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7-0127-03
引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地位日益凸顯。在高職教育中,英語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對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高職教育特別是英語課程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融人尚不充分,導致學生的英語學習與文化傳承脫節。在新時期高職英語教學體系的建設方面,應基于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構建更加豐富、系統的文化教學體系,不斷增強文化教育影響力及文化滲透能力,并強化英語知識與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為學生文化素養及英語專業能力的雙向提升夯實基礎。
一、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背景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強調: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重視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至此,以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宣傳與傳承為導向,將非遺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文化、歷史文化等融入應用學科、基礎學科,成為高校教育文化新體系及深化以文化人教育建設的重中之重[1]。結合教育部發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及國家語委發布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來看,高校要將民族民間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傳統文化項目,在課程建設、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有效呈現,通過搭建多元協同實踐平臺,拓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途徑及創新教育形式,提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前瞻性、針對性,并根據高校學科特點、學生專業發展需求,有的放矢地構建文化教育體系,實現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用相長、知行合一”。進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夯實基礎。因此,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已然成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一種有效途徑,對于強化高等人才文化素質、知識儲備及培育人文精神等具有促進作用。
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高職英語課程設計中的應用意義
(一)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鑄就文化自信之基
在高職英語課程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有促進作用。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思想延續的重要載體,其內容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智慧及豐富的哲學思想。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討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故事、詩詞歌賦、傳統節日及習俗等,加深對本土文化的理解、認同,還能利用英語的語言文化、漢語語言文化解析,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及了解不同文化形態、文化內容發展脈絡。進而,為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夯實基礎。同時,傳統文化中的智慧與哲理,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促進其人格完善、社會責任感的形成,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例如,道家文化中的“無為而治”思想,強調順應自然、追求和諧,這一思想可以引導學生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面對困難、挑戰時保持冷靜與樂觀,從而培養出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為學生未來在英語學習的道路上堅定信念及形成持之以恒的心態提供有力支撐。
(二)豐富英語課教學形式,激發學習內驅力
傳統的英語教學往往側重于語法、詞匯等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實際應用場景。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英語教學,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形式,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例如,通過組織以中國傳統節日為主題的英語演講比賽、辯論賽,并通過組織文化研討會的方式,強化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進一步鍛煉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此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歌賦、古典文學,亦可為英語課程教學提供更多教育素材,教師可以通過組織文言文的英語翻譯競賽,開展趣味化地教學互動,增強英語知識的立體化呈現,提升學生對英語知識學習的動力與興趣,充分強化學生英語知識學習黏性。因此,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在豐富英語課程教學形式的過程中,為教師教學實踐拓展新的思路,使英語知識的多元呈現及內容的多元輸出,成為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內生動力[2]
三、新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高職英語課程設計中的問題
(一)英語教學缺乏文化主題的教育設計
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主題缺失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課程內容單一、文化深度不足、教育自標偏重語言技能訓練等方面。其內在局限性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僅關注英語語言本身,忽視了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難以在全球化語境下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過于偏重詞匯與語法訓練,缺乏多維度的文化導向。從而抑制了學生的文化學習興趣,削弱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及文化傳播能力。在實際教育中,許多英語課程的設計未能系統性地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難以形成文化自信,缺少通過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譬如,當前課程設計中缺乏對傳統節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名人的深入探討,未能有效利用此類文化主題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與表達能力。即便在某些課程中涉及文化元素,其內容往往流于表面,許多教師強調講述節日名稱或用英語描述傳統習俗,未能深入挖掘節日背后的文化價值及社會意義。
(二)高職英語的文化創意教學能力不足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創意教學能力不足的問題已成為影響學生語言能力與跨文化表達技能培養的重要制約因素。目前,部分高職英語課程設計缺乏系統的文化創意項目開發及實施機制,使英語教學無法將文化創意與英語教學有機融合,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缺乏真實情境與實踐機會。其中,部分高職院校的課程內容相對封閉,高職英語教學的項目導向型設計缺乏系統性。例如,學生在學習剪紙或陶瓷等傳統工藝時,通常停留在理論知識或簡單的詞匯層面,缺少團隊合作、項目策劃及實際展示的機會,無法在真實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進而限制了學生的英語表達。此外,教師在文化創意項目的開發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實踐指導與資源支持,難以為學生提供深度學習的情境、展示平臺,使高職英語對傳統文化資源的運用,僅限于按照英語教材進行基礎概念的灌輸,或以教師視角單方面地開展教育表達,難以增強師生、生生地互動能力。長此以往,高職英語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運用勢必流于形式。
