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口頭表達類課后題除了能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思考,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還承載著發(fā)展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任務。文章通過梳理口頭表達類課后題,明確四種不同題型的能力目標指向;通過解碼編排結構,發(fā)現課后題編排的橫向、縱向能力遞增梯度。在吃透課后題編排意圖的基礎上,提出開展口頭表達類課后題學習歷程、優(yōu)化口頭表達類課后題學習效果,需要搭建題目、文本、經驗三類支架,更需要從“說”的頻次、習慣、內容三方面展開評價。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課后題;口頭表達
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統(tǒng)編版教材”)的課后題聚焦語文要素,明確訓練目標,既是教師備課時的必要素材,又是制訂教學目標的參考依據。低年級是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起步階段,梳理統(tǒng)編版一二年級教材,筆者發(fā)現課后題主要有“讀一讀”“說一說”“記一記”“演一演”“寫一寫”等題目表述形式,其中以“說一說”表述的口頭表達類課后題所占比重較大。以“說一說”表述的口頭表達類課后題指向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承載著“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對感興趣的人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學習清楚、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等一系列指向表達的教學任務。由這些教學任務分解而成的具體學習內容,將語言建構與運用通過各種題型展現。但是,筆者發(fā)現有些教師對這一類課后題的教學目標往往不夠明確,學習過程也沒有展開,導致教學效果無從檢驗。于是,筆者聯同低年級教研組,聚焦這類指向口頭表達的課后題進行深入解讀與教學實踐。
一、梳理題型,分析目標指向
筆者梳理低年級統(tǒng)編版教材中編排的口頭表達類課后題,將其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第一類:指向課文理解。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一年級上冊《青蛙寫詩》課后第1題:“朗讀課文。說一說青蛙寫詩的時候誰來幫忙了。”統(tǒng)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彩色的夢》課后第1題:“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彩色鉛筆畫出的夢,再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類課后題與課文的閱讀緊密結合在一起,重點是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和想法。對于這類課后題的回答,學生需要提取文本信息,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外顯為語言表達出來,促進思維發(fā)展。
第二類:指向詞語積累。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一年級上冊《項鏈》課后第2題:“讀一讀,說一說,看誰說得多。”統(tǒng)編版教材一年級下冊《彩虹》課后第2題:“讀一讀,說一說。”這類課后題的重點是讓學生發(fā)現詞語結構,進行仿說積累。
第三類:指向遷移運用。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課后第3題:“讀一讀,體會每組句子意思的不同,再用加點的詞語各說一句話。”統(tǒng)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找春天》課后第3題:“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仿照第4 ~ 7自然段或第8自然段說一說。”這類課后題重在對文中詞語和句式的遷移運用,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鞏固語言、習得語言。
第四類:指向生活延伸。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一年級上冊《明天要遠足》課后第2題:“你有過這樣的心情嗎?和同學說一說。”統(tǒng)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千人糕》課后第2題:“我們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經過了很多人的勞動,舉個例子說一說。”這類課后題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課內延伸至課外,豐富了表達內容,在語言實踐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的人文內涵,實現知行合一。
二、解碼結構,關注表達要求
口頭表達類課后題的編排能夠體現語文要素分布有梯度、由易到難、螺旋上升、前后勾連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同一篇課文中不同題目之間的口頭表達要求變化,又要關注到同一類題目在不同單元中的表達要求變化。
