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包含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內容,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圍繞法治觀念建設組織主題活動,能夠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體驗的機會,這對促進學生學科核心能力成長有重要現實幫助。整合主題活動資源、創設主題活動情境、優化主題活動組織、創新主題活動實踐,教師優化教學設計和組織,為學生提供更多活動探索的機會,適時傳授活動學習方法,確保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落實,促進學生學科認知的順利內化。
一、整合主題活動資源,增強生本法治觀念應用意識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有固定教材,教材中涉及法治觀念建設的內容眾多,教師在法治觀念培養主題活動方案設計時,要深入解析教材內容,整合主題活動資源信息,以提升主題活動設計的適合性。學生對主題活動有不同期待,教師不僅要深入研究教情,還要關注學生學習需要的現實,對學生學力基礎、學習興趣取向、學習悟性、知識積累等基本學情有客觀分析,以提升法治觀念主題活動方案設計的適配性,為學生創造參與主題活動的基本條件。
如教學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教師先設計“托球傳球”游戲,讓學生依次傳遞籃球,在操作過程中,因為有人不遵守規則,導致傳球中斷。教師讓學生歸結失敗的原因,對違反規則的后果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在校園生活范圍內尋找一些講究規則的事例。學生對游戲規則的重要性有一定了解,并按照教師要求進入到校園規則現象搜集活動之中。上課有規則、活動有規則、午休有規則、聽課有規則、書寫有規則…學校規則眾多,學生在規則信息搜集中形成規則意識,教師對學生尋找情況進行梳理和總結,引導學生建立規則意識。規則是確保生活學習秩序落實的基本保障,教師從學校規則現象進行導學設計,組織學生從規則信息搜集中形成法治觀念認知,主題活動組織獲得豐富成果。教師從規則現象搜集梳理角度展開主題活動設計和組織,學生對學校規則現象最為熟悉,都能夠積極響應,并在規則搜集整合中建立法治意識,教與學更加和諧。
二、創設主題活動情境,激活生本法治觀念學習思維
法治觀念主題活動內容豐富多樣,教師在主題活動情境設計時,要做好必要的篩選,以便對學生形成多重啟示,順利激活學生參與主題活動的積極性。媒體展示、故事導入、問題投放、實地參觀、網絡搜集、社會調查等,都有特定的活動情境,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情和學情,針對學生學習訴求現實做出合理安排,以激活學生法治觀念學習思維。學生對互動性、探索性、操作性、考查性主題活動有更高期待,教師要精心選擇活動內容,利用多種輔學手段進行輔助設計,以成功激活學生學習熱情。
主題活動情境有不同呈現形式,教師要有篩選和創新的意識,根據學生學習訴求進行對應設計,其調動作用會更為突出。真實案例、思考問題、小課題研究任務、話題辯論、生活觀察等,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學習形式,學習調動效果顯著。如教學《做守法的公民》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并設計思考問題:什么是依法治國?為什么要依法治國?學生對相關概念有了深入了解,通過思考和討論,學習收獲頗豐。教師利用多媒體投放兩個真實案例:其一是“阜陽偽劣奶粉案牽涉者,1人被捕,5人被刑拘,涉案企業49家,監管部門的97名責任人也被處理”。二是某市掃黃打非辦在影劇院門前舉辦集中銷毀非法音像制品現場會,共銷毀電子出版物10萬多張針對這兩起案例,我們如何看待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如何實現法治和德治的兼顧和融合呢?如何建設法律“防火墻”?進入學習小組展開問題討論,形成集體學習共識。主題活動情境有諸多呈現形式,教師以真實案例展開設計,對學生形成感官觸動,面對案例思考問題,學生積極行動起來,教與學形成更多互動,研究性學習獲得豐富成果。
三、優化主題活動組織,強化生本法治觀念實踐體驗
主題活動內容廣泛,呈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教師要精心設計活動方案,理清活動程序,并及時跟進觀察,給予學生更多學法支持,確保主題活動的順利推進。學生大多喜歡趣味性、競賽性、實踐性主題活動,教師要精心選擇主題活動形式,加強宣傳力度,營造活動氛圍,策劃活動程序,讓更多學生主動承擔活動責任,以提升活動組織效果。如果有需要,教師不妨吸收學生的參與意見,對活動主題選擇、活動程序安排做出科學設計和調整,為更多學生參與活動創造條件。
學生進入主題活動環節后,教師要注意跟進觀察,對主題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及時干預,指導學生順利進入深入思考和廣泛互動之中,自然達成學習共識。如教學《責任與角色同在》,教師與學生一起研究相關概念,如責任的含義、來源,了解不同角色責任的表現,明確能力目標等內容,設計生活觀察活動任務:深入到生活環境之中,對身邊熟悉的人進行觀察,了解這些人的工作性質,以及不同身份的法律責任和義務,特別是職業要求、道德規范、法律規定等方面的內容,并寫出觀察報告,準備參與集體展評活動。學生對生活觀察學習任務有更高認同感,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觀察,并將觀察到的信息梳理記錄下來。在展評環節,教師要求學生主動發言,具體介紹身邊熟悉的人和工作情況。學生開始介紹自己的觀察情況,涉及到的人有不同職業。工人、警察、農民、商人、醫生等,不同職業有職業道德規范,其責任也不盡相同,教師對學生介紹情況進行點評,組織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學生對不同角色責任內涵有了全面的了解。學生從生活觀察學習中獲得鮮活的學習體驗,學習體悟更為深刻,法治觀念逐漸形成。
四、創新主題活動實踐,培養生本法治觀念執行能力
法治觀念培養主題活動訓練安排時,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尋找適合的角度進行創意探索,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實踐中內化學科認知。延伸閱讀、案例搜集、生活觀察、社會調查、網絡交流、小課題研究等,都屬于法治觀念培養主題活動實踐形式,教師要深入研究各種活動實踐組織的可行性,以便做出理性安排。特別是一些生活化實踐活動,要充分考慮活動組織的安全性、可操作性,不妨要求家長給予一定協助,確保生活化實踐活動的順利展開,為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創造條件。
如教學《網絡生活新空間》,教師設計課前預習任務:我們對網絡最為熟悉,利用多種信息渠道搜集相關信息,準確說說網絡的特點,網絡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有積極作用,但也有一些消極影響,如何合理運用網絡呢?不妨搜集一些案例,包括正面和負面的真實事件,準備參與集體展評活動。學生都有網絡應用經歷,對網絡“雙刃劍\"特點也比較清楚,開始搜集不少有價值的案例信息。在課堂展示環節,教師引導學生介紹一些典型案例,組織學生深入思考,如何發揮網絡的正面作用,如何消除網絡的負面影響。學生深入思考,紛紛給出個性見解,課堂展示討論氣氛活躍起來。教師設計課前預習任務,將主題學習活動推進到生活之中,學生行動迅速,學習效果顯著,這說明教師主題活動組織是比較成功的。教師組織學生搜集素材、討論話題,將學生帶入主題活動環節,學生感官觸動深刻,學習體悟更為豐富。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教師圍繞法治觀念培養核心目標展開教學設計,組織學生主動進入主題活動之中,為課堂教學注入豐富動力。法治觀念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教師適時推出主題活動方案,引導學生主動開展實踐探索行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科學習主動性,促進其學科認知的順利內化及學科核心素養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陳希燕,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法治觀念培養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24(18).
[2]何瑞娟,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核心素養培養路徑[J].天津教育,2024(27).
[3]徐素文.淺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J].教育界,20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