(三)傳統文化與現代英語未能實現有機融合
傳統文化與現代英語知識未能實現有機融合的問題,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較為常見。這一問題的產生,導致學生無法在英語學習中深入理解中國文化,也難以在全球化語境下實現文化的自我表達與跨文化傳播。在課程教學實踐方面,教師往往是單一地進行傳統文化講解,未能通過文化知識講述、語言文化滲透,面向英語知識進行教育延伸,使優秀傳統文化與英語知識之間未能形成自然銜接。進而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停留在淺層面,導致學生在運用英語表達傳統文化時缺乏批判性思維及文化對話的能力。譬如,高職英語多數課程僅將傳統文化視為輔助材料或背景介紹,未能深入挖掘文化故事的內涵與現代議題的關聯性。《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經典文學,尚未廣泛應用于英語課程。許多教師傾向于將《三國演義》《紅樓夢》等文學藝術,作為介紹材料運用于教育實踐。促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難以在英語表達中形成深入、立體的文化視角。最終導致優秀傳統文化成為高職英語教學的單一工具,未能在更深層次發揮教育引領作用。
四、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高職英語課程設計中的創新應用的實踐策略
(一)加強英語教學的文化主題模塊設計
在高職英語課程中加強文化主題模塊的設計,意在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元素融入語言教學中,打造“語言 + 文化”的教學模式[3]。與單純的語言技能培養不同,文化主題模塊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具體而言,文化主題模塊可以圍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領域進行設計,將傳統節日、歷史名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融入英語教學設計。例如,在教授節日相關的英語詞匯、表達時,不僅要教授學生如何用英語描述春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還可以結合英語課文內容,深度探討這些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把春節中的“家人團聚”理念,端午節的“愛國精神”等內容,作為教育素材有效運用。
同時,教師在教學設計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開展教學互動,幫助學生更加直觀且深入地理解文化元素。譬如,在學習茶文化時,可以播放中國茶藝展示的英文解說視頻,讓學生通過聽力訓練掌握與茶文化相關的英語詞匯,并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擬茶文化的英文講解,最終達到語言、文化素養的雙提升。所以,加強英語教學的文化主題模塊設計,不僅能系統性地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課程,還能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提升文化認同感、表達能力,實現對學生英語知識運用能力及文化知識儲備的充分強化。
(二)開發高職英語的文化創意教學項目
文化創意教學項目的開發是一種以項目為基礎的教學模式,通過將文化創意融入英語教學,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思維[4]。在高職教育中,文化創意項目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溝通及實踐能力。其中,文化創意教學項目可以通過團隊合作及實際操作加以實現。在項目初期,教師可以通過研討形式幫助學生確立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主題,進一步把中國傳統工藝品、民間藝術形式、古典文學、傳統美食制作等運用于英語教學實踐。學生則需要使用英語完成該項目的整體策劃、設計及展示。從而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例如,以“中國傳統工藝品全球推廣”為例。學生需要通過團隊合作,使用英語撰寫推廣計劃書、設計英文宣傳材料,并最終通過演講或展示的方式向外界推廣中國傳統工藝品如剪紙、陶瓷等。同時,教師要通過模擬技術、產品及工藝推廣情境,把部分英語商貿服務、應用市場營銷等情景融入教學設計,使學生能在更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傳統工藝品”的推廣互動。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與工藝品制作相關的英語詞匯,還需了解如何用英語向外國受眾表達這些工藝品的文化價值、歷史淵源。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調研與文化資料搜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的深層次內涵,并通過批改項目計劃書、演講稿,提升學生的英語書寫與口語表達能力。因此,文化創意項目的實施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跨文化傳播能力,進一步幫助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以此,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三)側重文學經典故事與英語現代議題的有機融合
將中國文學經典故事與現代英語議題相結合,是一種深度拓展文化內涵的科學教學方法[5]。學生不僅可以通過英語課堂學習到經典文學中的文化智慧,還能借助現代議題進行多元化的語言表達訓練。進而,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另一方面,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與批判性思維。例如,以《三國演義》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其與現代社會中的“公約與私約”議題相結合。通過摘選《三國演義》中“關羽約三事”“諸葛亮的隆中對”等故事片段,讓學生掌握文學經典中人物、情節的基本表達。而后,講述古代私約中的自愿性、自律性、長期性及穩定性,強調誠實守信、遵守約定的重要性,并以漢語文化中的約定、諾言等內容作為詞義解析的主題,將文化教育的內容從古代私約轉向現代公約,再面向agreement、appointment、ar-range、pact及stipulate等詞匯在不同場景、條件下的用法、使用要求進行教育延伸。以此,在講解學生應如何在長時間內保持對約定的忠誠、堅守的同時,將英語中的約定、諾言等英語表達技巧融入教學實踐。從而,利用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加強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此外,在課程實踐方面,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置分組討論環節,讓學生圍繞文學作品中的核心價值觀展開辯論。例如,在討論《紅樓夢》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探討現代社會中關于家庭、婚姻與個人追求的議題,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聯系。而后,基于學生對《紅樓夢》這一文學作品的學習啟示,撰寫與“家庭”有關的英語作文,分析文學經典對當代家庭關系維護的啟發。所以,通過經典文學與現代議題的有機結合,學生不僅能夠在語言學習中吸收文化養分,還能在全球化視野下進行更具深度與廣度的文化思考。從而幫助學生在未來的跨文化交流中,既能用英語表達自如,又能傳遞中國文化的獨特價值。
結語
綜上所述,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在高職英語課程設計中的創新應用,不僅豐富了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職院校應該繼續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探索更多元化的應用方式,并將其與英語教學有機結合,為培養具有優秀文化素養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和麗海,尹培仙,張昕琳,等.課程思政視域下多元優秀民族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的路徑探究[J].校園英語,2024,(37):15-17.
[2]陳玲,饒曉麗.改善高職公共英語課程“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策略與路徑[J].湖北開放大學學報,2024,44(04):28-32.
[3]張妍.信息化時代高職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元素的結合路徑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4,36(15):235-237.
[4]肖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高職英語教學的探究[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24,(02):120-127.
[5]劉潔,洪麗嬌,張輝.基于高職英語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教學的探究[J].海外英語,2023,(02):214-216.(責任編輯:陳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