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綜述
動點軌跡類問題是中考的高頻考點,常以動點軌跡為背景探究線段長或線段長的最值.學生常因知識不足或思維受限,難以準確地判斷動點軌跡,導致解題時無從下手.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動點軌跡問題的基本類型,以及破解問題的一般策略.
在初中階段常見的動點軌跡類型主要有兩種:一是直線型;二是圓弧型.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專題探究方式,針對具體類型構建模型,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歸納總結.本文以瓜豆原理動點軌跡直線型問題為例開展專題探究,引導學生從“模型”走向“解題”,結合圖形拾級而上,探索解題策略.
模型講解
1.原理拆解
瓜豆原理是探索動點軌跡問題的核心原理,其內容為:一個主動點,一個從動點(根據某種約束條件,跟著主動點運動),當主動點運動時,從動點的運動軌跡與主動點相同.通過探索瓜豆原理的滿足條件,引導學生明晰該原理的適用情形.
滿足條件:
① 兩“動”,一“定”;兩動點的運動軌跡是相似的,運動軌跡的長度比和它們到定點的距離比相同
② 兩動點與定點的連線夾角是定角;③ 兩動點到定點的距離比值是定值.
2.例題解析
教學瓜豆原理動點軌跡直線模型時,教師應結合例題,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整個過程應注意例題分析、思路講解及模型總結.
例題:如圖1所示, ΔAP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PAQ=90° 且AP=AQ ,當點 P 在線段 BC 上運動時,求點 Q 的軌跡.
教學引導結合瓜豆原理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關注 AP 與AQ的夾角及比值,當其夾角固定,且 AP AQ為定值時,點 P , Q 的運動軌跡相同.
當確定軌跡為直線或線段時,可以任取兩個時刻 Q 點的位置,將其連接即可.例如,連接點 Q 運動的起始時刻和終止時刻的位置,即連接 Q1 和 Q2 ,如圖2所示,連線即為點 Q 的軌跡.


過程解析探索瓜豆原理成立的必要條件.
① ∠PAQ是定值,即主動點 P /從動點 Q 與定點 A 連線的夾角是定量;
②AP:AQ 是定值,則主動點P 、從動點 Q 到定點 A 的距離之比是定量.
結論: P , Q 兩點軌跡所在直線的夾角等于 ∠PAQ (當 ∠PAQ?90° 時, ∠PAQ 等于直線 MN 與 BC 的夾角),如圖3(1)所示.

點 P 從點 B 運動到點C時,點Q的運動軌跡為MN, P , Q 兩點軌跡長度之比等于 AP:AQ ,解題時常常結合三角形相似原理來轉化線段比值,根據ΔABC~ΔAMN ,可轉化為 AP:AQ= BC:MN ,如圖3(2)所示,
分層探索
瓜豆原理直線型動點軌跡問題的解題過程,涉及條件整合、軌跡確定、模型構造、最值分析等內容.整個過程較為復雜,學生求解析時會遇到困難.教師可采用分層引導方式,逐步拆解問題,構建模型,直至問題得到解決.
1.例題呈現
問題如圖4所示,點 D , E 是邊長為4的等邊三角形ABC邊上的中點, P 為中線 AD 上的動點,把線段 PC 繞 c 點逆時針旋轉 60° ,得到P′ ,試求 EP′ 的最小值.

2.教學引導
結合實例,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瓜豆原理,整個流程分為四層.
第一層,探索點 P′ 的軌跡
引導學生解讀問題條件,明確其中的定點 c 、主動點 P 、從動點P′ ,以及對應連線之間的夾角(∠PCP)為定值,如圖5(1)所示.顯然滿足瓜豆原理的成立條件,因此可以確定動點 P′ 的軌跡為直線.
若要確定從動點 P′ 的具體軌跡,則可通過主動點 P 在點A和 D 的位置時,點 P′ 分別對應的位置,連接其起始點和終止點,即可確定軌跡,如圖5(2)所示.
第二層,分析運動長度
引導學生直觀分析主動點 P /從動點 P′ 的運動路徑長度,從條件來看,點 P 與 P′ 到定點 c 的距離相等,理論上其運動路徑長度相等.教師可引導學生構造手拉手模型,通過說理來具體推導.
建模過程如下:以旋轉中心 c 為頂點進行構造,只需找到一組對應的主動點、從動點即可.例如,將線段 AD 中的點A繞著點 C 逆時針旋轉 60° ,即為點 B ,連接 BP′ 即可得到一組手拉手模型,如圖5(3)所示.分析其中的 ∠CAP 和 ∠CBP′ ,根據全等可判定兩角相等,由于點B為定點,則可判定 P′ 的軌跡為直線.

