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徐鋒(1984一),女,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注重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感知、感悟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認識自己的情感和情緒,接納自己,友好地對待他人,產生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在開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可以利用體驗式教學法,幫助學生緩解壓力、調節情緒,指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推動學生健康成長的目標。
一、基于體驗式教學法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則(一)以生為本
在開展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要遵循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活動。不同學生遇到的學習困難有所不同,要真正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教師需要設計多種類型的教學活動。
比如教師要幫助學生緩解學業壓力,那么教師需要先分析學生面臨過重學習負擔的原因。一般來說,有三類學生會感覺學業壓力較大。第一類是不知道如何處理緊張、焦慮等情緒的學生,這些學生很容易受到緊張、焦慮等情緒影響,常常感覺學業壓力較大。
面對這些學生,教師可以安排他們參加郊游活動,讓他們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由此掌握調節情緒的技巧。第二類是學習能力較差,學習成績不理想,想要進步卻找不到學習方向的學生。面對這些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參加合作學習活動,讓他們在同伴的幫助下提升學習質量。第三類是由于家長懷有過高的期待而感到焦慮,并常常責怪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學生。面對這些學生,教師可以安排他們參與親子交流活動,讓他們和家長分享意見。與此同時,教師需要適時跟家長介紹科學的教育方法,以幫助學生減輕學習壓力。由此可見,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既要考慮學生的共性,關注學生共同面對的問題,又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組織活動。
(二)循序漸進
在開展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難度逐步提升的任務,引導學生參與體驗式學習活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擬定小目標,在完成小目標后,再規劃更大的目標,最后擬定自己的人生目標[]。
比如教師在組織“我的未來不是夢”體驗活動時:首先,讓學生了解一些偉大人物的人生故事,逐步意識到樹立遠大理想的重要性;其次,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生涯規劃意識,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小的目標并為之努力;最后,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興趣愛好、對未來的期望,擬訂人生目標,并激勵學生從離自己最近的小事做起,一步步實現目標。面對立志當醫生的學生,教師建議他們從認真學習化學、生物學知識做起,以扎實掌握這些學科的知識與技能為短期目標,并逐步了解適合自己就讀的醫學院,以考上理想的醫學院為中長期目標。面對立志當律師的學生,教師建議他們認真學習思想政治、語文、歷史等學科的知識,并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留意有關法律知識的生活現象、社會現象,以初步了解法律知識為短期目標,以考上理想的學校為中長期目標。
(三)重視體驗
要讓學生真正了解自己和他人,做到悅納自己、與人友好相處,同時學會正確處理自己的困境,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采取科學的策略處理遇到的問題。
比如教師在組織“做情緒的主人”主題活動時: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影視劇的片段,指導學生分析片段中人物的情緒;其次,分享相關資料,讓學生明白,情緒每時每刻都伴隨著我們,無論是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真實反映,與我們形影不離;最后,引導學生覺察自己在不同情況下的情緒,了解自己為什么產生這些情緒,以及自己可以如何應對這些情緒。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很大個體差異,適合不同學生的情緒調節方法可能截然不同,因此教師著重在最后一個環節引導學生參與體驗活動。教師鼓勵學生和同桌分享對方的一個點和一個缺點,然后嘗試覺察自已聽到優點和缺點時的情緒,并將其記下來。接下來,教師鼓勵學生和同桌表達自己的情緒,尋找適合自己的溝通情緒問題的策略。在學生完成這個小任務后,教師還鼓勵學生回顧自己在考試沒考好、丟失東西、聽到喜歡的音樂、和朋友贏得一場比賽等時刻的情緒,并指導學生由此出發,尋找適合自己的情緒調節方法。
二、設計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一)打造“情緒墻”
情緒無好壞之分,可是由情緒引發的行為、行為的后果卻有好壞之別。所以教師在幫助學生管理情緒時,不是要讓學生消滅情緒,而是要引導他們梳理情緒,并合理化產生消極情緒或是強烈的積極情緒之后的行為。在開展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可以打造“情緒墻”,鼓勵學生將自己難以應對的消極情緒寫在“情緒墻”上,和教師、同學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順利解決問題后,將解決辦法的實際效果寫到“情緒墻”上,給有類似困擾的同學提供參考[2]。
