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同年,財政部與教育部相繼發布了財會監督相關通知及實施方案,明確部署了決策部署、預算管理、資產管理、政府采購、財會管理、內部控制等六項重點工作任務,并創新性地提出將財會監督的落實情況與財政撥款相掛鉤。本文深入剖析了當前高校財會監督工作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財會監督重要性認識不足、監督內容和方式的執行能力有限、監督合力尚未形成、制度建設與執行存在不足、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等方面,通過對國家政策的深入分析研究和對國內高等學校的廣泛調研,對財會監督的工作任務進行了細化分析,找出了高等學校財會監督中的堵點和難點,構建了學校財會監督的框架體系,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與措施,意在構建一套全面、高效、精準的財會監督體系。
關鍵詞:財會監督;高校財務;建設路徑
一、高等學校財會監督的主要內容
(一)理論內容
財會監督作為現代治理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以及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的印發為新時代我國財會監督工作指明了方向,標志著我國財會監督工作邁入了新的歷史階段[1]。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財會監督工作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首先,財會監督強調黨的領導。它不僅是一項技術性工作,更兼具強烈的政治性。各級黨委須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將財會監督納入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總體布局中。黨委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應親自過問、親自部署財會監督工作,確保財會監督工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推進。其次,財會監督注重全面性和系統性。其覆蓋范圍不僅限于預算管理、收支管理、資產管理等傳統領域,還延伸至政府采購、國有資產監管、政府投資等新興領域。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體系,有效防范了財務風險,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益,尤其在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障了國有資產的安全和保值增值。第三,財會監督充分發揮制度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優勢在財會監督領域得到充分體現。例如,在重大項目建設中,通過建立跨部門、跨地區的協調機制,實現了資金流向的全程監控。第四,財會監督強調科技賦能。近年來,中國積極推進“互聯網+監管”模式,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高了財會監督的精準性和效率。如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建立的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平臺,能夠實時監控金融機構的資金流向,及時發現并處置潛在風險;一些地方政府開發的“陽光財政”平臺,實現了財政資金使用的全過程公開,顯著提升了監督的透明度。最后,財會監督注重法治化建設。近年來,中國不斷完善財會監督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如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等,為財會監督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法律支撐。同時,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有效增強了財會監督的威懾力[2]。
(二)實踐內容
在具體實踐中,財會監督工作展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和趨勢。首先,監督主體呈現多元化。除傳統的財政、審計等部門外,紀檢監察機關等也日益參與到財會監督中,形成了多方聯動的監督模式,有效提升了監督的全面性和實效性。其次,監督方式不斷創新。事后監督雖仍占一定比重,但事前和事中監督的比重顯著增加。例如,部分地方在大額資金支付前實施“三重一大”集體決策制度,有效防范決策風險;同時,一些單位建立預算執行動態監控系統,實現對預算執行過程的實時監管。第三,監督重點得到優化。在確保財務收支合規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資金使用的效益性。如一些地方政府在投資項目中引入第三方評估,對項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全面評估;部分部門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將結果與下一年度預算安排掛鉤,有效提升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最后,監督手段趨于精細化。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財會監督工作正逐步向精準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例如,一些地區建立財政大數據平臺通過數據分析精準識別異常交易和可疑資金流向;部分審計機構開發智能審計系統,實現數據自動比對和風險預警,顯著提高了審計效率。
(三)高等教育領域財會監督新特征
在高等教育領域,財會監督工作展現出若干新特點。首先,對科研經費的監管得到加強。隨著我國科技創新戰略的深入推進,高校承擔了更多重大科研項目。為確保科研經費的合規高效使用,部分高校建立了科研經費全過程監管機制,覆蓋項目立項、資金撥付至結題驗收的各個環節,實現了全鏈條、全方位的監督與管理。其次,注重提升財會人員的專業素養。面對日益復雜的財務環境,高校普遍加大了對財會人員的培訓力度。例如,一些高校與會計師事務所建立合作關系,定期組織財會人員參加實務培訓,提升其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同時,部分高校實施了財會人員輪崗制度,通過崗位輪換促進財會人員綜合能力的提升。第三,信息化建設得到加強。眾多高校建立了一體化的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預算管理、收支管理、資產管理等各項財務業務的信息化處理,不僅顯著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為財會監督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第四,風險防控得到強化。針對高校財務活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一些高校構建了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將財務風險管理融入學校整體風險管理框架,通過定期開展風險評估,制定并實施風險應對策略,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各類財務風險[3]。
二、高等學校財會監督的現狀和問題
