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積極心理品質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必備的心理素質。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是個體自身發展的需要,是創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服務經濟建設的需要,更是服務人才強國戰略的需要。本文調查分析了高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現狀,研究從“思心”協同育人、個案咨詢、實踐活動、團體心理輔導、1+X社會心理服務等級證書五個維度提升高職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關鍵詞:積極心理品質;高職大學生;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48
0"前言
近年來,國家對于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高度關切。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大力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關于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珍視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和不懈奮斗、榮辱不驚、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由此可見,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的重要性。高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可以為求職擇業、學業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是個體自身發展的需要,是創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服務經濟建設的需要,更是服務人才強國戰略的需要。
1"積極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積極心理品質類似于緩沖器的作用,是幫助個體戰勝心理疾病的有力武器。它由主觀幸福感、樂觀、快樂等構成,美德和力量是積極心理品質的核心。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包括大學生的在認知、情感、人際、公正、節制、超越六大維度的發展情況。
2"高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高職院校大學生,調查時間為2023年11月。調查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共回收有效問卷239份,其中男性115人,女性124人。
2.2"研究工具
測量工具采用孟萬金、官群編制的《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運用該量表對239名高職大學生進行問卷星測試,回收有效問卷239份。問卷共由62道題組成,包括認知、情感、人際、公正、節制、超越6大維度。該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計分法,請被試回答題目62條陳述,與每條陳述對應,“1”代表“非常像我”,“2”代表“比較像我”,“3”代表“一般”,“4”代表“比較不像我”,“5”代表“非常不像我”。
對239份測查數據進行信度分析,量表總體克朗巴哈系數(Cronbach′s"Alpha)為0."981,說明該量表的整體信度非常好。該量表的6大分維度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數分別是:認知維度0."921;人際維度0."903;情感維度0."911;公正維度0."895;節制維度0."880;超越維度0."922。說明該量表各分量表的信度良好。
對量表結構效度的檢驗采用相關分析法。發現認知維度、人際維度、情感維度、公正維度、節制維度、超越維度與積極心理品質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是:0."953、0."930、0."936、0."926、0."902、0."953,6大維度與積極心理品質之間存在0."01水平上的顯著相關(Plt;0."01),說明該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果效度。
2.3"結果
孟萬金、官群編制的《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采用李克特五點計分,每個維度的得分越高,說明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發展越好。若每道題的得分<2分,說明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狀況較差;若每道題的得分>3分,說明積極心理品質狀況較好;若每道題的得分在2—3分之間,說明積極心理品質狀況一般。高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的一般狀況如表1所示: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高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在認知維度、情感維度、公正維度、節制維度、超越維度的水平較高,在人際維度水平一般。
以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為因變量,了解人口統計學因素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狀況影響的具體情況,做最優尺度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因變量:總分年齡、年級、專業、性別、家庭所在地、家庭經濟、學生干部、對體育活動的態度等8個因素對高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影響不顯著。學習成績對高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存在0.05水平上的顯著影響,其回歸方程貢獻率為0.147,說明學習成績越好的學生,其積極心理品質水平越高。
3"高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提升的路徑研究
3.1"以“思心”協同育人為主基調,培養陽光樂業時代新人
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新時代大學生養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為國家培育高素質高技術技能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思心”協同育人是高校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在教育目標方面存在一致性,在教育功能方面存在互補性,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存在互通性。“思心”協同育人,可以發揮優勢互補作用,助力高職院校高質量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在協同育人理念下,探索“思心”育人模式。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指導,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等內容相融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同時,形成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行為穩定和諧的內在自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挖掘思政元素的廣度、深度與溫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精神等內容有機融入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內容,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浸潤效果;在思政教育中,將心理健康理論知識、心理健康調節技能、人格品質養成,性格優勢發揮等內容進行整合,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人生觀——“創造有意義的人生”的內容講解,可以與心理健康中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自我實現等相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并進,發揮課程主渠道作用,提高學生認知與智慧,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提升職業素養,成為擔大任的陽光樂業時代新人。
3.2"以個案咨詢為主引擎,塑造學生健全人格
