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銅鏡是中國古老的文化瑰寶,不僅具有照面、整飾等功能,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象征意義。自古以來,銅鏡便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光滑的鏡面不僅反映使用者的面貌,還折射出豐富的歷史內涵、宗教信仰和美學追求。本文以和縣博物館館藏東漢銅鏡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以此加深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認識。
關鍵詞:和縣博物館;東漢銅鏡;文化內涵;象征意義
東漢銅鏡制作技術發達,不僅數量多,而且品種豐富、紋飾精美、銘文豐富。東漢銅鏡是中國古鏡藝術中的瑰寶,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著稱于世。它不僅反映東漢時期的社會風貌和審美情趣,也是研究東漢時期歷史文化藝術的重要資料。
一、東漢銅鏡的歷史背景
在古代,銅鏡被人們視為吉祥之物,認為它能夠辟邪驅鬼、保平安,甚至被賦予溝通天地、預知未來的神秘力量。因此,銅鏡不僅是一種日常生活用品,同時也是一類具有文化內涵和精神寄托的藝術作品。從西漢到東漢,社會進入一段相對穩定的歷史時期。在政治上,東漢延續西漢的體制和傳統,確立皇權至上的中央集權制;在經濟上,東漢繼承西漢農業文明的傳統,農業生產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東漢的手工業和商業都非常繁榮,銅制品和絲綢織造業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在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方面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在史學和文學方面達到一個新的高峰。這些成果不僅豐富東漢民眾的精神生活,而且給后世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東漢,銅鏡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一個具有多重功能的文化符號。
二、東漢銅鏡制作工藝的發展與技術特點
在東漢,銅鏡制造技術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在這一時期,銅鏡的鑄造工藝已相當成熟,不僅可鑄造形態各異、花紋精美的銅鏡,還能控制銅鏡的厚薄和光澤度,使其經久耐用、美觀大方。在鑄造技術方面,東漢銅鏡多采用范鑄、脫蠟等工藝,使銅鏡紋飾更具立體感和生動性。同時,東漢工匠也善于利用鑲嵌、鎏金等工藝對銅鏡進行裝飾,使銅鏡更顯華美貴重。東漢銅鏡上的紋飾多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吉祥圖案為主,如嫦娥奔月、東王公、西王母、龍鳳呈祥等。這些紋樣既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又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同時,東漢銅鏡銘文也很有特色,以“長宜子孫”“君宜高官”等吉祥語為主,充分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風貌和價值觀念。
三、和縣博物館館藏東漢銅鏡概況
東漢銅鏡作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不僅承載著照容整儀的實用功能,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象征意義。通過對東漢銅鏡的研究與展示,不僅能領略古代銅鏡藝術的魅力,更能深入了解古代中國的歷史文化與民族精神。而和縣博物館收藏的重列式神獸紋鏡東漢銅鏡,更是以其精美的圖案、精湛的鑄造工藝以及深刻的文化內涵,成為研究古代銅鏡藝術的重要資料。
(一)銅鏡的基本信息
和縣博物館館藏重列式神獸紋鏡(圖1),直徑13.3厘米,緣厚0.4厘米,尺寸適中,既便于攜帶,又充分展示其精美的工藝與圖案。從材質上看,該鏡采用優質銅材鑄造,質地堅實,保持良好的金屬光澤。銅鏡的形狀為圓形,這是古代銅鏡最為常見的形制,象征圓滿與和諧。鏡背中央設有鏡鈕,便于懸掛或手持使用,而鏡鈕的上下刻有直行“君宜官”篆書銘文,寓意使用者能夠仕途順利、官運亨通。
(二)銅鏡的藝術特色與工藝分析
該面東漢銅鏡的鏡面設計極具藝術特色,鏡背紋飾采用高浮雕形式,將一系列神話人物與象征性圖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動而富有深意的畫面。自上而下,鏡背依次排列南極仙翁、伯牙彈琴、東王公、西王母、天皇大帝、五帝等神話形象。在人物的周圍,則用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大神獸代表四方,既體現古人的認知與想象,也寓意四方平安、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鏡面圖案的構思與布局,體現東漢工匠高超的藝術造詣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南極仙翁作為長壽與智慧的象征,被置于最上方,寓意對長壽與智慧的追求;伯牙彈琴展現古代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與音樂才華;東王公與西王母分別代表東方的陽剛與西方的陰柔,共同構成宇宙的二元對立與和諧統一;天皇大帝等象征至高無上的權力與威嚴;而五帝則代表五行與四季運轉,寓意宇宙的秩序與規律。
(三)鑄造工藝與技法
