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課文的人文素養,體現了人的理性、道德等育人內核。優秀的議論性散文有著豐富的論據、自洽的邏輯和嚴謹的語言,這些構成了其強大的論證力量。若議論性散文論據片面性、邏輯缺乏嚴謹性或者論證力不足,整篇文章也就難以突顯其價值。在教學中,教帥要嘗試以范文為藍本,引導學生從中挖掘素材,以讀寫為路徑,掌握論證技巧,通過深入剖析課文中的論據使用、邏輯構建,讓學生領悟到議論性散文的嚴謹與魅力。同時,鼓勵他們在寫作中融入個人感悟,展現獨特的人文關懷,逐步提升文章的深度與說服力。
一、善用事例論證,培養歸因思維
人文素養強調科學、理性,為此議論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事例論證的使用能夠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案例來支撐自己的觀點,使得論證更加生動有力。然而,過度依賴事例而忽視邏輯推理和理論分析,容易導致論證的不嚴謹和片面性。因此,在使用事例論證時,學生需要注意適度,同時結合邏輯推理和理論分析,以確保論證的嚴謹性和全面性。
比如,在《敬業與樂業》讀寫環節,以“志向與人生”為主題,進行議論性散文微寫作,例文(選段)展示如下。
例1:志向如同人生的燈塔,指引著前行的方向。毛澤東少年懷抱壯志,決心闖出鄉關,立志成就偉業;老愚公年邁卻志不衰,決心搬移兩座巨山,最終打動上蒼;司馬遷逆境中意志堅定,決心完成史書傳世;史鐵生身殘志堅,不畏命運的安排,堅持寫作綻放生命的光芒。如果他們只是追求眼前的安逸,或者順從命運的安排,又豈能跨越生命的低谷,踏上成功的征程呢?志向之光,照亮著人生的道路,喚醒了無限的可能性。
例1在形式上的完整性,包括結構、論點、論據、道理論證和事例論證等方面都有較好的表現,顯示出學生文筆較佳且素材積累豐富。然而,內容方面存在不足,因為成功往往受多種因素影響,而僅依賴于志向并不能完全解釋成功。以此為契機,可以設計一個培養學生歸因思維的議論性散文寫作訓練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背后的多種因素,并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論證能力。
修1:志向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引擎。歷史上,毛澤東少年心懷遠大志向,勵志出走鄉關,終成一代偉人;老愚公歷經千辛萬苦,堅定志向搬移兩山,最終感動天帝;司馬遷身遭逆境,志不滿意,創作史記;史鐵生身殘志堅,依舊筆耕不輟,閃耀人生輝煌。然而,即使擁有非凡的天賦、機遇與外援,缺乏堅定的志向,也難以從困境中脫身,贏得成功。
學生對修改前后的議論性散文進行深入比較,能發現它們各自的優點和適用情況。修改后的作文保留了原始段落豐富的事例素材,同時避免了論證不嚴謹的問題,適合于素材積累較豐富的學生運用。
二、掌握辯證法,避免片面化思維
辯證法作為一種邏輯方法,追求的是善和自由,具有人文主義和人文關懷的維度。辯證思維的核心在于不將問題簡單地劃分為非黑即白的兩極,而是能夠看到問題的多面性,避免片面化的思維傾向。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為例,在讀后寫作環節,筆者以“要不要拒看日漫”為主題,設計寫作任務,并摘抄選段向學生展示。
例2:拒看日漫,從我做起!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們擁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為何要過分迷戀外來文化而忽略自己的傳統呢?近年來,日本動漫在我國風靡一時,但過度追求外來文化卻可能導致本土文化的淡化和失落。崇洋媚外的做法可能會導致自己文化的自卑,忽視本土文化的特色和價值,長此以往,我們的國家將會失去其獨特性。試想,一個失去了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國家,還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國家嗎?因此,作為民族的一分子,我們應該從拒看日漫做起,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以實現民族的振興和發展。
學生對《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辯證思維運用有了很好的反應,他們指出例2存在辯證過于空泛、缺乏對比等問題。接著,教師要求學生對案例進行修改,范例如下。
修2:對于拒看日漫,我們應該持一分為二的態度。日漫并非一無是處,也并非完全有利,就像鴉片一樣。它既可能使人沉迷墮落,也可能成為一種藝術形式,啟發人們的思維。因此,我們不應該一概拒絕或全盤接受,而是要根據其內容和影響來進行評判。對于那些宣揚不良價值觀、含有不健康因素的日漫作品,我們應該果斷拒絕;而對于那些富有正能量、積極向上的作品,我們則可以欣然接受。比如,一些蘊含友情、勇氣、團結等積極主題的作品,可以對我們的思想和情感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對于日漫,我們應該區別對待,發揚其有利的一面,同時改造或摒棄其不利的一面,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其作為一種文化形式的價值。
在引領學生總結矯正觀點片面的方法中,關鍵在于對待有爭議的現象應采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即學生在議論時不僅要看到問題的正反兩面,還要理解其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三、培養批判性思維,激發寫作創新
當前中學生寫作中存在缺乏主見和創新的頑疾,其根源在于學生思維的僵化和缺乏批判性思維。例如,在《醉翁亭記》讀寫教學中,針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觀點,以“醉翁之意”為切入點,開展議論性散文寫作訓練。師生共同討論推選優秀文段。
例3:在現代社會,人們常常陷入忙碌與焦慮之中,追逐物質的同時忽略了心靈的寄托。然而,若能像醉翁般,在山水之間尋找心靈的凈土,或許會發現生命中更深層次的滿足與安寧。登高望遠,俯瞰群山翠巒,感受山水的寧靜與壯美,或許能使內心得到一種超脫塵世的感悟,體驗到世間萬象的平和與美好,找到心靈的歸屬和慰藉。因此,我們可以從醉翁之意中領悟到,人生的意義不在于追逐物質的堆積,而在于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例3固然與《醉翁亭記》的主題相契合,但這種寫法容易使文章顯得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針對這一情況,筆者沒有立即給出點評,而是提出了一個問題:醉翁之意究竟在于何處?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深入思考。他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認為醉翁之意并非僅在于酒,而是在于醉心于山水之間,領略大自然的美景,體驗心靈的寧靜與自由。然而,他們也認識到,要真正理解醉翁之意,需要超越表面現象,深入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基于這樣的思考,筆者引導學生嘗試修改范文。
修3:或許,人們在現代社會中忙碌追求的物質,也可以成為一種心靈寄托的途徑。因此,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物質與精神的平衡點,以更全面的視角來審視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們可能通過購物、旅行、社交等方式來放松自己,尋找心靈的慰藉。
通過加入對醉翁之意的更深層次解讀,探討人生的內在追求和心靈的滿足。這樣的修改能夠使文章更具思辨性和深度,更好地表達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和領悟。
總的來說,基于課文解讀進行議論性散文寫作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因為寫作本身就是語言運用和思維表達的過程。基于人文素養來糾正作文的偏差,通過寫作來促進思維的發展,可以實現雙贏,既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又能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