心理咨詢以自愿為原則,通過科學的心理學相關理論和方法,授人以漁,幫助來訪者達到助人自助的目標。高職院校心理健康中心應每天提供不少于8小時的心理咨詢服務,采用多種咨詢形式,向學生提供心理幫助。堅持“育人”“育德”“育心”三育并舉育人理念,“育人”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育德”幫助大學生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在實踐中,提升能力,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育心”幫助大學生在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行為上協調統一。秉承“三關兩線”的育人目標,“三關”即讓學生學會關愛生命、關注健康、關注心理,“兩線”即提升學生心理積極心理品質的綠線,守住生命的紅線,防止由于心理問題導致的危機事件,不斷完善心理咨詢工作機制,加強心理危機預防干預體系建設。
依托積極心理健康中心,充分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平臺的科技力量,不僅提供了基于心理學的技術設備,更讓眾多學生學習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提高了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的受益面和覆蓋面。心理健康教師立足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為學生提供共情、傾聽和陪伴,通過內觀療法、繪畫療法、敘事療法、短期焦點治療等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術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發掘潛能、善用性格優勢,塑造積極向上的健全人格。
3.3"以實踐活動為主抓手,培育學生陽光心態
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精彩紛呈、形式多樣、緊貼實際的心理健康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營造輕松和諧的校園氛圍,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擴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受眾面和覆蓋面。如:每年依托“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月活動”和“10·10世界精神衛生日活動”兩個重要的心理健康活動節點,組織學生圍繞每年的不同主題開展特色活動(心理劇、知識問答、漫畫比賽、海報比賽、演講比賽、短視頻大賽等),利用校園廣播、心理網站、公眾號的平臺將活動方案、過程、成果等宣傳和利用,激勵、鼓舞、引導更多的學生“動起來”“做起來”,讓心理健康活動月帶動校園氛圍“火起來”,讓學生通過心理講座、心理宣傳冊、心靈守護卡等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及調節技能,學習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防護能力,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開設心理特色工作坊,讓學生在同質或異質團體中共同體驗、共同感悟、共同收獲與共同成長。在安全信任的工作坊氛圍中,自我得以充分開放,完成自我探索,贏得心理成長和個性完善。
3.4"以團體心理輔導為主路徑,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開設以“提升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圍繞積極心理品質的六大維度:認知、情感、人際、公正、節制、超越,設置10個單元的團體輔導課程,分別是:
(1)積極交往。輔導目標:感受友善,學習人際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增長社交智慧。
(2)積極協作。輔導目標:感悟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分析團隊合作的要素,提升領導力和執行力。
(3)積極創新。輔導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用不同模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4)積極應對。輔導目標:正確認識挫折,應對挫折,培養樂觀心態。
(5)積極感恩。輔導目標:表達感恩,提升感恩能力,提高主觀幸福感。
(6)積極悅納。輔導目標:提升自信心,學會認識自我、悅納自我,挖掘自己性格優勢并善用自身優勢。
(7)積極情緒。輔導目標:感受愛,提高情緒調節和情緒管理的能力。
(8)積極意志。輔導目標:明確目標與信念,通過目標管理、時間管理培養意志品質。
(9)積極規劃。探索職業生涯,初步明確生涯的發展方向和決定。
(10)積極未來。點燃希望,激發熱情,提升動力,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團體心理輔導共招募60名高職大學生,參與10個單元的團體輔導課程,每周一次,歷時2個半月。課程結束,完成團體輔導效果評估問卷,包括2部分:一部分是團體干預效果過程評估;另一部分是自我成長分析報告。依據效果評估問卷,發現學生在團體課中獲得收獲與成長。大部分學生在自我成長分析報告中均提到團體心理輔導提升了自身的觀察力、創造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領導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積極合作、積極感恩、積極應對與積極悅納等單元課程,能夠客觀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調節自我,學會找尋自身積極資源并不斷強化,不斷挖掘自身潛能并善用性格優勢。自信心增加了,自制力增強了,幸福感提升了,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了,學習生活更具有目標性和動力性。可見,團體心理輔導是提升高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有效途徑。
3.5"以服務社會為主錨點,涵育學生積極職業精神與素養
開展“‘1+X’社會心理服務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培訓考試,通過系統的理論培訓與技能研習,能夠提升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和心理健康素質,同時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涵育職業精神與職業素養,學成后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2021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聯合多部門發布通知強調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將心理服務融入基層治理。社會心理服務有助于推進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進社區,推動形成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有效化解社會矛盾。“‘1+X’社會心理服務職業資格等級證書”的啟動,不僅激勵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期間努力獲得畢業證書,而且鼓勵他們取得相應的職業技能證書,拓寬就業口徑,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將“1+X”社會心理職業資格證書和專業人才培養深度融合,可以不斷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
4"結語
積極心理品質是當代高職大學生成為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必備的心理素質。高職院校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積極心理學教育,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提升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使大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構建和諧自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葛楠.積極心理學視閾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路徑[J].高教論壇,2018,(09):2426,40.
[2]熊會芳.當代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現狀及其培育路徑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6.
[3]雷世威,杜磊.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的路徑探索[N].中華文化報,20231129,(012).
[4]楊雯雯.“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12345”心理育人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河北職業教育.2023,7(0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