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離不開科學家精神的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科普場館作為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開展科學教育的重要陣地,具有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本質屬性和職責。本文以廣東科學中心的“一三九”實踐經驗為例,從科普展示、科技活動、科學教育三方面探討科普場館如何厚植科學家精神的沃土,筑牢科技創新事業之基。
關鍵詞:科學家精神;科普場館;實踐探索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襲來,各國紛紛搶占科技制高點,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中國正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十字路口,以科技創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已成為回應時代課題的破題之鑰。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創新的精神動力,培養堪當時代大任的科技人才迫切需要弘揚科學家精神,這對科研平臺、科普陣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為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家精神的主陣地,科普場館有能力也有責任扛起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重擔。目前,關于科學家精神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外延、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較為關注理論框架的構建和闡述,而關于從實踐層面探討如何更好地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研究乏善可陳,特別是從歸納視角來系統闡述代表性科普場館的實踐探索的研究更為缺乏。本文基于廣東省大型綜合科普場館——廣東科學中心的實踐經驗,全面深入闡述其“一三九”體系,以期為國內科普場館弘揚科學家精神提供參考借鑒。
1"科學家精神的涵義
科學家精神是無數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探索、科技實踐中長期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包括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對祖國懷有深厚感情和擔當意識,想國家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民族之所困。科技工作者們還必須具有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以恒心、耐心、決心直面一個個科學技術難題,不斷追求進步和創新。當然,探尋真理的過程是漫長且艱辛的,只有秉承嚴謹客觀的理念,開展深入、準確的科學研究,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才能取得從0到1的突破。
科研工作不是“單打獨斗”,也不是“閉門造車”,廣大科研人員不僅要發揮各自的專長和才能,相互交流、切磋、協作,還要注重培養和支持年輕科研人員,薪火相傳,才能發揮最大優勢,形成“指數效應”,推動我國科學事業破浪前行。
邁向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思想,肩負起歷史責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不斷開辟新領域,解決新問題,敢為人先,追求真理,攻堅克難,集智攻關,深化科技協同創新,勇攀科技高峰。
2"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意義
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成為黨和國家當前重中之重任務的今天,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不斷提高我國科技競爭力,具有恒久時代價值和重要現實意義,具體體現為三個“有益于”。
2.1"有益于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熱愛科學、尊重科學、鼓勵創新的氛圍,鼓舞廣大科技工作者爭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不斷向新的高峰發起沖刺。此外,科學家們勇于探索、敢為人先、尋求突破的精神,能夠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激勵人們在面對問題和困難時主動求變、求新、求突破,開辟新思路、發現新方法、創造新技術、實現新成就,持續推動國家創新能力的提升。
2.2"有益于樹立正確價值觀
向善向上的正確價值觀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精氣神,同時促使人們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目標,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科學家們胸懷祖國、淡泊名利、潛心研究、服務人民的高尚品質,特別是在國家需要時、在人民需要時,所展現出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于普通民眾而言也是一種正面的精神激勵,引領人們為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社會的進步奉獻自己的力量。
2.3"有益于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全民科學素養的提升是科技興國戰略的重要支撐。科學家身上體現的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有益于社會大眾辯證、理性、科學地思考問題,杜絕封建迷信和偽科學傳播,鼓勵人們通過調查研究、分析求證來探尋問題的本質,進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推動整體社會的科學素質和理性判斷力的提升。
3"廣東科學中心的實踐探索
科普場館作為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的主陣地,具有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本質屬性和職責要求。廣東科學中心探索出“一三九”體系;“一”是指以弘揚科學家精神為核心;“三”是以科普展示、科技活動、科學教育為主體的運行模式;“九”對應科普展示的情境性、敘事性、互動性,科技活動的創新性、廣泛性、啟發性和科學教育的可及性多元性共享性。
3.1"科普展示的情境性、敘事性、互動性
科普展示是傳遞科學思想、弘揚科學家精神最直觀、最直抵人心的表達形式,將抽象層面的思維思想具象化,最大程度提升參觀者的沉浸感、體驗感,讓觀眾了解科學現象的原理和科學家鮮為人知的探索歷程。
