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厘清江蘇教育評價改革歷史脈絡的基礎上,江蘇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著力構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全面覆蓋的高質量教育評價體系。新時代背景之下,從研制教育強省監測評估指標體系、建構“監測+評估+預警”評價模式、開展教育評價研究等三個方面,推動教育評價改革向更深、更遠處發展。
關鍵詞:江蘇教育;教育評價改革;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2-0045-04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圍繞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強調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向建成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穩步邁進[1]。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事關教育強國建設成效,構建高質量教育評價體系是撬動新時代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核心動力[2]。江蘇教育評估歷來重視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目前,我省已構建起學段與學段貫通銜接、學校與區域點面結合的縱橫交織、覆蓋全面、持續發展的高質量教育評價體系。
一、江蘇教育評價事業發展的主要特征
(一)始終把教育事業改革發展作為教育評價的重點任務
江蘇早在1997年就成立了江蘇省教育評估院,其是全國成立最早的評估機構。自成立以來,評估院一直堅持“服務中心工作、促進改革發展、保障教育質量”,充分發揮教育評估的杠桿效應。教育現代化是江蘇教育改革發展的鮮明旗幟。1993年底,江蘇省教委頒發了《關于在蘇南地區組織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試點的意見》,正式揭開了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的序幕。1999年,江蘇省政府印發《江蘇省現代化實施綱要》,我們立即啟動教育現代化學校(幼兒園)以及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示范鄉鎮評估,掀起了我省教育現代化發展的第一波高潮。2005年,江蘇省委、省政府頒布《關于加快建設教育強省 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我們開始研制區域教育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標準和評估指標體系。2007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縣(市、區)教育現代化建設主要指標》,我們啟動開展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先進縣(市、區)評估,推動教育現代化建設由以鄉鎮和學校為單位轉為以縣(市、區)為單位。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戰略目標,2013年,我院在全國率先頒布《江蘇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至2020年)》,在全省范圍開展教育現代化建設監測評估,至此教育現代化建設進入省域全面推進新階段??梢哉f,江蘇教育評估院的成長與江蘇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相伴相生,江蘇教育評估院的成長史就是江蘇教育改革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
(二)始終把教育評價作為推動教育政策落地的重要抓手
在江蘇,教育評價一直發揮著明確政策導向、量化目標任務、細化配套措施、推動政策落地的重要作用。20多年來,我院共研制了50余項評估標準,實施了近100個教育評估項目,推進教育政策落地落實,引領江蘇教育高質量發展。比如,國務院于2010年頒布《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我省隨即制定《江蘇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區建設主要指標》,從縣域層面對學前教育的實施與管理進行全面評估,推動學前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國務院于2019年頒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我省隨即印發《關于推進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啟動開展五年制高職辦學單位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持續探索高職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特色范式。
(三)始終把教育評價作為破解教育改革發展難題的重要手段
在江蘇,教育評價項目一直圍繞推動破解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實踐難題和突出問題設立實施,在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以評促強方面取得了預期效果,教育評價已成為提高政府教育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如1996年江蘇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后,義務教育發展面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問題。為切實解決義務教育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2007年我省出臺《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2012年頒布《義務教育學?,F代化辦學標準》,按照“七個一樣”的要求,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范區建設。2015年,我省在全國率先成為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督導認定全覆蓋省份。
2000年左右,在國家不再開展國家級示范高中評估的大背景下,為整體提升全省普通高中辦學水平,我省于2003年面向全省普通高中啟動開展普通高中星級評估,最大限度調動學校積極性,促進普通高中事業發展。2018年,為大力推動普通高中內涵發展,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我院創造性開展高品質(特色)高中建設評估,引領和帶動全省普通高中教學質量和辦學品質的整體提升。
二、江蘇高質量教育評價體系的系統構建
近年來,江蘇省教育評估院積極承擔并圓滿完成6大類20個教育監測評估認證項目,每年評估各類學校和幼兒園累計達1000所、專業累計達800個,抽檢評議研究生學位論文、本專科畢業論文(設計)累計達1.5萬篇(項),問卷調查16萬人次,各類教育監測覆蓋13個設區市、103個縣(市、區)、167所普通高校、7000多所義務教育學校,構建起聚焦自強卓越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聚焦特色現代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和聚焦擴優提質的基礎教育評價體系,致力于為高標準建設教育強省貢獻教育評估專業力量。
(一)構建自強卓越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
我院在省域層面連續12年開展江蘇高校ESI學科監測,形成年度監測報告11份,周期監測快報70余期。截至目前,我省38所高校289個學科進入ESI前1%,數量居全國第一;17所高校46個學科進入ESI前1‰,數量居全國第二;3所高校5個學科進入ESI前" " " ,數量居全國第二。院校層面開展兩輪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14年實施本科教學審核評估,2022年積極參與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國家方案研制,率先開展試點評估,高水平實施審核評估,積極承擔青海師范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等2所對口支援省份高校評估,有力促進高校強化人才培養和教學工作中心地位,夯實創新人才培養根基。
