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報告提出: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我國教育的價值追求,要培養我國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要求聚焦課堂實踐,聚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讓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生根,我們提煉了“生長課堂”的意義內涵和教學模式,總結了“生長課堂”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核心素養;“生長課堂”
一、緣由,“生長課堂”的提出與思索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最新修訂版,明確指出“核心素養培育”是新課標改革的首要任務,落實“核心素養培育”也就成為每一位學科教師每一節課的育人目標。
核心素養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而是需要學生經歷長期的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其關鍵在于促進解決真實世界的復雜問題與課堂之間的轉化與遷移,這種遷移不僅是遷移課堂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還在于遷移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習得的靈活的心智習慣。而在傳統的常態課堂中有三個突出的問題,阻礙了核心素養的生成:一是教師“重教輕學”,導致學生“學習被動”;二是教師“重灌輸輕探究”,導致學生“思維淺表”;三是教師“重答題輕運用”,導致學生“行動失靈”。教師在課堂中常常忽視學生的經驗和思考,把自己的設想努力地教給學生。于是學生沒有空間來呈現他們的想法,也沒有機會來完成自我實現。但事實上,學生絕非一張白紙,而是一顆種子,他帶有能量,隨時都在準備生長。因此,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課堂教學就必須從工業化的“生產”走向農業式的“生長”。
二、構造,“生長課堂”的內涵與特征
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長”,強調教育的本質是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自然生長。“生長課堂”的提出正是體現了教育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生命個體健康成長的沃土。“生長課堂”是指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讓每一個學生獲得生長的課堂。通過激活學生生長點,注入學生生長素,培育學生生長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融入真實的生活情境、借助已有的經驗聯系、形成良好的心智習慣,是興趣濃、思維深、運用活的課堂。
“生長課堂”的內涵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一種高級心智能力,是人在一定的情境中表現出的知識、能力、品質的綜合,(就是以前常說的綜合素質),是可以滿足復雜情境需要、有效解決問題的身心資源。第二個關鍵詞“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孩子”意味教育的公平,在課堂上所有學生都被接納被重視,沒有差別對待。第三個是“生長”。“生長”意味著學習真正發生,不同的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知識、能力、品質等方面都可以得到不同的發展。
“生長課堂”有三大特征:興趣濃(提升內驅力)、思維深(提升思考力)、運用活(提升再生力)。
三、實施,“生長課堂”的模式與策略
為了讓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生根,“生長課堂”的教學模式,設計了三步曲“設疑樂學、探究樂思、實踐樂行”。這三步曲“學、思、行”都要求在同一個條件下啟動,這個條件就是“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學不如樂之者。”把“樂”貫穿于生長課堂“學、思、行”的全過程,讓學生由始至終處于“主動”的學習狀態,主動投入、主動改變、主動創造,才能發生真正的學習,發展核心素養。下面以數學五年級下冊“通分”一課為例,具體闡述“生長課堂”的實施策略。
第一步曲:設疑樂學。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生長課堂”第一個突破點是打開學生的自我系統,激活學生生長點。自我系統的打開是核心素養培育的基礎,要打開學生的自我系統,就必須找到核心素養生長發育的“根”。那么,核心素養生長發育的“根”在哪里?答案是: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可以讓抽象、瑣碎的知識對學生更有意義,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產生好奇或疑惑。因此,“生長課堂”第一步曲“設疑樂學”就是鎖定學習目標,設計基于真實情境下的問題或任務,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強大的學習內驅力,突顯生長課堂的第一大特征興趣濃(提升內驅力)。
