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研究生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培養標準的持續提升,研究生課程建設與實踐在培養高質量專業人才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校企合作不僅成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關鍵途徑,還進一步優化了高校課程體系,使得研究生在學習階段能夠提前適應企業需求,實現學術與職業的無縫對接。然而,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校企合作課程建設中仍存有一些不足之處。以青島科技大學能源動力專業碩士為例,本文深入剖析了校企合作中課程建設所面臨的挑戰和問題。結合該專業的實際教學情況,本文旨在提供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未來的發展規劃,探索更為創新的課程建設模式和培養模式,以期更好地滿足社會對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校企合作;課程建設;能源動力專業碩士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
專業學位研究生(簡稱“專業碩士”)的培養目的是掌握某一門專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1]。專業碩士的培養注重專業技術和實踐能力相結合,以專業實踐為導向,實踐和應用為核心,培養在專業和技術上受過正規的、高水平訓練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專業碩士人才的培養效果與高校的課程建設創新與培養模式息息相關。
在高校研究生的課程建設中,課程與校企實踐的深度融合對培養高質量專業型人才至關重要[2]。部分雙一流高校在課程建設中尤為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過多樣化的課程和實踐項目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實踐機會。學生在參與科研項目時,不僅加深了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還提升了團隊協作、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綜合素質,為成為國家需要的專業型人才奠定基礎。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促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基本路徑[3]。青島科技大學積極響應國家對戰略人才的需求,探索教科產融合和校企聯合培養工程類碩士的新機制。學校與企業共同致力于培養創新型、復合型、國際化的卓越工程師,通過“1+2”模式(在校學習1年,校企聯合培養2年,其中至少1年在企業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果。
盡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研究生課程建設仍需持續創新,特別是面向新工科的培養模式亟待探索[4]。本文以青島科技大學能源動力專業碩士為例,探討當前面臨的問題,研究課程建設的創新路徑和有效的培養模式,為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和培養模式的進一步探索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校企合作培養及課程建設中面臨的問題
現有的課程設置與企業實際需求存在脫節、不適應的問題。
首先,課程目標設定常常模糊不清,與學術型研究生課程同質化,未能緊密結合學科的發展趨勢和社會的需求。這導致研究生在構建知識體系和能力框架時面臨困難,難以適應未來職業生涯的需求。
其次,課程內容更新滯后,人才培養模式僵化,未能及時反映學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論進展。
再次,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創新性和實踐性。傳統的講授式教學難以滿足研究生的學習需求,需要引入更多互動、討論和實踐環節,以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最后,高校面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如圖1所示)帶來的就業挑戰。企業更看重求職者的項目經驗及實際工程能力,因此,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校外實踐基地聯合培養不能照搬校內學術型研究生的課程體系,應該有針對性地突出應用型高級人才培養特點,以解決問題為實際導向,在校內充分的理論教學基礎上,著重提高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的能力[5]。
二、校企合作的課程建設創新
研究生課程建設在科技、社會和教育的快速變革下進行,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創新建設(如圖2所示)。互動式教學和翻轉課堂等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6]。社會變革對高層次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綜合素質和跨學科能力,因此課程需要注重跨學科設置。教育政策通過加大投入和支持,為研究生教育提供保障。課程建設必須結合這些因素不斷創新,注重系統性和前瞻性,涵蓋基礎知識與前沿動態,同時加強校企合作,促進企業與學校的緊密結合。
以青島科技大學能源動力專業碩士的培養為例,圍繞“換熱設備內部流動與傳熱過程及其數值分析”課程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有效地將理論教學、設備制造與設備應用單位進行聯合,建立了校企協同育人基地。該課程通過理論知識傳授與企業實踐和創新實驗環節相結合,提升了研究生解決傳熱設備復雜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
在教學團隊構建方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平臺探索教學手段改革,豐富課程內容,打造優質“金課”,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通過崗前培訓、校級青年教師業務能力培訓、青年教師導師制和名師課堂觀摩等方式,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同時,將企業專家引入課堂,通過項目研究來幫助教師提升專業水平,積累工程經驗,拓展職業發展空間。
在課程模式運行方面,采用“課堂教學+企業現場觀摩+創新實驗”的綜合教學模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首先,通過課堂教學打下理論基礎;其次,組織學生走進企業,現場觀摩設備加工流程;最后,以團隊為單位結合具體工程案例完成創新實驗。
在考核指標實施方面,通過實驗報告和認知學習報告的方式來進行考核,實驗報告鍛煉了研究生的實驗技能和數據處理能力,促使他們深入思考原理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系。認知學習報告與實驗報告相輔相成,側重于分析案例背景、探討技術難點及解決方案。通過考核,研究生能夠形成對復雜工程問題的全面認知,這不僅能激發研究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升他們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總體而言,校企合作在課程建設方面需要進一步深化教學層面和課程設計的革新,同時積極探索教師培養和課程模式的優化路徑,以推動持續的創新。具體措施包括加強校企之間的緊密合作,專注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并引入“課堂教學+企業現場觀摩+創新實驗”綜合性教學模式,實現教育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三、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探索
