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年人才是科技工作者隊伍中的生力軍。近年來,為幫助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長,我國各省市各單位出臺了一系列幫扶政策。本文調研了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的發展現狀,并針對目前存在的福利待遇不夠完善、福利支持難以兌現、政策宣傳力度不足以及人才交流機會匱乏等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助力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青年科技人才;人才引進;培養機制;對策建議
0" " "引 言
為提升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創新能力,幫助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長為未來科技領軍人物,打造國家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后備隊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連續數年推出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中國農業科學院計劃每年投入5 000萬元實施青年英才計劃[1],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實施“江蘇科技智庫計劃(青年)項目”,哈爾濱工業大學設立青年科學家工作室機制……各單位出臺的一系列引導和激勵青年科技人才發展的硬招實招,大力促進了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和發展[2]。目前,徐州市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關鍵期,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急需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的高層次人才總體偏少[3],人才支持政策整體偏弱。對此,徐州市政府展開布局“555”引才計劃、構建“343”創新產業集群[4]、發布“彭城英才計劃20條”等政策,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5]。基于此,本文調研了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發展現狀,并針對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助力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的良性發展。
1" " "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發展現狀調查
1.1" "問卷設計
本次調研通過“問卷星”在線實施,主要調研分析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其他單位的青年科技人才對于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的看法和建議,了解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探尋可能的影響因素,為優化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提供切實可行的策略方案。
本調研共回收有效問卷53份,并綜合運用Excel和SPSS 23.0軟件對問卷有效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同時,采用了Python中的Pandas、Jieba、Snownlp和NLPsenta等開源庫,對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的建議文本進行了詞云設計、主題識別及自然語言情感分析。
1.2" "問卷分析
1.2.1" "調查對象基本信息
1.2.1.1" "人才基本情況
在本次調研中,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的男女比例為1.4﹕1(男性占比58.49%,女性占比41.51%)。在年齡方面,18~25周歲的青年科技人才占比最大(33.96%),26~35周歲的青年科技人才和36~45周歲的青年科技人才的占比分別為37.74%和20.75%,而46周歲及以上的青年科技人才量相對較小,僅占7.55%。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博士研究生占比49.06%,碩士研究生占比39.62%,本科生僅占比11.32%。在青年科技人才取得最高學位的院校類型方面,來自985院校的和來自211院校的青年科技人才分別占比33.965%、35.85%,比例相差不大。
1.2.1.2" "人才發展現狀
在職稱評定方面,正高級職稱的青年科技人才占比13.21%,副高級職稱的青年科技人才占比16.98%,中級職稱和初級職稱的青年科技人才分別占比26.42%、15.09%,暫未參加職稱評選的青年科技人才占比達到了28.30%。
在單位性質方面,來自高校的青年科技人才占比高達60.38%,來自科研院所、科技企業、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其他單位的分別占比9.43%、13.21%、5.66%、7.55%、3.77%。
在希望流動領域方面,愿意前往高校進行工作的科技人才最多(54.72%),以下依次是政府機關(45.28%)、科研院所(35.85%)和科技企業(28.30%),愿意前往企事業單位的科技人才最少(26.42%)。此外,還有18.87%的科技人才表示不希望進行流動。
在考慮留在徐州進行科創工作的原因方面,最主要的四個原因是個人成長與職業發展空間、個人薪酬待遇、個人工作滿意度(與崗位匹配性)和個人家庭原因(子女上學、照顧父母等),其次是地區科技人才等政策環境、單位科研平臺的投入、單位創新文化和科技創新氛圍,最后是地區居住環境、在徐州高校繼續深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及地區學術資源網絡。
