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不僅是重要的教學內容,而且是培養學生傳統文化認知與審美能力的重要載體。然而,現行古詩詞教學普遍存在“教學方法單一”“詩詞理解困難”“情感共鳴弱”等問題。因此,文章探討了將故事元素融入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通過解構詩詞創作背景、重構詩人生命故事、創設故事情境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詩詞理解,提升教學效果。實踐表明,故事化教學能顯著提升學生的詩詞理解力與審美感知力,為傳統文化傳承提供新路徑。
關鍵詞:故事;古詩詞教學;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感受詩詞意境,通過古詩詞教學培育文化自信。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古詩詞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教師往往注重字詞解釋、詩句翻譯和背誦,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習興趣和情感體驗;另一方面,由于古詩詞創作年代已久,語言表達和文化背景與學生存在較大差異,學生理解起來就較為困難,對詩詞中的歷史典故、傳統意象認知缺失,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據中國教育報調查,2023年,71%的學生認為詩詞語言晦澀,68%的教師仍采用“解詞—翻譯—背誦”的傳統模式。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課題。敘事學理論指出,故事是人類理解世界的元認知方式。故事元素作為認知腳手架,可通過敘事框架消解時空壁壘,實現“以事解詩”“以情化人”的教學轉向。
一、故事元素融入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的特點,對故事充滿濃厚的興趣。將故事元素融入古詩詞教學,能將枯燥的詩詞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例如,在教學《贈汪倫》時,教師可以先在黑板上畫上桃花潭周邊美景,再講述李白與汪倫之間的深厚情誼以及汪倫踏歌送行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朋友之間真摯的情感,從而對這首詩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
古詩詞語言凝練,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故事元素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的背景、意境和詩人的情感。學生先自行研學,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當時的社會背景,從而更準確地把握詩詞的內涵。例如,在教學《示兒》時,教師可以介紹南宋時期的歷史背景,講述陸游至死都在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愛國情懷,讓學生明白這首詩是陸游臨終前對兒子的囑托,表達了他至死不渝的愛國之情,從而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更好地共情詩人的情感。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故事將詩詞的意象與畫面變得立體化,為學生提供廣袤的想象空間。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故事元素,學生可以根據詩詞描述,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腦海中創設畫面。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創編與詩詞相關的故事,以此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敕勒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想象天空的巨大無比和草原的遼闊無垠,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創造性地描述所想象的畫面。
(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將故事元素融入古詩詞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學習到基本的詩詞知識,還能夠讓學生了解詩詞背后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讓學生發自內心地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以此為傲,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在教學《憫農二首·其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農民勞作的艱辛與不易,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勞動的辛苦,教導學生要珍惜糧食,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二、故事元素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探尋詩詞背后的故事,豐富教學內容
每一首古詩詞都有其創作的背景和故事。這些故事也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查閱資料、閱讀相關書籍,我們能更好地了解詩詞的創作背景,梳理詩人的經歷,探究所涉及的歷史事件,然后用簡潔生動的語言講述給學生。例如,在教學《從軍行》時,教師可以這樣講:這首詩創作于盛唐時期。當時邊境戰事頻繁,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詩人王昌齡目睹了戍邊戰士的艱苦生活和英勇戰斗的場景,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詩。通過講述這個故事,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詩中所表達的對邊疆戰士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
(二)創設故事情境,引導學生領略詩詞意境
情境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在設定的情境中感受和習得知識,引導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詩詞的意境。例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故事情境:唐朝詩人王維自小才華橫溢,長大后前往長安求學。王維每天刻苦學習,結交文人雅士,試圖在這個繁華的都市中嶄露頭角。每當深夜,身處異鄉的他總被如潮水般的孤獨感侵襲。又是一年九月九,重陽節的長安街頭熱鬧非凡,集市上擺滿了各種節日用品。人們盛裝打扮,手持茱萸,結伴登高望遠。王維獨自一人走在街頭,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倍感凄涼。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王維,此時此刻在想什么,在想念誰,又有怎樣的感受。通過創設這樣的故事情境,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對家鄉深深的眷戀。
(三)引導學生創編故事,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在理解古詩詞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詩詞內容創編故事。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提供一些創編故事的支架和方法,如明確故事主題、塑造人格化角色、情節推進法、環境烘托法等,然后讓學生進行創編,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春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春日的尋芳之旅”為主題,創編一個故事。學生可以想象楊萬里官人在陽光明媚的春日里在西湖邊上看到怎樣的美景、發生怎樣的有趣故事,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在學生創編故事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幫助他們完善故事內容,提高語言表達水平。
(四)開展故事分享活動,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
開展故事分享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在分享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還能夠從其他同學那里學到更多的知識和經驗。例如,教師可以每周安排一次“詩詞故事分享會”,讓學生輪流上臺分享自己準備的故事。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討論和互評,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三、結論
將故事元素應用到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積極挖掘詩詞背后的故事,創設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導學生創編故事,并開展故事分享活動,讓古詩詞教學煥發出新的活力。同時,教師要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靈活運用故事元素,提高古詩詞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為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李吉林.情境教育三部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于永正.于永正課堂教學實錄[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4]王崧舟.詩意語文教學藝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5]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6]周益民.童年愛上一本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