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成為數學教師關注的重點。集合知識是高中數學課程的基礎內容,學生對集合知識的掌握情況會影響其后續數學學習的成效。因此,教師需要結合新高考的要求高質量開展數學集合知識教學,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闡述了新高考下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的原則,從創設教學情境、運用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問題驅動教學、引入生活實例等方面探討了新高考下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趙彥鵬(1985—),男,甘肅省定西市臨洮中學。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如果依然運用傳統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就會影響學生學習與掌握集合知識,阻礙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進而影響高中數學整體教學成效。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應不斷優化教學手段,將集合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以此幫助學生提升數學思維能力,充分掌握相關知識。
一、新高考下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原則
(一)直觀性原則
集合知識是高中數學課程的重要內容,較為抽象,對剛接觸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難度。為此,在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中,教師應遵循直觀性原則,借助多樣的直觀性教學手段,生動形象地呈現抽象的、晦澀難懂的集合知識,以此加深學生對相應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可運用實物演示以及多媒體展示等直觀性教學手段開展集合知識教學,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集合知識的興趣,又可以有效降低集合知識的學習難度,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集合知識。
(二)啟發性原則
在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精神。教師在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中遵循啟發性原則,為學生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能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對集合的概念與性質進行深度思考[1]。案例分析是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中常用的啟發性教學手段。教師可提供一些實際案例,引導學生利用所學集合知識進行深入分析與探究,以此幫助學生將抽象的集合知識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
(三)循序漸進原則
集合知識具有系統性與邏輯性特點,要想讓學生充分掌握集合知識,教師就要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各個知識點,幫助學生構建起系統且完整的集合知識體系。首先,教師需要確保教學內容由易至難。教師可以從集合的基礎概念入手,先讓學生掌握集合的定義與表示方法,再引導學生理解集合的內涵,最后讓學生掌握集合的關系與運算等知識點。其次,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上也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以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深入理解集合知識點。隨著學生知識水平逐漸提升,教師再逐漸提升課堂教學內容的難度。在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中,教師遵循循序漸進原則,能夠讓學生充分掌握各個知識點,有效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二、新高考下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高考背景下,教師在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借助直觀、生動的情境呈現抽象晦澀的集合知識,不僅能降低集合知識的學習難度,還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情境教學方法較為符合高中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能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概念,充分掌握集合知識點。
例如,在“集合的定義”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中,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創設有針對性的教學情境。教師可先將班級學生劃分成男生組(集合A)和女生組(集合B),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剛剛老師已經將你們分成了兩組,現在,我們如果想要確定一個學生屬于哪個集合,那么應該怎么判定?”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結合集合中元素的確定性進行深入思考,并通過與同學的討論與交流,了解如何精準地判定某一特定對象是否屬于某一集合[2]。之后,教師可以列舉相關實例,深入地講解集合中元素的互異性與無序性特點。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想一想,兩個完全相同的男生,可以同時屬于集合A嗎?我們根據學號或者身高對男生進行排序,男生屬于集合A的本質會發生變化嗎?”教師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集合中元素的互異性與無序性特點。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可對情境進行拓展、延伸,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如果集合C由班上喜歡籃球運動的同學組成,集合D由班上喜歡繪畫的同學組成,那么大家想一想這兩個集合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學生能夠明白集合之間存在子集關系、相等關系、互斥關系以及交集關系。可見,教師在集合知識教學中創設多樣的情境,能夠讓學生直觀且深入地理解集合的定義和集合元素的特點,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二)運用信息技術,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在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中,教師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借助圖片、動畫等多樣的形式直觀呈現抽象、復雜的集合知識,能降低集合知識的學習難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與內涵。信息技術教學是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依托的現代教學手段,能夠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幫助教師優化課堂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集合知識的興趣,進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集合運算”相關知識的教學中,為了降低知識的學習難度,教師可以在課前制作多媒體課件,并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出來,以此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不同集合之間的關系。比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集合A={1,2,3,4}和集合B={3,4,5,6},并動態展示集合A與集合B的交集是{3,4}。教師在動態展示過程中可以利用不同的顏色區分兩個集合,并用特殊的顏色呈現兩個集合的交集,以此幫助學生理解交集的知識。