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要求,文章選擇以朝鮮語專業實踐教學作為案例,分析高校朝鮮語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現狀,發現高校朝鮮語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存在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不符、高校溝通意愿不強、績效考核指標存在偏差、教學評價機制尚不健全等問題,需要通過明確高校職責、創設溝通平臺、激發教師參與意愿、健全教師評估反饋機制和激勵機制等措施,推進高校朝鮮語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的持續優化與發展。
關鍵詞 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朝鮮語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3.028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Teaching of Korean Major as an Example
HAN Yuning
(Jilin Police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117)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is article chooses practical teaching of Korean language majors a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Korean language majors in universitie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alent cultivation that do not match market demand, weak communication willingness among universities, deviation 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incomplete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universities, create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stimulate teachers' participationwillingness, and improve teacher evaluation feedback mechanisms and incentive mechanism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in Korean language majors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Korean major
1" 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概況
1.1" 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內涵
產教融合最早見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高校要通過加強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實現理論與實踐技能的相互轉換來提升人才培養的效率[1]。以高校朝鮮語專業教學為例,諸多開設朝鮮語專業的學校紛紛開始與導游企業、國際貿易企業、文化傳媒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在培養優秀人才之余滿足這些行業的人才需求。
協同育人以“產”為基礎,根據真實的生產要求、市場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實訓基地,讓學校真正具備“產、學、研”一體化的教育能力。以高校朝鮮語專業教學為例,地方政府、行業組織、企業都對朝鮮語專業人才有所需求,希望借助高校的力量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朝鮮語專業人才,為地方外貿企業穩定輸出人才。因此,這樣主體愿意幫助高校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協同培養朝鮮語專業人才。
1.2" 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的特征
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已經形成初級形態,并具有一定的特征。一方面,參與主體擁有共同的身份認同。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主體具有多元性,包括學校、企業、地方政府、行業組織、科研院所等,這些主體對于教育與行業發展都具備責任感與使命感,都渴望培養出符合新時代行業需求的優秀人才[2]。以高校朝鮮語專業教學為例,各個主體都能夠意識到朝鮮語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朝鮮語專業人才的穩定輸出也將滿足不同主體的利益需求,所以各主體愿意共同承擔朝鮮語專業人才培養的責任,彼此之間形成共同培養朝鮮語專業人才的認識。
另一方面,參與主體擁有共同的長遠目標。學校、企業、地方政府、行業組織、科研院所雖然性質不同、目的各異,看似短期目標各有不同,但從長遠目標來看卻保持一致[3]。以高校朝鮮語專業為例,高校開設朝鮮語專業是為了豐富學校專業數量、提升學校教育實力;企業參與朝鮮語專業人才培養是為了聘請優秀朝鮮語專業人才,更高質、高量地開展各項經營業務;地方政府參與朝鮮語專業人才培養則是為了提升區域人才儲備,提升區域人才競爭力。可見,不同參與主體的短期利益不同,但最終都會促進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和教育水平提升,為區域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2" 高校朝鮮語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面臨的困難
2.1" 高校朝鮮語專業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不符
高校朝鮮語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尚處于初級階段,雖然諸多主體有著共同的長遠目標,但由于主體性質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時積極性不強,彼此之間孤立脫節,相互配合不足。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任,需要向學生傳授朝鮮語專業知識,使得學生在知識儲備上有所增長,并具備朝鮮語的專業技能。但是,部分高校忽視了企業對于朝鮮語專業人才的需求,并沒有深入企業開展調研,了解朝鮮語專業市場人才構成,導致培養出的人才僅善于使用朝鮮語,而并不能勝任相關崗位工作,比如部分朝鮮語專業畢業生僅熟悉語言層面的使用,但對于市場貿易的知識知之甚少,無法勝任外貿企業崗位要求,從而導致其在市場中競爭力不足。同樣,部分企業雖然亟須朝鮮語專業人才,但卻不愿意接納應屆畢業生,普遍認為應屆畢業生不具備豐富經驗,且存在“眼高手低”的問題,使得朝鮮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環境惡化。高校培養出的人才與市場需求不符,復合型人才數量嚴重不足。
2.2" 高校溝通意愿不強,尚未建立溝通渠道
高校朝鮮語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過程中,面臨的最為嚴峻的問題就是溝通交流機制不暢,不同主體之間并沒有穩定的溝通交流渠道,需要單獨主體主動發起聯系,并且普遍難以得到回應。高校和企業之間并沒有形成常態化的溝通,除了人才培養方面之外,并無其他領域的聯系,特別是中小企業與高校之間更不存在溝通交流的渠道[4]。新時代,部分高校依然存在“官本位”的思想,不愿意嘗試與地方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建立常態化的溝通渠道,也不愿深入企業了解市場對于朝鮮語專業人才的需求現狀。高校溝通意愿不強,又沒有建立常態化的溝通渠道,就難以了解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從而導致培養出的人才與市場需求不符,進而導致朝鮮語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學校影響力、就業率持續下滑。同時,部分企業雖然具有溝通意愿,但由于自身的話語權薄弱,無法與高校之間形成常態化的溝通機制,甚至“點對點”的交流都相對較少,自然難以形成協同育人機制。
2.3" 高校績效考核指標存在偏差,教師參與動力不足
