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7-0124-03
引言
現今,全球化發展進一步提升英語的國際地位。高職院校的英語課程教學體系建設,應在持續強化職業人才英語語言能力的基礎上,不斷強化以中國話語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建設,改變單純以強調語言技能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充分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導,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進而幫助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增強文化認同感,提高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
一、大思政教育的背景及要求
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在改革創新主渠道教學方面,提出了具體而深刻的指導要求。其中特別強調高校應充分發揮其作為思想文化陣地的重要作用,統籌全校資源,形成合力,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使命擔當,深入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在改革渠道方面,方案明確指出,“高校要統籌全校力量,結合自身實際,重點圍繞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強軍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以及“四史”、憲法法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設定課程模塊,開設選擇性必修課程。[1]”從而,依托以上課程模塊的構建,通過系統化學習與理論指導,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黨的創新理論,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四個自信”、樹立“四個意識”,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基礎。其中,“大思政課”的教育改革,不僅體現了我國教育體系的與時俱進,更彰顯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對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法治精神、生態文明理念及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未來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大思政課”的教育實施,可以有效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深度融合,讓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動,在行動中成長,從而真正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
二、大思政視域下高職英語教學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需要以時代發展為導向,持續深化教育創新與教育改革。在“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不僅能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拓展路徑,也為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增強文化自信、促進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育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從以文化人的視角來看,高職英語教學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文化根基的植入。思政教育與文化教育并非單一地知識傳授,其課程內容輸出更是價值觀的塑造與文化傳播的重要過程。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藝術美學與人生智慧。將這一寶貴財富融入高職英語教學,不僅為學生英語語言技能的培訓提供支持,更為學生文化根基的植入提供有力保障。譬如,通過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將《論語》中的仁愛之道、《道德經》的無為而治,以及詩詞歌賦中的意境之美等融人英語教學,并以中華優秀文化思想為核心,由學生利用文言文轉譯進行英語翻譯,使其能在深刻理解并認同中華文化精髓的同時,逐步增加英語知識積累。從而讓學生在英語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構建起堅實的文化根基。
二是文化自信的內生動力。面對全球文化的多元交融,文化自信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尺。高職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需要具備文化素養、文化自信,以便在國際舞臺上更加從容不迫展現中國青年的風采。通過將英語教學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讓學生在對比中西方文化的過程中,認識到中華文化的獨特價值與魅力,激發其內心深處的文化自豪感與歸屬感,形成文化自信的內生動力。因此,英語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本國文化的理解,也通過對比學習,讓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三是促進英語文化教育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承并非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需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高職英語教學提供了一個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國際視野相結合的實踐平臺[2]。通過英語戲劇表演、文化主題演講、跨文化交流項目等形式,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既鍛煉了語言能力,又促進了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此,在為學生提供展示中國文化魅力的舞臺的同時,也為世界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并讓學生學會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知識養分,進一步利用全球視角審視問題,使學生能始終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己任,更好地強化責任意識及使命感,從而讓學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穩腳跟,成為連接不同文化與國家的橋梁與紐帶。
三、大思政視域下高職英語教學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面臨的問題
(一)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的內容創新能力不足
以教學創新為導向,把新的教學內容、教學元素及課程知識融入英語教學體系,并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提煉,豐富英語課程教學方法及提升教學趣味性,是加速英語教育成果轉化的關鍵。而部分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教學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運用,僅局限于文化概念、故事,未能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整合與教學內容的創新,強化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導致高職英語課程教學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運用流于形式。此外,部分高職院校也未能利用數字技術、數字資源打造沉浸式互動的教學環境,使高職英語課程教學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運用仍然局限于教師的單方面輸出,難以有效提升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探索興趣。長此以往,高職英語課程教學工作的開展,勢必難以利用“大思政課”教育思路,培育學生文化素養及人文精神,降低優秀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方面的應用有效性。
(二)高職英語教學方法較為單一
目前,高職英語課程教學雖然應用了一些數字教育、智慧教育工具創新了教學方法,但在教學實踐方面,仍然沿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思路,使說教式教學模式在教育實踐方面仍然占據主導地位[3]。其中,許多高職英語課程教學實踐,側重增強教師的教學表達、知識輸出能力,忽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學習興趣的培育。從而,讓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始終處于較低水平。例如,在部分高職英語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運用僅限于以教學演示的方式呈現,未能讓學生深入接觸和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往往被當作英語教學的附屬品,而不是核心內容,導致學生無法通過它來進行有效的學習交流,也無法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來提升英語表達及知識運用能力。最終,導致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難以得到顯著提升,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運用,也難以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內在支撐。
