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陶行知“三力論”的內涵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會隨著時代發展持續演變。本研究從陶行知“三力論”的視角,分析了生活力、自動力和創造力對師范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影響,建構“三力論”與師范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在邏輯關聯。進而基于陶行知“三力論”提出師范生理想信念與師德素養、學科專業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反思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 三力論;核心素養;生活力;自動力;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G652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8.008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Pre-service Teachers' Core Literacy
Based on Tao Xingzhi's Three-competency Theory
Abstract The connotation of Tao Xingzhi's \"Three-competency Theory\" has a certain timeliness and will continue to evolv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life force, automatic force, and creativity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encies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o Xingzhi's \"Three-competency Theory\", and constructs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competency Theor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encies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Furthermore, based on Tao Xingzhi's \"Three-competency Theory\",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the ideal beliefs, professional ethics, disciplinary abilities,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abilities, and reflective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of teacher trainees are proposed.
Keywords Three-competency Theory; core quality; viability; self-motivation; creativity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將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各學科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課程方案前言部分強調,新課程標準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針對職前教師——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卻很少進行探討。由于人才培養的綜合性、復雜性等因素,當前關于師范生核心素養理論的闡述尚未形成,也沒有一個被廣泛接受和認可的定義。陶行知教育思想內涵豐富,體系完整,幾乎涵蓋了教師職前和職后培養的各個階段,對師范生的培養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和借鑒價值。
1" 陶行知“三力論”的內涵與時代意蘊
陶行知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借助遠大理想、堅定信仰、高尚人格和豐富的教育實踐,形成了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行知教育思想。他提出的培養學習者的生活力、自動力和創造力的思想與當下培養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內容范圍和培育方式等方面具有內在一致性。
1.1" 陶行知“三力論”的內涵
陶行知“三力論”中的“三力”主要指“生活力”“自動力”和“創造力”。其中生活力的概念首次出現在陶行知《我們的信條》著作中,他將生活力培育作為學生“向上長”的手段和媒介。在1926年至1931年間,“生活力”的內涵不斷擴充到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在面對自然界和生活界的阻力時具備的征服自然和改造社會的能力,并進一步指出有生活力的學生要靠有生活力的教師來培養,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生活力是教師和學生必備的關鍵能力。因此,生活力的內涵包含有健康的體魄、勞動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改造生活的精神五個方面,其內涵體系具有層次性、時代性、多樣性等特點,適用于描述不同年齡、專業、水平個體的生存力、生計力、學習力、交往力等多種能力。
自動力來源于陶行知在《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中提出的“自動主義”,強調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自強、自治。直到1941年,在《育才學校兩周歲前夜》中正式提出“自動力”的概念,強調個體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要具備自覺性和目的性,即依據自己興趣、自覺行動、自主探索、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具體包括自治力、自覺力、自我教育力、自強力等能力。
創造力是指個體在行動和思想的創造、創新過程中所應具備的能力,具體包括創造精神、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陶行知在1921年10月口譯孟祿在蘇中教育界同人宴會上的講話,回答“怎樣可以養成學生的創造力問題”時第一次提及創造力,并在1933年先后在《手腦相長》《創造的教育》論著中進一步論述了行動與創造的關系,指出“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的論述。直到1944年在《創造的兒童教育》的主題演講中正式提出“解放創造力”和“培養創造力”的主張。
1.2" 陶行知“三力論”的時代意蘊
陶行知提出的“三力”是一個整體,三者相輔相成、不可互相替代,彼此之間是相互關聯和相互滲透的,其中以生活力為基礎,自動力為引導,創造力為關鍵。陶行知對“三力論”內涵的界定已經逐步接近當前教育界提出的核心素養觀。首先,在新課程標準中,強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生活和實踐能力。這與陶行知的“生活力”強調培養學生的生活與實踐能力的理念相吻合;其次,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與陶行知的“自動力”倡導學生主動學習、自我管理的理念相符。再次,新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這與陶行知提出的“創造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理念相一致。陶行知的“三力論”在當前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新課程標準下仍然閃耀著時代的光芒并且歷久彌新,對培養師范生的核心素養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2" 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演變
