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教融匯的不斷深化和“雙高”建設的推進,高職院校迫切需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桎梏,積極迎接提升科研能力的挑戰。科研作為科教融匯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工作的必要環節,主要體現在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能力提升上。提升科研能力不僅有助于教師科技創新意識的養成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增強,還有利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教學質量,助力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通過梳理高職院校教師開展科研的必要性,以高職院校教師面臨的科研困境為切入點,探索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提升的路徑。
關鍵詞:科教融匯;高職教師;科研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并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科教融匯是職業教育融入科技要素的重要舉措,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改革方向和重點任務。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的科研能力已然成為衡量其高質量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之一。因此,多維度、全方位、深層次地思考和認識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成為高職院校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一)服務產業發展
高職院校的科研能力體現在“堅持立地科研,促進技術轉化應用”的實踐中。這主要包括進行應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服務于行業、企業的技術改造、工藝改進、產品升級。科教融匯對高職院校要求的科研是與企業合作,側重于應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屬于橫向落地的項目,能夠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實現成果轉化,而不只是停留在論文、專利等理論層面的探討。這種科研能力能夠真切地解決企業、行業的技術難題與生產痛點,實現企業與高校的雙贏。
(二)推動學校高水平建設
科教融匯對高職院校的要求是與生產現場緊密結合,是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途徑,有助于打造產教共同體。教師在生產實踐中提升科研能力,不僅能夠對產品技術進行升級改造,還能夠將教學現場與生產現場相結合,帶著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將科技創新活動轉化為教學實踐活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復合型技術人才,從而促進高職院校的高水平建設。
(三)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科教融匯對高職院校的要求是教學與科技的融會貫通,是培養復合型技術人才的途徑之一。教師帶領學生參與技術改造升級,在項目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實現教研相長。同時,開展科研能夠促使教師不斷學習行業前沿科技,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將最新科技成果融入教學內容中,將科研成果作為教學案例,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給學生,從而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二、高職院校教師開展科研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自身困境
部分高職教師對自身科研能力認識不足,觀念落后,認為科研是一種額外的工作,且對科研有畏難情緒,內驅力不強。高職院校招聘的青年教師,多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他們的科研方向依舊是碩博期間的基礎研究,缺乏企業實踐和技術創新的能力,容易陷入科研瓶頸,導致科研能力停滯不前。此外,很多教師從事科研工作僅是為了職稱評審或職位晉升,這種功利性的目的導致科研的持續性不強、科研成果質量參差不齊。同時,多數高職院校科研設備缺乏、經費有限,教師沒有開展科學研究的良好條件,難以順利開展科研工作。教師所確定的科研方向不準確,往往是單打獨斗,缺少科研帶頭人的引領,這也降低了教師開展科學研究的動力,使他們在科研競爭中喪失了競爭力。
(二)環境導向問題
與本科院校相比,雖然高職院校與企業有較多的接觸,但合作僅停留在校企聯合培養學生的層面。很少有教師真正深入企業解決問題,也鮮有涉及技術難題的橫向課題。同時,在申請國家級或省部級的縱向課題時,高職院校面臨諸多限制和劣勢,對項目主持人的職稱和學歷要求較高。此外,高職院校的科研政策驅動力不足。高職院校更多關注的是教學,教師面臨的教學壓力過大。同時,科研類項目的激勵偏低,經費投入不足,科研成果在教師的職稱評定和績效考核中占比不高。
(三)實施保障難題
高職院校目前與企業在科研方面的合作普遍較為薄弱,導致教師尋找不到合適的科研方向。科研方向和成果與企業需求銜接不緊密,落地性不強,難以完成成果的轉化,從而形成合作難題。雖然高職院校建設了不少的科研平臺,如產教學院、工程技術中心、校企研發中心等,但這些平臺在服務于科技創新方面的應用較少,整體運行效率低下。高職教師在平臺的建設過程中沒有充分參與,只是被要求使用,這導致科研方向與平臺定位不一致,自身專業知識在平臺上無法得到有效應用,進而降低了平臺的運行效率。
三、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路徑
(一)突破自身角色困境,實現教學與科研融合
針對高職院校教師存在的科研懈怠現象,教師首先需要增強科研意識,端正科研動機,提高個人主觀能動性。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工作實踐性強,能更多地接觸行業、企業的前沿技術,借助企業、行業的技術力量,可以實現教研相長。此外,高職院校教師也需要加深對產教融合的了解,根據行業、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開展人才培養,實現教學研究與科研緊密結合,共同服務于教學。
(二)完善科研制度建設和科研評價指標
首先,高職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門要做好教師科研工作的堅強后盾。通過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加強科研組織活動,提供充足的科研經費和實驗條件,保證高職教師的科研時間,充分調動教師參與科研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完善科研考核評價與激勵制度。高職院校需要深入貫徹“破五唯”政策,轉變以課題和論文至上的科研評價導向,結合高職院校和教師特點,設置多維度科研考核指標,建立能夠激發教師科研積極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科研評價體系。在考核內容上避免單一化,需要體現出高職院校科研的應用型特色,注重科研過程的評價,如技術專利、科技成果轉化、企業效果證明以及科教融匯的體現等,將科研成果充分融入教材編寫、課程開發和課堂教學等各方面。
(三)加強有組織科研,整合校企合作資源
高職院校應通過加強有組織科研,將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落實到項目組織、平臺建設、團隊合作和資源支撐上。首先,積極引導教師的科研項目由“被動接單”向“主動服務”轉變,利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相關資源優勢,在生產實踐、教學實踐過程中尋找企業、行業產業的發展需求,研究真問題,解決真問題。其次,圍繞高職院校自身特色和服務的產業進行科研平臺的定向培育,提高現有科研創新平臺的運行效率,發揮科研平臺的帶動作用。再次,圍繞高職院校的特色專業,打造多學科交叉的柔性科技創新團隊,及時引進和培養科研領軍人才,建立人才流動的柔性機制,形成高層次人才集聚的疊加效應,促進科技創新團隊的協同發展。最后,高職院校需要整合校企合作資源,充分發揮教師在企業實踐過程中開展科研的重要性,共同攻克行業技術性難題,使科研項目符合企業所需,服務于行業發展。此外,還可以結合企業的崗位設置,共同探索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教材編撰、人才培養等問題,真正做到讓科研服務于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校企合作中促進科教融匯,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
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高職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門完善制度,保障教師的科研時間和權益。同時,加強校企合作,確保科研平臺高效運轉。此外,需要高職院校教師自身增強科研意識,樹立正確的科研觀念,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學習新技能,解決企業難題,并結合科教融匯理念,促進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的創新發展,有效提升高職院校的競爭力,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旭東,高文嬙,牟少志.“科創融教”背景下高職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路徑研究:以模具專業為例[J].模具工業,2022(12).
[2]徐元俊.高職教師發展應教學與科研雙輪驅動[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2(6).
[3]徐向東.高職教師科研能力提升的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2024(7).
[4]楊錦鈺.高職教師科研能力提升的現實困境與行動策略[J].職教通訊,2023(5).
責編:勉 耘
基金項目: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揭榜掛帥”項目(編號:豫教〔2024〕05936)
作者簡介:張瀚文(1990— ),女,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科研處專干,研究方向為高職院校科研管理;余寧(1973— ),男,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科研管理;秦光耀(1982— ),男,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電廠煙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