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教育背景下,核心素養的培養已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終身發展和社會生活中所必需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對其未來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的個人品質。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肩負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使命。通過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還能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從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來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教師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模式單一等。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阻礙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小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課程教學的主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同時以學生為課堂的中心,教師則起到輔助的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因素之一,它能夠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基于此,教師應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努力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這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思維,積極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以全新的教學理念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例如,在導入新課環節時,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模擬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總結環節時,教師可以采用“問答法”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解決問題;在布置作業環節中,教師可以采用“分層布置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能夠將教學內容形象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生動、具體、形象的學習素材,使其對知識形成深刻印象。同時,多媒體技術還具有多種功能,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所學內容。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動性,為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其知識內容較為豐富,包括法律法規、歷史人文、自然地理等內容。而這些知識內容大多較為枯燥,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模式,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教師要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課堂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認識相關知識內容。例如,在學習《愛護公物》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生活中的公物展示給學生,如學校的操場、操場上的體育器材等。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公物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可移動、不可移動的公物以及不能移動的公物等。接著教師可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公物進行分類,如將自己認為可以回收利用的公物進行分類,如紙類、塑料類等;將自己認為不能回收利用的公物進行分類,如金屬類等;將自己認為可以直接扔到垃圾桶的公物進行分類,如玻璃類等。最后教師可根據學生分類結果開展討論活動。
總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下的重點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教師要從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出發,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入課堂,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法治意識以及法治精神,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教師還應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資源,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提高學生參與度。
(作者單位:利川市南坪鄉南坪小學)