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高校班級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轉型挑戰。積極心理學倡導的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特質、積極組織系統等理念,與上述導向高度契合,為實現高校班級建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文章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基本主張,深入分析當前高校班級建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探究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校班級建設高質量發展路徑,以期提升高校班級建設的整體效能。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高等教育;班級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2.005
Research on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of College Class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ZHOU Yi
(Qingyuan Polytechnic, Qingyuan, Guangdong 511510)
Abstract Micro lesson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short, concise, and with prominent themes. Applying them to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can enrich teaching resources and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value of micro lessons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al effects of micro lessons in classroom introduction,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explanation, and post class expans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n order to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Key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higher education; class construction
1" 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基本主張
積極心理學理論作為近年來心理學領域的重要分支,其核心價值在于顛覆傳統心理學過度聚焦于人類心理消極層面的研究范式,轉而倡導發掘并強化個體及群體的積極力量,推動個體全面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這一理論不僅在心理疾病的治療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更廣泛滲透到教育、管理等多個社會生活領域,為高校班級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從主觀層面上,積極心理學強調積極情緒體驗的重要性。該理論認為,個體的心理幸福感與生活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能否頻繁且深入地體驗到諸如喜悅、滿足、愛、希望等積極情緒。積極情緒體驗不僅有助于構建個體內心的積極心態,促進其心理健康,而且對于激發個體的學習動力、創新思維及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
從個體層面上,積極心理學著重探討積極人格特質的塑造與培養。一個具備積極人格特質的個體,其根源特質,如樂觀、堅韌、友善、公正、智慧等,傾向于往積極方向發展。這使得個體在面對生活挑戰時能展現出良好的適應性與抗逆力,能夠遵循社會規則,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勇于承擔責任,懂得靈活變通,尊重并理解他人,明確個人目標并持之以恒地追求,全身心投入學習或事業,實現個人成長。
從團體層面上,積極心理學關注積極組織系統的構建。一個積極的組織系統,應具備強大的正向社會支持功能,為個體的成長提供必要的資源、機會、情感支持,以激發學生的歸屬感,鼓勵合作與互助,減少沖突與排斥,促進班級內部的和諧穩定,提升班級的整體效能。
2" 高校班級建設中的問題
2.1" 班級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隨著高職院校的不斷擴招,學生群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日益增加,而傳統的班級管理制度往往無法滿足此類變化需求。部分班級仍然遵循著以“管理本位”為核心的傳統模式,這種模式將學生視為被動的接受者和被管理者,缺乏對學生主體性和自我發展需求的關注[1]。這導致班級規章制度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學生干部的角色定位不清,缺乏服務意識,班級內部缺乏有效的監督和互動機制。此外,單一的班級活動、扁平化的班級管理形式,也使得學生難以獲得參與感和責任感,容易產生對班級管理制度的抵觸情緒,進而影響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削弱學生對學校班級管理和教學管理的認同,最終影響班級建設的實效性。
2.2" 學生易受多元思想觀念的沖擊
在當今社會,信息傳播迅速,各種思想觀念紛繁復雜。高校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容易受到多元思想觀念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班級不能提供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和積極的思想交流平臺,部分學生會在價值觀念上產生困惑,影響其在學業、生活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健康發展。具體而言,部分學生的自我意識較為薄弱、信息辨識能力較為不足,使其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部分學生的學習自律性較差,容易發生遲到、曠課等不良行為,會對班級學風建設產生負面影響;部分學生的自我意識過于強烈,利己主義傾向明顯,因此在參與班級活動時更多考慮個人利益,容易導致學生之間發生矛盾和沖突,進一步削弱班級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2.3" 班級缺乏共同目標,凝聚力較為不足
共同目標是班級建設的靈魂,是班級成員團結奮斗的精神支柱。然而,當前部分高校班級缺乏明確、具體、富有吸引力的共同目標,導致班級成員之間的聯系松散,凝聚力不足。沒有共同目標的指引,班級成員容易各自為戰,班級活動往往局限于學校要求的主題班會,缺乏內部自發組織的其他活動,導致班級成員對班級缺乏歸屬感,難以形成團結協作的良好氛圍,嚴重影響班級的整體發展和學生的個人成長。
3"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校班級建設高質量發展路徑
3.1" 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
高校教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習得,更在于激發個體潛能、塑造積極人格與價值觀,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終身學習者[2]。在此背景下,積極心理學理論以其強調個體優勢、倡導積極心態與行為的視角,為高校教育實踐提供了有力指導。
內在動機是驅動學生展現積極行為的核心驅力。教師應以積極心理學為切入點,敏銳洞察學生的興趣點與個性化需求,引導其發現自身的潛能和價值。班級活動能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發展特長、增進友誼的平臺,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教師可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競賽、文化藝術節等活動,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
