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按照課標的要求,推進一體化教學工作,引入“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豐富教學手段與內涵,促進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提升。分析了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學中融入“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的價值,并從引入生活化元素、構建生活化情境、設計生活議題、開展主題活動、發布探究任務等方面探討了初中生物教學中“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的融入路徑。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生物教學;生活常識;生活經驗;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要選擇恰當的真實情景,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和動腦的活動;要激發學生探究生命奧秘的興趣,讓其學會用科學的觀點、知識、思路和方法探討或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同時,新課標還提出了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與態度責任四個方面。基于此,初中生物教師在推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要注重生活化元素的運用,確保生物教學更有深度,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學中融入“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的價值
生活常識與經驗指的是人基于現實生活、社會實踐、個人經歷等形成的認知、判斷和思維意識。結合新課標的要求,生物教師在推進教學工作時,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確保“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有效融入課堂教學中,以此為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提供支持。
首先,新課標明確指出,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與社會生活實踐存在密切聯系。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生物界,包括人類本身。從這個角度看,把“生活常識和經驗”元素融入初中生物教學,不僅契合生物課程特點,也符合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
其次,“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通常體現為學生熟悉的場景、知識、案例等,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引入“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有利于拉近生物學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熱情[1]。在“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可以豐富教學內涵,確保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逐步提升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
最后,初中生物教師將“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能夠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創新課堂教學策略,提升教學的吸引力。教師結合生活化元素設計教學場景,可以激發學生興趣,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加深學生對相應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為依托,設計課外作業或實踐探究任務,將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聯系起來,提升生物教學的影響力,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學中“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的融入路徑分析
(一)引入生活化元素,激活生物課堂氛圍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初中生物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與態度責任等方面的素養。為此,教師要客觀分析學生學情,將“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有效融入課堂教學中,使生物課堂的氛圍更加開放包容,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比如,教師在引入生活常識、生活經驗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提問、交流、反問、口頭作業等形式與學生進行言語互動,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從生活體驗、日常感知入手,對生物學知識進行探討[2]。教師融入“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可以激活課堂教學氛圍,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體驗、感知入手,引入“生活常識和經驗”元素,開展有趣的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可先提煉本課的知識要點,然后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一些生物現象進行解釋。比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校園內有哪些常見的生物?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哪些動物和植物?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互動交流,逐步提升知識探究能力和表達能力。總之,教師要把握好生物課堂教學的方向,適時引入生活化元素,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其將生物現象與個人經歷、體驗、常識等結合起來,以此增強其課堂學習能力與探究
能力。
(二)構建生活化情境,調動學生互動積極性
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師要堅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推進教學工作,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提升生物課堂教學效果。在融入“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時,初中生物教師要創設生活化情境,并對課堂教學的程序進行簡化,以此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感受生物學的魅力,了解生物學和日常生活的聯系[3]。此外,教師要以生活化情境為基礎,推動課堂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互動,以此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應用技巧。
例如,在“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演示情境,對肺內氣體交換的過程進行演示,以此加深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借助視頻呈現人體內肺部的氣體交換過程,同時引出相關的知識要點:(1)胸廓橫向擴張和收縮,是肋間肌收縮和舒張的結果;(2)吸氣時,肋間肌和膈肌均收縮,胸廓擴大,肺容積增大,肺內氣壓小于外界氣壓,外界氣體被吸入肺內;(3)呼氣時,肋間肌和膈肌均舒張,胸廓縮小,肺容積減小,肺內氣壓大于外界氣壓,肺內氣體被排出。在演示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憋氣、深呼吸等,以此讓其直觀感受這個氣體交換過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回憶自己長跑、游泳、洗澡時的呼吸體驗,并讓其與同桌進行互動交流,以此加深其對肺部氣體交換知識的理解。
(三)設計生活議題,增強學生探究意識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初中生物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是生物教學中的重要議題,它能串聯新舊知識點,引導學生對生物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化元素,設計有針對性的議題,以此培養學生的知識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掌握議題式學習的方法。在生活議題的引領下,學生可以將課堂所學知識遷移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運用生物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4]。
例如,“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課的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本課的知識要點,設計生活化的探究議題,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進行主題探究,逐步厘清本課疑難點,從而加深學生對相應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設計如下議題。
(1)探究食品腐敗的生物學原因,分析食品的保存為什么與細菌、真菌有關?
