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當下,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對于提高學習效率、增強數學思維能力至關重要。如何在小學階段就為學生建構“數學樂學”課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成為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樂學課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數學教學中要創設合理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探究熱情,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指向核心素養建構數學“樂學”課堂,從而實現學生心智水平的和諧發展。
一、學為中心,秉持數學樂學課堂的原則
(一)趣味性,引導主動參與
趣味性是建構數學樂學課堂的關鍵所在。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導入生動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巧妙設計,讓數學知識內化為思維方式,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教授“認識圖形”時,教師通過“捉迷藏”游戲環節,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圖形的魅力。教師首先準備各種有規則圖形的紙卡,如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紙卡等,并將它們藏在教室的各個角落。然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輪流派出“捕手”到指定區域尋找圖形紙卡。教師要求學生找到圖形紙卡后,要大聲說出其名稱,如“這是一個圓形!”只有圖形正確,才能獲得該圖形卡片的分值。所有學生興致勃勃,你追我趕,在尋找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復習了圖形的名稱。游戲完成后,教師讓學生動手折紙,體會圖形邊長的相等性。同時,學生也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共同特征——都是四邊形,只是邊長不相等。通過游戲化的教學,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中掌握了圖形基本概念。不僅讓枯燥的知識點變得生動有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尋找圖形卡片的過程中,學生必須仔細觀察圖形的特征,區分不同的形狀和邊數。當教師讓學生動手折紙時,學生體會到了邊的相等性,對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此外,小組合作的形式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不僅領會了圖形的基本特征,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的意識,為其進一步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應用性,解決具體問題
數學學習不應止步于書本知識,更要著眼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應注重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活化的實例,引導學生將所學理論與現實聯系,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水平。只有緊密聯系生活實踐,才能讓數學學習變得有意義,進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在講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教師提問:“同學們,如果要用繩子圍一塊長12米、寬8米的菜園子,需要準備多長的繩子呢?”學生面面相覷,一時無從下手。教師便向學生展現實物圖譜,引導分析:“看,這就是一個長方形菜園子的平面圖,我們需要找到它的周長。”接著,教師系統講解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周長=長+寬+長+寬。學生漸漸有了頭緒,開始動手測量圖中兩條邊的長度,并將它們相加運算,最終得出正確答案:12+8+12+8=40(米)。學生知道周長就是圍繞圖形邊緣一圈的長度。為了鞏固概念,教師又設計了一個實際操作環節。首先,教師以小組為單位,并為每組準備了不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卡。接著,教師示范如何測量、計算并制作繩圈。有的學生出于好奇,主動嘗試在繩圈內外添加各種裝飾,場面一度變得熱鬧非凡。最后,歸納總結,無論是長方形還是正方形,周長都等于四條邊的總和。
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教師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領會數學知識的用處,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二、知識導向,挖掘數學樂學課堂的元素
(一)數量關系,發展推理意識
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關系及其內在規律的學科。在樂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從具體例證中發現數量變化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授“混合運算”時,教師巧妙地融入了“24點游戲”這一富有趣味性的環節。教師先準備四張數字卡片,卡片上分別寫有1、3、8、12共4個數字。“同學們,你們需要利用這4個數字及四則運算,把它們進行合理組合,使運算結果正好等于24?!币婚_始,學生有些費解,只是胡亂嘗試。教師便給出啟發性的例子:1×3×8+12=36,說明僅使用四則運算無法得出24。經過一番探索,有個學生發現3×8=24,引起陣陣歡呼。教師鼓勵學生再接再厲,尋找更多的解法。學生斗志昂揚,激烈思考,討論聲不絕于耳。有的學生列舉出8×(12÷3)=32,8×(3+1)=32,1×3×8=24等解法;有的學生則提出32-8=24,12×2=24,3 ×(12÷3)=12等算式;還有一些學生巧妙地結合多種運算,如12÷3×8=32,32-8=24……種種新穎的解法不斷涌現,令人耳目一新。學生在努力鉆研的過程中,無意中領會了提高數字利用率、靈活掌握運算順序等數學思維方法。
