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當前的教學中,尤其是傳統的理工科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科學知識的介紹,而對人文素養培養的關注度較低。將人文元素融入教學過程,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路徑。以自然地理學課程為例,提煉出與該課程契合度最高的四種人文要素——文化認同、審美情趣、道德判斷和社會責任,將這四種要素融入教學過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明確課程目標、靈活教學過程和完善教學評價等方法將人文素養滲透課程教學,從而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人文素養;課程教學;自然地理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4-0083-06
2016年9月,教育部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全面發展的人”應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維度進行培養,其中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具有同等地位,均作為文化基礎的體現,構成核心素養的主要部分[1]。因此,在當前高等教育體系中,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并重是教育質量的關鍵指標。然而,受到傳統文理分科教育模式的限制,加之學生群體對人文素養的相對忽視,導致在高校教育實踐中,尤其是理工科專業中,科學素養往往獲得更多的重視,而人文素養則相對邊緣化。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限制了學生全面發展的可能性,而且影響了教育均衡的實現。因此,如何在教育實踐中平衡科學與人文教育,促進兩者的協調發展,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自然地理學是地理科學、地理信息科學、城鄉規劃等地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進行遙感分析、地圖測繪等空間分析的基礎,涉及大量的科學原理和定量分析。上述專業課程多以自然科學為主,師生往往具有較強的數學、物理、計算機等理工科背景,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文元素融入課程教學過程的難度。本研究聚焦地理類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深入剖析人文素養內涵,并以自然地理學課程為例,就如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展開探討,最終以實際教學案例的形式提出融合方案,為促進人文素養的滲透融入和培育高素質的地理類人才提供參考。
一、人文素養的內涵
人文素養中的“人文”指“人類社會的文化現象”,“素養”指“人的精神要素或內在品質”,人文素養因此被定義為人在文化、藝術、歷史、法律、道德、哲學等人文科學方面的修養和理解能力[2]。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1]將人文素養解構為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三方面內容,在此基礎上,學者們[3-4]結合專業背景和學生特點對人文素養的內涵作了更細致的表述(如表1所示)。整合前人研究成果可見,人文素養內涵廣泛,涉及文化認同、歷史意識、審美情趣、法律意識、道德情操、社會責任感等諸多方面內容,體現了個人對人類文明、社會進步、文化多樣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高校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不僅能促成其優良的人文行為、激發積極正向的生命態度,還能與科學素養互補,促進知識的綜合與創新,從而使知識在科學研究和實踐中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更有效的應用。近年來,高校越來越多地注意到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如設置人文素養相關課程、開展人文系列講座等[5-6]。然而,新課程的開設和講座的設置往往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難以使他們從思想上加以重視,也難以滿足人文素養培養的需要。將人文元素融入專業課程,不僅能夠在不影響課程安排的前提下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且能夠在一定的專業背景下引起他們對提升自身素質的重視[7]。當前的高等教育有關人文教育融入的課程較少,特別是在理工類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方面較少,因此,專業課程教學和人文素養的融合迫在眉睫。
二、自然地理學課程中的人文素養解析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空間分異特征、形成與發展變化規律,以及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其內容包括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等各個圈層,涵蓋氣候氣象、水文、植被、土壤及地質地貌等單元,旨在加深學生對地球表層自然現象和過程的理解,強調環境可持續性掌握空間分析和研究技能,培養批判性思維,提高跨學科學習能力(如圖1所示)。
