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今天,石家莊市第四十四中學主動迎接挑戰,從硬件建設到軟件應用、從技術導向到學習導向、從智慧課堂到智慧校園、從教研驅動到賦能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構建了師生人工智能素養可持續發展體系。
人工智能賦能:推動教學組織變革。人工智能不僅是工具,更是推動教學組織深度變革的引擎。學校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中,逐漸形成了“技術賦能、數據驅動、師生共生”的教育新生態。一是改進教研模式,從“一課多磨”到“素養共生”。學校引入央館智能研修平臺,構建了“導引支撐,一課多磨”的教研流程,積累了豐富且實用的校本資源,促進了學校內涵式發展。二是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從“千人一面”到“一人一策”。一方面,學校引入央館理化生虛擬實驗資源,讓學生可以擺脫實驗室設備、場地、安全性等限制,開展各種實驗學習,增強實驗的真實性和參與感。例如:在地理學科教學中引入AR資源,通過逼真、立體的模型,將地形、地貌等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知識被動接收者變為積極的知識構建者;在歷史課堂上,通過3D技術,將傳統教材內容與豐富多元的數字資源有機結合起來,以生動有趣的融媒體手法對歷史故事進行精彩復現,讓教學更輕松、學習更高效。另一方面,學校積極進行課題研究、校本課程開發,并通過機器人、3D打印、創客、航模、車模、船模等人工智能社團,對有潛質的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激發其創新能力。此外,學校還積極借助DeepSeek等AI工具,實現了“靶向輔導”和“動態分層”,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量身定制的學習支持。例如:在課堂互動上,制作數學小游戲,通過倒計時、得分競爭等機制激發學生興趣;在作業批改上,系統根據錯題自動生成同類題目和專項練習,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三是促進班級管理智能化,實現了從經驗管理到數據協同。班主任借助DeepSeek開發了積分量化系統,結合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結果和成績數據,自動生成班干部人選推薦名單和最優小組搭配。例如,在“學雷鋒”主題班會中,AI輔助設計的刮刮樂獎勵機制,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實現了德育與技術的融合。
構建支持體系:推動教師AI素養可持續發展。一是分層培訓:從“新綠”到“純青”的成長路徑。新綠工程:針對新教師開展“六個一”培訓(跟好一位導師、讀一本專著、上一堂匯報課等),重點解決“站穩講臺”問題;青藍工程:全員教師參與“反思型”培訓,包括課標解讀、教學設計優化等;純青工程:骨干教師進階至“研究型”階段,主導校本課題和課程開發。二是精準支持:數據驅動的教研共同體。學校積極探索以人工智能助推教師專業發展,借助央館智能研修平臺進行評課,構建更緊密、更有效的教研共同體。在具體實踐中,運用“量表評分+AI分析”的實證方法進行評課,改變了過去僅憑經驗進行主觀判斷的做法,幫助教師精準判斷課堂是否達到預期、是否完成了教學目標。隨著使用的深入,學校還開發了基于“三段六步”課堂模式的央館智能研修平臺數據使用導引,方便教師對標查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