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閱讀外國名著,對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中西方思想文化、語言表達存在差異等,導致教師的教和學生的讀存在困難化、淺表化問題。可通過搭建有效的學習支架、最終撤離支架的過程,推動學生外國名著閱讀由課內走向課外、由淺表閱讀走向深入探究、由興趣導向走向思維發展。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外國名著;學習支架
“支架式教學”理論是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等人在皮亞杰的“建構主義認知理論”和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基礎上提出的。“教學腳手架”闡釋了學習發展路徑,指引學習者從“實際發展區”到達“潛在發展區”,使學習者在豐富的、互動的體驗中,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學生閱讀外國名著,對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有重要作用。但現實中,由于中西方思想文化、語言表達差異等原因,導致教師的教和學生的讀存在困難化、淺表化問題。搭建有效的學習支架,有助于推動學生外國名著閱讀由課內走向課外、由淺表閱讀走向深入探究、由興趣導向走向思維發展。下面將以外國名著《海底兩萬里》為例,具體闡述搭建學習支架在學生閱讀外國名著過程中的實施方法。
一、搭建計劃支架,規劃閱讀進程
在制訂整本書閱讀計劃時,需考慮名著的篇幅、難度及學生的閱讀速度。《海底兩萬里》,共兩部47章,約33萬字。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需指導學生進行快速閱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第四學段學生的要求是:“養成默讀習慣,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海底兩萬里》每章約3000—4000字,快速閱讀一章約需6—8分鐘,每天可計劃閱讀4章。教師可用表格形式為學生呈現閱讀任務,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
二、搭建方法支架,促進能力提升
(一)運用檢視閱讀,由目錄獲知概貌
教育家莫提莫?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在合著《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將“檢視閱讀”定義為閱讀的重要層次。運用檢視閱讀,可訓練學生短時間內迅速抓住一本書重點、了解全書概貌的能力。《海底兩萬里》目錄中有不少章節與人物、地名相關,教師可先讓學生從目錄中分別圈畫出與人物有關的篇章和相關海域,學生即能迅速了解小說主要人物及“諾第留斯號”的航行路線,把握小說情節概貌。
(二)訓練快速閱讀,提升閱讀速度
《海底兩萬里》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扣人心弦的懸念,讓讀者急切想知道故事的結局。可采取快速閱讀的方式,迅速將小說讀完。具體方法如下:一是全神貫注地讀,盡快弄清故事和人物等,對小說有大致的了解;二是以默讀為主,眼睛的視域要寬,不回讀、不指讀,從少到多進行擴大視域的訓練,不斷提高默讀速度;三是抓書中的關鍵信息和主要線索,對文中大段的景物描寫、知識介紹,或暫時不能理解的內容,可先跳過去,回頭根據需要補充閱讀。
(三)分專題探究,提升閱讀成效
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可結合教材的教學建議及學生的興趣點,組織學生進行專題研究,讓閱讀更有效果。例如,可設置情節研究專題(懸念和伏筆)、人物形象分析(尼摩船長的矛盾性)、科幻元素梳理(“諾第留斯號”上的科技發明)、人文色彩和文學色彩專題等。在專題研究過程中,學生的歸納整合能力、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都能夠得到深入開發。
三、搭建情境支架,有效激發動機
(一)創設教學情境,快速吸引學生
閱讀之初,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資源,通過展示神秘的海底世界圖片和電影片段來快速吸引學生,讓學生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幻與未知;在教室內布置海洋主題的宣傳海報和裝飾,營造沉浸式的閱讀環境;課前三分鐘,學生輪流講述“海底探險故事”,帶領同學進入驚心動魄的小說情節。
(二)設置問題情境,啟發積極思維
導讀課上,引入與海底探險相關的討論話題,如“你想象中的海底世界是怎樣的”或“假如你是一名海底探險家,你希望在海底發現什么”。在分析尼摩船長人物形象時,循序漸進,設置問題鏈,由整理尼摩船長檔案表入手,進一步提問:結合情節,思考尼摩船長性格中的矛盾性體現在哪里?作者塑造尼摩船長這一核心人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體現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
以上情境支架搭建,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名著的魅力。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建立與作品的情感聯系,提升文學素養,啟發積極思維。
四、搭建任務支架,實現自主建構
圍繞外國名著的主題思想、藝術特色等核心內容,設計相應的任務支架,可使學生自主進行閱讀思考和整合,逐步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
任務一:瀏覽目錄,把握小說主要內容,繪制“諾第留斯號”航行線路圖,標明時間、地點和主要事件。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檢視閱讀的方式,了解小說主要內容,并通過繪制航海路線圖的活動,厘清情節線索。