梳理自然地理學的學科內容和課程特點可以發現,該課程涉及文化、價值等因素[8-9],這與人文素養的內容高度契合,如自然地理環境諸多要素均與歷史和區域特定文化關聯,文化認同可作為人文積淀的重要反映,并在課程中體現;各環境要素整體和差異性產生的內在原因分析,有助于學生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人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并增強社會責任感,進而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此外,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均可豐富學生的美學積累和審美體驗,因此,可將文化認同、道德判斷、社會責任和審美情感等融入自然地理教學過程,以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一)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對自己歷史文化根源的認同感,以及對其他文化的欣賞和尊重,其中,“家國情懷”體現對歷史、文化、語言的傳承,在自然地理學中融入相關內容有助于增進學生的文化認同。“家國情懷”所說的“家”主要是指個人及其所在的家鄉,“國”指國家,在中國的古代社會,人們就格外關注對家鄉和國家的情感認同與維護。隨著朝代的更迭、歷史的發展,“家國情懷”的內涵日益豐富且不斷發展變化,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強調應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家國情懷”也由此突破國界,具備全球內涵。由此,“家國情懷”分為個人認同、家鄉認同、國家認同、世界認同四個維度,是人們對于個人、鄉土、祖國以及世界的一種情感歸屬,這種情感逐級遞升,將人們對于個人家鄉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升華至對祖國山川河流的認同等歸屬感,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全球的關注意識,用世界的眼光看待問題[10]。從宇宙天體到山川河流,自然地理學內容包羅萬象,其所講授的全球環境、資源、氣候等知識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可以有效融入家國情懷的觀念,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榮譽感,激發學生建設祖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
(二)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是人文素養的重要體現,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和審美趣味,它體現了一個人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和審美追求。“審美”來自個人感知和經驗,由于知覺活動總是保持著對自然空間的建構和想象,因此,自然地理學具有較強的科學屬性,更先驗性的就是審美地理[11]。自然地理學教授學生如何理解和感知空間,包括地圖閱讀、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應用等,這種空間感知能力有助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欣賞和利用空間美學。此外,自然地理學中的地形、水文,以及人居世界在外觀形式和色彩上表現出的特征、各種自然地理現象的整合和協調、動植物的生命呈現等,均與“審美”息息相關,如一個地區的山脈、河流、森林、沙漠等自然景觀以其獨特的形態和色彩,提供了豐富的審美體驗,對這些景觀的觀察和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對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賞能力;自然地理學中的各種現象,如氣候變化、地質構造的相互作用等,都體現了自然界的和諧與平衡,理解這些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可以增強學生對自然界秩序和美的認識。此外,自然地理學強調人與生態系統的關系,學習如何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可以培養學生對環境美的尊重和維護意識。綜上,審美評價已被納入各自然地理單元的認知,這不僅能增進學生對自然界的認識,而且能從多角度提升其審美情操。
(三)道德判斷
道德判斷是在面對道德問題時,根據一定的標準和原則作出的判斷和選擇,是個體人文素養和價值觀的重要體現。自然地理學不僅關注自然現象本身,而且涉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及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等問題。在自然地理學的教學中,道德判斷通常與環境倫理相關,包括對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它要求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時,考慮長遠的生態平衡和后代的福祉,避免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損害。這涉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道德責任和行為準則,如合理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城市規劃和資源管理中實現生態可持續性,以及在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時采取負責任的行動等。
(四)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是個人在行為和決策中考慮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并承擔相應義務的責任。自然地理學是一門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都是該課程的教學內容。由于該課程含有大量抽象性、概括性的教學內容,學生不易掌握,因此,需要通過實踐,將教學內容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自然地理學的基本實踐活動包括觀察、實驗和調查,如天體地球部分的天體運動及月相變化的觀察、大氣圈與氣候系統部分的大氣環流實驗及地質地貌部分的河流侵蝕實驗、社區生態保護調查等,都要求學生走出課堂,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驗實踐活動中。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往往選擇具有社會意義的案例供學生學習探究,學生可直接觀察和體驗自然環境,增強對環境問題的敏感性,并了解自然地理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及對社會的影響。因此,自然地理學的實踐教學過程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的認知,還能在真實情境下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三、自然地理學教學中人文素養的融入策略
