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深度教學,可以有效推動學生的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實現高中地理深度教學,文章對深度教學的概念進行分析,結合地理學科特點,提出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教學原則,以此為基礎,結合教材舉出相應實例,提出“創建情境教學,激發學生興趣;設置問題鏈,培養高階思維;提升教學能力,進行單元教學;豐富教學素材,加強知識聯系”四個教學策略,以期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落實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完成高中地理教學任務。
關鍵詞:深度教學;高中地理;實施策略
國外學者馬頓和薩爾約發現了兩種不同的學習過程,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引發了廣大學者的研究與思考[1]。艾根將研究方向轉向對教學過程的關注,深度教學由此而生[2]。深度教學的提出將教學推向深處,為廣大一線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為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機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探究如何通過深度教學讓課堂教學煥發生命力,讓學生主動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深度教學的概念
近年來,深度教學這一議題也引起了國內眾多學者的關注。分析相關文獻,關于深度教學的概念眾說紛紜。郭元祥[3]認為深度教學是由符號教學走向邏輯教學和意義教學的統一。姚林群等[4]認為深度教學是教師通過設定情境,帶領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思維與邏輯,挖掘其中的豐富內涵與價值,使學生全面發展。孫智慧[5]指出深度教學強調要培養學生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發展,形成具有個性特征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張一林等[6]提出深度教學要挖掘知識背后的深層內涵,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筆者認為深度教學就是教師使用一定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對知識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助力學生構建全面的知識體系,增強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促進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內容,完成學習目標,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據此可得出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遵循如下原則:引導性原則,即以學生作為主體,教師應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領學生主動思考并展開學習;靈活性原則,多方選取有關地理教學案例,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豐富拓展學生的地理知識,提高地理學科能力;評價性原則,對于學生的評價,不能只看重成績,更應看重學生是否能夠遷移應用,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二、實施深度教學的策略
(一)創建情境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堂需要引入或創設情境,從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掌握知識內容,知識結構得以完整搭建,促進心理機能發展的教學方法。為使學生能更好地進行深度學習,教師可以依據教學的側重點去創建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體會學習的快樂,并主動地展開探究分析,提升各項綜合能力。情境教學模式的開展可以將學習內容轉變為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師可以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下更真實地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為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奠定基礎。情境教學手段具有多樣性,既可以用生活展現情境即帶領學生親身感受,也可以借助其他工具來帶領學生進行感知。教師應基于知識點的內容、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去創設情境,確保所創立的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深度學習。
以《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為例,課標要求學生通過具體案例,學習與理解農業的區位因素,并闡釋其變化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教師可以依據此要求,確立教學目標創建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標指出教學要采用具體的案例,以及農業區位分為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因素較多瑣碎,采用情境式教學將這些零散的知識點有效結合。講授本節課內容,教師可以使用“敖漢地區盛產小米”來創建大的教學情境。從學生生活中舉例,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而讓學生主動學習。
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播放視頻或圖片介紹赤峰市敖漢地區盛產小米的相關情況,提出問題:敖漢地區盛產的小米為什么會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通過畫面讓學生直觀感受,吸引學生注意力,借助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引入本課。
其次,通過展示有關小米的生長習性以及敖漢地區自然地理環境條件、經濟發展等人文情況相關材料,來引導學生思考農作物與自然環境以及人文條件之間的關系,探究農業的區位因素。通過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搭建知識體系。在對敖漢地區盛產小米的原因進行分析時,還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加深區域認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展示敖漢地區小米產業發展歷程與國家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導學生思考敖漢小米產業的農業區位因素變化,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支持。在這一部分的學習中,教師盡量帶領學生實地考察,了解敖漢地區小米從播種到產出的一系列活動,切身感知經濟發展與科學技術所帶來的變化。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引導學生關心國家政策,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最后,布置作業,讓學生思考如何使小米擴大銷量,銷往全國甚至世界。通過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敖漢地區小米的未來發展方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通過以上的情境設計,有利于學生直觀、深刻地掌握地理知識,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
(二)設置問題鏈,培養高階思維
問題鏈的設計要以課程教學內容為基礎,以教學目標為依據,結合學生的需要和興趣,設計成層層遞進的問題組。教師通過不斷地提出問題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吸引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深度學習。設計問題鏈時要結合教學目標來確定核心問題,然后逐步展開設計一系列的子問題[7]。教學時需要精心安排子問題的呈現順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思考和建構概念。子問題的類型應該豐富多樣并且具有針對性,引導學生從多方位思考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推動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例如,《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這一節的內容是上一節的延伸,兩節課內容互為補充。本節課知識較為容易理解,要求學生能夠結合案例,分析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針對區域現狀,提出合理的措施和方案;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念。根據這一教學目標,可以采取情境式教學與問題鏈設計相結合的方式。
首先,教師展示有關山西晉城的錫崖溝“掛壁公路”的相關事例進行導入,并提出本節課的核心問題: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經濟發展、聚落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通過具體的事例,引入本節課的核心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學生印象。
