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音樂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于核心素養的音樂大單元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感知能力和富有創意的表達能力,要求教師不但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興趣愛好、思維方式等,還要充分利用音樂學科的特點,以大局觀整合單元知識要點,幫助學生搭建單元框架,探索單元內容之間的關聯,系統學習音樂知識,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獲得全面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崔守蘭(1978—),女,江蘇省如東縣雙甸鎮雙甸小學。
隨著《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和實施,核心素養培養逐漸受到重視。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對小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課標對音樂學科的課程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規劃,分學段設置了不同的學習任務。為了實現高質量育人目標,新課標強調基于核心素養,確定大概念,以概念性理解為前提,在讀懂學情的基礎上,確定大單元教學目標,創設真實情境,開展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實踐活動,使課程內容具有系統性、關聯性、遞進性、科學性等特征。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以單元為單位編排教學內容,每個單元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為開展大單元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教學蘇少版音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時,筆者基于核心素養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統整設計。
一、梳理教學內容,明確單元主題
大單元教學的最大特征是將有關聯的知識點整合成一個完整的教學單元,其中,單元主題是實施大單元教學的依據,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1]。在教學時,教師要仔細分析教材內容,明確單元主題,定好教學方向,找出單元中各個內容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立足核心素養,為學生制定逐步進階的學習目標,以便學生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活動,為實現能力與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蘇少版音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春天的歌”為主題編排內容,包含少兒歌曲《嘀哩嘀哩》、德國民歌《春天來了》、斯堪的納維亞歌曲《旅行之歌》、鋼琴獨奏《郊外去》以及豎笛練習《牧童謠》。《嘀哩嘀哩》是一首深受學生喜歡的歌曲。該歌曲旋律優美動聽,節奏輕快活潑,歌詞朗朗上口,以天真活潑的語氣歌唱美麗的春天,抒發心中的歡樂。歌曲為大調式,四二拍,采用再現的兩段體結構,十分規整,音域只有九度,非常適合兒童演唱。《春天來了》是一首德國民歌,由德國詩人法勒斯本配上表現春天來臨的新詞,至今仍在廣泛傳唱。歌曲由“A-B-A”形式的三個單樂句組成,一段體結構,四四拍,大調式。旋律優美流暢,描繪了春天百鳥爭鳴、小朋友們在田野上游戲歌唱的熱鬧場景,富有推進感的附點節奏,使樂曲旋律具有流動的歌唱性,斷音的運用使樂曲更加生動活潑,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春天氣息。《旅行之歌》是一首斯堪的納維亞兒童歌曲,描繪了孩子們出門旅行的情景,展現了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歌曲四四拍,F大調,進行曲速度,一段體結構,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節奏多變,樂句長短不一。特色節奏的運用、弱起開頭以及兩個樂句起始處的四度跳進,使歌曲具有鮮明的動感,充滿生機與活力。《郊外去》是丁善德先生創作的兒童組曲《快樂的節日》中的第一首。該歌曲描繪節日里兒童玩耍、嬉戲的場景,體現了少年兒童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特點,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豎笛練習主要學習“fa、mi、re、do”指法,涉及低、中、高音,要求吹奏時注意氣息的控制,比如,高音時口風要相對細而急,氣息流動暢通,發音松弛、明亮。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演唱、律動、欣賞、演奏、創編等方式探究描寫春天的歌曲的藝術特色,感悟音樂作品之間的異同,豐富學生的感受,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喜愛之情,發展學生的音樂素養。