1. 橫向結構:由易到難,層層推進
同一篇課文中會安排2 ~ 3道口頭表達類課后題。分析這些課后題的編排特點,可以發(fā)現這些課后題呈現了一定的表達難易梯度。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二年級上冊《媽媽睡了》課后題均指向口頭表達。課后第1題(朗讀課文。說說“睡夢中的媽媽”是什么樣子的)緊貼文本,重點訓練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整體感知文本的能力,讓學生運用現有的語言材料組織語言。課后第2題(讀一讀,照樣子說一說,看誰說得多)重點是豐富學生的詞匯積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運用自己積累的詞匯來表達。課后第3題(你看過家人睡覺的樣子嗎?說一說)要求學生立足對課文段落結構的領會和語言詞匯的遷移運用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從“運用現有的語言材料說話”到“聯系實際創(chuàng)造性說話”,這三道練習題的教學順序與排列順序要一致,有先有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同一篇課文中課后題的編排序列,關注課后題中的表達要素,有序安排教學順序,由易到難,層層推進。
2. 縱向結構:能力遞增,循序漸進
同一類型的口頭表達類課后題在不同年級、不同單元中的能力要求也不同。例如,對于指向詞語積累的口頭表達類課后題,一年級題目要求大多為“讀一讀,說一說”“讀一讀,照樣子說一說”,二年級題目要求則多了“用加點的詞各說一句話”“選幾個詞說說某處景物”等說句子要求,呈現了從積累到拓展再到運用的梯度。又如,對于指向課文理解的口頭表達類課后題,統(tǒng)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課后第3題“讀句子,想畫面,再根據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道題首次提出了“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是對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升級要求。在課文語言的基礎上,學生需要處理信息、整合信息,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表達。此后,統(tǒng)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彩色的夢》和《畫楊桃》這兩篇課文的課后題又相繼提出了“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的表達要求。通過階梯式的表達訓練,實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中“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他人交流”這一閱讀與鑒賞目標。為此,教師要關注口頭表達的螺旋上升梯度,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建構和思維能力。
三、搭建支架,開展學習實踐
1. 善于運用題目支架
指向遷移運用的“說一說”課后題,大部分為教師提供了一定的學習支架。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支架。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課后第2題:讀第4自然段,給下面的內容排序,再說說曹沖稱象的過程。
趕象上船
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
在船舷上做記號
稱石頭的重量
題目中提供了每一個步驟的詞條,降低了說話的難度,搭建了表達的階梯。學生在將句子排序后,聯系課文內容,借助這些關鍵詞語就可以有條理地說清楚稱象的過程。除了關鍵詞語支架,課后題中還包含圖片、句式等表達支架。教師要充分用好題目支架,降低表達難度,促使學生順利表達。
2. 充分挖掘文本支架
課文中的插圖、關鍵詞句、精彩片段都是教師表達的支架。在落實課后題時,教師應該立足文本開展語言實踐。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課后第3題:讀一讀,選幾個詞語說說某處景物。
風景" 景色" 風景如畫
秀麗" 秀美" 一枝獨秀
著名" 名字" 名不虛傳
聞名" 新聞" 百聞不如一見
這道題的設計意圖是認識帶生字“景、秀、名、聞”的詞語,積累并運用贊美風景的詞語。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文本,從課內過渡到課外,設計以下教學步驟。
步驟1:選課后題中的幾個詞語贊美黃山奇石。
步驟2:評價學生的說話內容,引導學生發(fā)現表達結構,即“具體美景 + 好詞贊美”。
步驟3:運用這種表達結構說說你看到過的某處景物。
對于這類拓展運用的口頭表達類課后題,如果不予以一定的內容支架,學生往往會言之無物。教師可以充分挖掘課文中的語言材料,在進行步驟1時,出示課文插圖及與插圖對應的第3自然段描寫“猴子觀海”的語句,讓學生選擇詞語贊美“猴子觀海”。有熟悉的課文內容作為表達支架,對于“名不虛傳”“一枝獨秀”“百聞不如一見”這些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的詞語,便會在語言實踐中自然輸出。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先立足已有的語言材料開展說話實踐,即“說出黃山奇石的秀麗神奇之處”,再在實踐中發(fā)現表達的結構,即“具體美景 + 好詞贊美”,最后拓展說話,完成練習。以學生熟悉的課文內容作為表達支架,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降低了表達的難度。
