的變化,既是作品本身情感色彩和思想內涵的體現,也是學生自己內心情感和審美觀念的表達,體現出他們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鳴。這種共鳴可以熏陶學生的情感意識,使他們在長期的堅持朗讀中逐漸形成正向情感[2]。
(三)助力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
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不僅能提高字詞讀音的準確性和清晰度,還能掌握語言的語法結構和語序規則;不僅能培養語感,豐富詞匯量,還能促進口語和聽力之間的協調配合。這對學生組織口頭語言、流暢表達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朗讀還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有效幫助學生克服在交際場合中可能產生的膽怯和緊張情緒,從而增強他們的交際自信心[3]。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作為一種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對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著重要作用。然而,當前的朗讀教學在認識和操作層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和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教師更多地關注知識點學習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部分篇目在作業練習中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要求,部分篇目則是“分角色朗讀課文”。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忽略了這些要求,堅持“知識點優先”的教學理念:課前5分鐘主要檢查學生的生字掌握和背誦情況;新課講解時側重于掃除字詞障礙和重點語句的分析;課后則著重鞏固所學的新字新詞。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基本上以“聽”和“寫”為主,而“讀”這一環節往往是偶爾為之[4]。
(二)教師不重視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
語文學習的根本目標在于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注重基礎知識的教授,對培養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和個性品格等重要的素養內容缺乏足夠的重視,而朗讀作為一種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往往也被教師所忽視[5]。即使在課堂上安排了一定的朗讀任務,一些教師也未給予學生朗讀技巧指導,更未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文本內容,導致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朗讀習慣,無法從朗讀中受到啟發,從而制約了其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培養應遵循的原則
第一,引導性原則,即從文本的主題思想、情感表達、角色刻畫等方面出發,指導學生朗讀。一是教師要指導學生準確掌握文本的讀音,并在朗讀過程中適當停頓,合理控制語速,以及運用合適的語調。二是教師要通過示范朗讀、聽讀教學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激發他們與文本之間的情感共鳴。
第二,主體性原則,即朗讀教學要將學生置于核心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權利訴求和成長需求。一是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朗讀興趣和朗讀能力挑選朗讀材料,以此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增強其朗讀動力,并促進其朗讀技能和自我發展意識的提升。二是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討論朗讀主題,并設計朗讀活動,從而增強學生的朗讀自覺性,提升朗讀能力培養的有效性。
第三,漸進性原則,即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朗讀能力以及文本內容的難易程度,按照一定順序進行教學。例如,初讀要掃除文字障礙,再讀要疏通句子結構,最后要通過朗讀來理解文本內容,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情感。此外,隨著學生朗讀能力的提升,教師應采取漸進式的方式,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朗讀,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輕松愉悅地掌握朗讀技巧,也有助于學生體會文本內容的情感內涵。
四、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教授朗讀技巧
朗讀不是簡單地把文本內容讀出聲,而是建立在理解文本內容基礎上的作品再現。因此,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技巧成為朗讀能力培養的首要任務。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影響朗讀效果的三大要素,即發音的清晰度、語調的恰當性和節奏的準確性。在發音練習方面,教師可以借助繞口令和快板等富有韻律感的材料[6],如經典繞口令“化肥會揮發;黑化肥發灰,灰化肥發黑;黑化肥發灰會揮發,灰化肥揮發會發黑”就是循序漸進練習發音的好材料;《灑掃應對歌》《我愛讀書快板詞》《小學生快板詞》等快板能助力發音練習。在語調運用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聽讀和分析文本情感色彩的方式,讓學生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調變化。節奏是朗讀的靈魂,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重音、停頓和語速等技巧,使他們在朗讀中能更準確、更有情感地傳遞信息。例如,在朗讀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一詩時,教師可以先將詩中需重讀和停頓的地方標注出來,讓學生在朗讀前有明確的認識,如“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
睡/鴛鴦”。同樣,在現代文的閱讀中,也應注重對重讀字詞和停頓的處理,以提高朗讀效果和效率。如《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統編版二年級下冊)一課,采用問答的寫作方式寫出了雷鋒叔叔把愛心灑遍祖國各地的優秀品質,表達了對雷鋒叔叔的懷念之情。在朗讀時,第一、三節的反復追問要讀得飽含深情;第二、四節的回答要語速稍緩,娓娓道來。在重音和停頓方面,可以這樣處理(以第三、四節為例):“順著/彎彎的/小路,尋找/雷鋒的/
足跡。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小路說:‘昨天,他/曾/路過這里,背著/年邁的/大娘,踏著/路上的/荊棘。瞧,那/花瓣上晶瑩的/
露珠,就是他/灑下的/汗滴。’”
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朗讀內容的意境及人物角色的情感。例如,在《明天要遠足》(統編版一年級上冊)一課中,學生需體會小朋友即將遠足的快樂和期盼之情。在讀第一節第一句中的“唉”時,要讀出急切和期待的心情,稍拖長;在讀第二句中的疑問句時,要帶著想象、好奇和疑惑的語氣,“嗎”字要讀得短而輕,語調要微微上揚。
最后,教師應選擇合適的朗讀方式。范讀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能架起作品與學生之間交流的橋梁;學生的獨誦可以展現其個人風采和朗讀才華;班級誦讀比賽則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提升整體朗讀水平[7]。
