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文科建設是對傳統文科知識體系和教育觀念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強調學科交叉融合所帶來的知識體系的重構與人才培養方式的變革。從對西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學術型碩士生導師以及在讀和已畢業學術研究生的調研來看,研究生前期缺乏系統的科研能力訓練,使得其學術的規范性和創新性明顯不足。普通高校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不足表現為培養目標定位不明晰、培養形式欠缺多元化、教學模式偏重理論化、科研環境激勵效果欠佳等。優化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應加強政策支持,完善科研創新激勵機制;更新研究生培養理念,強化科研創新導向;提升教師能力水平,組建科研創新型導師團隊;構建復合型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加強實踐教學鍛煉,提升科研實踐能力;營造科研環境氛圍,激發科研創新動力;加強校際合作與交流,拓寬科研學術視野。
關鍵詞:新文科;公共管理;學術研究生;科研能力;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5-0132-05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北政法大學研究生教改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與探索研究”(編號:YJZC202316)的有關成果A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Public Management Academic Post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 Based on the Interviews and Investigations of the School of Management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Liu JunJin Yakun
(School of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Xi’an 710122)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s a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liberal arts knowledge system and educational concepts, emphasiz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yste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ethods brought about by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master’s supervisors as well as the academic postgraduates who are currently studying and those who have already graduated in the School of Management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lack of systemat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in the early stage of postgraduate study has led to a significant lack of academic standardiz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for public management academic postgraduates in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manifested in unclear positioning of cultivation objectives, lack of diversification in cultivation forms, overemphasis on theoretical teaching models, and poor incentive effect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environment. To optimize the path of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ies for academic postgraduates in public management, the follow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and improv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updating the concept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orient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enhancing the abilities and levels of teachers and establishing a team of tutors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constructing a composite curriculum system and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odels;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reating a scientific research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and stimulate the motivat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strengthening intercollegiat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to broaden the academic vis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public management; academic post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innovative practice
作為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直接關系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以新文科建設為契機,打破傳統公共管理學科各專業之間的壁壘,可以有效實現資源共享與經驗分享,加強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1]。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以學術研究為導向,主要從事公共管理領域的學習研究,注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理論研究,要求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學術素養,擁有足夠的團隊與獨立研究的能力。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培養的意義在于突破以往各自專業的學科壁壘,以廣闊的學術視角、強烈的問題意識以及扎實的學術積累為基礎,為學術研究生提供更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專業素養訓練[2]。基于已有研究基礎,考慮到本校省屬院校的實踐定位以及所招收研究生的理論根基與科研基礎,提出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能力培養的研究目標與實現路徑。
一、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與問題剖析
(一)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背景
2018年教育部正式提出新文科建設,設立了新文科建設工作組。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召開,公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有關研究聚焦于新文科的理解詮釋、優化建設路徑探討、學科提升策略等方面。新文科理念的行動哲學是以學科之“新”回應時代之“變”,是為了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化解“人文社會學科危機”[3]。它不是對傳統文科的顛覆,而是對傳統文科知識體系和教育觀念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強調學科交叉融合所帶來的知識體系的重構與人才培養方式的變革。
(二)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現狀分析
1.關于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訪談調研