自然地理學涵蓋眾多人文元素,自然地理學教學與人文素養培養的融合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在教學中,需要緊密結合內容有針對性地滲透融入,以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明確課程目標,展現人文素養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包含認知、技能和情感維度,應當明確指出學生在課程結束時應能夠掌握的學科知識,以及應能展現出的能力和素質要求。人文素養是素質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目標中體現人文素養,首先要明確人文素養的核心要素,以自然地理學為例,包括文化意識、審美情趣、道德判斷和社會責任等,這些要素應當貫穿每次課程始終,每一部分都要有意識地將它們納入。在課程開始前,教師要明確素養目標并持續強調其重要性,例如環境倫理案例分析旨在讓學生在探討中鍛煉批判性思維,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并培養社會責任感;實驗實踐等活動旨在深化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強化學生對自然美的感知等。結合自然地理學的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如表2所示)。
(二)靈活教學過程,巧融人文元素
教學過程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路徑和關鍵環節。在教學中,教師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人文素養的示范者,教師應當通過自己的行為來樹立榜樣,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專業素養確保人文素養的培養始終處于教學的核心位置,并通過持續的自我教育和專業發展增進對人文素養的理解。在自然地理學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方式將人文元素融入其中。
1.瞄準滲透重點,深挖教材內涵
教材中的大部分內容偏重理論介紹,這就需要教師深挖教材內涵,并以案例的形式直觀顯現。某些內容鮮活、形式具體,通常可以直接融入,例如在《自然地理學》第二章“地貌”的教學中,可以強調我國著名的地貌類型在世界的地位,諸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大流動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等,這些世界之最很容易調動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從而增進文化認同。再比如介紹最新自然地理研究前沿時,可著重介紹我國的特殊貢獻,例如古氣候研究通常參照三種沉積記錄——深海有孔蟲的同位素指標、極地冰芯的元素地球化學指標和中國黃土的環境磁學指標,這三種全球性的古氣候記錄載體分別為深海鉆孔沉積物、南北極冰芯和黃土高原的黃土沉積。最初我國黃土高原的古氣候變化記錄并不為國外學者所認同,但在以劉東生先生為代表的中國古氣候學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國的黃土精細化研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使黃土高原沉積物環境磁學記錄成為又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古氣候代用指標,為國際古氣候研究提供了來自中國黃土高原的寶貴地質資料。這些蘊含了人文元素的教學內容不僅豐富了課堂案例,而且強化了學生對文化的認同,激發了他們強烈的社會擔當。
而另一部分內容則需要間接帶入,需要一定的引導和升華。如第三章“大氣圈與氣候系統”提到了極端氣候與自然災害,這一部分可通過間接帶入的方式融入人文情懷。相應的案例如厄爾尼諾效應會導致副熱帶高壓無力“北跳”,使雨帶長期停滯在某一地區而引發洪澇災害。1998年為典型的厄爾尼諾年,這時可以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引入人民子弟兵抗洪搶險的案例,并簡要介紹那場艱苦卓絕的斗爭。與之相對,當拉尼娜現象出現時,沃克環流增強,我國溫度下降,出現“冷冬”,2008年,我國南方地區的雨雪冰凍災害則跟這一現象緊密相關,此時同樣可以視頻或圖片形式展現我國人民在面對災難時團結感人的瞬間,將民族凝聚力間接融入自然地理課程,達到增強文化認同的目的。此外,這些極端氣候與自然災害的出現,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反映,在此背景下,可著重強調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2.創設教學情境,實行多元教學
在課堂中,多樣化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如在考慮如何將文化認同和審美情趣融入教學時,教師可采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相關教學情境來促進學生學習,也可采用翻轉課堂、小組匯報等方式,引導學生基于鄉土問題進行探究。由于自然地理學的各個部分都可以與鄉土鏈接,家鄉所在地的地質地貌環境、氣候水文情況、植被土壤條件等內容可就此展開。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廣西是我國西南巖溶地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巖溶區面積達9.87萬km2,占自治區總面積的41.57%,其地貌特征涵蓋了巖溶地貌發育的各個階段,是全國巖溶地貌發育最為典型的地區,也是巖溶研究的天然“博物館”,峰林峰叢、石芽溶溝、漏斗天坑等地表巖溶,以及石鐘乳、石筍、邊石堤等溶洞巖溶,都是貼近學生生活的鄉土案例,教師可引導學生自行探索身邊的自然地理現象,通過繪圖、照片、視頻等形式,感受空間之美,欣賞自然之美,并實現文化認同。此外,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系發育,河流以珠江水系西江流域的干支流為主,如郁江、邕江、北盤江、南盤江、漓江等,這些河流在航運、能源以及旅游等方面具有諸多價值,在講解有關河流的水文參數、地貌特征等部分內容時,教師可創設情境,以學生身邊的河流為例進行設計和講解,這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促進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地理核心素養的養成。
