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中后期之后,隨著中外經貿往來的深入,外國銀幣特別是墨西哥獨立后鑄造的墨西哥鷹洋流入中國,極大推進了中國幣制近代化的進程。本文著重從墨西哥鷹洋與清末機制幣、民國時期貨幣以及蘇維埃政權“工”字幣的關聯等角度,探析墨西哥鷹洋是如何影響中國幣制近代化的。
關鍵詞:墨西哥鷹洋;銀幣;中國幣制;近代化
1821年墨西哥宣告獨立,擺脫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并于兩年后鑄造新銀幣(圖1)。其一面為墨西哥國徽,一只鷹佇立仙人掌上,嘴銜一條蛇,上方刻有“REPUBLICAN MEXICANA”字樣,意為墨西哥民主共和國,下方刻有橡葉;另一面為弗里吉亞帽(又稱“自由之帽”),中間刻有“LIBERTAD”字樣,周圍有32條不同長度的光柱。后大量流入中國,被稱為“墨西哥鷹洋”,對中國幣制近代化影響巨大。
一、墨西哥鷹洋的流通與機制幣興起
白銀貨幣化和中外貿易為墨西哥鷹洋流入中國創造條件。洪武年間,“天下稅糧,令民以銀、鈔、錢、絹代輸”,政府賦稅從征收實物、力役外折征白銀。明代中期之后,商品經濟逐漸活躍。嘉靖年間實施“一條鞭法”,設“銀差”納銀代役,“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白銀正式貨幣化。同時,恰逢地理大發現、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中外貿易往來逐漸密切,來自日本和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據彭信威等學者估算,在明代,美洲白銀輸入中國的數量高達1.3億兩。中外貿易往來渠道的暢通,也為墨西哥鷹洋流入中國提供前提與基礎。
中西方白銀貨幣差異顯著,墨西哥鷹洋在中國大量流通。在清代,白銀是最主要的貨幣,乾隆皇帝推崇重用銀政策,“凡直省官修工程,民間總置貨物,皆以銀”,大到國家財政,小到百姓買賣,都用銀兩計算。白銀被鑄成大小、形狀、成色各不相同的銀錠,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但實際流通中的折算標準各不統一,復雜混亂。同一時期“華洋互市”,1823年開鑄的圖案粗看類似蝙蝠的墨西哥鷹洋等西方機制銀幣成色、重量標準統一,且小巧便攜,逐漸被民間接受和青睞,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大量流通。“而大髻、小髻、蓬頭、蝙蝠、雙柱、馬劍各種番銀,亦潛輸內地以規利,自閩、廣通行至黃河以南”,其中的蝙蝠幣便指墨西哥鷹洋。據估計,1877—1910年,墨西哥輸出的鷹洋大部分流入中國,超兩億元。
抵制鷹洋奪回利權,是開啟中國機制幣鑄造的引擎。墨西哥鷹洋在中國大量流通,“洋銀日多,紋銀日少而貴”,越來越凸顯清政府幣制的弊端,引發朝廷擔憂,“申嚴禁約”卻“不及洋銀”,世風日下。面對困境,清政府為抵制鷹洋,“我行我法”,奪回利權,方便民間流通使用,開始尋求解決方案,行使“國家自有之權利”。林則徐想要自鑄貨幣圖案,抵制西班牙、英吉利銀錢,這一意見因未被采納而作罷。光緒十三年(1887)正月二十四,兩廣總督張之洞上奏光緒帝《購辦機器試鑄制錢折》,整體購入英國喜敦造幣廠,用于仿制銀元,學習西方先進的造幣技術,仿照墨西哥鷹洋試鑄銀元,籌設鑄錢廠,仿制墨西哥鷹洋七錢二分的重量,銀元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1888年,廣東銀元局設立,試鑄幣鑄造成功,開啟中國機制幣(利用機器制造的金屬貨幣)之先河。李鴻章“繼任續成之”,鑄造并發行“光緒元寶”(中列“光緒元寶”四字,周圍環列英文省名和記重文字,背面中間為蟠龍圖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穩定經濟發展、鞏固統治、維護利權,在我國貨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二、墨西哥鷹洋沒落與民國時期貨幣鑄造
清末民初,墨西哥鷹洋在華流通開始呈現衰落趨勢,機制幣的鑄造與流通沖擊著墨西哥鷹洋在華的流通。此外,1905年墨西哥不再采用銀本位制,停止鑄造銀元,導致墨西哥鷹洋在華流通數量減少。
