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活力課堂的基本理念,對“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進行教學實踐與反思,著重思考如何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牽引力,如何讓問題貫穿活動提供思考內驅力,如何在成長支持中彰顯價值取向有心力。教學中重視師生行為、情感和思維多向交互體系的搭建,引導學生在探索發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中學會學習,在合作探究中體驗成功,在解決問題中全面發展。
關鍵詞:活力課堂;凸透鏡成像;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6148(2025)1-0033-7
初中物理課堂如何做到生動有趣,并使得學習、實踐、思維、情感教育有機結合,是新課程理念下應該解決的現實問題。在此背景下,葉瀾教授最先提出的“活力課堂”得到重視[1]。王寶斌指出,活力課堂有“三活”“三力”:即情境創設要貼近生活,具有感染力;教學活動要機動靈活,激發內驅力;要激活價值取向能力,凸顯向心力[2]。“三活”與“三力”彼此交融、同頻共振,形成了活力課堂的教學主張,也凝練出活力課堂的評價指標。
初中物理“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中,需要學生理解物距、像距、實像、虛像的概念,探究并掌握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中概念多、規律多,容易混淆;實驗操作繁雜、難度大且觀察點多;學生對規律應用感到比較抽象,不容易接受。傳統教學中往往單純注重知識灌輸,呈現一種“離身”狀態,課堂教學“不活”“無力”,忽視行為、情感和思維的多向交互。活力課堂教學主張有利于解決以上問題。
1" "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活力課堂運行路徑
我們探索了利用趣味實驗或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和主動發現的教學模式[3],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出“利用趣味實驗引導活力課堂發展”的運行路徑,并將其應用于“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設計,如圖1所示。創設趣味實驗情境,激發興趣牽引力;問題貫穿活動交流,提供思考內驅力;在成長支持中彰顯價值取向有心力。教學中,通過師生互動、小組合作、成果展示、自我評價與反思,實現師生行為、情感和思維多向交互體系的搭建。用活力輸入手段(即趣味實驗、問題與活動、評價),換得活力輸出效能(即學會學習、體驗成功、全面發展)。依據以上“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活力課堂運行路徑,我們進行教學實踐并反思。
2" "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實踐與反思
2.1" " 創設趣味情境,激發興趣牽引力
2.1.1" " 觀察生活中的現象
大家在生活中看到過這些現象嗎?透過圓形雨滴看到遠處的花縮小的全貌,或者清楚地看到圓形的露珠下樹葉放大的葉脈,或者通過圓形魚缸看到放大變形的魚。這些其實都是物體的像。大家是否注意到:不管是雨滴、露珠還是魚缸里的水,各處厚薄并不均勻(圖2)。光透過這樣的水會發生什么現象呢?那么,我們今天是否可以再現類似的現象呢?
2.1.2" " “靈魂互換”實驗
(1)實驗要求及過程
分兩組實驗,第一組觀察黃、藍兩支并排站立的粉筆,第二組觀察帶有箭頭指示的小瓶。透過盛水的塑料瓶觀察現象,調整被觀察物體與盛水的塑料瓶的距離,開始時盛水的塑料瓶緊貼粉筆(或者小瓶子),然后逐漸遠離,依次看到什么現象?找準成像最清晰的位置觀察,描述看到的物像變化規律。按小組次序匯報。
(2)師生交流、小組合作(表1)
2.1.3" " 演示F光源成像實驗
師生交流,如表2所示。
教學反思: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指出:“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動力”。利用與“凸透鏡成像”相關的趣味實驗設置引入情境,成功地創造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在實際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實際情況,從身邊的生活案例入手,靈活選用活動方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思維習慣和合作交流意識。通過以上活動,學生觀察并思考生活中的有趣現象,帶著問題逐漸過渡到授課內容,初步感受到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和距離有關,為后續深入學習和定量探究做好鋪墊。
2.2" " 問題貫穿活動,提供思考內驅力
2.2.1" " 任務導學,提出探究問題
教師首先簡要梳理“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并介紹實驗裝置;然后引導學生閱讀本節教材,在筆記本上列出本節課的知識結構,進一步明確物距、像距等重要概念。通過限時閱讀,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發揮教材的教育價值。讓學生代表上臺投影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對重要的知識點進行點評,梳理出核心探究問題: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和影響因素是什么。并提醒即將進行的探究實驗中的注意事項。