(二)拓展朗讀內容
為了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能力,僅僅依靠教材上有限的文本內容是不夠的,教師還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教學進度和文本特點來拓展朗讀內容,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豐富其朗讀體驗,進而提升其朗讀效率。例如,在教授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一詩時,教師可以將陸龜蒙和尤帶的《春曉》引入課堂,供學生朗讀學習。這樣既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也有助于學生掌握更多的詩歌朗讀技巧。在課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朗讀元稹和李中的《春曉》,使他們能更深入地感知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進一步體會詩歌內容的豐富性和含蓄性。又如,在教授《我們奇妙的世界》(統編版三年級下冊)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地球是我家》(張勁著)和《生物的“睡眠”》(林續中著)這兩篇文章。這既能使學生感受到科學的奇妙,從而真正理解“我們奇妙的世界”這一主題,又能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熱愛,進而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朗讀科普類文章。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內外引入一些名人朗讀的篇目,以拓寬學生的朗讀視野,提升他們的朗讀理解能力和朗讀技能。例如,周正朗讀的《錢塘湖春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等作品,音色醇正,感情渲染平實,富有厚重感,非常適合小學生聽讀學習;董卿朗讀的《心田上的百合花》(林清玄著)和《匆匆》(朱自清著),以及林如朗讀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個共產黨的名字》等朗讀作品都能使小學生受到情感熏陶[8]。總之,通過多樣化朗讀材料的運用,學生的朗讀體驗將變得豐富多彩,其朗讀興趣和能力也將隨之提升。
(三)創設朗讀情境
創設朗讀情境能使學生更容易進入朗讀角色,對作品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從而助力學生朗讀水平的提升。一是利用多媒體創設朗讀氛圍。例如,在朗讀《觀潮》(統編版四年級上冊)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潮來前、潮來后、潮來時的奇特、雄偉、壯觀的景象,使學生仿佛置身于觀潮現場,身臨其境般地朗讀出人們觀潮時的情感變化。
二是組織角色朗讀活動,調整朗讀氛圍。例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時,教師在掃除識字障礙后可以順勢創設分角色朗讀的情境,讓學生自選朗讀角色,并在小組內自行扮演。教師要做好巡回指導,引領學生讀出小蝌蚪找媽媽的天真和著急、鯉魚媽媽作為長輩的親切、烏龜的和藹可親以及小蝌蚪找到媽媽時的高興心情。這樣的朗讀情境設置既能使學生感同身受地體會文本情節和角色心理,提升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度,又能使學生進入朗讀角色,形成一個“朗讀我參與,朗讀我快樂”的愉悅朗讀氛圍。
三是鼓勵學生分享朗讀體驗,調動朗讀激情。在開展朗讀活動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朗讀成果、體驗與感受,或講述與文本內容相關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幫助他們建立與文本內容的情感聯系,使他們在朗讀時情感更加充沛,表達更加自然生動[9]。
(四)組織朗讀練習
為了使學生熟練掌握朗讀技巧,不斷提升朗讀能力,日常的朗讀練習是不可缺少的,且應該多樣化。首先,個人練習是基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為每個學生制訂個性化的朗讀計劃,使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練習,并通過錄音或視頻的形式提交朗讀作業,以便教師提供個性化指導和反饋。其次,定期交流是手段。為了使學生的朗讀練習更有成效,教師應在開學初制訂班級語文活動計劃時,將朗讀交流會納入其中。同時,教師還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朗讀情況,不定期組織朗讀競賽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讀成果,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強他們堅持朗讀的自信心。最后,朗讀評價是動力。教師既可以通過觀察能力法、互動交流法和外在表現法來評價學生的朗讀情況,也可以引入聲音分析軟件對學生的朗讀進行定量分析;既可以從語音、語調、流暢度、情感表現和肢體語言等方面設置評價量表,讓學生自評,也可以利用錄音或錄像對學生的朗讀進行面對面評價。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有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情感體驗能力的提升。
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學生語言學習的基本要求,更是提升學生情感表達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語文教師既要高度重視朗讀教學,又要全面把握學生的朗讀水平;既要不斷探索豐富多樣的朗讀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找到樂趣,又要通過多元化的評價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朗讀潛力,從而在朗讀中提升自我。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堅持不懈地朗讀,讓學生在朗讀的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聲音,在朗讀的快樂中陽光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培紅.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科技資訊,2019(17):92-93.
[2]張常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0):115.
[3]祁莉娟.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85.
[4]熊艷娟.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對策淺析[J].傳播力研究,2018,2(32):235.
[5]莊梅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新課程(小學版),2019(4):134.
[6]喬世梅.淺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考試周刊,2018(21):59.
[7]張少華.淺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J].亞太教育,2015(8):150.
[8]俞春云.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1(33):69-70.
[9]康寶清.關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情感陶冶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1(2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