音樂教材是編者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發展需求精心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鉆研教材,領悟編排意圖,從整體出發,把握單元學習主題,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重構,從而更好地發揮教材的教學功能。
二、根據新課標要求制定單元目標
新課標在第二學段(3—5年級)的音樂學業質量描述中指出,學生需要關注生活中的音樂現象,要能聯系所學知識進行描述和分析,表明自己的理解。音樂作品和其他藝術作品一樣,有內涵、有情感,要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可以根據新課標要求,立足核心素養,制定大單元教學目標,以便學生根據要求合理開展各項學習活動。
本單元內容圍繞春天展開,教師可結合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學情,制定如下單元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方面:(1)在欣賞和學唱的過程中體驗音樂所表現的春天的美好,感受音樂所帶來的愉快情緒;(2)通過聆聽、演唱、律動、創編等形式,增強對大自然的關注和對音樂的喜愛。2.藝術表現方面:(1)聆聽歌曲《嘀哩嘀哩》,能隨音樂哼唱部分旋律,并能將自主設計的表演動作和打擊樂器伴奏融入音樂中;(2)聆聽《郊外去》,能夠初步劃分樂曲的段落;(3)能用輕巧、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用歌聲表達出對春天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在演唱《春天來了》時能對聲音做簡單的處理,能用準確的速度和情緒唱《旅行之歌》,掌握弱起節奏;(4)能與同學一起按規則開展音樂游戲,并通過游戲進一步增強對多聲部音樂的學習興趣;(5)能用豎笛較為流暢地吹奏《春天來了》,并初步嘗試與教師、同學合作進行二聲部的吹奏。3.文化理解方面:(1)通過音樂學習,增強對自然的認知與親近感,增強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2)能夠體會音樂傳達的基本情感,并通過身體動作或拍打節奏等,表現音樂中的速度變化與力度對比。
根據新課標要求制定單元教學目標,旨在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指明方向,使他們能夠按照既定要求系統地安排各項學習活動,逐步積累音樂知識和技能,實現音樂素養的提升。
三、合理規劃教學安排,設置學習任務
大單元教學立足整個單元,強調知識的整合與運用,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有對應的教學目標,呈現出一個主題明確、連貫完整的長線進程。三年級學生正處于活動能力與思維能力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采用大單元教學模式來整合音樂知識,能夠更為全面地展示教學內容,設置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任務,有利于學生在“做”與“學”中領會知識要點,提升音樂技能,實現音樂素養的穩步提升[2]。
縱覽本單元教學內容,《嘀哩嘀哩》歡快活潑,包括欣賞、唱歌、音樂游戲等一系列活動,適合安排在第1課時,可設置以下學習任務:1.聆聽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緒與音樂段落。2.結合歌詞,跟著音樂輕輕哼唱,說說歌曲的情緒及歌詞的內容。3.找一找小黃鸝的歌聲在歌曲的什么地方,輕聲模仿小黃鵬的歌唱,學習“××" ×" ××”的節奏。4.分別聆聽兩個樂段,在欣賞A段時,隨著音樂簡單律動,感受歌曲的韻律與相同樂句的重復;在欣賞B段時,找出小黃鸝的歌聲出現的次數,說一說每一次的歌聲有什么變化。5.小組討論,選擇相應的打擊樂器與合適的伴奏音型在“嘀哩哩”處為樂曲伴奏。
第2課時學習《春天來了》。這首歌包含附點四分音符的樂理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柯爾文手勢識譜,用活潑歡快的歌聲學唱歌曲。可設置以下學習任務:1.從聽辨旋律入手,比較有附點四分音符和無附點四分音符的旋律有何不同。2.學習附點四分音符,掌握好節奏韻律,用圖譜線條表現旋律走向。3.引導學生思考斷音在歌曲中所起的作用,用圖譜點狀與線狀相結合的方式表現第二樂句,體會“斷”與“連”的不同。4.開展“運用旋律照鏡子”游戲,采用看一看、比一比等方法,找出歌曲中重復的部分。5.開展“異曲同唱”音樂游戲,結合柯爾文手勢分別唱一唱兩首歌曲的旋律,找出兩首歌曲旋律的異同,交流演唱感受。
第3課時學習《旅行之歌》,可設置以下學習任務:1.聽賞歌曲,隨著音樂律動,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緒與進行曲的特點。2.復聽歌曲,隨著音樂踏步,在歌曲“啦啦啦”處用雙響筒敲擊節奏“×. × ×”,認識、掌握附點八分音符的節奏。3.再次聆聽歌曲,用不同的聲勢動作表現“×. × ×”節奏,感受音樂活動帶來的快樂,體會歌曲活潑歡樂的情緒。4.按節奏讀準歌詞,學習歌曲,用提吸氣的方式演唱弱起句,掌握節奏強拍,再配以柯爾文手勢識讀樂譜,識別“啦啦啦”所用的音符是“re”與“do”。5.圍成里外兩個圈跳集體舞,感知四二拍的節拍規律與進行曲的風格特點,加深對附點八分節奏的感知,提高合作能力,發展創造力。6.完整演唱歌曲,做踏步動作,在唱到“啦啦啦”時,做聲勢律動。
