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素養本位的課程改革基本理念,重視教學情境,強調要注重真實情境的創設,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文章分析了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以任務為驅動,進行情境創設的必要性,并以“作家筆下的動物”單元教學為例,探討情境創設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情境創設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促進知識結構化。”素養本位的課程改革基本理念可以概括:核心素養是育人目標;真實情境是任務載體;領域知識是必要基礎;學習方式變革是實現途徑。語文大單元教學以學習任務群為載體,強調在真實情境下,以任務為驅動,實現語文實踐活動(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等)。語文實踐活動不限于傳統的聽說讀寫,還包括對生活的探究,把語言滲透在真實的場景下,讓學生在解決真實任務的過程中自主探究世界,在人際互動和社會交往過程中完成任務,從而發展學生的自主能力。
一、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情境創設的重要性
(一)教學情境有利于知識煉制,培養學生形成整體思維能力
在去情境化的學習場景里,知識是孤立存在的,僅是作為前人智慧的結晶被搬運到課堂上,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傳遞,由學生“儲存”在大腦里,最終導致學而不用。如果將知識放到具體的情境中去,讓學生在知識產生、使用的情境中提取、加工、組織、推論,獲取知識之間有意義的關聯,形成有關知識本質的認識,就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大單元整體教學過程中,以本單元的整組多篇文章為切入點,創設情境,以任務群為載體,將多個知識內容連接起來,逐一突破重點知識,并從單元整體視角進行梳理和分析,能夠引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有利于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
(二)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習動機,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建構主義認為,動機存在于學生及其所處環境的互動關系中。學生內心存在學習的心向,以外部環境的刺激引發,這種刺激就是學生感知到知識在情境中的有用性。知識在教學情境中有用,就是在實際生活中有用,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的個人目的。認知心理學認為,這是引發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條件。大單元整體教學模式能夠將該單元不同文章內容以情境創設為紐帶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建立起思維聯系,進行深層次學習與探究,同時也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于語文知識內容的整體需求。大單元整體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每一篇課文之間存在的聯系,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體驗感,形成良好的學習興趣并投入課堂教學過程當中。
二、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情境創設的策略
創設情境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簡化的過程,情境建立了我們生活的世界和語文學科世界之間的關系。筆者嘗試以“作家筆下的動物”單元教學為例,探討大單元教學情境創設策略。
(一)情境創設要真實,貼近學生生活
學生對教學情境越熟悉,越有可能認為所學是有用的,因而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這也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學習經驗的原因。真實情境必然融合現實生活中的多種主題,體現語言的功能性和社會性,并與文化觀念和經驗關聯(結構如下圖)。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經驗更多是生活體驗,這種體驗泥沙俱下,在情境中學習則是沙中淘金。情境創設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習的體驗性就越強,獲得的知識與生活實踐的關聯性也就越緊密。
例如,在“作家筆下的動物”單元教學中,創設了“動物朋友圈”的情境展示,以“妙寫動物,分享朋友圈”為實踐活動,結合本單元“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動物和朋友圈都是學生非常感興趣并熟悉的事物,學生分別完成“親近身邊的動物朋友”“結交作家筆下的動物”“介紹我的動物朋友”三大活動及任務群后,發朋友圈展示并互相評論、點贊。為獲得更多的評論和點贊,學生必然要深入學習作家是如何寫出動物的特點、表達對動物的感情,再通過觀察、體驗,遷移到自己對動物的介紹與寫作中。學生在興趣盎然中達到觀察、感受自然與社會,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思考,嘗試創作文學作品的學習目標。
(二)情境創設要與單元目標一致,達到知行合一
情境創設要激發出與目標內在要求一致的學習表現。從根本上說,教學情境僅是教與學互動的背景,必須服從學習目標的認知要求。也就是說,教學情境所刺激的學生行為表現要與學習目標具有因果關系,有這樣的目標,所以設置這樣的教學情境;有與目標一致的教學情境,所以產生與目標相應的認知行為。圍繞單元學習目標將單元學習活動置于適合情境之中,在情境與活動的結合上,或為不同水平的活動設置不同的情境,或在同一情境下設置不同層次的活動,以達到活動與情境一體、知與行合一的目的。
以“作家筆下的動物”單元為例,教師首先根據教材和學情確立單元目標,再根據單元目標確定大單元教學三個活動,然后具體安排每個課時的教學任務,創設學生熟知或感興趣的任務情境,最后結合現實生活開展教學。具體落實到《白鵝》這一課,教師結合本單元“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確定教學目標為“通過抓關鍵詞句、情景表演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體會作者是如何把白鵝的特點寫清楚的”。通過“活動二:結交作家筆下的動物”,創設“動物代言人”的情境,布置制作“動物介紹卡”和“讀懂鵝語”的學習任務,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教學。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提煉的關鍵詞句和進行的表演目的明確,與教學目標緊密關聯。
(三)創新教學評價機制,體現情境創設的實踐性
在大單元教學中,應讓學生成為教學評價主體。在情境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出對于情境教學活動的看法與建議,分享其情境教學活動的學習成果;鼓勵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其情境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利用打分制來客觀評價情境教學。評價的標準也不應該局限于字詞句篇的知識點,還可以加入知情意表等工具性評價,甚至跨學科性的評價。結合“作家筆下的動物”單元中《白鵝》一課來說,在“動物代言人”的情境創設下,學生要完成“讀懂鵝語”的學習卡并進行個性化的表演,評價的內容不僅是提煉關鍵字詞和概括表述的能力,更包含了想象力和表演能力的評價,充分體現學生的實踐能力。“自己評”和“同學評”則體現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性。
三、結語
大單元教學對教師解讀教材和創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語文課堂要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師要多閱讀、多思考、多實踐,準確把握課標要求,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創新情境教學形式,鍛煉學生語文自主探究與創新實踐能力,為實現小學語文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孟亦萍.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大單元識字教學——以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9(09).
[2]厲行威,馮輝梅.讀寫單元的特點分析及教學設計模型構建——以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為例[J].新課程評論,202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