廣東科學中心探索出“以感官敘事為主線,以多元互動展項為主體,以數媒技術為支撐,常設展館與臨展相結合”的展示模式,在展項展館設計中融入科學家精神,利用情景化敘事、聲光電技術、多媒體手段,營造引人入勝的沉浸式體驗氛圍,全方位調動參觀者的五感、思維,引導觀眾參與其中,主動探尋、主動思考,在循序漸進的互動體驗中切身感受科學家們勇于探索、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精神,從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廣東科學中心常設展館“數理萬象”館為例,該展館以基礎科學研究歷程為主線,分設數學、物理學兩大探索區域,展示數學、經典力學、流體學、光學、聲學、電磁學和量子力學等具有代表性的數理知識。在展項設計上,強調體驗感、參與感、趣味性,通過數字化技術、實驗裝置、科學劇場等多元化展示,通過實體場景設計具有啟發性、開放性、挑戰性的問題,引發參觀者認知沖突的同時讓他們意識到所學知識的內在意蘊,激發其持續追問和探索,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感受科學家們用科學方法探尋世界的過程,培養“像科學家一樣思考”的求真求實的創新能力。
常展為主,臨展為輔。在常設展館的基礎上,廣東科學中心結合重要時間節點打造主題臨展。如“稻谷飄香,禾下追夢——中國攻克雜交水稻難關50周年”展,呈現了袁隆平等一眾科學家群體艱苦卓絕的雜交水稻探索歷程。展覽依循“夢想緣起”“齊心逐夢”“接續追夢”“共同夢想”的敘事主線,打造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維立體場景,通過聽筒里的聲音聆聽院士寄語,通過“尋找不育株”游戲了解尋稻的不易,讓公眾體會到我國科學家勇于創新、團結協作、接續奮斗的精神,以及為實現“中國人的飯碗掌握在自己手中”所做出的偉大貢獻。
3.2"科技活動的創新性、廣泛性、啟發性
打造科普賽事品牌,以賽促思、以賽促學。依托科普資源優勢,廣東科學中心打造了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廣東省科普講解大賽、廣東省創意機器人大賽等多項賽事品牌。其中,廣東省科普講解大賽歷經六載,已成為省內最具代表性、影響力最大、覆蓋面最廣、公眾參與熱情最高的科普講解賽事,大賽鼓勵各行各業、各年齡段選手參與,通過講解科學知識、講述科學家故事,讓科學知識、科技成果和科學家精神更生動化、生活化、趣味化、接地氣地呈現,讓社會大眾充分領略科學魅力,用科學家的視角和思維去觀察思考萬事萬物。廣東省創意機器人大賽主要面向青少年群體,比賽注重將科技與創意相結合,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讓學生模擬科學家在科研探索歷程中所凝練出來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更好地提升科學家精神內化的效果。
創新科普活動形式,全面詮釋科學家精神。源于科普活動創新的無限可能性,科普場館通過優化科普教育結構、加深科普融合度來拓展、挖掘科學家精神的科普內涵,進而提升科學家精神的詮釋能力。一是館校結合助力科學教育,廣東科學中心探索出“請進來”“走出去”的雙向奔赴模式。其中,“請進來”是指廣東科學中心通過對接中小學校教育需求,為其提供研學活動方案和空間場地;“走出去”是指通過科普“五進”“科學伴我同行”等方式,將更多優質科普資源傳遞給眾多中小學校,在做好教育“加減法”之時,積極引導青少年熱愛科學、學用結合、踐行科學家精神,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二是打造全民科普活動品牌,廣東科學中心充分發揮科普職能,舉辦了“科普嘉年華”“科普狂歡日”“科學之夜”等特色科普活動,2024年的科普狂歡日活動以“弘揚科學家精神"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為主題,依托廣東科學中心大型科普場館,借助互動展覽、科學表演、科普講座等形式,展示科技創新成就,激發公眾的科學熱情,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依托科普聯盟資源,集聚多元科普主體,廣東科學中心舉辦的2023年“科學之夜”活動,匯集眾多科普基地、高新企業,以“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為主題,讓公眾在觀看和親身體驗高科技產品展示的過程中更深入了解前沿科技成果及其背后的創新故事。
3.3"科學教育的可及性、多元性、共享性
科學教育啟發科學家精神。科學教育是提升國家科學技術競爭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系統性工程,在科學教育中涵養科學家精神,既是縱深推進科學教育工作的重要舉措,也是對弘揚科學家精神號召的實踐回應。但當前不論學校的教學實踐抑或科技館的課后教育,仍存在科學教育優質資源不足且分化、校內外銜接機制不健全、載體形式有待創新、參與主體較為單一等問題。
拓展科學教育空間。廣東科學中心不斷打通線上線下渠道:一是盤活科學教育資源,包括打造珠江科學大講堂、小谷圍論壇、廣東科普大咖說等科普講座品牌,邀請國內各領域代表性專家學者普及科學知識、講述科學故事,并整合廣東科學中心、廣州科普公眾號等融媒體平臺全面推廣,實現科學家面對面、科學知識觸手可及,破解科學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營造全民崇尚科學的濃厚氛圍;二是打破科學教育載體固化單一模式,在不同主題的科普展館內融入科學劇場表演,打造全方位、多維度、寓教于樂的科普模式。
完善共享共育機制。廣東科學中心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廣州科普聯盟等區域性科普平臺,開展科普巡展等活動,如舉辦“科趣·創夢”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科學表演秀巡演,更廣泛地向科學教育資源基礎薄弱地區輸送科學知識,構建起多元主體協同共育科學家精神的目標。
結語
廣東科學中心在多年實踐探索中形成了“科普展示+科技活動+科學教育”三位一體的模式,通過科普展示的情境性、敘事性、互動性,科技活動的創新性、廣泛性、啟發性以及科學教育的可及性、多元性、共享性,在生動詮釋科學家精神的同時,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在科普推動創新發展方面具有代表性和可借鑒性。
科普場館在弘揚科學家精神方面具有本質屬性和優勢,但仍然存在痛點、難點。例如,囿于科普職能,不少科普場館往往聚焦于普及科學知識,而忽視人文精神的涵養;且在展現手法上要么通過高科技產生視覺沖擊,要么單一化、靜態化呈現,這兩種極端都難以真正傳遞科學家精神的內涵。此外,不少科普場館限于人力、資金、空間等資源瓶頸,不具備大型科普場館的綜合能力,需要結合自身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研究設計,真正發揮各類科普場館的優勢,營造追求科學、尊重科學、崇尚科學家精神的良好氛圍,更好推動新時代科技事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林,陳朝暉.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J].黨建,2024(01):3941.
[2]方璐,翟俊卿.在科技場館弘揚科學家精神:挑戰與機遇[J].科普研究,2023,18(06):7885+9899.
[3]孫天垚,鄧興軍,李秀菊.科技館賦能科學家精神傳播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J].科技智囊,2024(02):1825.
[4]洪在銀.科技館里的科學家精神傳播實踐[J].科技傳播,2021,13(2):7779.
[5]曹培杰.新時代科學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現代教育技術,2023,33(08):511.
作者簡介:陳雪瑤(1994—"),女,漢族,陜西漢中人,碩士研究生,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科技情報、檔案管理、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