第4課時欣賞鋼琴獨奏《郊外去》,并進行豎笛練習。可設置以下學習任務:1.互相交流外出郊游的經歷和體驗后完整聆聽《郊外去》,初步感受作品所表達的情緒。2.教師簡單介紹作曲家丁善德及其作品,彈奏教材上的兩條譜例,學生聽辨,比較異同。3.復聽全曲,找一找兩句旋律出現的地方、次數,聯系生活,展開想象,根據音樂的旋律、節奏和情緒變化為樂曲劃分段落。4.用律動表現樂曲情緒與段落結構。5.學習豎笛演奏“fa、mi、re、do”的指法技巧,分聲部吹奏練習,注重運舌的力度控制及速度調節,準確區分節拍重音和其他音符在舌位上的不同處理,最后合奏兩個聲部,做到協調配合。
大單元教學注重完整性與系統性,教師在安排各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時,要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呈現,讓各課時之間都有關聯,讓各個學習任務環環相扣,從而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
四、開展實踐活動,發展音樂素養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通過觀察、分析、理解,習得音樂知識和技能,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發展音樂素養。
比如,在學習《嘀哩嘀哩》這首歌曲時,就可以通過唱一唱、練一練、動一動等方式,探究這首歌曲的演唱特點。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春天來臨時的情景,讓學生說一說大自然發生了哪些變化,自己腦海中會浮現出哪些美麗的畫面,想象自己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會做些什么。很多學生說會用放聲歌唱、熱情舞蹈來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教師播放歌曲《嘀哩嘀哩》,讓學生說一說從這首歌中體會到了什么,然后出示節奏“××" ×" ××|××" ×0|××" ×" ×× |× -|”,讓學生嘗試拍手打節奏。教師講解十六分節奏后示范拍打,全班齊打節奏,并加入“嘀哩嘀哩”,模仿小黃鸝的叫聲。出示《嘀哩嘀哩》的歌譜,讓學生讀一讀歌詞,想象美景;復聽歌曲時,在心中默唱,再跟琴逐句填唱歌詞;跟錄音完整演唱歌曲時,注意歌詞中的一字多音、前十六節奏準確演唱;在熟練演唱歌曲的情況下,跟琴逐句視唱歌譜,注意休止符處的準確停頓,要求學生用活潑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嘀哩哩”處要富有彈性;要求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一起為歌曲《嘀哩嘀哩》編創伴奏和伴舞,表達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學生選擇的打擊樂器主要有三角鐵、鈴鼓、木魚、響板、沙球、雙響筒、碰鈴和鋁板琴等,先討論伴奏,如三角鐵的“2/4" ×-|×-|×-|×-|”,木魚的“2/4" × ×|× -|× ×|× -|”,然后分工合作,一部分學生進行樂器伴奏,一部分學生扮演“小黃鸝”演唱,一部分學生揮舞花束,合作演繹歌曲,渲染春天蓬勃向上、生機盎然的意境。在熱烈的氣氛中,學生感受到了歌曲中流露的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迷人的景色的思想感情,產生了愛護大自然、爭做“綠色小標兵”的愿望。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開展實踐活動,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彰顯,他們靈活運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識技能與豐富的生活經驗,全身心投入音樂學習中,不僅提升了自主學習能力,也促進了音樂核心素養的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大單元教學貼合當前的教育需求,是提升學生音樂能力與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教學模式[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緊密圍繞單元主題,巧妙整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從整體視角出發,深入理解音樂作品的共性與個體特征,提高音樂技能,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促進音樂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陳雯斐.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音樂課大單元教學設計[J].小學教學參考,2024(24):38-40.
黃桂芳.小學音樂課大單元教學設計方法探究[J].小學教學研究,2024(21):55-56.
王皓潔.新課標下音樂大單元教學的探索與研究[J].新教育,2024(2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