高校朝鮮語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需要以高校為核心主體,更多依賴于高校的管理者以及教師。但事實上,高校管理者和教師獲得的回報有限,更多的是疲于開展日常教學工作,而并沒有顧及朝鮮語專業學生日后的就業問題,也沒有精力為學生尋求合作的企業,或提供相應的實習機會[5]。對于高校而言,教師在朝鮮語教學、學生就業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倘若教師能夠積極主動與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定期為企業輸送朝鮮語專業的學生,不僅能夠解決學生就業問題,還能提升學校的就業率。但是,對于教師而言,績效考核并未涉及學生就業率,導致教師缺乏主動幫助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動力。
2.4" 高校教學評價機制尚不健全,無法及時發現教學問題
高校朝鮮語專業教學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但是,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現有評價機制僅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而并不允許學生對教師進行評價,即便多數學生對于現有課程設置、理論知識與社會實習比例并不認同,但依然難有相應的話語權。諸多教師僅依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完成理論知識教學,并有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也未能幫助學生尋找適合的實習場所,導致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嚴重匱乏,不符合企業的要求,即便能夠通過實習進入企業,往往實習期后就會被裁掉,無法持續為企業服務。同時,由于高校教學評價機制尚不健全,教師難以發現課程設置中的短板,無法及時發現教學問題,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
3" 高校朝鮮語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的優化與策略
3.1" 明確高校職責,精準培養復合型人才
高校朝鮮語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需要以高校為主導,確保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一致。高校需要制定高校朝鮮語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實施細則,明確高校及教師職責,將具體的職責落實到部門、落實到個人。同時,為了確保能夠與市場接軌,培養出與市場需求一致的優秀人才,高校需要設立高校朝鮮語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小組,由校長擔任協同育人小組組長,由科主任擔任副組長,定期與地方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開展交流合作,定期開展聯席會議,圍繞高校朝鮮語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開展情況進行討論,并制定短期、中期、長期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培養方案,及時了解外部市場需求的變化,并根據市場需求變化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以確保培養出的朝鮮語專業學生具有極強的綜合素養,屬于復合型人才。
3.2" 高校創設溝通平臺,注重與其他主體平等協商
為了及時獲取最新的市場資訊,高校需要搭建統一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平臺,并積極邀請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企業、行業組織、科研機構加入平臺,以此實現常態化的交流機制。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平臺既要支持信息發布式的溝通交流,讓供需之間得到一一對應,又要支持點對點的溝通交流,加深彼此之間的交流深度[6]。同時,高校在與其他主體開展交流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交流主體的平等性,并且在溝通交流中做到平等協商,特別是對于中小企業,要賦予中小企業充足的話語權,以此反映市場真實的供需關系,并根據市場反饋調整朝鮮語專業人才培養方向,使得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相符。
3.3" 激發教師參與意愿,鼓勵教師進入實訓基地
高校朝鮮語專業的發展由學校主導,因此朝鮮語教師的地位尤為重要,朝鮮語教師不僅決定專業教學內容,還能夠影響教學方向。為了保證朝鮮語專業畢業生就業平穩,就需要賦予教師解決學生的就業責任,并將其納入績效考核范疇,將學生就業率與教師薪酬待遇、評先評優、職務晉升掛鉤,督促教師為學生就業貢獻更多的力量。此外,高校朝鮮語教學的難點在于實訓,現階段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并不緊密,需要由教師牽頭嘗試與企業開展合作,特別是要密切與中小企業之間的關系,由教師與中小企業簽訂項目,共建實訓基地,從而由教師攜帶學生共同進入到企業開展實習,為學生提供實踐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將所掌握的朝鮮語知識應用于實踐。高校可以與具備資源的企業建立外貿項目,比如單獨設立朝鮮語相關的外貿平臺,由學生與企業之間共同經營,學生主要負責日常的市場營銷及客服工作,而企業則是以提供產品為核心,二者以外貿平臺為合作項目,共同謀取利益,這能夠拉近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距離,形成常態化的溝通機制,讓學校、學生、企業的利益訴求都能夠得以滿足。
3.4" 健全教師評估反饋機制,建立配套激勵機制
為了挖掘高校朝鮮語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需要健全教師評估反饋機制,形成雙向互評的評價模式,既要允許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和實訓表現進行評價,又要允許學生對教師的指導教學工作進行評價,以此發現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短板和不足。同時,學校也需要建立相應的問責機制,督促教師不斷優化和完善朝鮮語專業教學工作,并將教師評價結果與薪酬待遇、評先評優、職務晉升掛鉤,構建健全的激勵機制,從而督促教師重視教學改革,確保教學符合學生需求、符合市場發展規律,讓朝鮮語專業教學內容更具有實踐意義。
4" 結論
朝鮮語專業以培養翻譯、外貿優秀人才為核心,需要做到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并舉,才能符合新時代對朝鮮語專業人才的要求。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高校需通過明確相關職責、創設溝通平臺、激發教師參與意愿、健全教師評估反饋機制和激勵機制等措施,充分調動多元主體的積極性,共同構建高校朝鮮語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以此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朝鮮語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楊嘉鵬,黃卉,徐媛媛,等.產教融合視域下應用型本科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4,10(11):147-150,155.
[2] 宓海燕,邵春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協同創新模式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4,43(4):78-81.
[3] 顏倉,孫芳.國內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產業創新研究,2024(6):190-192.
[4] 吳瑤.產教融合視域下新商科人才數字素養培育路徑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24,37(3):157-160.
[5] 楊勇軍,楊新榮.應用型高校深化產教融合的動力機制[J].繼續教育研究,2024(4):92-97.
[6] 龔光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4,43(3):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