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境脈育德是一種滲透式道德教育方式。從身心發展、知識素養、社會文化、物型資源等境脈切入,設計實施角色體驗、思辨感悟、對話共生、合作研學、實驗探究、審美創造等六條實踐活動路徑,能夠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獲得道德體驗,增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提升實踐能力,形成扎根中華大地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境脈育德;德育模式;課程改革;社會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12-0050-04
境脈是情境與脈絡的合稱,是事物發展的背景條件與運動軌跡。育德的過程就發生在“生物—社會—文化”的復雜系統中。因此,根據《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關于實踐育人的要求,可以設計基于學生主體地位、尊重成長規律、注重過程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道德體驗,增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提升實踐能力。
一、明晰境脈:重新認識境脈運作原理
認知過程與實踐過程統一于德性美的發現與表達。這里以建構主義理論、情境認知理論、活動理論、沉浸理論為依據,從身心發展、知識素養、社會文化、物型資源等境脈切入,明晰境脈育德的實施思路。
1.遵循身心發展境脈,激發學生“自主”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導者,學習不能脫離“有意義”這一前提條件。那么,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就需要在這幾個方面著力:一是動機,相較于外部動機的引發,如積分、積章等獎勵機制,更強調學生內部動機的調動,如激發學生高尚的成就動機;二是興趣,這是認識自我、塑造自我、發展自我的動力源泉;三是投入,不僅僅是讓學生參與活動的全過程,更重要的是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貢獻自身的創造與價值。
2.依據知識素養境脈,促進情境“轉化”
情境認知是關于知識活化的理論,強調學習發生在真實的社會情境、生活情境、科學研究活動中。這種轉化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情境的真實性。社會作為學校的延展,各種脈絡的知識在特定情境中的邏輯關系從內隱轉化為外顯。二是知識的生成性。在具體情境中,學生可以像專家一樣,經歷知識產生和演化的過程,實現了角色的轉化。三是發展的扎根性。知識作為工具,其產生與傳播、演變與創新,是離不開人的。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還要關心學生的情感參與和品格砥礪。
3.連通社會文化境脈,賦能伙伴“共學”
由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活動理論認為,人類的心理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該理論關注活動中合作者的社會關系,其核心內容就是如何設計活動以及如何在活動中促進協作。因此,社會實踐活動常常以學習共同體的樣態,在特定的文化場域進行合作探究。
這種“共學”包含三個維度的意義:一是個體維度,即個體的認知成長與身份發展。學生在朋輩交往中,對性格特征、興趣愛好、思維方式、優勢智能等進行再認識。二是個體間對話的維度,即個體成長與集體發展。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學會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不同觀點,進而促進個體間的理解和共情。三是共同體維度,即共同體自主成長與協同發展。社會實踐活動機制要能夠整合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境脈文化。
4.深耕物型資源境脈,協同共育“立品”
由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沉浸理論強調,當人們在學習或工作中達到心流狀態時,學習效率和創造力會顯著提升。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完全被吸引且投入情境之中,物型資源的全面支撐至關重要,從泛在的學習導師、泛在的學習資源、泛在的學習工具、泛在的學習服務等方面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互聯協同的教聯體。例如,泛在的學習導師由班主任、學科教師、家長志愿者、社區志愿者、專家學者等共同組成,為學生提供適時的指導;泛在的學習資源不僅包含博物館、檔案館、社區學習中心、非遺傳承人工作室,還包括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獲取的學習內容,實現學習內容的即時獲取和個性化推薦;泛在的學習工具如智慧家校平臺、虛擬現實設備等,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和直觀的學習體驗;而泛在的學習服務,如在線輔導、學習社區等,則能夠支持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
二、拓展境脈:重構推進方式,形成任務序列
任務設計是社會實踐活動的關鍵環節,具體且有趣的任務將隱蔽的各類境脈外顯出來,使不同境脈間形成特殊的意義聯結。正如黃向陽教授在《德育原理》中所述,這種“間接道德教育”通過“學科教學和學校集體生活”的各條境脈“對學生進行道德滲透”。[1]以“讀行金陵”社會實踐活動為例,該活動設置了“尋文化根”“探行當門”“習傳統技”“思未來夢”四大任務序列,打通了學科與生活的邊界,整合了學科之間、學科與生活、學科與實踐的關系,構建實踐育人的德育境脈。
1.強調“做中學”與“行中學”相結合
從學生身心發展境脈出發,將社會實踐活動過程沿著社會文化境脈展開,既強調知識學習與實踐操作的結合,又強調學生能夠行走在各種具體的社會場景中,在真實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在社會文化脈絡中還原知識產生與演化的過程,體認經一代代人積淀下來的美德。例如,在“尋文化根”任務模塊,學生走進“金陵十八坊”等老街區尋訪歷史學家、民俗學家,了解各坊的歷史沿革、行業特點和文化價值。教師指導學生來到檔案館對“金陵十八坊”的歷史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制作“白描南京老行當”連環畫。