3. 補充設計經驗支架
指向生活延伸的口頭表達類課后題,要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低年級學生大多缺少生活經驗,遇到這類題目如果沒有“腳手架”支持,他們會無從說起。
首先,教師可以嘗試提供范本,規(guī)范學生的語言表達。仍以《明天要遠足》課后第2題為例,在交流之前,教師可以先出示范本:周末,我盼望著去外婆家,那地方的小公園非常好玩。在此基礎上提供說話范式:" " " " (什么時候),我盼望" " " " " " " 。
其次,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遷移學生生活經驗。例如,對于統(tǒng)編版教材一年級上冊《四季》課后第2題“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仿照課文說一說”,教師可以播放一年四季景色變化的視頻,將學生置身于四季景色之中,引導學生觀察并發(fā)現四季中景物的不同特點。
最后,教師可以布置真實的語言實踐任務,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會表達。例如,對于統(tǒng)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課后第3題“生活中還有哪些辨別方向的辦法?可以請教周圍的人”,教師可以布置真實的采訪任務,讓學生進行語言交流,完成以下語言實踐任務:采訪周圍的人,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幫助我們辨別方向呢?記錄下他們告訴你的知識,完成采訪單。
簡單,才會樂說。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感受到說話是簡單的,語文學習是簡單的。為口頭表達類課后題搭建適切的經驗支架,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說話實踐中習得語言規(guī)律,養(yǎng)成良好的表達習慣。
四、顯化標準,發(fā)揮評價效能
1. 從“說”的頻次予以評定
指向詞語積累的口頭表達類課后題,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并記錄自己說了多少。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課后第2題:“說一說烏鴉是用什么辦法喝著水的。”這道題可以作為家庭口頭作業(yè),讓學生說給家人聽,讓家人給予評價。說出來的辦法越多,得到的星星就越多。統(tǒng)計“說”的頻次,增加學生說的機會,能夠從被顯化的量上讓學生感受表達的成就感。
2. 從“說”的習慣予以評定
低年級是口頭表達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階段。梳理《標準》中第一學段“表達與交流”中對口頭表達習慣提出的要求,包括“逐步養(yǎng)成說普通話的習慣,有表達交流的自信心”“能認真聽他人講話”“與他人交談,態(tài)度自然大方,有禮貌”“積極參加討論,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等內容。教師要把這些要求嵌入具體評價標準之中予以顯化,讓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表達習慣。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一年級上冊《大還是小》課后第2題:“你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教師可以設計以下顯化的表達評價標準:說話清楚響亮,語句通順連貫,儀態(tài)大方自信。針對三個指向表達習慣的評價標準,學生先自評,再互評。通過自評、互評,養(yǎng)成良好的表達習慣。
3. 從“說”的內容予以評定
口頭表達類課后題,最終指向的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課后題中每種類型的語言結構和句子形式,都是學生需要積累的語言材料。針對遷移運用口頭表達類課后題,制訂明確的指向內容的評價標準,有助于學生進一步規(guī)范語言運用。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二年級上冊《場景歌》課后第3題:“選一張你喜歡的照片或圖畫,仿照課文,說說上面有些什么。”教師可以設定以下評價標準:運用不同的數量詞說出圖中的景物(一星級);數量詞運用準確(二星級);將不同的數量詞連在一起,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三星級)。清晰的評價標準,有助于學生的表達有的放矢。
從說的頻次、習慣和內容等不同的維度顯化評價標準,能使教師心中有了“說到什么程度”的具體依據。充分發(fā)揮評價效能,用指向口頭表達的評價助力學生語言思維發(fā)展,促使口頭表達類課后題教學真正彰顯實效。
綜上所述,課后題是有效的助學資源。用好課后題這一重要的學習資源,是教師使用教材過程中的重中之重。為此,教師要吃透編者意圖,厘清教材的編排結構,拉長學習過程,運用評價優(yōu)化學習成效,促使口頭表達類課后題教學落到實處。同時,立足口頭表達類課后題,促進學生內化文本語言,更新內在語言圖式,在多元語言實踐中提高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周璐. 吃透編者意圖" 凸顯訓練重點:課后習題的解讀與使用[J]. 小學教學設計,2018(1 / 2):29-31.
[2]鄭國容. 統(tǒng)編版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后習題有效策略的研究[J]. 當代家庭教育,2022(14):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