同時,教師可通過韋恩圖的方式直觀呈現集合A、集合B與集合C之間的關系,以此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此外,為了讓學生學會運用集合知識,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一些生活實際案例,如超市商品分類。教師可通過動畫演示的方式,直觀地向學生展示超市商品集合是如何運算的。可見,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將信息技術合理地運用于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中,能直觀地呈現抽象的集合概念,加深學生對集合運算與表示方法等知識的理解,有效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三)小組合作學習,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教師將其合理運用于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中,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團隊交流能力,還能讓學生對集合問題進行深度探究,加深學生對集合知識的理解[3]。此外,教師在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例如,在“集合關系”相關知識的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運用集合知識的能力,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學情,為學生設置有針對性的小組合作探究任務,以此加深學生對集合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在設置小組探究任務前,教師可先將學生合理分為多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互動。之后,教師可為學生小組布置如下探究任務:參與語文演講比賽的同學組成集合A,參與化學知識競賽的同學組成集合B,既參與語文演講比賽又參與化學知識競賽的同學組成集合C,請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集合A、B、C之間的關系。這樣的探究任務能讓學生主動投入小組合作學習中。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交流情況,適當給予學生點撥,讓各小組學生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闡述自己的方法與觀點,以此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新高考背景下,教師在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課堂活動參與興趣,加深學生對集合知識的理解,讓學生逐漸形成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問題驅動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問題驅動教學是一種以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與有效探究的教學手段[4]。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將其運用于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學情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在解決相關問題時充分掌握集合知識,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集合的定義”相關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根據班級學生學情提出導入問題:“請大家結合以往所學知識,思考一下空集具有哪些特殊性質?”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對空集的定義與性質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之后,教師可繼續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再思考一下,是否有集合里面沒有任何元素?”教師借助這一問題能自然地引出空集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提出問題:“為什么說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教師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能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加深學生對集合概念及性質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引入生活實例,加深學生對集合概念的理解
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和實踐性的學科,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目標之一便是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中,教師應該將集合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引入生活實例,以此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相關概念,提升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集合的基本運算”相關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引入生活實例,向學生提出問題:“平時去逛超市時,大家主要買什么商品?今天我們以超市為背景進行接下來的教學。如果集合A由超市中的面粉類商品組成,集合B由超市中的糕點類商品組成,集合C由超市中的飲品類商品組成,那么大家想一想既屬于集合A又屬于集合B的商品有哪些?”教師通過引入生活實例,將集合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能夠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入思考[5]。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將集合知識與學生的興趣愛好聯系起來,提出問題:“集合D由擅長跳舞的學生組成,集合E由擅長滑冰的學生組成,大家想一想集合D與集合E的并集是什么?”教師將集合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能加深學生對集合概念的理解,讓學生認識到集合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6]。
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高考背景下,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應該不斷優化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策略,采取多樣的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激發學生對集合知識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成效。在高中數學集合知識教學中,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能讓學生深入理解集合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倪偉俠,趙宏艷,李佳,等.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數學大單元教學設計:以“集合與常用邏輯用語”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0(5):102-106.
石志群.破解“開頭難”,夯實高中數學學習之基:談“集合”第1課時的教學[J].中學數學月刊,2024(6):10-13.
趙琴. HPM視角下如何提升高中數學教學質量:以集合與常用邏輯用語教學為例[J].讀寫算,2024(16):65-67.
溫樹禮.“雙減”政策下打造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教學設計:以“集合的概念”為例[J].新課程,2023(22):94-96.
馬驥.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數學建模教學策略與案例分析[J].甘肅教育研究,2023(6):43-45.
祁義和.新高考情景下高中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22(1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