在“通分”一課中,教材呈現的例題是:豆類食品的蛋白質含量較高,經常食用有益于人體健康。黃豆的蛋白質含量大約占[2/5],蠶豆的蛋白質含量大約占[1/4]。黃豆和蠶豆哪個蛋白質含量比較高?學生對此類信息比較陌生,難以激起求知欲。于是,“生長課堂”只用教材而不教教材,一開課就重新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在學校運動會上,三名同學參加跑步比賽,這是他們15秒時的完成情況:A跑了全程的[1/5]、B跑了全程的[1/4]、C跑了全程的[2/5],最后誰有可能獲勝?”把分數比較大小的數學知識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情境聯結,借助杜威的表述是:“教材心理學化”,即將學科知識轉化為兒童的現實經驗或日常生活,學生就能在抽象與具體、知識與生活之間自由轉化,從而促進知識向核心素養的生成。
第二步曲:探究樂思。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生長課堂”第二個突破點是打開學生的元認知系統,注入學生生長素。元認知系統決定學習行為的目標、方式和策略,并進行過程監控。在課堂中只有不斷地發展學生的元認知系統,以更多地使用深層的學習策略,形成關注知識間的聯系,探尋知識的意義的習慣,核心素養才能得以生成和發展。因此“生長課堂”第二步曲“探究樂思”就是通過個人凝思(自學)、小組深思(互學)、集體共思(展學),給學生搭建自由舒展思維的平臺,讓學生時刻參與學習,突顯“生長課堂”第二大特征思維深(提升思考力)。
在“通分”一課中,“生長課堂”引導學生從預測“三名同學參加跑步比賽,誰有可能獲勝?”推理出要比較[1/5]、[1/4]、[2/5]三個分數誰大?誰小?其中比較[1/5]和[1/4]、[1/5]和[2/5]這兩組分數的大小是舊知識“同分母、同分子分數大小比較”的復習,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尋找異分母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時,可以借助已有的經驗聯系,進行獨立思考。在形成個人的想法后進行小組交流,再面向全體同學展示學習成果。學生的想法不只限于課本“通分”的方法,有直觀的畫圖、有轉化成同分子分數,還有轉化成小數等等。這樣設計不僅讓學生從知識上了解和掌握多種比較方法,還在能力上發散學生的思維,生成更靈活、更廣泛的遷移力。接著,鎖定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提出真實而有價值的問題:“什么是通分?為什么要通分?怎樣通分?”,促使學生主動探究“通分”的意義、方法以及原理。然后結合問題情境中兩個具體的分數[1/4]和[2/5]進行合作學習:1. 什么是通分?2. 為什么要把分數[1/4]和[2/5]轉化為分數[5/20]和[8/20]?3. [1/4]和[2/5]怎么轉化成[5/20]和[8/20]?這些真實而有價值的問題支撐學生互學、展學有效開展并走向深度思維,使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達到真正“學懂”的境界。所謂的互學就是小組合作學習,而展學是展評式學習(即臺上展學和臺下評學),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以群體共同參與解決問題、參與學習的社會性互動,目的是讓所有學生都投入學習中,并且讓弱勢的學生也有多次機會進入積極思考的學習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思維習慣和與同伴互動交流的言語習慣,這樣有思考力的課堂,只要長期堅守、日積月累,核心素養的培育便水到渠成。
第三步曲:實踐樂行。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生長課堂”的終極目標是從“著眼當前習得”轉變為“著眼長遠發展”,培育學生生長力。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習得,而是要獲得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些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核心素養,均需要學生通過實踐參與,在與環境及其他個體互動的過程中生成與發展。因此,“生長課堂”的第三步曲“實踐樂行”就是應用知識解決較為復雜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把知識和道理外化于行,踐行“知行合一”,突顯“生長課堂”第三大特征運用活(提升再生力)。
在“通分”一課中,“生長課堂”設計的解決問題的真實情境:“學校運動會上三位同學參加跑步比賽,誰有可能獲勝?”從學生根據第一次在15秒時的比賽實況,學會用通分的方法比較大小,得出C處于領先位置,預測最終獲勝可能是C;到學生根據第二次25秒時的比賽實況,要求學生既會運用通分的方法比較大小,還要學會根據數據的特征靈活運用巧妙的方法比較大小。當學生發現B后來居上趕超過C,再一次進行預測時,他們意識到了結果充滿變數,促使學生除了運用顯性的成績數據外,還要與參賽者的比賽戰術、意志耐力等隱性因素結合,進行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從而做出科學的判斷,培養學生面對復雜情境、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以上“生長課堂”三步曲的實施過程中,要始終關注對學生的多元評價,特別是表現性評價,通過不斷表揚和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耐心傾聽、合作分享等,把優秀的學習品質轉化為學生具體的行為表現上,讓課堂成為學生發表意見和交流思想的平臺,成為學生表現才華和展示成功的殿堂。這樣,當知識、能力、品質等匯聚為一個強有力的有機整體時,核心素養就得以“煉制”出來了。
總而言之,“生長課堂”就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讓每一個學生獲得生長的課堂,就是為學生自然生長提供優質的土壤和適宜的氣候。在生長課堂里,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長方式;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我們隨時都能聽到生命拔節的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