專業層面以OBE理念為指引率先開展專業評估和專業認證。2014年,我省作為試點省份率先啟動開展師范類專業認證。目前,我省共有134個師范專業通過認證,位列全國之首。2016年、2018年我省先后啟動本科新設專業評估和綜合評估,是全國最先開展本科專業評估的省份,目前已實現專業全覆蓋。個體層面率先實施覆蓋各學位層次的論文抽檢評優。從2002年起,開展研究生學位論文抽檢,目前已全口徑開展本科、???、研究生論文抽檢,以剛性約束的形式把關論文質量和人才培養。從2006年起,開展優秀博士、碩士論文評選和本、專科畢業論文評選,以典型示范的形式引導高校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讓高等教育成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3]。
(二)構建有特色、現代化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
有特色、現代化已成為江蘇中職評估的鮮明標識。2008年,借鑒普通高中星級評估成功經驗,啟動開展中等職業學校星級評估。2017年啟動全省現代化示范性職業學校和優質特色職業學校評估。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104所現代化示范性職業學校、42所優質特色職業學校。該項評估對打造江蘇特色現代職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特色現代是江蘇高職評估的價值追求。我省分別于2004年、2009年開展兩輪普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2021年起我省開展五年制高職辦學單位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2024年,受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委托,開展高職學校教育教學關鍵要素評估試點,為構建“辦學能力高水平、產教融合高質量”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貢獻江蘇智慧。
(三)構建擴優提質的基礎教育評價體系
圍繞優質普惠開展學前教育評估工作。從2007年起實施省市優質幼兒園評估創建,2012年制定《江蘇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區建設主要指標》,推動縣域辦園條件、保教質量、師資隊伍、經費投入等均衡發展。目前,全省90%以上的幼兒在省市優質幼兒園就讀,66個縣(市、區)被認定為“江蘇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區”。
圍繞優質均衡開展義務教育監測評估。2012年在全國率先出臺《江蘇省縣(市、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主要指標》,2015年在全國率先頒布《江蘇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開展涵蓋7000多所學校的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動態監測。目前,全省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率在90%以上并持續提升。2017年教育部啟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我省提出“到2030年所有縣(市、區)達到國家督導評估標準”的規劃目標,力爭早于全國五年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全覆蓋。
圍繞多樣特色開展普通高中評估工作。連續二十年實施普通高中星級評估,目前,全省近90%的學生在三星級以上優質普通高中就讀。2018年起,開展高品質(特色)高中建設評估,推進普通高中教育從“分層發展”向“分層與分類相結合”的優質特色發展格局轉變,為探索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品質高中發展樣態貢獻江蘇方案。
三、新時代江蘇教育評價提升路徑
(一)積極探索教育強國監測評估新模式
“強國建設,教育何為”已成為時代命題。2023年底我省順應新時代新要求,啟動開展江蘇教育強省監測評估體系研制工作,從應然和實然相結合的角度科學構建教育強省建設監測評估指標體系。與以往的評估模式相比,教育強省監測評估更加注重對數據的多向深度挖掘和多維進階透視,更加強調對教育強省的本體性和整體性把握,致力于為教育強省建設行動找尋強大的內在邏輯和實證數據。這既是對教育強國建設戰略任務的主動回應,也是對江蘇“當好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探路者和排頭兵”的充分體現。
(二)積極開展預測預警推進教育治理前置化
我省自“十二五”時期建立基礎教育資源需求預警機制,每年以省政府名義發布預測預警結果,積極服務教育行政決策。過去十年,我省基礎教育學齡人口從995.4萬人增至1221.1萬人。未來十年,從短期看要應對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小學學齡人口高峰,從長期看,學前教育學齡人口斷崖式下降,義務教育學齡人口先達峰后回落,普通高中面臨學位緊缺。下一步,我們將聚焦重點學段精細化做好預測預警工作,推動建立與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持續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三)積極展現教育評價服務改進提升新作為
結合評估實踐開展評估研究,精準服務教育決策咨詢。開展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創建與分類評估研究,全面提升區域義務教育教學質量。開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推進策略的國際比較研究,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開展高職專業服務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促進專業布局與產業結構緊密對接,推動職業教育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建設。深入研究江蘇高校專業建設供給側改革的內在機理和優化路徑,積極探索江蘇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全面總結分類評價對江蘇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推動支撐引領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實施的高等教育創新發展。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事關教育強國成敗”[4],江蘇教育評估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相關要求,加快構建更高質量、更具特色的教育評價體系,以更新的評估理念、更優的評估標準、更精的評估能力,更好地服務江蘇“公平共享、適合契合、開放融合、卓越創新”的教育樣板示范高地建設。
參考文獻:
[1]本刊編輯部.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向更深遠處邁進[J].人民教育,2023(20):1.
[2]王殿軍.以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推動教育強國建設[J].中國考試,2024(10):7-9.
[3]鐘秉林.新時代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評價導向[J].中國高等教育,2021(1):1.
[4]張寧娟.深化教育評價改革 落實先立后破發展新定位[J].人民教育,2024(11):6.
責任編輯:顏瑩
收稿日期:2024-12-15
作者簡介:周明,江蘇省教育評估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甘媛源,江蘇省教育評估院辦公室主任,教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統計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