民國時期,中國貨幣的鑄造與流通使得墨西哥鷹洋式微。1914年2月7日,北洋政府發布敕令第十九號,公布《國幣條例》,規定“國幣之鑄發權專屬于政府”“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曰圓”,鑄造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幣為“國幣”(以下簡稱“袁像”銀幣),實行銀本位制,并在《國幣條例施行細則》中規定“凡公款出入必須用國幣”。“袁像”銀幣質地均勻,文字圖案標準統一,加之幣制的統一,流通狀況較好,鑄造量大。據統計,1912—1928年,僅在南京地區,銀元鑄造量就高達511758266元,極大沖擊了墨西哥鷹洋在華的流通。以上海為例,1919年墨西哥鷹洋與中國的銀元統一市價,墨西哥鷹洋被銀爐熔化,不再流通。“袁像”銀幣的發行及使用,實現中國銀幣的統一,為當時政府“廢兩改元”奠定基礎,在中國近代貨幣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貨幣的鑄造,加速了墨西哥鷹洋的衰落。1933年3月8日,《銀本位幣鑄造條例》通過,規定銀本位幣定名曰元。同年4月5日,發布公告規定“四月六日起,所有公司款項之收付與訂立契約、票據及一切交易,須一律改用銀幣,不得再用銀兩” ,鑄造新幣——“船洋”(一面為孫中山側面像,另一面為帆船),完全廢止沿襲千年的銀兩流通,是中國近代以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幣制改革,實現了幣制近代化的較大飛躍。1934年,上海禁止墨西哥鷹洋等銀幣與白銀進口,墨西哥鷹洋在一定意義上退出了中國貨幣流通領域。
三、墨西哥鷹洋的“再現”與蘇維埃政權鑄幣的創新
自1914年“袁”像銀幣鑄造后,墨西哥鷹洋在華流通走向衰亡。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在堅持武裝斗爭的同時,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創建造幣廠,鑄造的部分“工”字銀元(圖2)則是墨西哥鷹洋的“再現”,是對墨西哥鷹洋的繼承和創新。
上井紅軍造幣廠鑄造的“工”字幣,是墨西哥鷹洋與中國紅色貨幣結合的成功探索。1928年,在井岡山,為解決現金流通、紅軍軍需供給,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成立上井紅軍造幣廠。當時設在村民家里的紅軍造幣廠條件非常艱苦,白手起家,沒有先進的鑄幣設備與工藝,只有火爐、風箱、鐵錘、沖壓架等簡單設備和原始工藝。上井紅軍造幣廠根據技術上的難易程度,仍以墨西哥鷹洋的模板為原型,采用1895年和1908年花邊為直式鋸齒狀和單麥穗形較為簡單的兩個版別,用收繳的銀制品鑄造銀元,同時在銀幣背面用鋼鑿鑿下具有蘇維埃政權標志的“工”字印跡,用以區分其他貨幣,因此又稱“井岡山工字銀元”,重量不少于七錢二分,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政權最早在革命根據地發行流通的第一批金屬鑄幣。
中央造幣廠鑄幣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鑄幣的創新發展。1929年1月,上井紅軍造幣廠被國民黨反動派破壞,停止生產。次年十月,江西省蘇維埃政府造幣廠在興國革命根據地成立,承擔上井紅軍造幣廠鑄造“工”字幣的職能,為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江西省蘇維埃政府造幣廠遷往瑞金,成立中央造幣廠。中央造幣廠隸屬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利用收繳的鑄幣機和鋼模,繼續鑄造以墨西哥鷹洋為模板的銀元,并保留鑿字傳統,在銀幣背面鑿上“工人”字樣。同時,印制以列寧頭像為主的紙幣。
“工”字銀元的鑄造及發行,對打破敵人封鎖、支援革命戰爭、發展蘇區經濟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為中國人民銀行的成立、第一套人民幣的印制與發行積累了寶貴經驗。
四、三個時期的墨西哥鷹洋對中國幣制近代化的影響