(三)高職英語教學影響力不足
提升教育影響力,強化知識滲透與文化滲透,有利于增強大思政視角下的英語教學引導能力。然而,從現實環境來看,部分高職院校英語課程在教學實踐方面,未能有效增強課程教學的內容影響力及文化影響力,而是單方面地以英語技能強化、理論知識學習為主要方向。從課程實踐視角來看,高職英語課程教學強調以常規教學模式開展教育設計,未能通過開展各類教學活動與對外合作渠道提升教育影響力,使學生的英語知識學習與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長期處于各自為戰的學習氛圍及環境中,難以有效將二者的學習進行融合。久而久之,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勢必產生排斥心理,使高職英語課程融入傳統文化的過程更為艱難,降低優秀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方面的應用有效性。
四、新時期大思政視域下高職英語教學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加強課程內容與教材的整合創新
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內容進行提煉,并用于英語翻譯、口語練習,是提升英語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有助于強化大思政視角下的教育實踐創新。其中,在高職英語課程內容的設計方面,教師應精心挑選具有代表性及教育意義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學、詩詞歌賦、傳統節日、民俗風情等內容融入課程實踐。例如,在閱讀課程中,可以選取《紅樓夢》或《西游記》的英文譯本片段,通過分析文本中的文化意象與語言特色,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領略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4]。在口語教學中,可以設置“中國傳統節日介紹”環節,鼓勵學生用英語講述春節、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增強文化傳播能力。同時,鑒于現有英語教材多側重于西方文化的介紹,高職院校應組織專家團隊,結合學生實際水平及興趣點,開發一套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數字教材,利用數字教學平臺、智慧教育平臺的資料,進行數字教材內容的整合。比如,通過設置“中西文化對比”章節,對比分析中西節日、飲食、禮儀等方面的異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強化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此外,高校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依托網絡平臺、視頻資源、虛擬現實技術等,打造沉浸式學習環境,使傳統文化學習更加生動有趣。例如,通過觀看《國家寶藏》等節目的英文解說版,讓學生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學習如何用英語準確表達中國文化元素。又如,利用VR技術模擬古代建筑、傳統藝術場景,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體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學習的互動性、趣味性。以此,通過對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教材資料的整合,豐富高職英語課程教學體系,強化大思政視角下英語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文化素養的培育,提升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實現學生英語技能水平及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水平的雙向提升。
(二)引入基于自主學習的互動式教學方法
提升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依托互動式教學,搭建教育新平臺,強化英語課程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育,同樣是提升英語教學質量的重中之重。其中,教師可以借鑒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及情境互動三種教學模式,優化英語課程教學實踐體系。首先,教師要借鑒翻轉課堂的教學思路,將學習的個性化發展思路從教師轉移給學生,通過學生的學習探索,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與英語課程知識的融合深度,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動學習能力,并將“中國茶文化”或“絲綢之路”等作為主要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加入運用,采用線上討論、線下辯論兩種形式,加強學生之間的知識共享與思維碰撞。其次,教師要借鑒項目式學習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圍繞“制作中國茶文化英文宣傳冊”“翻譯絲綢之路文學作品”等項目開展學習實踐,使其將所學的英語知識用于解決項目實踐中的問題,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并根據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及學習優勢,安排資料收集、內容策劃、英文撰寫等項目式學習任務,進一步幫助學生積累英語知識的應用經驗,增強學生之間相互扶持、幫扶能力。最后,教師要借鑒情境互動教學模式,培育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過組織英語茶藝競賽、英語茶禮儀學習等活動,進行互動式教育情境的創設,強化學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英語知識運用、英語表達能力。以此,持續強化基于自主學習的互動能力,為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知識技能,提升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夯實基礎。
(三)推動高職英語教學多元合作與積極開展教學活動
加強高職院校與博物院、文化研究院等機構的合作,并積極開展校內優秀傳統文化活動,以英語專業教育為核心,將英語各類語言文化元素、知識內容融入教育活動,有助于提升知識內容、文化內容對學生的教育影響,提升文化影響力及教育影響力。其中,高職院校應通過定期舉辦“中國文化節”“英語戲劇節”等活動,鼓勵學生用英語演繹中國傳統故事,或創作反映中國文化特色的英文短劇;并聘請博物院、文化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員、相關專家,針對學生演出的英語短劇、相關英語節目進行點評。從而,在為學生提供英語自我展示與交流平臺的同時,提升學生對英語文化知識的學習能力。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為英語教師提供對外交流的教育窗口,與國外高校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項目,組織學生參與海外夏令營、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外國文化,同時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實現文化的雙向交流與互鑒[5]。必要時,高職院校可以邀請國內外師生加人,定期舉辦線上講座、研討會,圍繞中國傳統文化、國際熱點話題展開討論。以此,提升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強化學生對英語知識、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能力。所以,高職院校與博物院、文化研究院及國外高校的合作,能強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生動性,并為英語知識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各個方面提供多元支持,有效增強英語課程知識與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融合深度。
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有助于豐富課程教學體系,增強文化教育引導能力。高職院校要持續加強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整合,進一步構建以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為核心的英語課程教學模式,并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進行革新,強化英語知識與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實現高職英語課程教學的“以文化人”教育目標,成為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內在支撐。
參考文獻:
[1]梁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的有效策略探析[J].海外英語,2024,(10):206-208.
[2]姚遠.雙創視域下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改革中的人才培養路徑初探[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42(05): 188-190+193
[3]秦曉.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英語翻譯教學改革策略探究[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3,23(04): 36-39+44+108 業
[4]劉興慧,張麗娟.“大思政”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析[J].隴東學院學報,2020,31(04):112-116.
[5]李培培,周揚,黃秋雨.“大思政”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融入英語專業教學路徑研究[J].傳播力研究,2020,4(13):169-170.
(責任編輯:陳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