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物流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其轉型升級不僅對物流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對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文章結合中國式現代化對物流高質量人才的具體要求,深入分析了當前我國高校物流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揭示了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和師資力量等方面的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對策,包括優化課程體系設計、創新教學方法與模式、強化實踐教學與產教融合、構建多維教學評價體系,以及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等,以期系統提升物流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實踐技能和社會責任意識,打造滿足中國式現代化需求的高質量物流人才隊伍,為推動中國物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及中國式現代化目標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與智力支持。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物流教育;高質量人才;產教融合;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F49;G71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5.06.041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Logistics Professionals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YANG Weixin, XIONG Yi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which is a crucial pillar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puts forward higher demands for logistics professionals, and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the model of logistics talent cultiv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high-quality logistics talents in line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issu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logistics professional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highlights deficiencies in curriculum desig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eacher qualities. Based on this analysis, it proposes targete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system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ls,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establishing a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and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staff.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ystematical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practical skill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of logistics professionals, thereby fostering a high-quality logistics talent pool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providing strong talent support and 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s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logistics education;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0" " 引" " 言
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中國國情為基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模式,其核心特征包括堅持高質量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協調發展[1]。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路徑。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物流行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的重要戰略性產業,承擔著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升級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任務。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物流行業正經歷著從傳統物流向智慧物流和綠色物流的全面轉型[2]。這一轉型要求物流從業人員具備更強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包括運用數字技術優化供應鏈管理的能力、設計綠色物流解決方案的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溝通和協作能力。然而,現階段我國高校物流專業教育在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與轉型需求間仍存在顯著差距。因此,物流專業如何高效培養能夠滿足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求的高質量人才,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1" " 中國式現代化對物流專業高質量人才的具體要求
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物流行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支撐,必須集中培養能夠滿足現代化需求的高質量物流專業人才[3]。具體而言,中國式現代化對物流專業高質量人才提出了以下要求。
