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使教育思想發生了不小的變革,不僅突破了單一化的教育模式、轉變了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形式,還使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廣泛、便捷,在彰顯“以學生為中心”的同時,多種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其中項目化學習受到諸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在數字化環境下,如何引導學生實施研究性學習、項目化學習,就成為新的課題研究方向。本文以分析項目化學習在小學美術中的運用優勢為出發點,重點闡述數字化環境下項目化學習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議,旨在提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數字化環境;小學美術;項目化學習
項目化學習簡稱PBL,由杜威提出的“做中學”經驗學習及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逐漸演化而來,是指學生在一定時間內針對從學科或是跨學科知識中提煉出的驅動型問題,展開深入探索和研究,并調用知識、運用能力,利用各種學習工具和資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最終形成具備公開特點的成果,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內化和遷移。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小學美術課堂仍然存在“教師講,學生被動接受”的現象,學生無法對美術學習保持較高的興趣。而項目化學習作為培養學科素養的有效載體,不僅能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興趣點,還能賦予美術課堂一定的生命與活力。
一、項目化學習的優勢
數字化環境下,將項目化學習運用到小學美術教學中除了能高質量完成教學目標,還能帶領學生在數字化環境中學習、實踐,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激活創造思維。在數字化環境中實施小學美術項目化學習有以下四個優勢。
第一,以數字化為依托,能實現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的有機融合,讓學生獲取更多能為學習所用的信息、資料,幫助他們建立相對完善的美術知識體系,從而更好地學習和領悟現代審美,獲得良好的藝術體驗。
第二,對比傳統紙質資料,數字化環境賦予了美術教育互動性、即時性的特點,充分運用信息技術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有利的學習資源,還能在教學中及時獲得反饋和互動交流,降低教學難度,增強教學質量。
第三,能為學生提供參與美術實踐、技能訓練的機會,教師帶領學生嘗試自主構思、創作;并在多樣化藝術創作工具的加持下,如壓感筆(繪圖用的數碼壓力感應筆)、數位筆(計算機的一種輸入設備),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行動體驗中不斷提升美術技能。
第四,項目化學習以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為導向,而美術學科能使學生在欣賞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過程中發展創造思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項目化學習強調在與真實世界建構銜接的基礎上實施教學,具備較強的實用性,而美術學科內容是由生活凝練而成的,所以數字技術和教材融合能促進學生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的發展。
二、項目化學習的策略
(一)創新手段,建構高效課堂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項目化學習能為學生提供多種參與課堂學習和檢驗成果的方式,幫助學生習得知識、獲得技能、提升學習效果。在實際運用中,項目化學習是以美術學科概念問題為契機,按照知識的統攝程度合理設計驅動性問題及劃分小系統連接問題,使學生在完成各個項目后形成最終成果,旨在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以五年級“青銅藝術”教學為例,這個時期的學生處在關注自我興趣的發展階段,希望通過發揮創造表達自己喜歡的事物。該項目實施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古代青銅器,探尋創意的表現方法,并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對自己喜歡的造型進行重新組合、創造。由此,教師將項目目標制作成表格(見表1)。
第一步:入項。情境導入:“同學們,讓我們走進博物館里的青銅器展示館,一起欣賞古代青銅器(出示圖1)!通常在博物館中觀賞青銅器時會產生一種肅穆、凝重的感覺,很難吸引小朋友的興趣。那么如果在萌寵世界中舉辦一場‘青銅器展覽會’,需要自己來制作青銅器展品,怎樣才能使青銅器做到結合凝重感與萌感,以吸引觀賞者的目光呢?”利用驅動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討論,并利用課后時間通過網絡查詢、搜索、參觀等方式收集資料。
第二步:出示子問題及教學提示,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建構。
(1)不同類型的青銅器在造型上有哪些特點?學習提示:介紹準備制作青銅器的材料,說出它們的特征、功能等;小組討論交流,進一步了解青銅器。
(2)如何在自己制作的青銅器中將凝重感和萌感體現出來?學習提示:自主了解詞語“凝重”的含義,并借助信息技術欣賞更多青銅器圖片;認識“萌”的意思,欣賞可愛卡通造型圖片,了解表現特征,思考從哪里著手體現萌的感覺;針對器型類別、紋飾、功能進行合理選擇,設計作品(可獨立完成,也可小組合作)。
