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以崇左廣播電視臺為例,深入探討了邊疆城市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領域的實踐與探索。崇左廣播電視臺通過優化新聞內容制作、拓展國際傳播渠道、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與技術創新等策略,不斷提升其國際傳播能力與影響力。文章分析了崇左廣播電視臺在內容創新、平臺構建、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具體舉措,旨在展示其如何有效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增進國際理解與友誼。本文也指出了邊疆城市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中面臨的短板和優勢,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與對策,為其他媒體機構在國際傳播領域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邊疆城市" 主流媒體" 國際傳播" 實踐" 探索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在當下全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的職責不局限于中央媒體,地方主流媒體亦需承擔起這一重要責任。[1]以崇左廣播電視臺在國際傳播領域的實踐及探索為例,邊疆地區的主流媒體應當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優勢,同時深入了解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與人文特色的深刻內涵,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一、崇左主流媒體國際傳播現狀
邊疆城市崇左市,位于中國西南部,與越南的邊境線長達533公里,下轄的4個縣(市)均與越南接壤,是廣西邊境線最長的設區市,同時也是中國邊疆口岸最為密集的城市之一,被譽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關鍵節點,以及中國通往東盟最為便捷的陸路“南大門”。[2]作為直接面向越南及東南亞國家的邊疆城市,崇左市的主流媒體在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方面承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與使命。
近年來,崇左廣播電視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融入國際傳播的大格局之中,通過與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外國語學院等多所高校的深度合作,在對外傳播方式、策略、平臺構建、路徑探索以及人才培育等多個方面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互利共贏,致力于構建以東盟為重點的國際傳播體系,為推進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持。然而,當前崇左的國際傳播能力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具體而言,崇左市的國際傳播力及影響力相對有限。目前,其國際傳播渠道主要包括抖音號、視頻號等互聯網平臺,以及通過廣西廣播電視臺北部灣之聲在東南亞地區的節目落地。然而,廣播電視節目的覆蓋范圍僅限于越南北側的部分地區,傳播渠道相對單一。同時,抖音號、視頻號的粉絲數量也不是很高,影響力有待增強。
此外,在講故事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其傳統的廣播電視壯語節目以及“壯播崇左”“崇左譯制”等新媒體節目,多以記錄當地壯族傳統文化、民俗風情為主,缺乏深度策劃和挖掘,難以通過日常活動反映中華民族共同體、邊疆安寧穩定、事業建設蓬勃發展等重大主題。
在國際傳播中,崇左市主流媒體還面臨著交流互動不足的問題。其內容多以邊疆進出口貿易、旅游和民俗活動、文化活動為主,傳播形式較為單一,缺乏與越南等國外媒體的節目交流與合作。在互聯網平臺上,網友互動也主要以留學生為主,缺乏更廣泛的國際受眾參與。
二、崇左主流媒體國際傳播的優勢
“打開門即越南,走兩步到東盟”。崇左市與越南山水相連,這一地理特征為其在國際傳播領域賦予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在中越邊境線上,村落間距離較近,山間隘口便道交錯相通,部分村莊甚至相隔不足3公里,跨國婚姻現象屢見不鮮,邊民之間普遍存在著親戚關系。在此背景下,邊民在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中元節、儂垌節等期間經常互相走動,共同慶祝,形成了緊密的社會聯系。
在語言和文化層面,中越邊民日常交流普遍使用當地壯語,山歌愛好者更是經常聚在一起對歌,民間流傳的古壯字經書也大致相同。這些共同的語言和文化基礎使得邊民之間的交流無障礙。邊民不僅講相同的方言,還遵循相同的習俗,如儂垌節、天琴彈唱,婚禮習慣、祭祀儀式等也基本一致。