(2)動物與人類的多種疾病防治都與細菌或真菌有關,其中的生物學原理是什么?
(3)發酵現象及發酵食品的制作都與細菌或真菌有關,其中的生物學原理是什么?
(4)人類是怎樣利用細菌和真菌開展疾病防治及環境保護工作的?
借助探究性生活議題設計,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本課要點進行梳理、對比和辨析。在講解真菌、細菌的特性和生物學價值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常識,深入分析問題,總結細菌、真菌的生物學功能,歸納目前人們有效利用細菌和真菌的方法。在生活議題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進入深度學習狀態,增強探究意識,深入理解相關知識。
(四)開展主題活動,豐富學生學習體驗
初中生物課程中一些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教師在教學這些知識時融入“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能提升課堂實踐活動的趣味性,賦予活動特定的主題,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認識到生物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5]。教師結合“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設計有趣的課堂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要點,獲得豐富的生物學習體驗,提升課堂學習效果,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例如,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用微課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而言,教師可先用微課視頻展示“女媧造人”“自然發生說”的相關圖片和視頻,以此讓學生對生命起源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然后,教師可以設計課堂表演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小猴子、樹木等角色,簡單模擬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些場景。最后,教師可以組織課堂辯論活動,讓學生對生命演化的不同觀點進行多方面的論述,以此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表達能力。在主題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所學知識自由表達自己的看法。在這樣的思辯過程中,學生能深入理解生命起源的相關知識,并獲得多方面能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點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常識,將個人的感受、理解與課本知識結合起來,以此幫助學生充分掌握本課的知識要點。
(五)發布探究任務,培育學生應用習慣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融入“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與內涵。在課外學習中,教師要借助生活化場域,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生物學的內容,感受生物學的價值。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臨近結束時發布生活探究任務,讓學生結合課堂所學知識進行相應的探究,這樣一方面能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另一方面能拓展學生的眼界,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應用習慣與品格[6]。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將線上和線下教學融合起來,定期發布課外探究任務或作業,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開展生活化探索,以此促進學生生物實踐技能與應用素質的提升。
例如,在“傳染病及其預防”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結合教案開展精細化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充分掌握本課的知識要點,理解傳染病的特點、危害及預防方式等。另一方面,教師要及時發布生活探究任務,讓學生結合生活常識和經驗,在查閱資料、對比案例、提煉觀點的過程中加深對常見傳染病及相應防治辦法的理解,提升知識遷移應用能力。比如,學生在課外可通過互聯網查閱相關資料,分析近年來與傳染病相關的典型案例,并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以此開闊學習視野,提升各方面能力。綜上所述,在生活探究任務的指引下,學生可以置身于生活場景中,提升知識應用能力,豐富生活體驗,形成良好的知識應用習慣與品格。
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師要將“生活常識與經驗”元素與相關資源有效融入課堂教學中,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多種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生物教學的轉型發展提供支撐。此外,教師要結合學生特點,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推動議題探究,組織課堂互動學習與實踐活動,將課內與課外聯系起來,以此促進學生知識應用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黃文秀.基于核心素養視域的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15):79-80.
[2]史經布.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11):98-99.
[3]張青蓮.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生物學生活化實驗教學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5):90-92.
[4]李國鋒.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2(13):110-111.
[5]吳雪莎.初中生物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的滲透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2(28):117-120.
[6]崔紅霞.發展學生生活能力的初中生物學實踐活動[J].生物學教學,2020,45(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