任務二:從小說中選擇關鍵時間點和重要事件,以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的視角寫航海日記,并配插圖。
【設計意圖】訓練快速閱讀,篩選重點內容進行精讀,并通過改寫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任務三:借助圖表梳理分析人物形象,以最后返回陸地的阿龍納斯身份,給他的朋友詹姆斯公爵寫一封信,介紹尼摩船長其人。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或思維導圖支架,幫助學生梳理分析小說人物形象,體會科幻小說的“人文色彩”,并且通過寫信的驅動任務,把探究成果通過情境任務展示出來。
任務四:研讀“諾第留斯號”相關章節,填寫潛艇基本信息表,繪制“諾第留斯號”潛艇簡易圖;根據小說中的科幻元素,查找相關資料,比較分析“諾第留斯號”與現代潛艇的異同,得出探究結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科幻小說中的科學元素和幻想元素,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有意義的結論,進一步體會小說的“科幻色彩”。
五、搭建同伴支架,促成合作探究
學生在閱讀外國名著時存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缺失及由語言思維、情感表達差異化產生的閱讀障礙,特別是長篇作品,部分學生在閱讀時易產生畏難情緒而中途放棄,或者囫圇吞棗,不能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新課標在“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提示中指出,應“設計、組織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建立讀書共同體,交流讀書心得,分享閱讀經驗”。搭建同伴支架,能夠統籌個人與集體的閱讀活動,以同伴間的互助帶動閱讀探究活動的達成。
同伴支架可貫穿《海底兩萬里》閱讀任務始終。通讀階段,閱讀小組組長負責組織名著共讀和討論活動,保證通讀過程的順利進行;寫航海日記任務中,小組共同學習“航海日記”范例進行創作,再根據評價量表互評,選出優秀作品;在“人物研究”專題和“科幻魅力探索”專題任務中,學生個人在短時間內很難進行大量的資料搜索整理和圖文展示工作,可進行小組分工,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讓小組閱讀成果得以全面、完整地展現。
六、及時撤離支架,引導應用遷移
(一)逐步減少閱讀指導
在初期階段,教師可通過提供計劃、情境、方法和任務等支架引導學生閱讀。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教師應逐步減少這些指導性支架的使用,讓學生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理解閱讀名著。
(二)做好調控和反饋
撤離學習支架,并不是完全放權給學生,而是要從旁觀者和引導者的角度,適時監控學生的閱讀進度,及時對閱讀效果進行反饋,調控閱讀方向,提供相應幫助,保證學生閱讀順利進行。
(三)鼓勵自主選擇課外名著
在撤離支架的過程中,教師可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以培養閱讀興趣和獨立選擇的能力,并將課內學到的閱讀策略和方法,遷移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閱讀完《海底兩萬里》后,教師可提供優秀的科幻作品書單,如劉慈欣《三體》《朝聞道》、阿瑟?克拉克《太空漫游四部曲》、弗蘭克?赫伯特《沙丘》等,也可讓學生相互分享自己的書單,讓學生有更多選擇的空間。
(四)引導深入分析思考
撤離支架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名著進行深入分析思考,通過組織小組討論、撰寫讀后感或讀書報告等方式來實現。讀完《海底兩萬里》及學生自主選擇的科幻作品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科學與人文”的主題,比較《海底兩萬里》與自主閱讀作品在情節設置、人物塑造、科幻因素、表現主題、藝術特色等方面的異同,思考閱讀科幻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形成讀書報告。
(五)遷移運用到其他學科
閱讀名著不僅能提升文學素養,還可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思考方式和表達能力遷移運用到其他學科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名著的主題、人物、情節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相聯系,進行跨學科的思考和實踐。《海里兩萬里》可引起學生對海洋生物和環境保護的關注,還可以拓展到地理學、物理學、化學、歷史學等領域。
總之,及時撤離支架并引導學生進行應用遷移,是提升學生獨立閱讀和思考能力的重要步驟。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名著的精髓,同時也能將閱讀成果應用到更廣泛的學科領域和生活之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美]特里·湯普森.支架式教學: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M].王牧華,陳克磊,李柯潔,任巧,譯.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胡衛平,編著.思維性教學理論操作指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3.
[4]游曉嵐.整本書支架式閱讀教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