考慮到訪談信息收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調研對象選取西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的學術型碩士生導師以及在讀和已畢業的學術研究生。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進行預調研,進而篩選和修訂訪談問題。2024年3—7月進行正式訪談調研,訪談主體包括10位學術型碩士生導師及在讀研究生37人、已畢業研究生15人。采取線上詢問、線下見面方式進行訪談調研,著重了解對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的科研與創新能力培養現狀的認知,基于不同訪談主體的視角對學術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現狀進行系統地梳理。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現狀的訪談調研關注以下問題,見表1。
2.訪談資料系統梳理與結論分析
依托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協作與配合,對公共管理類學術碩士生導師和學術研究生科研能力相關訪談資料進行收集梳理,得出關于科研與創新能力培養現狀的評價。
(1)學術碩士生導師主體視角
科研能力方面。首先,隨著報考研究生人數的增加,與幾年前相比,學術研究生錄取分數上漲趨勢較為明顯,升學壓力的增加倒逼學生備考準備更為充分,專業理論掌握得更加扎實,招收研究生的質量穩步提高。其次,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要較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科研方面跟上導師的節奏。大部分學生在本科階段接受的學術培養不足,導致在面對課題報告撰寫、研究論文寫作過程中,面對海量文獻感到無所適從,高效地篩選和閱讀分析能力較為薄弱。尤為突出的是,研究生較為欠缺系統的邏輯推理能力,影響著研究過程中理論模型構建、假設提出與驗證結論的得出。最后,近年來學校、學院采取評選聘任新任導師、導師能力培養與提升、邀請外校科研人員進行學術交流等多種方式,為師生提供的科研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希望今后在先進的實訓設施、豐富的研究數據庫等方面得到學校相關部門進一步的支持。
創新能力方面。首先,師生互動的學術探討中欠缺新穎的學術觀點和獨到的見解。深究其原因,與研究生以往接受教育的教學方式呆板、知識結構單一、思維模式固化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參與創新思維教育和社會實踐方面的鍛煉不足。其次,需要加大創新教育的力度。為了培養與塑造研究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導師要求學生加入創新創業類的課程組,鼓勵研究生參與校園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撰寫會議論文投稿、展示等,這有助于研究生接觸不同領域的優秀學者,開拓學術視野,有利于激發其創新思維的靈感。但是僅憑導師個人的力量有限,需要學校強化創新教育的力度,提供多元化的創新實踐平臺,引進與政府機構、企業等的合作項目,給學生實踐提高的機會。
(2)學術研究生主體視角
科研能力方面。首先,能夠意識到在研究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文獻檢索處理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研究報告寫作與申請等方面。深入分析原因發現,源自于本科階段的學習經歷、個人學習方法的慣性、科研經驗的缺乏等。在開展科研過程中,尤其是研一及沒有得到正向反饋的階段,在研究過程中產生畏難情緒,感到茫然無措,不知從哪里入手。其次,希望獲得更多的實踐以及向優秀學者學習的機會。部分研究生表示希望多出成果,期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為攻讀博士學位奠定基礎。
創新能力方面。首先,論文撰寫、課題參與過程中,創新性的觀點和見解不足。希望學校能夠提供有關創新類的課程、實踐項目,促進自己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其次,學院組織的學術交流活動,研究生普遍表示歡迎。他們認為此類活動有助于拓寬學術視野、啟發創新思維,通過向業界專家與優秀學者的學習交流,能夠了解最新的理論研究進展和實踐經驗。同時,為研究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機會,對其學術之路和職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培養目標定位不明晰。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部分高校對于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目標存在顯著的模糊性,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4]。這種模糊性體現在對科研創新能力具體要求的界定上,反映在培養方案的制訂與實施過程中。由于缺乏清晰的定位,高校在制訂培養方案時往往難以做到系統性與針對性,導致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缺乏明確的方向和路徑,不僅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也制約著公共管理學科科研創新水平的整體提升。
二是培養方式較為單一。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豐富多樣的內容和形式作為支撐。然而,在當前部分高校的教學實踐中,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內容與形式維度不夠多元化[5]。傳統的課堂教學雖然能夠傳授一定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但往往難以滿足研究生日益增長的科研創新需求。研究生需要更為多元化的科研資源和實踐機會來拓寬視野、增強能力,然而當前的培養方式存在不足。
三是教學模式偏重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是影響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普通高校教學多采用傳統講授模式,對新興教學技術應用不足。教學講授中重理論輕實踐,注重知識的講授而忽視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模式難以調動研究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難以有效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科研創新能力,研究生需要更多的實踐機會,獲得自主探索的空間來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偏重理論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需求。
四是科研環境激勵效果欠佳。科研環境是制約或促進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因素。部分高校由于資金、資源等方面的限制,科研設施更新相對較慢,難以滿足研究生進行高質量科研活動的需求。同時,部分高校的科研氛圍不夠濃厚,缺乏科研創新的動力和支撐條件。這種科研環境不僅影響研究生的科研熱情和主動投入度,也制約著他們在科研創新領域的潛力發揮。為了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高校需要加大科研激勵投入,改善科研設施條件,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為研究生提供更為優質的科研培育土壤。
二、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
(一)加強政策支持,完善科研創新激勵機制
一是科學分配科研經費與教學資源。當前高校之間科研經費的差距懸殊,導致重點高校與普通高校在科研指標衡量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建議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對高校研究生培養的政策支持,對現有經費分配機制進行改革,對重點高校與普通高校的科研經費進行適度均衡。如設立針對普通高校優秀研究人員及其團隊的扶持項目,給予科研啟動資金、設備更新補貼等,確保科研創新活動正常開展,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條件。
二是嚴格實施獎懲政策。優化科研創新成果獎勵機制,對科研工作成果顯著的發放獎金、頒發榮譽證書等,吸引、鼓勵更多師生參與科研活動。對于占用科研經費而不進行實質性科研活動、未按照計劃完成研究工作的,依據規章制度實施削減經費、警告提醒乃至取消資格等必要的處罰措施。
三是健全科研創新評價體系。將科研創新能力納入研究生綜合評價體系,通過設立科研創新學分、科研成果加分等方式,鼓勵研究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對科研創新成果優異的學生,在就業擇業、讀博升學等方面進行優先推薦。建立科研創新成果展示平臺,定期舉辦科研成果展覽、交流會等,為研究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經驗的機會,激發其科研熱情。
(二)更新研究生培養理念,強化科研創新導向
一是確立研究生科研培養的主體性。明確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在科研培養中的主體性地位,導師應從傳統的知識灌輸者轉變為引導者和引領者,鼓勵研究生主動參與科研創新項目與實踐教學。通過設計具備適度挑戰性的科研任務、實踐項目等,讓研究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索中成長,全面提升其科研創新能力。