第三層:軌跡夾角與旋轉角關系
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點 P 和點P′ 軌跡夾角和旋轉角的關系,可結合圖示進行直觀分析.若旋轉角為銳角,顯然夾角與旋轉角相等;若旋轉角為鈍角,則主動點與從動點軌跡的夾角等于旋轉角的補角.
第四層:解法另探
上述利用瓜豆原理明確了動點軌跡的情形,并構建了“手拉手”
模型來推理條件.教師可引導學生針對其中的旋轉構建“手拉手”模型,探究不一樣的解題方法.例如,將EC繞點 c 順時針旋轉 60° ,構造手拉手模型(SAS全等型),從而得到P′E=PG ,最小值即為點 G 到 AD 的距離,如圖6所示.

3.過程解析
上述流程分四層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分析,整個解題過程需要確定從動點的運動軌跡,利用旋轉構造“手拉手”模型,利用三角形全等推導條件,最后完成最值問題的求解.教師可引導學生按照上述流程來構建解析過程,最終總結出兩種旋轉方式.
策略一:找從動點軌跡
連接 BP′ ,如圖7所示.根據旋轉可得 CP=CP′ , ∠P′CP=60° ,經分析可證 ΔACP?ΔBCP′ (SAS),可推知 ∠CBP′=∠CAP. 在邊長為4的等邊三角形 ABC 中, P 是對稱軸 AD 上的一個動點,則 ∠CAP=30° ,BD=2 ,所以 ∠CBP′=30° ,即點 P′ 的運動軌跡為直線 BP′

當 EP⊥BP′ 時, EP′ 最短,此時,
,即 EP′ 的最小值是3.
策略二:代換所求線段
將點 E 繞點 C 順時針旋轉 60° 得到點 G ,連接 PG ,CG, EP′ ,如圖8所示,由旋轉可得 EC=CG , CP= CP′ , ∠P′CP=60° , ∠ECG=60° ,則 ΔECG 是等邊三角形, EG=2 進一步分析可知 ΔGCP?ΔECP′ (SAS),則 EP′=GP
過點 G 作 AD 的垂線 GH ,垂足為 H ,GH即為所求,如圖9所示.通過角度推導,可確定 HG//DC ,故G , E , H 三點共線,則有 HE//DC 又知點 E 為 AC 的中點,由分線段成比例可知點 H 為 AD 的中點,則DC=1,則EP'=GP = HE+EG=3 ,即 EP′ 的最小值是3.


4.探究總結
上述教學探究中,涉及三種處理方式,需要學生重點關注:
(1)找始末,定軌跡,即結合動點的起點和終點來確定整個軌跡;
(2)由旋轉,定軌跡,即在軌跡上找一點旋轉,構造手拉手模型,再通過角度相等得到從動點的軌跡;
(3)反向選,定軌跡,即反向旋轉相關定點,構造手拉手模型,代換所求線段,即逆向構造.
教學思考
綜上所述,筆者對瓜豆原理動點軌跡直線型問題進行了專題探究,從“模型”走向“解題”,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與方法體系,并在反思教學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建議.
1.原理解讀,模型總結
瓜豆原理經常用于探索動點軌跡,同時也有一定的適用條件.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度解讀原理,構建模型.解讀原理時,教師可參照上述流程進行梳理,構建必要條件,并結合實例進行直觀講解.構建模型時,教師可結合圖示,引導學生關注圖形特征,梳理其中的定點、主從動點,以及動點關聯,再構建動點軌跡模型.
2.例題呈現,思路解析
應用瓜豆原理解題的過程較為復雜,只講解解題策略,學生又難以深刻理解,因此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實例,注重思路講解,讓學生明晰其構建過程.以上述探究為例,教師選用典型的動點軌跡問題,引導學生按照“運動分析 $$ 軌跡確定 $$ 解析構建”流程來解析,整個過程注意思路引導,讓學生明晰每個環節的核心內容及注意事項.
3.數形結合,分層構建
探究模型時,教師可采用“數形結合 + 分層構建”思路,即結合具體圖形,讓學生直觀分析,借助信息條件繪制圖形,挖掘圖形中隱含的信息,進而構建思路.應用模型具體解題時,教師也可采用分層構建思路,引導學生梳理條件、整合信息、推導分析,層與層之間相互關聯,逐級深入,直抵問題主體.
結束語
總之,探究瓜豆原理的動點軌跡直線型問題時,教師應采用專題探究方式,合理設計解題環節,引導學生從“模型”學習走向“解題”應用,幫助學生理解模型原理,形成解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