財會監督作為高等學校內部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資金安全、提高資源使用效益、防范財務風險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實際運行中財會監督仍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制約了其功能的有效發揮,現就財會監督的現狀和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一)財會監督內涵和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高等學校決策層對財會監督的認知存在偏差。一方面,盡管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財會監督的意義與價值,但往往僅將其視為財務管理部門的一項日常職責,而非學校整體治理架構中的核心環節,而這種認知導致財會監督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資源支持。例如,在部分高校的黨委會或校長辦公會議議程中,財務工作匯報常被置于會議末尾,甚至有時被省略,凸顯出決策層對財會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針對財會監督的頂層設計,財務部門在職責定位以及監督工作的范圍和深度上存在模糊性。具體而言,許多高校財務部門人員配置有限,其中專職從事監督工作的人員更是稀缺。面對繁重的日常財務工作任務,財務部門難以調配足夠的精力和資源來開展全面、深入的財會監督工作。
(二)財會監督內容和方式的執行能力有限
當前,高校財會監督工作仍主要局限于會計監督范疇,重點審查會計核算的準確性與經濟行為的合規性。此做法雖能確保基本財務規范的遵循,但難以適應現代大學治理的全面發展需求。具體而言,財會監督對高校重大決策實施情況及重點任務完成進度的關注尚顯不足。例如,眾多高校在制定五年發展規劃時,明確提出了加強學科建設、提升科研水平等戰略目標,然而財會監督卻未能有效跟蹤并監督這些目標的資金投入及使用效果,致使部分建設項目資金運用效率低下。此外,財會監督在財務活動、財務關系及資源配置方面的監督覆蓋面不足。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高校財務活動不僅包含資金收支,還涉及大量非貨幣性資源的配置與管理,如房產、設備等。然而,現有財會監督體系往往忽視了這些非貨幣性資源的使用效益評估與監督。以某高校實驗室設備為例,其利用率長期偏低,但財會監督體系未能及時發現這一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三)財會監督與其他監督的合力不強
高校內部的各監督主體,如財務部門、審計部門、紀檢監察部門等,通常獨立設置并各自履行職責。這種體制安排雖有助于保持各監督主體的獨立性,但也導致了監督合力不強的問題。具體而言,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不足。第一,各監督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部分高校在一年內,財務部門、審計部門和紀檢監察部門分別對同一二級學院進行了多次重復檢查,不僅加重了被檢查單位的工作負擔,也造成了監督資源的浪費。第二,監督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各監督主體掌握的信息往往形成“信息孤島”,難以實現有效的信息整合與共享。例如,審計部門在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可能與財務部門掌握的某些異常財務數據存在關聯,但由于信息共享機制不完善,這種關聯性難以及時被發掘和利用。第三,監督標準不統一。不同監督主體對同一事項可能存在不同的判斷標準,這不僅損害了監督的權威性和一致性,也給被監督對象帶來了不便。以科研經費使用問題為例,財務部門、審計部門和紀檢監察部門可能持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導致被監督對象難以適從,影響了監督效果。第四,監督結果的運用和整改跟進不夠有力。各監督主體發現的問題往往僅在本部門職責范圍內進行處理,缺乏跨部門的系統性整改措施。例如,財務部門發現的預算執行偏差問題,可能需要與人事部門、資產管理部門等多個部門協同解決,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問題往往難以得到根本性解決[4]。
三、高等學校財會監督體系的建設路徑
(一)深化對財會監督重要性的認識
高校領導層應將財會監督全面融入學校整體治理框架,并賦予其更高的戰略地位。為此,應定期舉辦專題學習會,邀請財政部門、教育主管部門的專家進行授課,促使學校各級管理者深刻理解財會監督在防范風險、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在學校重大決策過程中應充分聽取財務部門的意見,將財會監督前置于決策環節,確保其成為決策制定的重要依據。
(二)擴大財會監督的廣度和深度
財會監督不應僅局限于傳統的會計核算和合規性檢查,而應拓展至學校戰略規劃的實施、重點項目的執行、資源配置的優化等多個方面。例如,可以建立“財務跟蹤員”制度,由財務人員定期深入各二級學院和職能部門,了解經費使用情況,評估資金使用效益,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此外,應加強事前、事中監督,建立統一的資金支付平臺,實現對大額資金支出的實時監控和風險預警。
(三)構建協同監督機制
成立由分管財務工作的校領導牽頭的“大監督”工作小組,成員包括財務、審計、紀檢監察等部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統籌協調各類監督工作。建立監督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各監督主體之間的數據互通和信息共享。制定統一的監督標準和工作規程,以避免重復監督和標準不一致的問題。同時,建立監督結果共同運行機制,對發現的問題實行聯合整改和跟蹤問效[5]。
(四)加強財會監督隊伍建設
一方面,需優化財會人員的知識結構,在掌握專業會計知識的基礎上加強法律、管理、信息技術等多領域的培訓,全面提升財會人員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應設立專職財會監督崗位,配備專門的監督人員,確保其能專注于監督工作,免受日常事務的干擾。同時,可探索構建財會監督職業發展路徑,以吸引并留住優秀人才。
四、結語
在新時代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財會監督作為高校內部治理的關鍵環節,其重要性日益顯著。本文深入剖析了當前高校財會監督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改進策略,意在構建全面、高效、精準的財會監督體系。通過系統實施這些措施,不僅能夠有效防范財務風險、提升資金使用效益,還將對高校整體治理水平的提升產生重要推動作用。在推進“雙一流”建設、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健全且有效的財會監督體系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提供堅實的財務保障和治理支撐。
參考文獻:
[1]劉憶寧,秦鋰.高校財會監督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會計,2023,33(15):44-46.
[2]羅偉峰,金舜.高校財會監督模式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財會通訊,2024(16):165-169.
[3]吳朝陽.高校完善財會監督機制的路徑思考[J].財務與會計,2024(5):65-66.
[4]陳淑梅.關于在高等學校實施財會監督的思考[J].財務與會計,2021(1):22-23.
[5]趙穎,王瑞瓊,仲偉榮.新形勢下高等學校強化財會監督的實現路徑[J].財會學習,2023(28):68-70.
(作者簡介:王家順,西南交通大學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