1.1" " 對數字技術應用能力的要求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隨著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物流行業正加速實現數字化轉型[4]。依托于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和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智慧物流、供應鏈管理和全程可視化監控成為行業發展的新趨勢。這種技術變革要求物流專業高質量人才具備以下技術應用能力。
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物流高質量人才需具備收集、整理和分析物流數據的能力,能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化物流網絡設計,提高物流效率并降低成本。
技術工具應用能力:熟練掌握運輸管理系統(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System)、倉庫管理系統(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等先進物流信息系統的設計及使用技術,同時具備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供應鏈透明化管理的能力,從而持續提升物流流程的智能化水平。
數字化決策能力:具備運用數據分析結果支持決策的能力,能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物流環境,能夠及時制定并實施高效的物流系統綜合解決方案。
1.2" " 對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要求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之一。物流行業作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控制的重點領域,必須推動綠色轉型,實現低碳化、節能化和循環化[5]。這就要求物流專業高質量人才具備以下能力。
綠色物流規劃能力:能設計低碳物流方案,不斷優化運輸路線并合理選擇綠色低碳運輸方式,以減少物流過程中的碳排放。
可持續發展意識:具備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意識,能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物流管理和企業戰略決策中。
環保技術應用能力:熟練掌握綠色包裝技術、節能運輸工具以及循環物流系統的使用方法,助推物流企業實現綠色升級與可持續發展。
1.3" " 對跨文化溝通和全球視野的要求
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關注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還強調在全球范圍內的合作與競爭。物流行業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物流專業高質量人才,以適應國際市場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跨文化溝通能力:能在國際化環境中,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伙伴實現高效溝通,協調供應鏈中各環節的實際運作。
全球化供應鏈管理能力:熟悉國際貿易政策、物流規則、關稅與非關稅壁壘,能設計并管理跨國供應鏈。
國際市場適應能力:具備應對國際市場變化的能力,能解決市場波動等因素帶來的挑戰,助力企業提升應對突發性變化的物流競爭優勢。
1.4" " 對綜合素質能力的復合化發展要求
在上述核心需求外,中國式現代化也對物流高質量人才的綜合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物流高質量人才不僅需要具備專業能力,還需要不斷促進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的復合化發展。
創新能力:能在復雜的國際和國內物流環境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尤其要在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應用中,展現出良好的前瞻性。
團隊協作能力:能有效適應現代物流企業的扁平化管理模式,積極推進團隊合作,助力各類物流項目的高效實施。
社會責任感:具備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和積極為人類社會貢獻的責任意識,能在物流系統設計中體現社會價值。
2" " 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現存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高校物流專業人才培養存在與中國式現代化要求不契合的問題。這些問題具體表現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校企合作,以及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
2.1" " 課程體系問題
2.1.1" " 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失衡
當前,多數高校物流專業的課程體系仍以理論教學類課程為主,而實踐類課程占比相對較低。尤其是在物流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背景下,課程內容并未充分覆蓋行業技術實踐的最新進展,導致學生在校期間未能積累足夠的實踐經驗,進而在畢業后難以迅速適應物流企業的實際工作需求。
2.1.2" " 課程內容的更新滯后
不少高校的課程內容設置相對滯后,與物流行業發展的前沿技術和管理模式脫節,難以有效適應行業技術的快速迭代。部分課程實踐仍以傳統物流操作和管理為主,未能及時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及綠色物流等新技術和新理念,導致學生在學習內容與物流行業的最新動向與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2.1.3" " 跨學科融合不足
當前,物流行業發展已呈現出高度的跨學科特點,涉及信息技術、環境科學和國際貿易等多個領域。然而,多數高校的物流課程設計仍以單一學科為主,沒有設置涵蓋多學科理論的融合性課程,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較為單一,綜合素養有所欠缺。
2.2" " 教學方法問題
2.2.1" " 教學方法較為傳統
在物流專業教學中,傳統“滿堂灌”課堂講授式教學仍占主導地位,導致學生學習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缺乏主動參與和探索的機會。案例學習(Case-Based Learning)、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和項目制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等創新教學方法的應用范圍有限,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2.2.2" " 現代化教學資源利用不足
雖然部分高校已建立了物流實驗室和信息化教學平臺,但這些資源在實際教學中的利用明顯不足。多數課程仍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缺乏對現代化教學資源的充分挖掘和應用,未能使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得到充分鍛煉。
2.3" " 實踐教學問題
2.3.1" " 實踐課程比例不足