墨西哥鷹洋在華流通從“盛行”“衰落”到“再現”的過程,是中國幣制近代化的重要推手與見證。
1.墨西哥鷹洋“盛行”,清末被動開啟幣制近代化
清朝末年,墨西哥鷹洋深受中國百姓青睞,在華大量流通。廣東通省皆用外國銀元,墨西哥鷹洋在廣西、福建、臺灣、浙江、安徽、湖北、山東、天津、湖南、四川也大量流通,“以致利歸外洋,漏卮無底”。為抵制鷹洋、奪回利權,清政府不得不尋求解決方案,學習西方先進鑄幣經驗,鑄造機制幣。機制幣的鑄造是中國幣制近代化的開端,雖機制幣的發行未能改變這一時期銀兩、銀元、銅元、紙幣、私帖交錯的局面,也無力解決財政困境,但卻是內憂外患時期中國幣制近代化的艱難探索。
2.墨西哥鷹洋“衰落”,中國主動實現幣制近代化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政局動蕩,貨幣形形色色。由于墨西哥金本位制的確立,不再鑄造銀元,墨西哥鷹洋在華流通走向衰落。與此同時,中國貨幣的鑄造加速墨西哥鷹洋的衰落進程。“袁”像銀幣的鑄造和發行,雖未能改變這一時期銀元、銅元、紙幣并行的貨幣制度,但確立銀本位制,為后期“廢兩改元”與“法幣改革”奠定基礎,加速了中國幣制近代化的進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廢兩改元”及“法幣改革”政策,結束銀兩的流通,鑄造“船洋”新幣,確立以銀元為主的貨幣制度,實現了中國幣制的近代化轉變。
3.墨西哥鷹洋“再現”,蘇維埃政權利用創新
墨西哥鷹洋式微之時,在蘇維埃紅色政權造幣廠出現過兩次墨西哥鷹洋的“再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工”字銀元是對墨西哥鷹洋的利用與創新,不僅為蘇區經濟發展提供保障,且“工”“工人”字樣的鑿鑄,也為支持蘇區革命起到重要的宣傳與動員作用。“工”字幣的鑄造與流通,推動中國幣制近代化,是中國紅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新型人民貨幣的萌芽,在豐富中國共產黨鑄幣經驗的同時,也為后期紅色貨幣的鑄造與人民幣的印制提供了經驗與啟發。
墨西哥鷹洋流入中國是中外貿易的重要載體與見證,無論是清末機制幣的鑄造與流通被動開啟幣制近代化的探索、民國時期貨幣的鑄造主動實現幣制近代化的轉變,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蘇維埃政權“工”字幣對墨西哥鷹洋的利用與創新,墨西哥鷹洋在華流通都為中國幣制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也為新時代中墨友好往來提供深厚的歷史沉淀,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重要的歷史文化支撐。
參考文獻:
[1]彭信威. 中國貨幣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趙爾巽等撰. 清史稿·志·卷九十九 [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 張之洞全集 [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4]洪葭管, 王欣欣, 李安定.上海金融志 [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5]陳正恭, 張耀華, 王生山. 上海海關志 [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
[6]金伯流,陳鋼.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史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7]鐘同福.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造幣廠的成立和發展[N].人民政協報,2023-03-02(10).
作者簡介:
王靜靜(2002—),女,漢族,安徽阜陽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