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行進間運球;組合;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3-0067-05
一、指導思想
本課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依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注重以學定教,學科育人。在“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背景下,對教材進行整合、重組、開發,創設結構化、進階性的學習情境,以問題驅動的方式將教學重難點轉化成小任務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學練環節當中。從單一技術、組合技術、對抗練習、比賽、展示再到體能練習,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在充分動起來的過程中享受運動樂趣,形成豐富、深刻的運動體驗,在做中學、學中思、思中得。本課融合課程思政,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助力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前后關聯
一、二年級主要是以游戲為載體的操控性技能練習;三、四年級是在一、二年級的基礎上,突出籃球運球的游戲性、競爭性和集體性,激發學生參加籃球鍛煉的興趣,提高籃球運球能力,為五、六年級小籃球運動技術的學習和運動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礎。
(二)教材內容價值
本節課有利于發展學生的體能,提高對球體的感知能力以及人與球體的距離感、空間感、速度感等能力,培養果敢、機敏、頑強等心理品質,對提高抗挫折意識和調節情緒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等集體主義精神具有重要價值。
(三)教材內容設計思路
根據小學四年級學生身心發育特點,該階段的運球主要是學習原地運球和行進間運球。本課為四年級上學期籃球大單元中的第4課時,在學生掌握所學的原地運球基礎上學習籃球行進間運球,區分兩者按拍球部位的不同點,培養抬頭運球,用正確的身體姿態帶球移動,并能在游戲和比賽中運用。行進間運球動作方法是向前運球時,目視前方,上體稍前傾,用力按拍球的后上方,同時后腳蹬地運球行進,球的落點在同側腳的側前方,跑動的步伐與球彈起的節奏協調一致。創設結構化的學習情境,將運球與傳球、接球、防守等基本技術有機地結合,并注重籃球規則的滲透,讓學生能夠參與簡化規則與要求的籃球游戲或比賽,提升籃球運球能力。
三、學情分析
(一)身心特點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他們有一定的認知、探究、歸納、評價能力,求知欲強,樂于挑戰,但自控力差。
(二)知識經驗
通過前測,學生已經能夠規范地做出原地運球的動作,并了解籃球運動的相關知識與規則,是本節課行進間運球動作技術學習的前提,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有過渡和遷移的作用。
(三)生活經驗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看過籃球比賽,簡單了解籃球行進間運球動作,但大部分學生不能規范地做出該動作,也不能靈活應用于游戲與比賽中,籃球實戰能力不強。
(四)差異表現
因個體差異,學生在技能與體能方面表現參差不齊,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分組分層、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
(五)新知探索
單個與組合動作技術的的提升,要求學生掌握結構化知識與技能,并在比賽與游戲中合理運用,構建“樂動會”課堂。
(六)突破措施
通過原地運球三次+觸球后上方給同伴、跑動中沿直線運球以及變化節奏運球等練習方法突破行進間運球的重難點。同時強化體能練習,增加比賽頻率,注重所學技術的運用,不斷提高學生的技戰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