2.推動“學科性”與“生活性”相交融
杜威在《學校與社會》中指出,學校中為訓練的目的而開設的感官訓練的學科,永遠無法與在熟悉的職業生涯中所表現出的感覺——生活的生動和豐富相媲美。[2]社會實踐活動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將社會生活再次納入學生學習視野,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深化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例如“探行當門”任務模塊,重點在研究匠人的工作環境、生產流程、敬業精神和生活樣態,如何以積極的品格進行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活動中,學生走進民俗博物館、非遺工作室,親身感受各個行當的技藝魅力,感受匠人們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增強對傳統手藝的敬畏之情。
3.實現“綜合化”與“實踐化”相協調
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任務,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創作欲望。為學生跨學科學習提供了平臺,不但注重知識的整合與應用,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習傳統技”任務模塊將傳統手藝帶進小學課堂,學生通過參與手工藝活動,可以學習如何正確對待事物,形成對傳統技藝的感性認識,并進一步學習傳統技藝的制作流程、技巧和方法。學生分組進行活動,親自動手制作傳統手工藝品,如古法染色、銅書打制、皮具設計等,以身體力行的模仿實踐,切身感受、體會工藝之美和工匠精神。
4.把握“開放性”與“挑戰性”相平衡
隨著社會實踐活動的展開,身心發展、知識素養、社會文化、物型資源等境脈相互連通。在“思未來夢”任務模塊,學生了解各行業在現代工業與信息社會中的發展,體會現代科技的進步與革新,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行思辨,從而推動批判、創新等高階思維的發展。學生養成正確理解歷史文化的態度,感悟藝術世界的趣味,促進動手能力、規劃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更好地理解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引發深遠的社會共鳴。
三、融通境脈:多領域視角的活動路徑探索
社會實踐活動是在學習共同體中發生的,學生在共同體內根據自身特長與意愿,經協商承擔相應的活動職責,共同經歷、彼此滋養。基于任務序列的目標導引,向六大跨學科領域“我是誰、我如何表達自己、我們如何組織自己、我們身處什么時空、世界如何運作、讓世界更美好”展開,設計相應的活動路徑。
1.角色體驗線:圍繞“我是誰”,沿著“認知—共情—意志—模擬—表現”構建活動境脈
通過設計“歷史小偵探”“四格漫畫家”“傳習小工匠”“社區小使者”“新創小主播”等角色體驗,學生在境脈中進行榜樣學習、角色承擔、夢想轉換等,獲得同理心、共情力、表現力,實現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全面提升,真正實現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形成的發展目標。
2.思辨感悟線:圍繞“我如何表達自己”,沿著“閱讀—假設—求證—整合—升華”構建活動境脈
學生圍繞“秦淮文化”進行研學,帶著文學經典穿梭于千年古橋和百年老宅,挖掘城南舊事與民風民俗,根據個性化學習需求,制作“秦淮文學地圖”等。知名主持人、地方志專家、家長與學生走進“秦淮文化大講堂”,一起暢談研學故事,發布研究報告、文創作品,共同梳理金陵文脈。
3.對話共生線:圍繞“我們如何組織自己”,沿著“觀察—質疑—查閱—解釋—共情”構建活動境脈
“豆腐坊、顏料坊、弓箭坊等地名從何而來?為什么明代初期要采取里坊制度呢?這種組織手工匠人的方式對現代還有哪些意義呢?”學生帶著在觀察中產生的問題,走進檔案館查閱歷史檔案,了解城市的歷史變遷,溯源南京的“根”和“魂”,感知歷史溫度,植根文化記憶,組建生活秩序。
4.合作研學線:圍繞“我們身處什么時空”,沿著“對話—解釋—映射—建模—共鳴”構建活動境脈
江南地區水路發達,橋梁眾多。學生實地勘察南京夫子廟文德橋的建筑結構與營造藝術;在測量、繪制、研討和制作的過程中,厘清了一座橋所處的境脈時空;再根據測量數據按比例縮小,制作立體場景模型,遇到問題時及時向各學科教師和專家學者求助。學生們群策群力,發揮所長,在活動過程中鍛煉了思維,將學科所學運用在適切的具體場景,解決了真實問題。
5.實驗探究線:圍繞“世界如何運作”,沿著“發現—推斷—整合—還原—共享”構建活動境脈
“紅色秦淮”研學活動緊密銜接小學五年級下學期語文第四單元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的革命主題內容,組建“南京紅色印記尋訪小隊”,前往雨花臺烈士陵園、梅園新村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進行實地探訪。隨后,舉辦研學主題發布會,家長和學生借助角色扮演、模型展示、圖文講解、故事分享等多種形式,共同展示并分享學習成果。
6.審美創造線:圍繞“讓世界更美好”,沿著“需求—拆解—商討—建構—貢獻”構建活動境脈
天人合一的世界觀、生生之德的發展觀認為,生命本身可以滋生新的生命,在新生命中又可滋生出新新生命,以至無窮。學生走進老街區,對居民生活狀態進行調查尋訪,了解百姓的需求和期望,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形成初步的研究報告。聽證會上,邀請居民、社區代表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為后續改造奠定民意基礎。最后,針對房屋老舊、設施不全、生態失衡等問題,以圖文結合的形式提出新規劃,倡議實施“城市微更新工程”。
境脈育德的滲透式道德教育,讓金陵之史、工匠之志、工藝之美以新的面貌與形式重回人們的生活,更廣泛地融于人們的生活,引發一種深遠的社會共鳴,成為現代生活的組成部分,共同創造出“詩意棲居”的美好境界,讓學生更加了解故土、認同家鄉的文化,從而潛移默化地形成扎根中華大地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94.
[2]杜威.學校與社會[M].劉時工,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