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教學是語文學科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中蘊含的豐富人文精神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群文閱讀是一種較為高效的閱讀教學方法,具有多文本、綜合性、探究性等特點,對學生思考能力與經驗整合能力的提高起著積極作用。對此,文章對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深度探討,以群文閱讀推動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古詩詞教學
群文閱讀以多文本閱讀的形式,打造了全新、高效的閱讀教學模式,讓學生對語文知識展開更深層次地探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統編版教材”)中增加了古詩詞學習的比重,通常將幾首古詩詞融合在一課中學習,以開闊學生的文學視野。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群文閱讀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機融合,以綜合性閱讀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閱讀多文本的過程中習得新知識。
一、系統分析,科學組建群文閱讀
1. 分析學情,確定教學邏輯
小學生處于理解水平和認知水平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處于具體形象與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時期,主觀上以具象化思維為主,對抽象的語文知識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在開展小學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前,教師應該基于所學內容、閱讀題材、發展階段,對學情作出分析,以保證群文閱讀難度適中,讓學生能在完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完成對新知識和經驗的構建與內化。此外,教師還需要對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作出預判,在設計課程時考慮學生會遇到哪些問題、會提出什么問題、對問題會是什么反應等,并以此為依據開展教學活動,確保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詩三首”包括《山行》《贈劉景文》《夜書所見》。通過一、二年級的語文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古詩學習技巧,對古詩學習并不陌生。從思維發展階段來看,三年級學生的思維處于具體形象階段,對復雜的文本語言和概念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對古詩背后的含義理解不深刻。在學習古詩《夜書所見》時,作者通過借景抒情、以景入情的手法隱晦表達自己的思鄉情感,通過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的描寫講述了自己深秋半夜掛念親人的思緒等,但學生難以通過誦讀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基于此,教師可以立足學生的學習基礎,調整群文閱讀教學邏輯,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其他閱讀材料,還要添加圖片、視頻等直觀教學素材,讓學生明確群文閱讀學習主題,并基于主題為學生創設古詩閱讀情境。通過對多文本的解讀,讓學生感悟古詩中蘊含的意境,發揮群文閱讀的價值。
2. 解讀主題,合理組建群文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主題是靈魂,也是學生深入閱讀的引擎。群文閱讀的基本特點是多文本閱讀。與傳統閱讀模式不同,群文閱讀將多個文本進行有效整合,以其共性幫助學生理解整體性概念。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基于對學情的分析,教師可以解讀古詩詞的閱讀主題,并整合相關群文閱讀文本,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真正含義。具體而言,統編版教材突出了“單元整體”的功能,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學習主題,單元中的課文關聯性較強,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內容。對此,教師可以通過解讀古詩詞主題為學生組建群文閱讀文本,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仍以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詩三首”為例,古詩《山行》為七言絕句,作者圍繞深秋山林景色進行描寫,其中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更是深刻描繪出了秋天獨有的自然景象,成為了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古詩《贈劉景文》雖然也圍繞著“秋”展開,但其主要講述了秋末的景色,通過“荷盡、菊殘、橙黃、橘綠”等描述詞語,以鮮明的色彩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古詩《夜書所見》中,作者雖在寫秋,實則借秋思情,詩中“知有兒童挑促織”一句將前文講述的“秋景”描述得更加悲涼,作者也借此回憶起自己的故鄉與童年的生活。通過對三首古詩的解讀,群文閱讀主題可以被確定為“秋”,但不同作者筆下的“秋”各不相同。通過對古詩主題的提煉,在群文閱讀的組建中,教師可以圍繞“秋”這一主題為學生提供全新的閱讀材料,如古詩《始聞秋風》《秋宿湘江遇雨》《秋思》《霜月》等,讓學生找到相同主題古詩的共性,對“秋”這一主題展開全面分析,以群文閱讀加強學生對古詩主題的掌握,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山行》《贈劉景文》《夜書所見》三首古詩對“秋”的不同表達,發揮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學質量。
二、明確要點,加強群文閱讀指導
1. 讀詩詞,感悟群文閱讀主題
圍繞小學語文古詩詞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教師要弱化自身的主導作用,通過多文本閱讀的模式,讓學生反復閱讀,對群文閱讀的重點有所發現、思考和感悟,嘗試自己總結閱讀主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大多是有關景物描寫的,便于學生理解其基本含義。但深度解讀古詩詞的內涵可以發現,部分作者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對此,開展誦讀活動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內涵。基于此,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誦讀,使其學會自主總結群文閱讀學習主題。
例如,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古詩三首”包含《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王維的《山居秋暝》,讓學生朗讀古詩并提煉出群文閱讀主題。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詳細分析課內古詩。在《題西林壁》一詩中,作者不僅描寫了自己在觀景時的所見所聞,還通過對景色的觀察產生了全新的思考,并留下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一千古名句。在學生誦讀《題西林壁》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傳授一些誦讀技巧,如為了讓學生掌握好誦讀的節奏,教師可以為其提供純音樂,通過創設音樂情境,有效啟迪學生的靈感。此外,古詩《題西林壁》具有較強的韻律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讀“嶺、側、峰、低、各、同、山、目”等字時,延長聲音,感受“綿延不絕的山脈”;“遠近高低”的讀音都是重音,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讀出聲音的起伏。在誦讀其他古詩時,教師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感知學習主題,感受不同作者描寫自然景色的手法。
