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當今教育體系中,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不僅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生活技能的重要途徑,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環節。而科學思維作為一種理性、邏輯和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對于學生認識世界、解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將勞動教育與科學思維相融合,能夠深化勞動教育的內涵,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不僅學會技能,更能培養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本文聚焦1~2年級勞動教育,強調科學思維培養對深化勞動教育內涵的關鍵作用,并以蘇教版勞動二年級上冊“樹葉書簽”制作課程為例進行了詳細探討,旨在為1~2年級勞動教育中科學思維的隱性滲透提供可實施的借鑒路徑,同時展望勞動課與科學課跨學科融合的潛在方向。
〔關鍵詞〕" 科學思維;“樹葉書簽”制作;跨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7" " 0046-03
1~2年級勞動教育的目標主要集中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生活技能。通過簡單的勞動實踐,如整理書包、洗手帕等,學生能逐漸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然而,僅僅停留在操作層面的勞動教育是不夠的,科學思維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他們在勞動過程中學會觀察、思考和探究,從而更好地理解勞動的本質和意義,進一步提升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深度。在此過程中,勞動實踐不應僅僅是簡單的操作模仿,而應成為科學探究的載體。以“樹葉書簽”制作課程為例,這一手工制作活動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思維元素。在制作過程中,學生需要觀察樹葉的形態、紋理,比較不同樹葉的材質特性,提出關于樹葉處理方法的假設并進行驗證,分析樹葉處理過程中各種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夠在勞動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滲透觀察、推理、實驗等科學思維。本文將以“樹葉書簽”制作課程為例,先剖析科學思維的核心要素與勞動課程的適配性,再詳細闡述問題導向的觀察引導法、微型實驗探究法、類比遷移法和可視化思維工具輔助等教學策略。通過這些策略,可以實現學生“做中思”“思中做”的雙向促進。
一、科學思維的核心要素與勞動課程的適配性
(一)要素拆解
在1~2年級階段,學生正處于認知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他們對周圍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探索的欲望。勞動課程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與科學思維的融合具有獨特的優勢。科學思維的核心要素能夠為勞動課程注入更豐富的內涵,而勞動課程則為科學思維的培養提供生動的實踐場景。下面將結合“樹葉書簽”制作課程,深入剖析科學思維各核心要素與1~2年級學情的適配性。
觀察與描述:1~2年級學生具有好奇心強、觀察能力逐漸發展的特點。在“樹葉書簽”制作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樹葉的形態、紋理等細節。例如,發放不同樹種的樹葉,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樹葉的脈絡,觸摸樹葉的厚度,嗅聞樹葉的氣味,并鼓勵他們用簡單的語言或圖畫記錄下自己的發現。這樣的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系統性觀察能力,提高他們對事物細節的捕捉和描述能力。
分類與比較:不同樹葉的材質具有不同的特性,如硬度、韌性、薄厚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樹葉進行分類和比較,讓他們了解這些特性的差異。例如,讓學生將樹葉按照大小、形狀、顏色等進行分類,然后比較不同類別樹葉的材質特性。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能夠學會從多個角度對事物進行分類和比較,提高他們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假設與驗證:在樹葉處理過程中,學生可以提出各種假設,如“哪種處理方法能使樹葉更快軟化”“不同的浸泡時間對樹葉的影響”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計簡單的實驗來驗證這些假設。例如,讓學生分組嘗試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如清水浸泡、鹽水浸泡、加熱等)處理樹葉,觀察樹葉的變化情況,并記錄實驗結果。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能夠學會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并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和科學方法。
因果推理:在“樹葉書簽”制作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因果關系,如“煮沸時間與樹葉韌性的關系”“浸泡液體的種類與樹葉變色的關系”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現象,分析其中的因果關系。例如,讓學生觀察不同煮沸時間下樹葉的韌性變化,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能夠學會從現象中尋找因果關系,提高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
(二)適配性分析
勞動課程具有操作性、具象化的特點,這為1~2年級學生理解抽象的科學思維提供了直觀的場景。在“樹葉書簽”制作課程中,學生通過親手操作,能夠觀察到樹葉在不同處理方法下的變化,從而更好地理解科學思維中的觀察、分類、假設、驗證等要素。同時,勞動課程的實踐性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他們在實踐中積極思考、探索,從而更好地培養科學思維。
二、教學策略設計:以“樹葉書簽”制作課程為例
在明確了科學思維的核心要素與勞動課程的適配性后,教師需要探索具體的教學策略,以在“樹葉書簽”制作課程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以下將詳細列舉幾種教學策略及其實施方法。
(一)問題導向的觀察引導法
問題導向的觀察引導法是一種以問題為驅動,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有系統觀察的教學方法。通過提出一系列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促使他們在觀察過程中積極思考,培養觀察的全面性和問題意識。
在實施這一策略時,教師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多感官觀察:教師首先發放不同樹種的樹葉,讓學生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提供放大鏡,引導學生觀察樹葉的脈絡,了解樹葉的微觀結構;讓學生觸摸樹葉的厚度,感受不同樹葉的質地差異;讓學生嗅聞樹葉的氣味,體驗樹葉的獨特氣息。同時,鼓勵學生用簡單的語言或圖畫記錄下觀察結果,培養他們的系統性觀察能力。