許多高校的實踐課程在課程設計中占比偏低,且實踐教學普遍集中在短期實訓或畢業實習階段,未能系統性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機會較少,使得實際操作技能難以得到充分發展。
2.3.2" " 實踐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
許多高校物流專業的現有實踐教學內容仍以基礎技能訓練為主,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難以讓學生全面了解物流系統的復雜運作。同時,部分實踐課程的設計目標并不明確,未能實現物流基本理論與實踐操作的有機結合。
2.3.3" " 實踐教學資源不足
受制于辦學條件,不少高校在實踐教學中缺乏虛擬仿真平臺和智慧物流實驗室等先進的基礎設施。其實踐教學內容多依賴于簡單模擬,難以讓學生接觸到真實的物流操作場景,導致實踐教學效果未能滿足行業要求。
2.4" " 校企合作問題
2.4.1" " 合作形式淺層化
多數校企合作僅停留在舉辦企業講座、安排短期實習等淺層次形式,未能深入共建課程和共同開發教學內容等核心環節。因此,校企合作往往缺乏行業針對性,尤其是企業未能深度參與高校所提供的教學資源和學生培養過程,導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2.4.2" " 教學資源整合不足
在教學資源整合方面,校企雙方的資源共享與合作較為有限。一方面,受制于經營約束和保密限制,企業的實際業務案例和運營數據難以充分運用到高校的物流專業教學實踐中;另一方面,受制于傳統教學計劃和授課形式,高校也難以充分利用企業的物流場景和先進技術設備,限制了教學資源作用的充分發揮。
2.4.3" " 缺乏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
在實踐中,目前不少校企合作仍采用的是短期項目或臨時協議形式,缺乏長期系統的校企合作機制。在合作進程中,企業更關注短期經濟利益,同時高校也傾向于根據企業短期目標調整課程內容和培養目標,未能充分發揮合作機制的最大潛力。
2.5" " 教學評價體系問題
2.5.1" " 評價指標單一
當前高校物流專業的教學評價體系仍以考試成績為核心,評價重點集中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忽視了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全面評估,未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
2.5.2" " 綠色發展和社會責任導向不足
在高校物流專業的傳統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中,綠色物流理念、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等內容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導致學生對綠色發展和社會責任的關注不足,未能在物流系統設計和管理中充分展現相關理念。
2.5.3" " 缺乏持續反饋機制
傳統教學評價缺乏動態反饋機制,未能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限制了物流專業教學改革的效果,同時也難以保證物流專業高質量人才培養的效率。
3" " 物流專業高質量人才培養對策分析
針對當前物流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為有效培養能夠滿足中國式現代化需求的高質量物流人才,高校需要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校企合作,以及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入手,開展系統性改革與創新。
3.1" " 優化課程體系設計
3.1.1" " 融入行業前沿主題
高校物流專業課程體系設計應緊跟物流行業的最新發展趨勢,增設可以反映物流行業最新需求的課程內容。第一,積極開設大數據分析、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數字化技術在物流中的應用課程,幫助學生掌握智慧物流相關技術;第二,增設綠色物流、碳足跡計算與管理、循環經濟等課程,豐富學生在可持續發展領域中的專業知識儲備;第三,增設國際物流法規、跨境供應鏈管理和全球貿易政策等課程,培養學生應對國際物流市場復雜多變特性的能力。
3.1.2" " 推動跨學科融合
構建物流專業與其他學科協同發展的課程體系。一方面,將物流管理與大數據、環境科學、人工智能等學科內容結合,形成交叉學科模塊,以適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物流行業日益復合化的現狀;另一方面,針對不同職業方向,在跨學科融合的基礎上加強技術模塊和管理模塊課程建設,滿足物流行業對高質量人才的實際需求。
3.1.3" " 動態更新課程內容
建立與物流行業需求緊密銜接的課程動態更新機制,通過定期引入物流企業的實際案例和最新技術,確保課程內容始終與行業實踐保持同步。在此基礎上,與業內領先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將企業的最新技術創新、運營策略及行業發展趨勢融入課程體系中,為學生提供契合行業前沿的實踐知識與技能支持。
3.2" " 創新教學方法與模式
3.2.1" " 推廣案例教學和問題導向學習
充分利用真實案例和復雜問題情境,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緊密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踐水平。在教學實踐中,精選來自物流企業的實際運營問題,讓學生通過團隊協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并解決問題。同時,也應鼓勵學生參與基于真實問題的跨學科項目,將物流學科與大數據分析、環境管理、國際貿易等領域結合,深入探索復雜物流問題的多維解決方案。
3.2.2" " 強化虛擬仿真與數字化教學
加大虛擬仿真與數字化教學的建設力度,打造現代化物流教學平臺,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物流教育中的獨特優勢。通過建設功能完善的物流仿真實驗室、供應鏈模擬系統和智能化物流管理平臺,為學生提供高仿真度的學習環境,使其能深入理解并掌握物流運作的全流程。
3.2.3" " 實施項目制學習
推行以企業及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項目制學習模式,構建以真實物流問題為核心的項目任務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根據物流行業的典型需求和發展趨勢,在項目任務設計上突出實踐性和創新性,使學生通過完整的項目執行過程系統掌握實際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并通過團隊合作全面提升組織管理、溝通協調,以及解決跨領域問題的能力。
3.3" " 強化實踐教學與產教融合
3.3.1" " 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核心,通過優化課程結構與教學安排,提升實踐教學的深度與廣度。一方面,增大物流專業的實踐課程比例,引入更多實踐性課程模塊;另一方面,構建分階段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低年級學生的物流作業基礎技能,幫助中高年級學生深入掌握物流專業領域的核心技能,安排畢業學生修讀覆蓋物流全過程的綜合實習課程,從而全面提升不同年級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職業素養。
3.3.2" " 深化校企合作
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通過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行業龍頭企業聯合打造物流實訓基地、智慧物流實驗室等高水平實踐教學平臺。同時,積極聘請物流企業專家擔任行業導師,深度參與學生的培養過程,并與企業合作開發專業課程與教學案例,實現企業真實業務需求與高校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