教學反思: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的主觀認識發展過程,重視建立有利于主動探索、合作學習的情境。學生展示出來的知識結構或許不夠完整,但自己主動獲得的知識往往比別人告知的更具有說服力。在教學中活力課堂“三活”“三力”的特征逐漸顯現,也體現了知識、情感、思維和能力的逐漸成長。多元智能理論為師生行為、情感和思維多向交互體系的搭建提供了理論基礎。我們在以上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體性差異和特點,靈活采用任務導學、成果匯報、教師點評等多樣化手段,為學生學習提供多樣化的選擇,使學生能揚長避短,激發潛在的多元智能。
2.2.2" " 依據問題任務,自主實驗探究
(1)小組協作,明確實驗任務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探究。提前給每個小組準備焦距一樣的凸透鏡(f=10 cm),便于數據處理時找規律。有一個小組故意準備一只摔壞了一部分的凸透鏡,讓學生觀察能否正常成像。小組之間比一比,按照表格中像的性質要求,看哪個小組最先找到符合要求的像,并完成填表(表3)。
(2)師生交流、成果展示(表4)
教學反思:
實驗探究是物理課的靈魂,也是吸引學生愛上物理課的最強“殺手锏”。將實驗探究目標確定為尋找放大的像和縮小的像,降低了實驗難度,明確了實驗任務,任務驅動思維發展。學生通過遞進式的分組實驗收集證據、尋找規律,在活動中對凸透鏡成像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認知是身體、心智與環境三者的有機構成,強調身體在信息加工和形成認知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主動實踐、具身體驗,正是激活初中物理課堂的最直觀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敢于放手,發揮助學、導學功能,而不能“包辦”,讓學生帶著問題主動學會學習、學會發現。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的探究結果不完全局限在預設之中,往往有許多新生成的內容。活力課堂讓師生共同享受到科學探究的愉悅,教師有意識地采用情感激勵,促使學生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
2.2.3" " 總結規律,回歸問題,升華認知
(1)填表總結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表5)
(2)師生交流
師:開始上課時的“靈魂互換”實驗,大家很感興趣。提示一下,裝水的塑料瓶可以看成凸透鏡。請分析這個凸透鏡與后邊用的實驗室凸透鏡有什么異同?
生:它們都是中間厚、邊緣薄。裝水的塑料瓶凸透鏡是圓柱形的,只能在橫向圓周面上聚光,而在縱向不具備聚光功能。
師:現在是否有人能試著解釋“靈魂互換”實驗中看到的現象?
生:當物體(并排站立的粉筆或者帶箭頭的小瓶)離塑料瓶凸透鏡很近時,物距小于焦距,成左右放大的虛像。當增加兩者距離時,依次實現: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時,成左右放大的實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時,成左右縮小的實像。由于圓柱體縱向不具備聚光功能,無論實像還是虛像上下均不顛倒。
師:非常棒!今后大家要多觀察生活中的有趣現象,嘗試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你會發現自己越學越活,物理越來越有趣。
(3)布置課后任務
①完成課堂教學自我評價表;②預習了解凸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③預習通過繪制光路圖解釋成像規律。
教學反思:對學生來說,學習知識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提高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運用探究所得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拓展學生的智能,升華活力課堂的內涵。教學中始終尊崇“興趣驅動”原則,引導學生把“聽物理”轉變為“學物理”,把“學知識”轉變成“發現知識”,把“解題”轉變為“解決問題”。將學習內容和生活實際相對接,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知識給自己帶來的改變,真正體會到物理學習的樂趣和意義,達到學科育人的目的。
3" " 活力課堂視角下的教學評價
“三活”與“三力”是活力課堂的出發點和評價點,師生行為、情感和思維多向交互體系提供了“三活”與“三力”的融通渠道。基于以上認識,我們給出活力課堂視角下的教學評價體系(表6),學生課后完成填寫。
教學反思:
物理學習評價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強化素養導向,強化評價與課程標準、教學的一致性,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充分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4]。學生能否學會學習,能否善于發現,能否全面發展,都需要靠評價工具進行價值引領,在學生成長支持中彰顯價值取向有心力作用。
4" " 結" 論
基于活力課堂理念進行“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中,用趣味實驗激活課堂氣氛,把問題與活動靈活貫穿來激發學生思維,在評價中堅持育人價值導向。用活力輸入手段換得活力輸出效能。引導學生在探索發現中學會學習,在合作探究中體驗成功,在解決問題中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2]王寶斌.“活力化學”教學主張引領學科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3(22):7-11.
[3]楊詩童,王佳寧,孫錦如,等.理趣課堂的建構:體驗融趣" 探究寓理" 理趣為用——以“電路連接的基本方式”為例[J].湖南中學物理,2023,38(12):35-38,5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欄目編輯" " 劉"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