能源動力專業憑借其多學科交叉和工程特色,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展現出卓越優勢。該專業的教學團隊構建了穩固的“政產學研合作”體系,與企業開展近百項合作項目。團隊靈活運用“產業教授”“外聘教師”“雙導師長效機制”和“校企協作育人”等模式,取得顯著成效。他們積累了大量工程設備現場照片、結構零部件圖和設備制造過程視頻,形成寶貴的校企聯合攻關工程案例。企業專家深度參與教學,獨立設計課程,將畢業設計融入實際企業實踐。這種科研推動教學的模式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為其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該專業畢業生因專業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而廣受用人單位好評。
在培養模式探索中,教學團隊以創新教學方法激活課堂活力,引入企業實際案例進行深入分析與討論,確保高品質教學活動。團隊對研究生理論知識與解決復雜工程實際問題結合的能力特別重視,通過企業實例培養學生的科研潛力和獨立探索精神,鼓勵他們提出切實可行的工程解決方案。能源動力教學團隊秉持“以學生為中心”“成果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圍繞專業工程難點,結合校企合作,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構建實際案例、典型設備和創新實驗,優化教學內容。
然而,校企聯合科研和課程設置仍面臨挑戰,特別是在普通高校中。這些課程多由高校教師獨立承擔,缺乏真正的校企協同育人。因此,需要構建高效的協同育人機制,包括企業專家的薪酬、考核標準,以及學校教務部門的配套政策措施。
四、討論
在深入探討專業學位研究生校企合作的課程建設創新與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校企合作在研究生培養中扮演重要角色,能夠有效實現學術研究與職業需求的結合。然而,目前在專業學位研究生校企合作課程建設中,仍然存在課程創新力度不足和教學資源有限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包括加深校企合作、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同時,詳細闡述了青島科技大學能源動力專業碩士在校企合作培養模式、課程建設創新以及教學方法創新等方面的具體實踐。然而,為了深入探索校企合作中課程建設的創新與培養模式,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尋求新的合作方式與方法,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教育需求,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提供更為堅實的支持,具體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在探討專業學位研究生校企合作的課程建設創新與培養模式方面,新的教學理念以基礎理論為主導,輔以數值模擬分析,并結合企業的典型創新實驗等實踐環節,旨在突破傳統知識講解的束縛,真正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此外,充分利用“產業教授”及“校企協作育人”的優勢,邀請企業專家參與教學環節,將真實工程案例引入課堂。通過深度融合現代信息技術和創新教學方法,建立了省級網上教學平臺,學生能夠方便地預習和自學。在線下教學環節中,學生可以深化理解和領悟,隨后利用教學平臺查漏補缺,并與教師進行在線互動和答疑,從而實現學習效果的螺旋式提升。
在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與利用方面,青島科技大學能源動力專業依托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和山東省級教學示范中心,建設了先進的實驗室,配備了新型設備,如連續流反應設備和動態液膜蒸發裝備,以滿足學生的實驗和研究需求。建立了多個校企協同育人基地,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習機會和深度參與企業實踐的平臺。
在基礎實驗和實習操作方面,課程內容與基礎實驗緊密相關,通過課堂教學和企業現場觀摩,學生可以了解典型設備的加工現場和制造加工過程,從而提升其工程經驗和意識。鼓勵學生自發組成科研小組,開展科研活動,并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指導,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學生需要撰寫詳細的實驗報告和總結,以培養其文字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同時通過展示與交流活動,如實驗成果展示會和科研匯報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和表達能力,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結語
本文以青島科技大學能源動力專業碩士為例,探討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校企合作課程建設與培養模式創新。在課程建設方面,建議加強教學設計、課程規劃和教師培養,確保課程內容系統且具有前瞻性。在培養模式上,強調以教學為紐帶、人才培養為核心,旨在為研究生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在討論中,文章分析了課程建設和培養模式面臨的挑戰、現狀及發展趨勢,提出了多項策略性建議,包括引入前沿教學理念、構建緊密的校企合作平臺和設立與企業需求對接的基礎實驗,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段振亞,王浩,陳建國.全日制專業型碩士培養方案的一些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30(05):812.
[2]高偉,鄧召文,尹長城.面向汽車產業變革的車輛工程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J].汽車實用技術,2024,49(05):161164.
[3]鄭祿林,王金.校企合作下“導師—研究生—本科生”多層次聯合實踐培養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4,7(03):131135+148.
[4]賴文波,林大祜,許云.面向新工科的“校企地”思政融合育人課程模式探索:以華南理工大學風景園林研究生職業課程為例[J].廣東園林,2023,45(06):9397.
[5]高杉,梁德東,劉靜遠.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吉林大學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3,39(12):7075.
[6]趙洋,鄭春山,鄭苑楠.安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探索[J].科教導刊,2023(28):3436.
基金項目:山東省研究生優質專業學位教學案例庫(項目編號:SDYAL2022079);山東省研究生優質課程(項目編號:SDYKC2024046);青島科技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2ZD044)
作者簡介:任俠(1983—"),女,漢族,山東臨沂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研究生培養管理。
*通信作者:段振亞(1974—"),男,漢族,河南漯河人,博士研究生,教授,從事專業建設與課程體系構建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