3.3.3" " 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一方面,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的雙贏合作平臺,基于高校和物流企業各自的資源優勢,共同開發針對性的培訓項目與研究課題,并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行業應用;另一方面,構建體系化、長期化的企業實習機制,為學生設計分階段的輪崗實習計劃,使學生在多崗位的實踐中全面了解物流行業運作模式,真正實現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應用的轉化。
3.4" " 構建多維教學評價體系
3.4.1" " 建立綜合能力評價體系
構建以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為核心的多維評價體系,從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多個維度入手,全面、精準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實踐能力。在評價時,不僅要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充分評估其實踐操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情況,以及在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中的具體表現。
3.4.2" " 強化綠色發展與社會責任導向
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與社會責任意識深度融入學生評價過程中,推動學生在專業學習中自覺關注低碳經濟和社會價值的實現。通過科學設計評價標準,重點考察學生在物流方案設計中是否充分體現低碳節能和環保優先原則,同時在項目任務設置中關注學生是否具備服務社會和改善民生的意識,以引導學生樹立綠色物流思維,培養其在復雜物流場景中平衡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能力。
3.4.3" " 實施動態反饋機制
構建靈活高效的動態評價與反饋體系,實現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優化升級,形成“評價—改進—提升”的良性循環。首先,建立動態評價與反饋機制,定期對教學過程及效果開展全面評估;其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評價過程,建立師生間的雙向反饋機制;再次,強化評價結果的應用與閉環管理,通過深入分析評價結果,總結教學中的優點與不足,為后續教學改進提供科學指導;最后,構建學生、企業導師、行業專家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反饋體系,以進一步提高教學的實踐導向性和職業適應性。
3.5" " 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3.5.1" " 加強教師實踐能力培養
鼓勵物流專業教師深入企業掛職鍛煉或參與實踐項目,使其深化對物流行業運作流程和實際問題的了解,同時定期組織教師參加行業論壇、學術研討會及技術培訓,幫助教師了解物流行業的最新發展動態與前沿技術趨勢。在此基礎上,構建校企聯合的教師能力提升機制,與企業共同制訂物流專業教師能力提升計劃,鼓勵教師將行業實踐經驗及時轉化為教學實踐資源。
3.5.2" " 推動教學團隊協同創新
組建跨學科協同教學團隊,加強物流專業教師與信息技術、環境科學、管理科學等領域的專家的合作,共同設計和優化教學內容,開發基于實際需求的教學案例庫。在此基礎上,構建協同創新的長效機制,推動教學團隊在課程開發、教學資源共享和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持續探索,并通過構建開放式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實現案例庫與課程內容的動態更新,確保教學內容始終保持前沿性和實用性。
4" " 結" " 語
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物流行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其轉型升級離不開大量具備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綠色管理意識和國際化視野的高質量人才的支持。然而,當前我國高校物流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尚存在一些問題,與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為解決這些問題,本文結合中國式現代化對物流專業高質量人才的具體需求,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教育改革對策,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構建能夠滿足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求的物流人才培養體系,為物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目標。
參考文獻:
[1] 洪銀興.中國式現代化:目標、進程和道路[J].學海,2023(3):5-14.
[2] 黃娜,劉崢.基于綠色物流研究熱點的物流管理專業本科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24,47(13):151-153.
[3] 周冬梅.工匠精神與物流企業改革[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4,46(S2):170-172.
[4] 戴晨.數字化轉型對物流企業績效影響——以順豐為例[J].江蘇商論,2024(10):36-39.
[5] 黃浩.我國物流產業經濟增長、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動態關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計量分析[J].供應鏈管理,2021,2(10):112-12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3WJLB010);上海理工大學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項目(SZ202404);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2024—2025學年學風建設實踐創新項目(重點項目);上海理工大學尚理晨曦社科專項重點項目(22SLCX-ZD-010)
作者簡介:楊維新(1976—),男,江蘇蘇州人,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數字經濟、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熊 逸(2001—),男,江蘇鹽城人,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經濟、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引文格式:楊維新,熊逸.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物流專業高質量人才培養研究[J].物流科技,2025,48(6):159-16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