1.2.2" "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引進現狀
1.2.2.1" "青年科技人才對徐州市人才引進和培育政策的了解情況
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青年科技人才對徐州市及各區政府部門的人才引進和培育政策了解甚少,比較了解和不了解比例約為1﹕1,非常了解的青年科技人才僅占調查總數的13.21%。
1.2.2.2" "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所屬單位的人才流通渠道情況
在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流通渠道分布方面,通過校園招聘進行流動的科技人才最多(79.25%),其次是社會招聘(71.7%)、以才引才(內部推薦、同行推薦、朋友推薦等)(67.92%)、以會引才(參加各類人才展會)(50.94%)、以賽引才(對接聯系各類大賽優秀人員)(24.53%),通過人才中介服務機構流動的人才最少(18.87%)。
1.2.2.3" "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引進工作的關鍵點分析
在針對徐州青年科技人才引進工作關鍵點的觀點統計方面,完善各級各類人才的激勵機制方面占比最高(51%),其次是完善和落實政府人才工作制度(46%)、創新用人機制(45%)、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44%)、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42%)、建設便捷的基礎設施(38%)、大力發展人才中介服務機構(33%)。
1.2.3" "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培育現狀
1.2.3.1" "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培育的有效方式分析
在統計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培育的有效方式方面,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占比最高(50%),接下來依次是發揮領軍人才以才帶才作用(42%)、加大產學研結合力度(41%)、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人員交流(41%)、營造良好的適宜科研的氛圍和環境(40%)、選送重點培養人才出國進修(32%)。青年科技人才培育的有效方式離不開充足的資金支持和充分的人才交流。
1.2.3.2" "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所屬單位促進人才發展的方式分析
在青年科技人才所屬單位促進人才發展的方式分析方面,依托政府和用人單位的科研項目資助這一條占據榜首(83.02%),接下來依次是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寬松的科研環境(64.15%)、依托政府或用人單位的重點人才計劃培養(62.26%)、加強科研團隊建設以促進知識共享和流動(56.6%)、積極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52.83%)、建立青年科技人才保護機制(49.06%),重視科研的長遠發展規劃(43.3%)、重視青年科技人才科研經驗宣傳和交流(33.96%)。青年科技人才所屬單位重點從科研項目資助、科研環境打造、科研團隊建設、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實施促進人才發展的舉措。
1.2.3.3" "青年科技人才認為所屬單位促進人才發展的措施分析
在青年科技人才認為所屬單位應如何促進人才發展的措施分析方面。首先,大部分青年科技人才都認為所屬單位應為他們提高事業發展空間(77.36%),并堅持領導聯系專家制度,發揮青年科技人才的決策咨詢作用(67.92%)。其次,所屬單位還需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的綠色通道,做好保障青年科技人才的后勤工作(66.04%)。再次,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療休養制度和學術休假制度(64.15%),所屬單位應制定各種向青年科技人才傾斜的政策(54.72%)。最后,所屬單位應建立完善中青年科學家聯誼會制度(49.06%),建立青年科技人才服務跟蹤網絡(37.74%)。青年科技人才普遍希望所屬單位能為其提供事業發展空間、提供與專家交流機會、制定傾斜政策。單位應結合青年科技人才切實所需,在合理范圍內為其提供政策傾斜和優待。
1.2.3.4" "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激勵措施分析
在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認為的能夠有效激勵其工作(學習)的措施方面,首先是高薪酬(84.91%),接下來依次是提供住房福利(69.91%)、協助解決子女隨遷與就業就學問題(66.04%)、給予科研成就感(56.6%)、提供技術培訓和創新創業指導(52.83%)、購買商業保險(39.62%)。對于徐州市的青年科技人才來說,薪資、住房是激勵其更加努力工作和學習的最有效的措施。
1.2.3.5" "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流動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青年科技人才流動的影響因素方面,科研壓力占比最高(79.25%),其次是工作環境(73.58%)、
個人發展空間(73.58%)、福利待遇(71.1%),最后是文化氛圍(49.06%)、后勤保障(49.06%)、個人性格(22.64%)。徐州市政府和所屬單位應當重點關注紓解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壓力、優化青年科技人才的工作環境、擴大青年科技人才的發展空間、提高其福利待遇。
1.3" "現存不足