2. 探異同,深度學習找重點
群文閱讀將多個文本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綜合分析找到文本中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而對文本作出深度解析。小學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中的“探異同”,要求學生通過比較明確情感表達的差異,學會區分不同詩人的寫作風格,感受古詩詞的形式美和韻律美。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立足教學實際,帶領學生總結文本,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對古詩詞的情感態度、創作角度、寫作風格進行分析,在“求同存異”的群文閱讀學習中,對古詩詞展開深度剖析。
仍以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古詩三首”為例,雖然這三首古詩描寫的都是自然景物,但其透過景物所表達的人生哲理卻大不相同。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古詩內容進行解讀,作出深度分析。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王維的《山居秋暝》,讓學生從“自然之美”視角出發,探尋四首古詩的共性與差異,獲取豐富的語文學習經驗。在古詩《暮江吟》中,作者以時間為跨度,通過對江面的觀察,從“黃昏”記錄到“夜晚”,通過兩幅幽美的畫面描繪了紅日西沉、新月東升的美景;古詩《題西林壁》中,作者將敘事與說理相結合,將自己游廬山的所見所感記在了西林寺的墻壁上;古詩《雪梅》中,作者通過對“雪”和“梅”的評論,在比較中寓理;古詩《山居秋暝》中,作者寄情山水田園,表達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會美。通過對古詩的分析,教師可以基于不同古詩的特點向學生提出“這四首古詩有何相同之處?”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群文閱讀找到古詩中的共性。隨后,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它們又有哪些差異?分別從哪些詞句中得以體現?”讓學生在共性中探究差異,通過對古詩的綜合分析,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感受古詩的魅力,提高群文閱讀的教學效果。
三、拓展延伸,深度感悟群文閱讀
1. 圍繞創作背景延伸群文閱讀
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古詩詞實施群文閱讀教學,要求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不僅要了解古詩詞的“形”,還要關注古詩詞的“神”。每一首古詩詞都有其獨特的創作背景,作者常常通過詩詞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抱負。基于此,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某一首古詩詞進行延伸,將詩詞的創作背景融入教學,圍繞創作背景開展群文閱讀,讓學生基于特定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進一步了解古詩詞的內涵,提高古詩詞學習質量。
例如,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首詩創作于北宋時期,作者通過隱喻和對比,表達了對自身境遇的不滿,以及希望未來能夠重獲重用的心情。在開展群文閱讀時,教師可以從歷史文化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同一時期其他詩人的作品,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歐陽修的《漁家傲·花底忽聞敲兩槳》、曾鞏的《西樓》、梅堯臣的《魯山山行》等,以相同主題和創作背景的古詩詞,讓學生圍繞議題“北宋文人的自然情懷與人生哲思”開展群文閱讀,要求其從自然情懷、人生哲思、文學風格三個角度分析群文內容,以相同的創作背景讓學生更加直觀、清晰地了解古詩詞的創作思路,通過對內容的解讀強化學生對群文閱讀主題的把握,深刻理解古詩詞的內涵。
2. 圍繞詩詞作者延伸群文閱讀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是精心挑選的,貼合學生的發展階段。在古詩詞學習中,要想全面了解某位作者的創作風格,一兩首詩詞是遠遠不夠的。在開展群文閱讀時,教師可以將“詩詞作者”作為拓展內容,通過對一首古詩詞的學習,為學生提供該作者在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的其他作品,以探究性的群文閱讀活動,讓學生獲取更多有效的閱讀經驗,以綜合性學習發展語文核心素養,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
仍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首詩為例,通過對古詩的初步解讀,學生了解到作者對六月西湖山雨欲來和雨過天晴的景色進行描寫,通過精妙的字詞搭配讓學生感受到詩句之美,表達自己對前途的暢想,希望自己如同這急來急去的雨一樣,及時得到朝廷的赦免,擁有光明的前途。在開展群文閱讀時,教師可以圍繞作者蘇軾,為學生提供其他閱讀材料。這首詩為詩人被貶時所作,教師可以補充蘇軾的其他作品,如《飲湖上初晴后雨》,讓學生分析兩首古詩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蘇軾在不同階段創作的詩詞。蘇軾在創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時,處于被貶后的狀態,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蘇軾被貶前的作品,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或提供蘇軾被貶后的其他作品,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讓學生分析他在不同背景和階段下的心態、情感上發生的變化,以不同時期的作品讓學生對古詩詞展開更深層次的探究。
四、結束語
教師要基于學情,將課內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全面發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價值。利用群文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多元閱讀視角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教師要加強對群文閱讀的開發,科學選擇閱讀主題,并對知識內容進行適當的延伸與拓展,不斷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以群文閱讀讓學生感知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提高古詩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輝. 小學語文高年級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分析[J]. 新課程研究,2022(29):126-128.
[2]王俊.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群文閱讀的生成分析[J]. 小學生(中旬刊),2022(5):97-99.
[3]祝偉移. 小學語文高段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設計研究[J]. 天津教育,2023(18):99-101.
[4]魏小霞. 小學古詩詞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研究[J]. 智力,2022(14):107-110.
[5]韓琳. 群文閱讀視域下古詩詞教學探析[J]. 文學教育(下),2021(8):103-105.
[6]李翠青. 小學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問題和對策研究[J]. 當代家庭教育,2023(23):210-212.
[7]褚程丹. 群文閱讀視角:探索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 基礎教育研究,2023(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