其次,展示教材中的揚州案例,與錫崖溝案例相對比,適時接入子問題:“錫崖溝發展滯后的原因”“錫崖溝如何變為了如今的旅游勝地”“歷史上揚州為何如此繁華”“揚州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通過課本揚州案例與錫崖溝案例進行對比,從生活中的具體事例探求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培養了學生總結規律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最后,提出“偏遠的邊境聚落如何利用交通發展經濟”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思考,掌握知識點內容,并將所學知識進行遷移應用。
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設計,將本節課的核心問題沿著“是什么”“為什么”“如何做”的思路分解成一系列的子問題,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同時梳理清楚本節課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吸引學生主動學習。
(三)提升教學能力,進行單元教學
隨著新版地理課程標準的頒布[8],高中地理課程的培養理念也隨之發生變化,這對教師的教學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可以結合核心素養、課本內容、學生學情,自行創設核心概念,重新安排教學順序,進行大單元教學,從而幫助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地理知識的相關內容,完成深度學習。首先,教師要深挖教材,充分掌握知識內容之間的橫向與縱向聯系,圍繞核心概念構建知識網絡,確定單元教學主線。核心概念可以是某一知識點內容,也可以圍繞某一問題進行討論。其次,教師對課程標準、學生學情進一步分析,為接下來的教學環節奠定基礎。最后,設定學習目標、活動方式以及最終要進行的教學評價。大單元教學設計十分考驗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知識儲備,因此教師們可以組成教研團隊,取長補短共同探討先進經驗,積極進行有關大單元教學方面的教學設計與實施。
以《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這一單元中的部分知識點內容為例,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認識區域的概念與類型,理解區域創新和轉型發展的重要意義,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因此,大單元教學設計可以圍繞“煤炭城市的產業發展”這個主題進行展開。山西省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礦產資源,但自然條件的變化與礦產資源的耗竭,使得山西走上了產業轉型之路。以山西省煤炭產業的發展變化作為教學案例,先學習區域發展的自然基礎再學習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發展之路,串聯起本單元知識點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有助于幫助學生完成深度學習。
本單元教學分為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主題為“被困住的山西”,主要關于資源與區域發展。
首先,播放有關山西煤炭產業發展視頻,引入本節課的教學主題“被困住的山西”。同時教師提供材料,展示山西省的自然資源分布圖,引導學生分析山西省的自然資源狀況,探究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之間的關系。借助圖文材料,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區域認知。其次,展示山西煤炭產業的發展歷程,進一步思考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之間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最后,展示有關山西的環境變化,所面臨的生態問題等有關材料,布置思考題:如何破除資源對地區發展的限制,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通過材料,引導學生懂得產業轉型的必要性,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同時為下一課時做鋪墊。
第二個課時主題為“山西的崛起之路”,主要關于環境與區域發展。
首先,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知識,提出本節課的主題“山西的崛起之路”。通過與上節課內容相聯系,有利于鞏固所學知識,著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促進學生進一步學習。其次,展示山西省的地理位置,分析山西省的自然條件,從自然條件出發,思考自然條件對一個地區發展的影響。最后,展示山西省的人文條件等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綜合思考未來山西煤炭資源枯竭之后,將如何轉型發展。通過小組合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開放性問題的設置可以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知識遷移以及核心素養的培育。
整合課本知識點內容,以“煤炭城市的產業發展”為大的情境,圍繞這一情境設立不同的主題,綜合思考山西的區域發展與崛起之路,以此設立大單元進行教學。這一教學方式有利于知識結構的連貫性,便于學生理解與建構知識體系。
(四)豐富教學素材,加強知識聯系
教師要根據知識內容、教材結構、學生的實際需要、興趣愛好等選擇合適的教學素材,搭建學生與知識之間的橋梁,推動深度教學的實施。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豐富的教學素材,也可以捕捉時事熱點,融入地理教學中。教學素材要力求生動,使枯燥的地理理論知識變得有趣,引起學生關注,推動學生深度學習。時事熱點的選擇一定要具有學科性和前沿性,不可生搬硬造、牽強附會,更要保證思想上的正確性。
廣西馬山縣立足當地的生態特點,利用喀斯特這一特殊的地質地貌將其變為攀巖勝地,帶動地區旅游業的發展。以“廣西馬山縣將喀斯特石漠化地區變為特色旅游小鎮”為例,教師可以合理利用這一素材進行喀斯特地貌、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與旅游地理教學的相關拓展。首先,通過這一素材,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與不利影響,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其次,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保護生態環境以及不被脆弱的生態環境所限制,開拓思維,發展地區經濟,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最后,通過這一事例,思考如何加強馬山縣特色旅游小鎮的建設以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升地理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實現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
(五)重視教學評價,及時反饋信息
教學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效果進行評估。教學評價可以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狀態,增強學習動機,同時也可以幫助教師發現問題并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時要注意評價的公正性、有效性和及時性,教學評價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自我進行評價也可以同伴進行評價。在深度教學中可以采用SOLO理論進行學生深度學習的評價,按照學生課堂回答問題或課后作業所展現出的思維結構進行劃分,從而檢驗教師深度教學質量。以《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進行有關本節課教學目標的SOLO理論評價量表設計。
可以很好地分析某區域的氣候類型與特征,發現非地帶性的表現特征,邏輯表達清晰完整
水平層次中的前結構水平,學生基本沒有掌握知識或者掌握了極少的教學內容。單一與多元結構水平為淺層學習,教師的教學深度不足,學生沒有達到教學目標,教師未完成學習任務。關聯與拓展抽象結構水平為深度學習,學生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完成深度教學任務。
結語
落實高中地理課程的深度教學能夠使學生深入領會知識,掌握知識脈絡,培養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能力,進而實現地理教學的育人價值。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轉變教學理念和方法,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合理開展教學工作,對教學工作進行及時評價。本文從情境教學、設置問題鏈、大單元教學、豐富教學素材、重視教學評價五個方面展開,分析教師如何進行深度教學。深度教學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進一步研究與探索,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共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MARTON,SALJO.On"Qualitative"Difference"in"Learning:Outcome"and"Process[J].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76,46(1):411.
[2]EGAN.Learming"in"Depth:A"Simple"Innovation"That"Can"Transform"Schooling[J].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13,59(4):705708.
[3]郭元祥.知識的性質、結構與深度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9,29(11):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