從鑄造工藝與技法來看,該面東漢銅鏡采用的鑄造方法可能為范鑄法,即先制作泥范或石范,然后在范內澆注銅液,待銅液冷卻凝固后取出,再進行打磨與拋光。這種方法在東漢時已相當成熟,可鑄造形狀復雜、圖案精細的銅鏡。而高浮雕技法的運用,更是將銅鏡的藝術表現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工匠們通過精細地雕刻與打磨,使鏡背圖案層次分明、立體感強,仿佛一幅幅生動的浮雕畫作躍然于鏡面之上。此外,銅鏡的邊緣還刻有一圈精美的鏡文,內容為“吾作明竟,幽湅宮商,周羅容象,五帝天皇,白牙單琴,黃帝除兇,朱鳥玄武,白虎青龍,君宜高官,子孫番昌。建安十年造大吉”。這些銘文不僅是對銅鏡制作年代與用途的說明,也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愿與祈福。鏡文的書寫采用篆書字體,筆畫流暢、結構嚴謹,展現了東漢書法藝術的風采。
四、銅鏡的文化內涵與象征意義
(一)圖案背后的文化寓意與象征
銅鏡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器物,其紋飾圖案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是古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無論是連弧紋昭明鏡還是星云紋鏡,鏡面圖案并不只是為了裝飾,更是寄托先民的信念、愿望和美學追求。連弧紋昭明鏡的“內(納)清質以昭明,光煇(輝)象夫日月”銘文,不僅表達銅鏡的明亮如日月之光,更寓意使用者內心的純凈與明智。而星云紋鏡的圖案則似天文星象圖,反映古人對宇宙的敬畏與探索,同時也寓意吉祥與永恒。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重列式神獸紋鏡的圖案設計極為復雜且富有深意。鏡背上的南極仙翁、伯牙彈琴、東王公、西王母、天皇大帝、五帝等神話形象,不僅展示古人對神靈的崇拜與敬仰,更寓意權力的至高無上與宇宙的和諧統一。而四周的朱雀、玄武、青龍、白虎代表四方之神,象征著宇宙的廣闊與秩序。此外,“君宜官”“宜君高官”“子孫番昌”等銘文則直接表達古人對仕途順利、家族興旺的美好愿望。
(二)與同時期其他銅鏡的比較與聯系
兩漢時期的銅鏡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銅鏡的設計逐漸摒棄繁復的地紋,主紋成為銅鏡裝飾的核心。在西漢前期,地紋尚存,但已趨于簡化,至中期完全消失;主紋獨立呈現,如草葉紋鏡、星云紋鏡等,展現出清晰明快的風格。此外,四分法布局成為兩漢銅鏡的顯著特征,四乳釘將鏡背均勻分割,形成既對稱又連續的圖案裝飾,如四乳四神鏡、四乳博局鏡等,這種布局方式既美觀又富有創意。在兩漢時期,銘文逐漸融入銅鏡紋飾,成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戰國末期開始,銅鏡上開始出現銘文,至西漢時期銘文地位逐漸提升,甚至成為某些鏡種的主題內容。銘文種類繁多、內容豐富,不僅增添銅鏡的文化內涵,也提升其藝術價值,但在進入東漢中期后,銘文字數開始減少,銘文地位顯著下降。從銅鏡紋飾主題來看,西漢中期銅鏡紋飾素樸簡約,至晚期則突破創新,以四神、禽獸等為主題,造型生動活潑。東漢時期更是題材廣泛、紋飾復雜,神仙思想、東王公、西王母等元素的融入,使得銅鏡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成為反映時代文化和審美的重要藝術品。
1.圖案設計的比較與聯系
重列式神獸紋鏡的設計,不僅展示東漢民眾對神話傳說的熱愛與崇拜,也體現當時工匠們高超的設計能力。與之相比,連弧紋昭明鏡的圖案設計更為簡約而富有韻律感(圖2),它以連弧紋和回旋線條紋為主,輔以星紋、月紋,構成一幅既美觀又富有象征意義的圖案。而星云紋鏡則以其獨特的紋飾設計著稱(圖3),通過乳釘紋和曲線的組合,模擬天文星象,展現古人對宇宙的無限遐想。從這些銅鏡的圖案設計中可以看出,東漢與西漢時期人們在審美趣味和圖案設計上的異同。東漢時期的銅鏡更注重神話傳說的表現,而西漢時期的銅鏡則更偏向于簡約而富有韻律感的設計。
2.制作工藝的比較與聯系
在制作工藝方面,重列式神獸紋鏡不僅要求工匠具備高超的雕刻技藝,還需要對銅材的性質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連弧紋昭明鏡和星云紋鏡的制作工藝相對簡約一些,主要采用鑄造和雕刻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模具的精確設計和雕刻技藝的巧妙運用,使銅鏡的圖案清晰而美觀。
3.文化內涵的比較與聯系
在文化內涵方面,重列式神獸紋鏡無疑是豐富的,不僅通過對神話形象的刻畫傳遞古人對神靈的崇拜與敬仰,還通過銘文表達古人對仕途順利、家族興旺的美好愿望。這種文化內涵的傳遞,不僅體現東漢民眾的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也為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文化特色提供寶貴線索。連弧紋昭明鏡和星云紋鏡圖案的設計有著傳遞吉祥美好的寓意。
五、結語
東漢時期的銅鏡藝術不僅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與象征意義,更在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與同時期其他藝術品的比較與聯系,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東漢時期的社會風貌與文化特色。而重列式神獸紋鏡作為東漢時期銅鏡藝術的杰出代表,更是以其精美的圖案、深刻的寓意與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研究古代中國銅鏡藝術與文化的重要資料。
參考文獻:
[1]楊華.中國古代銅鏡中的道教思想——東漢銅鏡鑒賞[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05):24-26.
[2]黃哲.洛陽出土的東漢銅鏡[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04):13-15.
[3]韓茗.漢晉時期雙頭龍紋鏡研究[J].考古學報,2020(01):67-88.
作者簡介:
許敏(1978—),女,漢族,安徽和縣人。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