近年來,崇左廣播電視臺充分利用其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推出了如經濟生活廣播頻率的壯語廣播時段、《崇左吶萊》、《壯語新聞》等節目,這些節目在越南一側頗受歡迎。部分作品譯制成越語、泰語后,傳播效果更為顯著。此外,錄制的壯語節目《貝儂》,每周在廣西廣播電視臺北部灣之聲播出5期,其傳播范圍已覆蓋越南全境及柬埔寨、老撾、泰國東北部等地區。2023年新上線的互聯網節目,如視頻號“崇左譯制”“壯播崇左”以及抖音號“‘壯’見崇左”,盡管上線時間不久,但總點擊量已超過1億次,其中點擊量超過100萬次的作品多達50余個,充分展示了崇左市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領域的巨大潛力和優勢。
三、崇左國際傳播的短板與劣勢
崇左廣播電視臺作為地方主流媒體,新聞宣傳業務部門涵蓋了新聞中心、融媒體中心、社教中心、廣播中心、節目制作中心等多個關鍵部門。然而,在致力于國際傳播與講述中國故事的實踐中,崇左廣播電視臺面臨著一系列顯著的短板與劣勢,主要體現在人才、業務水平以及資金投入三個方面。
在人才方面,首要問題在于編制與人員數量的不足。作為設區市廣播電視媒體,崇左廣播電視臺不僅需要承擔宣傳貫徹執行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重任,還需要確保正確的輿論導向,并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展開新聞宣傳。同時,還肩負著對外傳播的責任。然而,當前其普遍面臨編制緊張、人員匱乏的問題。該臺目前自辦的電視欄目5個、廣播欄目9個,并運營著網站、手機客戶端App、微信、微博、抖音號、視頻號等新媒體。78名采編人員需要承擔如此繁重的任務,其力量之薄弱顯而易見。特別是新聞中心,46名采編人員需要同時負責4個新聞欄目的采編播工作,以及網站、手機客戶端App、微信、微博、抖音號、視頻號的日常運營與大量短視頻的采編推送。平均每個平臺配備4人,僅能維持日常運營,難以投入更多精力進行深度研究與報道。此外,特殊人才如壯語采編播人員與外語翻譯人員的短缺,亦成為制約崇左廣播電視臺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因素。
在業務水平方面,受限于工資、福利待遇及工作環境等因素,崇左廣播電視臺面臨人才流失嚴重的問題。每年都有大量人員報考公務員、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崗位,或應聘至省級、首府媒體。這種“人才招不來,招來留不住”的現象在新聞策劃、專題創作、動漫制作、新媒體運營等關鍵領域尤為突出。自2019年至2023年,崇左廣播電視臺辭職、調離的人數高達39人。現有從業人員多為剛從高校招聘的新人,具備5年以上新聞從業經驗的人員僅占約20%。盡管崇左市地處邊疆,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以及中國故事素材,但由于缺乏善策劃、能創作的人才,難以深入挖掘題材、生動講述故事,導致難以生產出有分量、有深度的宣傳作品。
在資金投入方面,崇左廣播電視臺作為全額撥款二類事業單位,其財政僅負責發放在編人員的工資、績效,而編外人員的工資、福利以及設備維護、辦公經費等則需依靠自籌或政府臨時撥款。這種資金狀況導致媒體在傳統廣播電視及各新媒體平臺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均顯不足。人員短缺、能力薄弱、設備老舊且缺乏維護等問題凸顯,使得主流媒體難以鮮活地講述中國故事,展示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
四、轉化資源優勢為宣傳優勢的策略
(一)立足邊疆特色,多維度敘述邊疆治理故事
展現開放包容的邊疆故事。崇左市擁有5個國家一類口岸、2個二類口岸及14個邊民互市貿易點,其友誼關口岸每日出入境貨車量超過1600輛,邊民互市貿易點車水馬龍,對外貿易持續繁榮,連續14年穩居廣西外貿進出口總額榜首,被譽為“中國外貿百強城市”。特別是2023年12月,中越兩國發表的《聯合聲明》明確提出推進智慧口岸試點建設及邊疆口岸開放、升格,為崇左的對外開放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在邊疆地區,通過生動的語言講述“中越情誼深,同志加兄弟”的傳統友誼,以及開放共贏、構建中越命運共同體的故事,展現中國的寬廣胸懷與開放包容的形象,能夠深刻觸動國際受眾。
傳遞民族團結的故事。崇左市是廣西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高、全國壯族人口最集中的設區市,居住著壯、漢、瑤、苗、侗等38個民族。近年來,崇左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深入持久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南疆大地綻放。深情講述各民族親如一家的故事,能夠激發越南等周邊國家受眾的情感共鳴。
弘揚歷史文化的故事。中越文化同源共流,越南的許多文化傳統與中國相似,如春節、農歷的使用等。越南史書和古代官方文件采用漢字書寫,體現了兩國深厚的文化淵源。崇左的花山巖畫、壯族天琴、高腔詩雷等文化遺產對越南影響深遠,特別是龍州、大新與越南高平一帶共有的文化傳統,如彈天琴、唱山歌等。在中越邊疆講述文化故事,以文化為橋梁,以情感為紐帶,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文化交流,獲得國際廣泛認同。