二是強化研究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改進公共管理類必修課程、主干課程的教學方式,除了系統化講清楚公共管理學科的理論基礎,引入課堂思政、案例分析、時事熱點講評、研討式教學等互動式教學方法,培養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認知能力。同時,注重培養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維,增強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敢于面對學問難題、勇于探索未知領域的精神。
三是設置跨學科課程與實踐課程。在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中增設跨學科、跨專業課程,例如,經濟學、法學、信息技術等,以拓寬研究生的知識視野。同時,增加實踐類課程,如管理學調查研究方法、政策趨勢分析、創新創業項目管理等,引導研究生學習社會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方法。
(三)提升教師能力水平,組建科研創新型導師團隊
一是鼓勵教師參與跨學科實踐。鼓勵教師到公共管理相關的單位、企業和部門,參與實際事務的決策和處理過程。通過實踐情境的鍛煉,使教師獲得多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進而將其融入到科研教學之中,激發研究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二是邀請國內外專家開展合作。聘請國內外公共管理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或擔任名譽教授、客座教授等,為學生帶來前沿的學術動態和研究成果。同時,通過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與交流,推動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的優化提升。
三是加強教師培訓與交流。定期組織教師參加科研方法、教育教學新技術等方面的培訓,提升科研、教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同時,增加教師同行交流機會,鼓勵教師之間分享教學經驗、科研成果等,促進項目合作和團隊交流。
(四)構建復合型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
一是建立復合型課程體系。打破傳統的專業課程模式,建立以“公共管理+跨專業”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根據社會需求和培養導向,添加跨學科拓展課程,構建復合型課程體系,使研究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二是創新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等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現代技術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同時,通過情境教學、模擬教學等手段,培養研究生的信息素養和科研創新能力。
三是增設科研方法課程。在原有基礎上,增設科研方法課程,如研究方法論、數據分析與統計、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學術研究的規范與范式等,使研究生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能。這有助于他們規范、高效地進行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質量和水平。
(五)加強實踐教學鍛煉,提升科研實踐能力
一是建立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以實驗教學、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等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設立實驗室、實訓基地等實踐教學平臺,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和行業資源。同時,加強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銜接與融合,使研究生在實踐中學以致用,鞏固和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二是深化對外合作。積極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研究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項目研究、技術咨詢等活動,使研究生了解行業前沿動態和實際需求,培養其發現問題的眼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企業也可以從合作中獲得潛在人才支持,為人才隊伍篩選合適的新生力量。
三是開展科研創新項目研究。鼓勵研究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如導師課題、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等。通過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究和實施過程,研究生可以鍛煉其科研創新能力,積累實踐經驗。高校應為研究生的優秀課題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和指導幫助,確保其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
(六)營造科研環境氛圍,激發科研創新動力
一是改善更新科研設施條件。加強科研設施建設和管理,提供所需的科研設備和軟件,確保研究生能夠使用新的科研工具和技術手段開展研究。同時,加強科研設施的安全管理和維護保養工作,確保科研活動的順利推進和人員安全。
二是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通過舉辦學術講座、研討會等活動,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交流訪問或作學術報告等,為研究生提供接觸前沿學術動態和研究成果的機會。同時,鼓勵研究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和學術交流,培養其科研興趣和專注投入。
三是提供必要的科研資金支持。建議科研主管部門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科研經費、科研指導等支持,出臺科研經費申請制度,確保經費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理。同時,完善科研指導方案,為研究生提供個性化的科研指導和咨詢服務等,協助導師解決科研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七)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拓寬科研學術視野
一是推動高校校際間合作。加強與有關高校的合作與交流,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學術交流等活動。通過合作可以共享資源、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等,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質量。同時,也可以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資源等。
二是增加機會拓展國際合作。積極與國外相關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開展聯合培養、學術交流等活動。通過國際合作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科研理念和技術手段等,提高公共管理類學術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同時,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國際交流機會和學術合作平臺。
參考文獻:
[1]申麗娟,陳越.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類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教育觀察,2023(10):50-53,104.
[2]王俊春,楊婭萍,劉樹芬,等.跨學科建設與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轉變[J].保山學院學報,2022(1):26-34.
[3]嚴孟帥,雷云.突破與重構:新文科建設的價值邏輯與方法論原則[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25-36.
[4]謝來位.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構建研究[J].林區教學,2022(9):37-42.
[5]魯祖亮,左小小,黎俊宏.強化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與探索[J].湘南學院學報,2021(1):111-115.
作者簡介:劉珺(1982—),女,漢族,甘肅蘭州人,博士,西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數字經濟與產業發展。
通信作者:靳雅坤(1996—),女,漢族,山西運城人,單位為西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為應急管理。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