例如,有一名學生在“情緒墻”上通過漫畫展現了自己的困擾一該學生畫下了自己在傾聽父母對自己的指責時的痛苦表情。不難看出,該學生與父母的溝通存在很大問題,并且他對此感到憤怒和悲傷。在發現學生畫的漫畫后,教師指導該學生覺察和分辨自己的情緒,并鼓勵該學生和同學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此同時,教師還主動與該學生的家長聯系,詢問家長該學生的說法是否正確,然后向家長提供科學的育兒建議。在“情緒墻”上,該學生得到了和父母溝通交流以及調節自己憤怒、悲傷情緒的建議。由此,該學生不僅順利解決了問題,還意識到了自己可以在遇到難以應對的消極情緒時,向教師和同伴尋求幫助,采取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二)組織游戲活動
高中生學習壓力較大,而且開始面對人生選擇問題,難免產生淡漠、嫉妒、焦慮、自卑等消極情緒,情緒波動較大,情緒變化較快。教師在開展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時,應當適時組織游戲活動,幫助學生通過游戲減輕學習和生活壓力,學會合理應對消極情緒,并讓學生獲得快樂的學習體驗。
例如,教師組織“你比我猜”游戲活動,讓學生了解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消極情緒以獲得同伴的幫助,以及自己如何幫助同伴合理應對消極情緒。教師設計的情緒卡片上包含“考試沒考好”“與同學吵架”等事件。在游戲活動中,學生兩人一組,一人在抽取卡片后不能說話,只能用表情和動作表達卡片上的內容,另一人需要猜出卡片的內容,并識別同伴的表情和動作涉及的情緒。通過該游戲活動,學生明白了如何在難以用語言說明自己情緒的時候,借助表情、動作正確表達自己的消極情緒,以獲得同伴的幫助。除此之外,教師也建議學生由此出發,討論如何幫助同伴應對這些消極情緒。由此,學生會掌握正確的與人交往技巧,學會與人快樂相處以及幫助他人。
(三)排演情景劇
在情景劇中,學生可以進入生活場景,扮演與自已社會分工不同的角色,嘗試處理生活中的沖突與矛盾。除了讓學生扮演爭吵的雙方,教師還可以讓他們扮演勸架者,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幫助爭吵者解決沖突與矛盾。這樣的活動能顯著提升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讓學生學會正確地與人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例如,教師在組織“正確面對同伴之間的爭吵”
主題活動時,引導學生著重從勸架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學生需要在了解故事情節后,思考以下三個問題:一是爭吵的雙方為什么產生矛盾;二是為什么矛盾愈演愈烈;三是如何能化解矛盾,讓雙方重歸于好。通過思考、討論,學生發現,由于不同的人對于話語、動作的理解有所不同,一些在一方看來尋常的話語或動作(如皺眉、搖頭、甩手等動作),有可能引發另一方的不滿。而在一方或者雙方產生不滿情緒后,如果雙方可以真誠地溝通,相互謙讓,這些誤解、沖突或許不會轉化為矛盾。但是如果雙方均采用具有攻擊性的語言和動作進行交流,并不斷指責對方,那么矛盾會愈演愈烈。作為勸架者,學生可以采取幫助爭吵雙方梳理事件經過、說明消極情緒以及鼓勵爭吵雙方換位思考等方式,使爭吵雙方冷靜下來。接下來,學生可以鼓勵爭吵雙方通過擁抱、握手等帶有善意的動作表達寬容和諒解。在學生想清楚上述內容后,教師鼓勵學生排演情景劇,著重思考勸架者的語言和動作,展現自己認為合理的勸架方式。這樣的情景劇能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同時也會使學生關注與人交往時自己容易忽略的細節,從而逐漸學會與人友好交往。
又如,教師在組織“生活中的矛盾”主題活動時,設置了“列車上”“飯店里”“電影院里”等生活場景,鼓勵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繹自己在這些場景中看到過的沖突,以及自己認為合理的解決矛盾和沖突的方法。在扮演不同角色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明確不同社會身份的人可能因為什么出現矛盾和沖突,知道如何正確進行社會交往、融入社會生活。
(四)組織集體活動
在開展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可以組織集體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內化科學的溝通交流技巧,逐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可以先設置一些難度較大的學習任務,再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在這樣的集體活動中,學生可以相互鼓勵,共同完成挑戰。
例如,教師在元宵節組織“花燈展”活動,邀請擅長制作花燈的家長和社區工作人員進入課堂,指導學生完成制作花燈的任務。在完成這個任務時,學生需要組成兩到三人的小組,使用教師、家長、社區工作人員提供的材料合作制作花燈,并將做好的花燈掛在社區指定區域,參與“社區燈會”。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與家長、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布置花燈展示區域。在這樣的集體活動中,學生需要與同學、教師、家長、社區工作人員溝通,合作完成任務。由此,他們不僅可以獲得順利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還可以有效鍛煉溝通交流能力,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結語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提高環境適應能力,學會學習和與人友好交往,掌握正確應對學習和生活問題的技巧,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狀態。教師可以通過體驗式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掌握正確的溝通交流技巧,并逐步提高應對心理健康問題和人際交往問題的能力,順利融入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李棟平.高中班級管理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3(16):69-71.
[2]張茂楊,王婷,陳航,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的職業焦慮及消解策略[J」.教師發展研究,2023,7(3):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