描繪宜居鄉村的故事。隨著崇左市聚焦產業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機械化普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鄉村環境整潔、鄉風文明,農民幸福指數顯著提升。通過鏡頭和話筒真實展現邊疆地區的山水風光、優美環境及生態產業,能夠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繁榮昌盛。[3]
彰顯美麗生態的故事。崇左市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向世界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能夠引發國外受眾的共鳴,提升國際傳播作品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近年來,崇左廣播電視臺集中力量,圍繞邊疆特色、民族特色、生態特色及糖都特色進行對外報道,取得了顯著成績。如電視長消息《新舊扁擔挑動憑祥對外貿易二十年躍變》、電視短消息《“農事鐘點工”田間淘金》、電視專題片《城市的味道·五色糯米飯》、廣播劇《平而河畔花正紅》等作品,分別榮獲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中國廣播電視大獎提名、廣西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等國家級、省部級獎項。這些作品取材于邊疆進出口貿易、中越深厚友誼、蔗糖產業等,題材鮮明、故事感人,有效提升了崇左的國際傳播力。
(二)依托優勢資源,積極探索創新,強化國際傳播效能
崇左市擁有廣西外國語學院、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等高校東南亞語言師資和留學生群體,每年約有300名來自越南、老撾、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留學生在此深造。通過校臺合作模式,利用外語教師和留學生的優勢創作或譯制國際傳播作品,能夠有效促進國際傳播。
自2021年起,崇左廣播電視臺與廣西外國語學院展開合作,將《壯鄉山歌》《美女村的壯錦》《高頭瑤婚禮》《五色糯米飯》《稻香榔韻》5部作品譯制成越南語和泰國語版本,有效拓寬了國際傳播的渠道和范圍。2023年9月,崇左市國際傳播中心在崇左廣播電視臺正式成立,并同步上線了“崇左譯制”視頻號,隨后于2023年12月15日推出了“崇左譯制”抖音號。這兩個國際傳播平臺面向全國、東盟及全球,實現了信息的雙向流通與互動。
自上線以來,兩個平臺邀請了越南、泰國、老撾等國家的留學生參與短視頻作品的拍攝與錄制,以越南語、老撾語或英語進行配音解說,內容涵蓋崇左的民族文化、人文歷史、旅游資源等豐富素材。這些短視頻作品在國際傳播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4年2月,兩個平臺已推出超過500條短視頻,其中,《筑夢“一帶一路”我們這10年》六集系列片被廣西電視臺轉發并在越南落地,上線不到半年,總點擊量超過3000萬次。此外,《跨國瀑布跨國游》《合作七年從未謀面,這是跨越國界的信任》《越南姐姐喊話東北老鐵,感謝照顧鄰居廣西“砂糖橘”,歡迎來崇左便捷游越南,憑身份證一天游兩國》等作品,單條瀏覽量均超過20萬次,多個作品更是吸引了越南等國家網友的廣泛點贊與留言。春節期間,“崇左譯制”視頻號推出的《越南街頭人山人海 只為到邊疆看中國煙花》短視頻,點擊量高達1900多萬次,充分展示了崇左在國際傳播中的強大影響力和吸引力。
(三)深度挖掘題材,講述飽含情感與品質的故事
邊疆基層一線蘊藏著豐富多樣且充滿溫情的故事素材,例如,2004年崇左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頭葉猴因干旱遭遇飲水困難,周邊群眾自發組織送水上山,解救了白頭葉猴。記者敏銳地捕捉到這一事件背后的重大意義,深入保護區進行跟拍采訪,播出了長消息《白頭葉猴飲水難,人類鄰居伸援手》,生動描繪了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溫馨畫面。此外,還可以從平凡中發掘非凡,以小故事映射大主題。如《新舊扁擔挑動憑祥對外貿易二十年躍變》的報道,通過講述普通生意人寧世傳在憑祥邊貿生意中的創業歷程,以扁擔的變遷為線索,生動反映了邊貿從興起、發展到躍變的軌跡,以扁擔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展現了邊貿人從肩挑背扛到自主出口的奮斗歷程,映射出憑祥對越貿易20年來的巨大變遷。
(四)主力軍入駐新媒體平臺,強化國際傳播力量
自2020年起,崇左廣播電視臺將全臺采編力量集中于壯語廣播《唄儂》欄目、民族文化專題節目《崇左吶萊》以及在東南亞落地的節目,同時加強微信、微博及手機客戶端花山TV的運營,并在抖音、視頻號等平臺上線官方大號,以及“壯播崇左”“崇左譯制”“索定新聞”“打卡崇左”等新媒體賬號,實現每個部門至少擁有一個新媒體賬號的布局。全體主力軍入駐新媒體主陣地,集中力量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其中,特別邀請東盟留學生作為特邀主持嘉賓,以留學生的視角觀察、記錄、展示崇左,推出《東盟唄儂看崇左》專欄。此外,還制作了系列短視頻節目《“越”來越好》,反映越南人在廣西的奮斗故事,展現中越兩國的傳統友誼和合作共贏的良好環境。這些節目推出后,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吸引了大量外國網友特別是留學生的關注,多個作品瀏覽量超過10萬次,其中短視頻作品《英文版劃拳現身英國》的瀏覽量更是高達200萬次以上。