為進一步了解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問卷設置了題項“您認為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機制還存在哪些不足?”,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篩選并對篩選后的數據進行詞頻分析,生成詞云圖(如圖1所示)。在徐州市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的不足中,缺少集成性、缺乏配套設施、福利支持、福利待遇、難兌現、宣傳推廣、人才交流等詞語詞頻相對較高,代表了徐州市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存在的不足。
進一步挖掘分析這些不足,可以發現目前徐州市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還存在福利待遇不夠完善、福利支持難以兌現以及宣傳推廣力度不大等問題,同時較少的人才交流分享的機會也將成為徐州市人才培養的阻礙。綜合來看,彌補這些不足將成為未來徐州市完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的方向和目標。
2" " "促進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發展的對策
2.1" "強化物質保障基礎
根據調查結果,可以觀察到青年科技人才對于現實生活保障的需求較為強烈,特別是在福利待遇和薪酬方面呼聲最高。《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指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年收入低于45歲以上的科技工作者,超1/3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經濟收入是自身壓力的主要來源[6]。立足青年科技人才的現實需求,亟須強化物質保障,不斷提升青年科技人才的服務質量[7]。一方面,政府部門需要完善薪酬福利體系,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健全青年科技人才來徐的服務保障體系,為人才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2.2" "拓寬人才發展空間
在幫助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能力發揮等方面,大部分調查對象關注個人事業發展空間的提供,并認為個人發展空間將會成為影響青年科技人才流動的主要因素之一。從調查結果分析來看,青年科技人才對于個人發展空間的期望較大,青年科技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工作環境來實現自身發展,如升職空間、能力提升空間、待遇提升空間。由此可見,青年科技人才不僅需要的良好的創新、科研環境,需要有良好的個人發展空間、科研設施、創新平臺,同時還需要有鼓勵激勵的氛圍以及文化關懷。
2.3" "完善政策保障機制
調查發現,青年科技人才對現有的產學研結合力度、人才激勵機制、創新用人機制的認可度還不夠高。部分青年科技人才提出,目前徐州市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的競爭優勢還不夠大,容易導致本土的人才流失。由此可見,徐州市還需要在政策保障機制方面進行優化和完善,提升引才引智成效。強化徐州市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機制政策落實,確保政策實施過程中能夠實現效果評估并進行及時的問題反饋,最終實現政策效用的充分發揮。
2.4" "制定監督跟蹤機制
部分青年科技人才科研積極性不高、創新意識不強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健全完善的淘汰制度。在將青年科技人才引入單位后,應從制度上杜絕該類情況的出現。青年科技人才引進、使用和激勵成本都是很高的,為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需要對人才們制定監督跟蹤機制。同時,還應建立相應的考核體系和人才流動預警機制,以便隨時掌握人才工作情況和流動情況,對引進人才的效果進行反饋,及時發現引進人才各個環節可能存在的問題并解決問題,提高引進青年科技人才的工作效率[8]。
2.5" "打造聚人聚才環境
聚人聚才環境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既是生產力,也是源聚力。環境落后,勢必影響青年科技人才引培工作的展開。因此,首先,要加快對城市環境的建設,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把徐州市建設成宜居樂業的沃土;其次,要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理解、關心、愛護人才,用實際行動支持他們創新,在鼓勵探索創新的同時能包容失敗;最后,積極在全省宣傳徐州市的青年科技人才引培政策,全力打造徐州市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良好聚人聚才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1]喻思南.培養用好青年科技人才[J].人才資源開發,2023(19):1.
[2]王菲.新時代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工作的路徑[J].四川勞動保障,2023(12):82-83.
[3]翟欽紅.徐州“政產學研融”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21.
[4]張濤,岳旭. 站上發展風口 這里容得下萬千夢想[N]. 新華日報,2023-11-09(A01).
[5]江蘇省徐州市委人才辦.江蘇徐州:打造淮海經濟區人才高地[J].中國人才,2023(3):77-78.
[6]陳麗君,胡曉慧.多措并舉打造青年科技人才生力軍[J].中國人才,2022(11):26-28.
[7]王振華,李久佳,魏穎,等.天津市青年科技人才引育路徑研究:基于在津青年科技人才的需求調查問卷分析[J].天津科技,2022,49(6):4-7.
[8]曹麗娟.政府部門高層次創新人才引進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5(增刊2):151-153.
[收稿日期]2023-12-11
[基金項目]2023年徐州市軟科學項目“徐州市青年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研究”(KC23099)。
[作者簡介]王娟(1979— ),女,江蘇泗洪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