推理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對數量關系的深入把握。通過“24點游戲”,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數學實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在游戲化學習中愉悅身心,在競爭合作中鍛煉思維,進而提高了數字運算能力。
(二)數據整理,判斷隨機事件
在信息時代,數據無處不在,學會分析數據已成為必備技能。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引導學生學會從生活實踐中搜集數據、進行分類整理,并對數據背后的規律進行探究,從而初步體會統計學及概率論的奧秘。
上課鈴聲一響,學生魚貫而入,教師觀察到,部分提前趕到了,另一些則臨時趕到。于是,教師開展了一項“上學時間”的統計調查,旨在讓學生理解數據的重要性。教師要求學生記錄自己到校時間,并在黑板上列出幾個時間段,如“7∶30之前”“7∶30—7∶40”“7∶40—7∶50”等。并讓學生按實際到校時間在相應的時間段畫上一道豎線。很快,黑板上就呈現出一個條形統計圖的輪廓。教師繼續引導學生閱讀這份簡單的統計圖表:“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什么規律?”一個學生發言:“從左到右,每個時間段的豎線數量越來越多,說明越臨近8點,到校的同學越多。”另一個學生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我數了數,最后一個時間段的豎線最多,有26根,說明大多數同學都是最后一刻才趕到學校的?!苯處熂m正道:“雖然最后一個時間段的確線條最多,但不要急著下定論。如果把時間再細分,可以發現線條分布比較均勻,這只是由于時間段劃分過于寬泛所造成的數據失真。”
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漸漸體會到,合理界定樣本、正確搜集數據至關重要,只有客觀地呈現數據,才能獲得有價值的統計結果和規律性認知,而不會陷入片面判斷的誤區。
三、以生為本,拓展數學樂學課堂的形式
(一)游戲式,提升計算能力
游戲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有趣的學習方式。在數學樂學課堂教學中巧妙植入游戲元素,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例如,在教授“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時,教師巧妙設計了一款“簡單的周期”游戲,令學生興致盎然。教師先在黑板上列出幾組除法算式,如72÷18、96÷24、120÷40等,要求學生分別口算出它們的商和余數。學生很快發現,這些算式的商都是個位數,而且有時余數為0,有時余數不為0。教師提問,“如果我再加一個條件,只允許你寫出一個數字,而且必須選用4、6、8、10其中一個數,你們能否正確地猜出算式的商呢?”學生一頭霧水,教師便給出了啟示:“比如72÷18的商是4,余數是0,那么就寫個4。96÷24的商是4,余數是0,也寫個4,你們得到這個規律了嗎?無論被除數是幾位數,只要看余數是否為0,為0就寫個數字4、6、8或10;不是0就寫另一個?!闭f明一過,學生迅速上手操作。當教師舉出一個新算式時,臺下學生在草稿紙上列算式、算余數,積極思考并不時舉手回答。有些學生一開始覺得太簡單,寫得比較馬虎,常常出現失誤,但經過重新反思、仔細推算,漸漸地,大家發現“留心余數、謹慎選數”才是游戲的關鍵所在。經過一番縝密計算,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把握規律,熟練運用除法算式求解。最終,幾個理解水平較高的學生脫穎而出,受到嘉獎。
通過游戲化的教學設計,枯燥乏味的計算訓練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在游戲挑戰中提升了計算水平。更重要的是,這種游戲模式培養了學生的專注力,讓學生學會了專心思考、推理分析,從而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養成了良好的計算習慣。
(二)操作式,深化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是數學學習中一個重要且薄弱的環節。學生常常難以通過平面圖形準確領會立體圖形的特征。因此,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通過手工操作等具體活動,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認識幾何實體的構造及性質。
當教師講解“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巧妙地設計了“表面涂色的正方體”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直觀體會正方體的特征。首先,教師為每組學生準備了一個木制的正方體模型,要求學生將正方體的6個面分別涂成紅、黃、藍、綠、黑、白6種不同顏色。學生迅速拿出筆刷,在彼此的指點下,井然有序地把各個面涂色,僅用十幾分鐘,就完成了這項作業。接著,教師檢查大家的成果,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錯誤。例如,有的學生把兩個相鄰的面涂成了同一種顏色;有的則把一些不相鄰的面也涂成了同色,等等。
通過生動形象的實操練習,學生對正方體的結構有了更加直觀和準確的認知。在反復觀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得到了鍛煉,并形成了良好的分析總結習慣。
四、結束語
建構“數學樂學”課堂,貫穿趣味性、應用性等元素,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究的意識。當然,這個過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師不斷嘗試、反思和創新。只有秉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才能充分挖掘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引導多種形式的學習互動,真正使“數學樂學”課堂落地生根,助力學生全面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潔.借助于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走上“樂學數學”“會學數學”之路[J].數學教學通訊,2022(1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