提問引導: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教師引出一系列問題鏈,如“哪些樹葉適合做書簽?為什么?”“怎樣讓樹葉變軟且不腐爛?”等。這些問題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激發他們的探究動機。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分享想法和觀點,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微型實驗探究法
微型實驗探究法是一種通過設計簡單的實驗,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探究科學原理、培養控制變量法和實證意識的教學方法。在“樹葉書簽”制作課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微型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實驗1:處理液對比
教師將學生分組,讓每組學生嘗試用清水、鹽水、小蘇打水浸泡樹葉。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觀察樹葉的變色、軟化速度差異,并記錄實驗結果。通過對比不同處理液對樹葉的影響,學生能夠了解不同液體的特性,以及它們對樹葉處理的作用。
實驗2:壓制時間探究
在完成樹葉的前期處理后,壓制環節對于制作出高質量的樹葉書簽至關重要。壓制時間的長短會直接影響到樹葉書簽的平整度和保存效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因素的影響,教師可以設計壓制時間探究實驗。教師可設置1天、3天、5天的壓制時長,讓學生將浸泡后的樹葉分別進行壓制。在壓制過程結束后,學生對比不同壓制時長下樹葉的平整度。通過這個實驗,學生能夠了解壓制時間對樹葉書簽質量的影響,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和科學探究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原理,教師要確保每組實驗僅改變一個條件(如液體種類),其他條件保持固定。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觀察到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培養他們的控制變量意識。同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工具支持,如為學生提供簡易記錄表,讓學生用圖畫或符號表示“軟硬”“顏色變化”等實驗結果。這樣的記錄表簡單易懂,符合1~2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記錄和分析實驗數據。
(三)利用類比遷移法
類比遷移法是一種通過將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或自然現象進行類比,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培養類比推理和知識遷移能力的教學方法。在“樹葉書簽”制作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類比遷移法,將生活中的經驗和自然現象與樹葉書簽制作聯系起來。
1.聯系生活經驗
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媽媽用鹽水腌菜?”引導學生聯想鹽水防腐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可能都見過媽媽用鹽水腌制咸菜,經過鹽水腌制后的咸菜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這是因為鹽能夠使細胞失水,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從而起到防腐的效果。由此,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樹葉處理過程中,鹽水是否也能起到類似的作用呢?讓學生推測鹽水在樹葉處理中的作用。通過這樣詳細的類比,學生能夠將生活中的經驗遷移到樹葉書簽制作中,更好地理解樹葉處理的方法和原理。
2.自然現象類比
教師可以展示風干樹葉與新鮮樹葉,讓學生討論“水分流失對材質的影響”。學生可以觀察到,新鮮樹葉水分充足,質地柔軟且富有彈性;而風干樹葉由于水分流失,變得干燥、易碎。由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水分在維持樹葉的質地和形態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然后,教師將這個現象遷移到書簽干燥步驟的重要性上。在制作樹葉書簽時,干燥處理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如果樹葉沒有充分干燥,可能會導致書簽發霉、變形,影響書簽的質量和保存時間。通過這樣詳細的類比,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書簽干燥的原理和意義,培養他們的類比推理和知識遷移能力。
(四)可視化思維工具輔助
可視化思維工具輔助是一種通過運用流程圖、氣泡圖等可視化工具,幫助學生梳理思維過程,培養邏輯梳理和系統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在“樹葉書簽”制作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可視化思維工具,將書簽制作的步驟和相關科學原理進行可視化展示。
1.流程圖繪制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書簽制作步驟(采集—清洗—浸泡—壓制—裝飾)轉化為圖文流程圖,并標注關鍵科學原理(如“煮沸消毒”)。通過繪制流程圖,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書簽制作的過程和步驟,培養他們的邏輯梳理能力。繪制完流程圖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和分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清晰地表達制作步驟的順序和科學原理,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還可以對學生的流程圖進行點評,強調流程的邏輯性和科學性,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優化流程圖,使整個制作過程更加合理和高效。
2.氣泡圖分析
教師可以以“完美的樹葉書簽”為中心詞,讓學生在周圍發散“柔軟”“平整”“耐用”等屬性,并討論實現各屬性的方法。通過氣泡圖分析,學生能夠更加系統地思考樹葉書簽的制作要求和方法,培養他們的系統思維能力。
三、結語
勞動教育與科學思維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共生關系。在1~2年級階段,“隱性滲透”科學思維具有重要意義。在“樹葉書簽”制作課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在勞動過程中積極思考、探究,培養觀察、推理、實驗等科學思維能力;同時,科學思維的運用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勞動質量。通過這種隱性滲透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未來,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探索勞動課程與科學課的跨學科融合,比如在“樹葉書簽”制作課程中引入植物學知識,讓學生了解樹葉的結構、功能和生長過程,進一步豐富課程的內涵。通過跨學科融合,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學習體驗,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建軍.素養領航下的小學勞動與綜合實踐課程統整[J].教育家,2025(9):66.
[2]廖美玲.跨學科視野下小學勞動教育活動實施策略[J].亞太教育,2025(2):111-113.
[3]陸夢昳.基于新課標的小學勞動課程設計與實施[J].智力,2024(35):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