關于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內涵,目前學界尚未有廣泛認可的概念,教育學者眾說紛紜,從不同角度對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內涵進行界定。如,溫小軍從師范生的角色和專業發展階段分析,認為師范生既是師范學校的學生,又是未來的教師,其具有當下學生和未來教師的雙重角色。師范生既是核心素養所描繪的目標主體,也是未來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主導者,所以師范生的核心素養包含教師和學生雙角色的核心素養。從師范專業認證標準角度分析,師范生核心素養包括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韓典榮等人認為師范生核心素養包括師德與情懷、知識與理念、能力與技能、反思與發展4個維度的12項內容。李先鋒從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提升的角度提出,師范生的核心素養包括教師專業能力、認知、學習、人際關系、信息能力等方面。因此,本研究認為師范生核心素養是師范生在學習與教學實踐活動中表現出的理想信念與師德品格、學科專業能力、教育教學能力,以及反思創新能力等,是師范生在職前職后專業發展中職業品質的集中體現。
3" 基于陶行知“三力論”的師范生核心素養培養
本文結合師范生核心素養與“三力論”的內涵,進一步梳理兩者間的對應關系,構建以生活力為基礎、自動力為引導、創造力為關鍵的師范生核心素養培養觀,為師范生核心素養培養提供學理依據和培養方向,如圖1所示。
3.1" 基于生活力的師范生理想信念與師德素養提升
在復雜多變的教育環境中,師范生面臨著諸多挑戰與誘惑,這使得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顯得至關重要。生活力作為個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與應對能力,成為師范生抵御挑戰、堅守教育信仰的關鍵力量。通過持續培養生活力,師范生能夠更好地應對教育領域的各種變革,保持對教育事業的深厚熱愛與不懈投入。同時,師德素養作為衡量教師職業道德和教育品質的重要標準,其提升也與生活力的發展緊密相連。在生活力的驅動下,師范生會更加注重自我修養,努力提升職業道德水平以成為學生的楷模。此外,生活力的增強還促使師范生更加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以真誠和耐心投身于教育事業,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從師范生理想信念與師德素養提升的角度看,生活力的發展不僅有助于師范生更好地適應教育環境、堅定教育信仰,還能推動其不斷提升職業道德水平,更好地履行教書育人的使命。
學習力是生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在生活中不斷獲取新知識、新技能、提高自身素質的一種能力。從師范生的培養和發展方面來說,生活力中有關學習力的論述對師范生學科專業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學科專業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該學科后具備的學科知識與技能,師范生作為未來的教師,必須要具備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通過對師范生學習力的培養,可以引導他們更好地適應教育變革,持續深化對學科專業知識的理解,從而在未來的教育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2" 基于自動力培養的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提升
自治力是自動力的重要內涵之一,師范生具有較強的自治力,就可以更好地規劃和安排教育教學活動,確保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其中,師范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教育力是師范生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的重要保障,自我教育力的提升能夠激發師范生的內在動機,促使師范生持續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并將所習得的知識與技能應用于實際教學實踐中,促進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提升。自覺力強的師范生能夠自覺開展教學反思,主動審視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其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同時,自強力的培養能夠支持師范生以堅定的信念、積極的態度和堅韌的行動力面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3.3" 基于創造力培養的師范生反思創新能力提升
對于師范生而言,培養創造精神意味著要勇于突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敢于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造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涉及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獨創性。師范生應該通過反思,評估自己在解決教學問題時是否善于運用創造性思維,能否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并提出獨特的解決方案。創造能力是創造思維和創造精神的外在表現,是將創意轉化為實際成果的能力。對師范生而言,創造能力并不局限于教學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還包括促使師范生科研能力的提升與專業的成長與發展。
4" 結語
陶行知提出的“三力論”為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寶貴的啟示。生活力的培養讓師范生能夠勇敢面對生活與學習中挑戰與困難,保持教育教學的初心與使命,為師范生持續的專業成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自動力是激發師范生的自主學習與持續成長的動力,使其能夠持續開展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水平。創造力則是師范生成為教育改革與創新引領者的關鍵。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高校需要為師范生營造良好的實驗實訓條件,不斷加強師范生的生活力培養、自動力提升和創造力訓練,最終助力于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周洪宇.核心素養的中國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論”和“常能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5(1):1-10,116.
[3] 周洪宇,龔苗.生活力、自動力、創造力:陶行知的學生核心能力論[J].教育科學研究,2016(12):12-17,30.
[4] 毛道生.“三力論”和“常能論”:陶行知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9,33(12):1-11.
[5] 嚴立明,鄒開煌.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課標中的映射及教學啟示——基于《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解讀[J].生活教育,2023(3):30-33.
[6] 李靜.師范專業認證標準下高師院校師范生核心素養培養研究[D].南寧:南寧師范大學,2019.
[7] 溫小軍.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生成路徑[J].教育導刊,2019(2):86-90.
[8] 韓典榮,王高,李佶蓮.新時代師范生核心素養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1,37(3):45-50,124.
[9] 李先鋒.有效提升師范生的核心素養——基于工作坊的高等師范教育教學模式初探[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2,37(5):109-117.
[10] 謝明亮.新時代師范生核心素養的本位、導向及養成路徑[J].嶺南師范學院學報,2022,43(3):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