(五)強化國際傳播體系構建與資源投入
加強新聞傳播人才隊伍建設。為有效講述中國故事,掌握國際傳播的主動權,作為國際傳播前沿的邊疆城市,需要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構建高效機制以吸引并留住杰出新聞人才。同時,需要改革并優化薪酬體系,激發團隊的積極性與創造力;創新激勵機制,為表現優異的新聞采編、播音主持及管理人員提供更多職業發展機會與平臺,鼓勵其勇于擔當、展現才華。[4]通過營造優越的人才成長環境,培育一支政治素養高、業務能力強的新聞工作隊伍。
推進傳播平臺升級與拓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當前,邊疆城市主流媒體面臨外宣平臺稀缺、傳播渠道單一的挑戰。以崇左廣播電視臺為例,盡管其已產出眾多高質量原創作品,但因海外傳播渠道拓展不足,導致作品難以在大型國際平臺上展示,影響了對外傳播的廣度與深度。未來,應進一步拓寬海外傳播渠道,構建涵蓋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微博、抖音、B站以及Facebook、Twitter、TikTok、Instagram、YouTube等國內外新媒體矩陣,并圍繞英語、越南語、泰語、壯語等語種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創建并持續運營社交平臺賬號,實現國際傳播力的顯著提升。[5]
加大資金投入與政策扶持。近年來,隨著邊疆建設大會戰、興邊富民等政策的深入實施,邊疆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由于部分政策僅惠及邊疆縣、鄉,市級主流媒體的整體實力未能得到明顯提升,與國際傳播的新時代要求仍有較大差距。因此,需要在這一領域增加資金投入與政策傾斜,全面提升邊疆城市主流媒體的綜合實力,穩固其在國際傳播前沿的陣地。
深化對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邊疆地理優勢與交通便利條件,積極發展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媒體的合作關系。通過互派記者、聯合制作節目、相互譯制節目等多元化方式,加深彼此間的了解與友誼,進一步增強國際傳播效果。[6]
五、結語
通過對崇左廣播電視臺在國際傳播領域的實踐與探索進行深入分析,我們不僅看到了邊疆城市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中的獨特價值與潛力,也深刻認識到其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崇左廣播電視臺通過優化內容制作、拓展傳播渠道、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與技術創新等一系列舉措,有效提升了其國際傳播能力與影響力,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與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然而,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國際傳播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需要邊疆城市主流媒體不斷適應新的國際形勢與傳播環境,持續創新與實踐。未來,崇左廣播電視臺應繼續深化與國際媒體的合作與交流,加強跨文化傳播的能力建設,不斷提升自身的國際傳播力與競爭力。
【本文系2023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周邊傳播視域下廣西區域形象外宣翻譯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3KY079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余毅菁.地方媒體如何奏響中國故事“交響樂”[J].南方傳媒研究,2022,(01):51-55.
[2]范宏貴,劉志強.中越跨境民族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黃梅.地方媒體如何創新性地講好地方故事[J].視聽,2020,(09):227-228.
[4]張樂克,陳力峰.創新視角增強“四力”提升融合傳播新業態[J].中國報業,2019,(05):22-24.
[5]孫明霞.秉持開放包容 譜寫當代華章[EB/OL].(2023-06-12).http://news.haiwainet.cn/n/2023/0612/c3544276-32615
635.html.
[6]趙玲.建強新聞宣傳隊伍" 提升地方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力[J].記者搖籃,2022,(06):6-8.
作者簡介:黃紹康,崇左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主任,主任記者;蔣凌昊(通訊作者),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劉麗,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