師生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它對于學生的學習動機、自我認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為了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教師應當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尊重學生的意見和想法。此外,教師還應當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以學生為中心,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和參與機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學生將感受到更多的關愛和支持,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的學習和工作情緒趨向積極。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環境,家長的教育觀念和行為習慣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高校應與家長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聚焦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可以通過定期組織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和學生座談會等活動,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狀況,增進家長對高校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了解。教師還可以通過建立家長微信群、定期發送學生學習報告等方式,保持家校之間的及時溝通和信息共享,與家長共同解決學生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通過加強家校合作,學生將感受到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共同關心和支持,從而增強學生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3.2" 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特質
隨著社會環境的多元化發展與競爭態勢的常態化,學生群體在享受時代賦予的豐富機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各類心理壓力。若能關注并適時疏導這些壓力,將顯著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3]。鑒于此,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亟須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至戰略層面,系統性地構建全面、立體、有效的心理教育與服務體系,助力學生塑造積極心理品質,提升學生的心理韌性,以幫助其應對學習與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在高校課程設置中,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必修或選修課程體系,開設“積極心理學”“自我成長與情緒管理”“壓力應對與挫折抵抗”等課程,系統傳授積極心理學理論知識,引導學生理解積極心態的重要性,掌握提升個體幸福感、抗逆力、樂觀精神等積極心理素質的方法。
在理論教育的基礎上,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詢服務體系,為學生提供個體咨詢、團體輔導、心理測評等專業支持,也可以定期舉辦主題鮮明的心理工作坊,如正念訓練、積極情緒調節、人際溝通技巧等,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并習得積極應對生活挑戰的技能。此外,高校可引入在線心理資源庫、自助心理測評工具等數字化手段,為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調適提供便利。
為進一步幫助學生構筑積極心理資本,高校可以舉辦心理健康節、心理劇大賽、心理講座等活動,倡導積極心理價值觀,營造開放、包容、互助的校園心理文化氛圍。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創作與分享積極心理相關的文藝作品,如詩歌、繪畫、戲劇等,通過藝術的感染力與共鳴效應,生動展現積極心態的強大力量,進一步鞏固與深化積極心理的內在建構,提升全體學生的心理素養。
根據學生興趣特長和社區需求,教師可以設計多元化的志愿服務項目,如環保公益、敬老助殘、支教扶貧、社區服務等,使學生在參與中既能貢獻社會,又能鍛煉自身能力,體驗成就感和價值感,從而激發其積極行為動機。教師可以建立志愿服務反饋機制,鼓勵學生在活動結束后進行個人反思與小組討論,分享心得感悟,提煉成功經驗與改進措施。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滿意度調查、社區反饋、成果展示等方式,對學生的志愿服務效果進行客觀評估,為后續項目的優化提供依據,并幫助學生深化對積極行為模式的理解與內化。
3.3" 營造積極融洽的班級環境
班級是學生校園生活中最直接、最密切的社會微系統。一個積極健康的班級環境,能夠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正向支持,增強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從而凝聚成一股團結協作、共進共贏的力量。這種凝聚力并非自發形成,而是依托于有效的班級秩序、全員化的班級管理,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在尊重差異、包容個性的基礎上,理解并接納班級的核心價值觀念,進而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同時,班級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精神紐帶,它承載了班級的歷史傳統、學習風氣、道德風尚等多種元素,潛移默化地熏陶著每一個班級成員,既塑造了獨特的班級風貌,又在深化學生身份認同、培養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班級秩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班級氛圍的營造。為了建立良好的班級秩序,教師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班級管理制度,如班級紀律、班級規定等。例如,教師可以制定一套明確的課堂紀律規定,包括遲到、早退、課堂發言等方面的要求,并制定一套公正的評價體系,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公平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同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讓學生自覺遵守班級制度,尊重他人,積極參與班級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管理者的角色,做好班級的組織、協調、引導工作,確保班級秩序井然。
班級凝聚力是班級團結協作、共同進步的重要保證。要提升班級凝聚力,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班級的溫暖,讓學生在班級中有歸屬感。教師要從積極心理學出發,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其次,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班級管理,為班級發展獻計獻策。例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班級會議,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班級管理,共同討論班級問題,共同制訂班級計劃,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自身是班級不可或缺的一員,增強學生的班級歸屬感。
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精神象征,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加強班級文化的載體建設,如班級口號、班級標志、班級歌曲等,讓班級文化內化為學生的行為習慣,不斷豐富班級文化內涵,為學生提供精神食糧。
4" 結語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校班級建設與高校整體發展戰略、社會需求以及個體終身發展緊密關聯。高質量的班級建設不僅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也是培養具備積極心態、適應力強、有社會責任感的未來人才的關鍵環節。未來,期待更多高校能夠堅持以積極心理學為引領,堅持科學化、人性化、生態化的班級建設方向,持續優化教育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效果,從而在提升高校班級建設質量的道路上行穩致遠,為培養具備積極心理素質的新時代青年人才、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基金項目:清遠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度思想政治工作項目課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職院校班級建設高質量發展研究”(SZ23002)。
參考文獻
[1] 管清苗.新時代高校班級建設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2):204-206.
[2] 黃薈宇,于磊.高校本科生班級建設路徑研究——以北京工業大學為例[J].福建開放大學學報,2022(5):28-31.
[3] 劉庚.團體心理輔導在高校育人中的應用[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2,41(6):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