(3)應該挑選哪種材料制作青銅器?學習提示:利用多媒體課件帶領學生欣賞兒童畫、國畫、泥塑圖片等,引導學生討論表現方法,選擇適合自己的青銅器制作媒材;體驗泥塑技巧,如挖空法、泥板法、泥條法等,感受紋飾細節制作。
該環節能為學生提供清晰、明確的導向,避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盲目心理,實現有條理、有邏輯地完成項目任務。
第三步:成果展示與評價。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示、欣賞作品,并對作品進行評價,提出修改意見。
此項目活動的內容是由教材內容延伸而來的,但學生取得的收獲遠高于教材,并且更貼合課程標準。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還能促進藝術思維的發展,增強學生對工藝文化的審美感知與理解,是一次很好的學習體驗。
(二)立足實踐,強化技能應用
首先,在數字化環境下,項目化學習能引導學生深度學習,讓學生在開放的美術課堂中實現創造實踐能力的培養,強化技能應用,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例如,在五年級“有趣的面具”教學中,首先,確定項目主題。教學內容是以有趣的面具為核心,帶領學生欣賞多樣化面具及了解面具的起源和發展,感受從面具中傳遞出來的形式美、學會運用多種表現形式設計面具。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激發學生對民間藝術的喜愛,提高美術學習興趣,同時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其次,制訂項目目標。一是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東西方國家面具的作用、造型等知識。學會用不同方式設計不同造型的面具。二是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欣賞、討論、對比中學習利用泥工技能制作面具。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面具文化傳遞出來的藝術美,培養學生對民間傳統藝術的熱愛之情,增強美術學習興趣。
再次,實施項目。采用問題導入的方式調整學生的課堂狀態,引發學生思考。如對比真人的臉,面具有什么不同之處呢?有什么特點?主要裝飾在哪些部分?循序漸進的問題設計能使學生對面具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從而全身心融入課堂學習。之后,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短片,短片主要內容是介紹面具的起源,使學生產生較強的帶入感,同時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然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面具的特點,并結合教學目標要求學生運用泥工方式制作面具。
最后,評價項目。學生相互分享、展示作品。通常教學評價是安排在教學結束后,而在項目化學習中,教師可以在活動開始前將評價細則發給學生,讓學生對照相應要點約束和規范自身行為(見表2),提升學習成效。
三、項目化學習的反思與精進
項目化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對比數學、英語等學科,美術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固定的答案和模板,且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所以需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觀察、發現和創造美。在數字化環境下,項目化學習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提高造型能力,還能加深對美術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在真實情境中實現知識與技能的學以致用。教師可從以下五點著手精進項目化學習實施方向:一是項目內容設計。以往教師在進行項目內容設計時是站在教師本身的角度分析、思考,忽略了學生的需求,因此,教師要基于學生視角設計項目化學習目標、流程等,避免在教學中出現拔高現象。二是項目過程。一節課時長為40分鐘,要求教師合理掌控課堂時間,及時調整無效環節,實現課堂時間的高效運用。三是情境創設。項目情境設計完成后,需要結合課堂實際情況做出合理調整,確保與后期學習產生較強的關聯性,使學生能保持長期的探究欲望。四是材料的多樣化。美術學科的特性決定了材料的多樣化,教師可以大膽嘗試多種材料的綜合利用,以項目的形式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增強實踐能力。五是銜接生活。項目化學習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建構銜接,通過圖文繪本、手工創造等方式調動學生參與創造美的積極性,深化對美的認知和領悟,實現藝術學習的遷移和運用,感悟藝術真諦。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項目化學習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突破了單一的授課模式,在提高美術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成效上具有重要意義。美術教師應在數字化環境下積極運用項目化學習,豐富教學資源、拓寬知識視野,通過不斷創新與改革,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數字時代的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夏雪梅.項目化學習的實施策略[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19(10):8-9.
[2]孔夏雯.多媒體背景下項目式學習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1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