3.注重直接感知,增強實地體驗
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可進一步在真實的情景中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以增強學生的實地體驗,如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強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桂林的漓江是一張國家名片,教師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實地考察不同季節河流的水文狀況及河床中的邊灘、心灘、巖坎、河漫灘及河流階地等,也可以帶領學生到漓江水文站參觀考察,了解該河流的降水量等水文數據,以及水文站的日常工作和預警系統,體會它在數據收集與分析、防災減災、水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社會職責,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科學精神、預防意識的目的,并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到環境保護、科學決策、社區服務、風險管理等社會責任的實踐中,共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再比如,位于桂林市區南部的會仙濕地是中國最大的巖溶濕地,也是巖溶生態研究的熱門地區,可通過帶領學生進行野外實地走訪活動,加深學生對濕地氣候水文、植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與全球氣候變化關系的認識,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可見,在課程教學中加入實地體驗,不僅能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還能培養他們的地理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應用能力,從而在實踐中升華情感。
4.完善教學評價,深化人文情懷
當前,大部分理科課程的評價仍以傳統的知識掌握程度為評價標準,即以期末考試分數作為終結性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只關注最終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文化意識、審美情趣等素質水平的體現,若不完善教學評價考核內容,則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也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12]。為了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人文素養,結合已有的研究,筆者設計了人文素養評價量表(詳見表3),注重過程性評價,捕捉學生在道德理解、審美鑒賞、文化意識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情況,同時為教師的持續改進提供參考。
四、結語
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是當前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人文素養與理工科課程教學的結合現有研究較少。本文通過總結歸納人文素養融入自然地理學教學的可行性,提煉出自然地理學在文化認同、審美情趣、道德判定和社會責任培養方面的優勢和特殊意義,并針對這四種人文素養結合實際教學案例提出融入方案,為促進教學中人文素養的融入、培養專業水平和人文情懷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提供參考。
[ 參 考 文 獻 ]
[1] 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2] 楊素琴.化學史的人文素養教育價值分析[J].化工管理,2024(9):11-15.
[3] 吳晗清,蘇鑫,孟博研.高中生化學人文素養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0,41(23):70-76.
[4] 張曉梅.基于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師德踐行能力標準的人文素養培育實踐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2):155-160.
[5] 王楠.數智賦能的高校人文教育策略轉型研究[J].山西檔案,2024(5):110-112.
[6] 欒巧云,顧雪松.大學生人文情懷教育的再思考[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5(4):122-126.
[7] 賈曉彤.高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思路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24(8):109-112.
[8] 陳發虎,吳紹洪,劉鴻雁,等.自然地理學學科體系與發展戰略要點[J].地理學報,2021,76(9):2074-2082.
[9] 陸大道.地理科學的價值與地理學者的情懷[J].地理學報,2015,70(10):1539-1551.
[10] 陳杰,劉恭祥,陳焜.論地理課程“家國情懷”的內涵與培養[J].地理教學,2016(22):4-8.
[11] 鐘仕倫.論康德的地域美學思想:以《自然地理學》為中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0(6):63-71.
[12] 李威.大學生人文情懷教育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6.
[責任編輯: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